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案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1课时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8876058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案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1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案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1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案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1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1课时 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组成与物质循环 学案(鲁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2.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地球内部分层(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_,实线N:_。(2)分层名称特征界面A层_连续圈层,平均厚度约_千米a_B层_厚度约2 800千米,上部存在c_,是岩浆主要发源地CD层地核分C_、D_b古登堡界面2.岩石圈:图中字母_,包括_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类型形成常见岩石_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花岗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玄武岩_岩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经搬运、_、固结形成_、砂岩、页岩_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有岩石_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大理岩、板岩、_2.地质作用3循环意义(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_。(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_。(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_和_,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我的疑惑1_2_3_探究点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探究材料】最近,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横波传播速度会发生明显变化。1材料中的地震波可分为几类?它们之间有何区别?2地球物理学家根据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几个圈层?3我们通常所说的岩石圈是否就是地壳?为什么?【规律总结】1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球内部从地心向地表依次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2)软流层位于地幔的上部,由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3)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组成,是地球的固体部分,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平均厚度为60千米。2地壳的结构从水平方向看,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545千米,其中高山、高原地区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考例探究1】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1)a图中A表示_波,B表示_波。(2)b图表示地球内部圈层构造,M表示_面,其判断依据是_,其上下两层分别是_和_。(3)在图中N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的速度也突然_,该处称为_面,其上下物质状态分别为_和_。(4)C厚度不均,最厚的地方一般在陆地上的_地区。探究点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探究材料】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他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之家”。一天,他们得到批准,与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旅行。他们飞快地奔向地表,半路上,晶晶觉得累了,于是就与亮亮约好,在地表会合。亮亮没有停步,与其他同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往低地流动。忽然,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再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回事。同伴笑着说:“别担心,只不过你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罢了。”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亮亮发现自己个头变小了,并随着风和流水往前运动了。亮亮边走边欣赏着地表美丽的风光。忽然亮亮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认真一看,原来是晶晶。亮亮惊讶地问:“你是怎样到地表上来的?”亮亮和晶晶又一起踏上旅程。不知过了多久,他们觉得累了,便在一处低地停下休息。不久,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来,并且开始重重地压在自己身上。他们商量了一会,决定回家去,但怎样才能回到“岩浆之家”呢?这时身边一位“长者”笑着说:“要回家,你们要经历两次大变化,而且还要具备一定条件才可行。”依照“长者”的指引,亮亮和晶晶终于回到“岩浆之家”,并向没有到过地表的岩浆伙伴们讲述自己地表之旅的经过。1. 为什么同伴会说亮亮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了?2.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再动了后还可以继续他的地表旅行吗?请说明原因。3请你简要说出晶晶到达地面的过程。4请简要说明他们要经历怎样的重大变化,才能回到“岩浆之家”?【规律总结】1岩石圈的组成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构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如下图: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及已生成的沉积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及已生成的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是“有用”矿物的富集,并且富集的程度达到“能够被人类开采利用”的要求,否则就不能称为矿产。在岩石的形成过程中,往往使一些有用矿物富集,形成矿产资源。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实质就是各种岩石的形成与转化过程,因而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3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以及地壳元素组成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矿物又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要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理解几个概念。矿物是由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类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含矿物的岩石就是矿石。地壳中的化学元素、矿物、矿产、岩石、矿石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考例探究2】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据此回答(1)(3)题。(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A侵入岩 B喷出岩C沉积岩 D变质岩(2)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3)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反思小结】重要知识点关键点总结我的反思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的分类以及是地壳、地幔、地核之间的界线是命题切入点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包括地慢上部和整个地壳,软流层只是指地幔上部,这是命题切入点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是该节重要知识点也是命题重点参考答案课前准备区横波(S)纵波(P)地壳17地幔软流层外核内核莫霍界面E地壳岩浆岩沉积堆积石灰岩变质矿物成分片麻岩上升冷却凝固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矿产资源地貌景观物质交换能量传输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其传播速度及所能通过的介质不同。如下表所示:分类纵波横波别称P波S波概念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因而是一种压缩波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因而是一种剪切波传播状况速度快;固体中最快,气体中最慢慢原因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一致;固体的弹性最大,气体的弹性最小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垂直介质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共性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介质的性质而变化;都是弹性波;都是能量的载体和传递形式2.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核又分成外核和内核,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3不是。地壳是位于地球表面和莫霍界面之间的部分,是地球最外的一个圈层,平均厚度约17千米。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的总称,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可见岩石圈包括地壳,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考例探究1(1)横纵(2)莫霍界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加快地壳地幔(3)下降古登堡界固态液态(4)高山、高原解析第(1)题,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第(2)、(3)题,从波的传播特征考虑。第(4)题,大陆地壳中高山、高原地区最厚,平原地区较薄,海洋地壳最薄。探究点二1岩浆喷出地表后,随着温度的降低,会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喷出岩。2地表旅行还可以继续,因为由于风化、侵蚀作用,岩石会破碎,并在风、流水等外力作用下,发生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3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侵入至原来的岩石并冷却,变成了岩浆岩(侵入岩),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地表以下的岩石也可能出露于地表。4他们要回到“岩浆之家”,首先要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再经历重熔再生,形成新岩浆,回到自己的家。考例探究2(1)C煤炭是在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因此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是沉积岩,煤层本身就是沉积岩层。(2)D花岗岩属岩浆侵入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属沉积岩;石英岩属变质岩。(3)C可根据教材中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进行分析。从岩浆开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成为岩浆岩。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或在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沉积岩是岩浆岩、变质岩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形成的,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又形成新的岩浆。据此判断C项正确。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