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873344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二年有学生32人,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单元结束时期末四、教学措施:1、 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 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3、 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4、 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进度表科目 语文教学班级五年级教科书名称及册数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上课日期8.28每周节数6总节数1考试次数 1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实际进度出入原因备注18.289.1毫米、分米的认识329.49.10千米的认识、练习二、吨的认识、机动539.119.17练习三、机动、加法、练习五549.189.24减法、加减法验算、机动559.2510.15国庆节放假610.210.8练习七、整理复习、机动、四边形5710.910.15平行四边形、练习九、周长、机动5810.110.22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估计、练习十一、机动5910.210.29有余数的除法意义和计算、练习十二、机动51010.3011.5解决问题、秒的认识、练习十三、时间的计算、机动51111.611.12练习十四、口算乘法、填一填、说一说、机动51211.111.19口算乘法、一位数乘二三位数、机动51311.211.26一位数乘二三位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机动51411.2712.3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整理复习、机动51512.612.10分数的初步认识、机动51612.1312.17练习二十三、机动、可能性51712.1912.24可能性、机动、数学广角51812.2612.31掷五掷、机动、总复习5191.11.7总复习5201.81.14期末考试5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进度表科 目语 文教学班级六年级教科书名称及册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上课日期8.28每周节数7总节数126考试次数 2周次日 期教学内容页 数实际进度出入原因备 注起讫18.289.1第1课 第2课1829.49.10第3课 第4课91839.119.17 第5课 第6课193149.189.24第7课 第8课253359.2510.1第9课 第10课3455610.210.8第11课 第12课5663710.910.15 第13课 第14课6478810.16-10.22第15课 第16课 7988910.2310.29期中复习 1010.3011.5期中测试1111.611.12第17课 第18课 89931211.111.19 第19课 第20课 941101311.211.26 第21课 第22课 1111271411.2712.3 第23课 第24课 1281401512.612.10 第25课 第26课 1411481612.1312.17第27课 第28课1491621712.1912.24 复习1812.2612.31总复习191.11.7总复习201.81.14期末考试第一单元 测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单元课时安排:7课时。1、千米的认识第1课时:千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 p23页 练习p5 1、2,第3题的前二行。教学设想: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新知,并让新知在实践中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同学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及作用。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设计特色: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人格化教育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信息资料教学用图,书本,橡皮,钉子等一些日常用品。教学过程: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加与他们的讨论吗?”(2)、采用小组(4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这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姓名长宽高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结果。2、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测量时遇到问题。相互交流一下,引出毫米。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面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表示随后都是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四、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五、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1题。安排在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算,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2、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3、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果进行对比。4、课外调查:第6页练习一的第7题。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 书本p4页,练习一P6,第4、5、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卷尺、。学具准备:直尺、两支削尖的铅笔、1根10厘米长的小棒、纸条、剪刀、卷尺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 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质量的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的?2、 再说说我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二、新课教学: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1)出示例2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加与他们的讨论吗?”(2)、采用小组(4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宽。记录下每人估计的数据。2、测量验证(1)交流测量方法:用18厘米用长度来量;用10厘米长度来量。(2)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课桌的长度引出用10厘米为单位来量比较方便。(3)针对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教师提出:10厘米为一段,可以用一个大的单位来表示,由此引入分米。(4)研究分米、厘米、米这间的进率。让学生测量、交流自己解决。集体汇报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米10厘米。(5)建立1分米的表象。让学生用手比划、验证1分米,举生活中的1分米的长度。(6)做一做:剪一条3分米长的纸条,剪下来,同桌互相检查一下量得准确吗? 估一估:水彩笔、钢笔、音箱高、课本长再实际测量长度,并将数学课本的长大约是多少分米,填在书上。排一排:将今天学习的毫米、分米与以前学习的米、厘米进行排序(从大到小排)。教师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说一说: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三、巩固练习:1、电脑显示:在括号里填上米、分米、厘米或毫米。钢笔长14()楼房高20()粉笔长75()电脑键盘长约5()图钉长10()教室宽6()2、做书上第6页第4、5、6题。四、课堂小结:(略)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教学内容:第7、8页例3、例4、例5。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公里),知道1千米1000米。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教师: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同学们想一想,我们都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那么你能不能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表示一下,老师说着,同桌互相看着做,注意不对的要改正过来。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我们知道比较精确的长度一般用毫米作单位,我们课桌的长和宽用厘米作单位,教室的长和宽用米作单位,那么我们乘的汽车所行的路程是用什么作单位的?1、示课文情境图提问: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说一说图中说了些什么?2、引出千米,让学生说一说对千米的感受。教师小结: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单位。(3)出示运动场跑道上学生的活动情景,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关系。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4)估想:1千米的路程究竟有多远?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汽摩城到南边的桥头大约是1千米。(5)野外实践:(结合例4的教学)量一量操场100米的长度。想一想2个100米,3个100米有多远。走一走,以小组形式走100米的活动。(6)把每小时的路程与合适的出行方式连接起来。练习二第1题。三、学习千米和米的单位之间的换算1、学习例5:2千米()米学生先说出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然后教师总结算法:我们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那么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5000米()千米,教法同上。3、 口答6000米()千米,5千米()米()米7千米,9000米()千米。四、巩固练习练习二的第2题。第4课时教学内容:练习课,练习二的第36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熟练掌握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长度观念。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4会进行长度的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答练习:(1)在()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彩笔长75(),爸爸的身高175( ),青岛到济南的路程为400( )一根旗杆高7( )。(2)笔算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填 在书上。二解决问题1、练习二的第4题。安排了三组情境图,分别提供的3千米、1200千米和30千米3个不同的出行路程,先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有多种答案。比如,去植物园可以步行,也可以坐车去。2、练习二的第5题。让学生找出1000米的路程:邮局学校医院体育场(公园)的路程是1000米。3、 练习二的第6题。1284 804320(千米) 320答:中午12时能到达。注意:804学生算不来可以用加法来算。三、课堂小结(略)2、吨的认识第1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的例6及做一做1题,练习一第1题。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新的质量单位,知道1吨=1000千克。初步建立1 吨的质量观念。 2、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具体的问题中感知1吨的重量。 3、通过发现、探究、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凉爽的秋季到了,动物们要在森林体育馆举行运动会,熊老弟、牛大哥,马大哥、鹿妹妹都准备参加。这天一大早,他们四个一起高兴地向体育馆走去,去体育馆的路上要经过一座小桥,他们有说有笑地来到了小桥边,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看图。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1、教学例6(出示课文主题图)(1)仔细观察图意,学生续说故事。生:他们一同来到了小桥边,斑马大哥说:“咱们一起过吧”。熊老弟说:“别急,这有一个牌子:“限重一吨。”牛大哥问:一吨有多重呢? 鹿妹妹看看大伙也回答不上来.(2)提出问题: 吨”表示什么?你知道有关吨的知识吗?(3)小组讨论交流.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可能会说出:”吨”是表示重量的吨是表示很重的物体的重量的师:我们来听一听小精灵是怎么说的媒体展示:“吨”和“克、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像大象、汽车(轮船)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都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4)揭示课题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1)看课文的小精灵给我们提问:你知道1吨到底有多重吗?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1吨=1000千克 (如不能说出,教师直接揭示,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实物进一步使学生明确1吨和1000千克之间的关系。如: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2)继续看图,你从故事中还获得了什么信息?(四人小组说一说)(3)学生汇报: 熊重400千克 马重300千克 牛重500千克 鹿重100千克(4)解决问题 它们能同时过桥吗?引导学生将动物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比较。400+300+500+100=1300(千克)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所以不能同时过桥。他们可以怎样过桥?(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拿出可行的方案)小组汇报: 方案1: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方案2:可以分两次过,每次过两个。方案3:熊、马、鹿同时过。方案4:马、牛、鹿同时过。方案5:熊、牛、鹿同时过。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它们终于安全地过了小桥。3、生活中的数学(1)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2)同桌互相背一背,说一说自己的体重,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三、拓展延伸1、完成做一做第1题。(口答)2、完成练习三第1题。(先独立连线,再组织交流)3、完成做一做第2题。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第2课时教学内容:千克和吨的换算,例7,练习三第2-4题教学目标:进一步建立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概念,掌握千克和吨的进率并能进行换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口答题:1、说说克、千克、吨相邻之间的进率。2、说出下面物体质量单位:1袋大米重100( ) 一瓶矿泉水重500( ) 小包味精50( )汽车的载重量5( ) 小明的体得48( ) 大象的体重4( )二、教学吨和千克的换算1、教学例7 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让学生尝试练习,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指名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多种想法。)三、巩固练习练习三第2题,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并问:你是怎么想的?四、解决问题1、练习三第3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考虑的角度不同,所以装车的方法也不同,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2、是运用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可以采用课前调查了解,课内合作解决。五、课堂小结(略) 第3课时教学内容:第14页,生活中的数学设计意图:1、力求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意识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一方面,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让学生在“用数学中学数学”;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从实践到理论的概括和验证,再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认知过程,体验“数学为之用”的道理。2、采用故事的形式,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验数学这门科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3、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意识。活动目标:1、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发现质量单位、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2、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为之用”的道理。 活动过程:1、课前调查:每人选择一两项内容到社会调查:1、调查汽车的载重量,或电梯的载重量。2、调查黄岩城区某些路段汽车行驶速度的限制。3、调查黄岩汽车站汽车时刻表。2、会口述曹冲称象的故事一、汇报汽车的载重量、及电梯的载重量。汇报具体数据:2、应用(1)如汽车的载重量是8吨的,用这样的汽车装载每包100千克的水泥,最多能载几包? (2)估一估,限载1000千克的电梯,大人能载几人,小孩能载几人?二、汇报黄岩某些路段汽车行驶速度的限制情况。三、调查黄岩汽车站汽车时刻表。 根据黄岩汽车站汽车时刻表,如果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0千米,估一估,我们到上海、杭州大约要几小时?二、故事引入,探讨明理。1、学生口述曹冲称象的故事。2、小组讨论,明白道理。(1)小组讨论:为什么称出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2)交流。(3)曹冲聪明在哪里?(聪明在于有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三、课堂小结(略)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加法(一)从哪位算起?十位上得几? 为什么不是1?百位上的1是怎样得来的?第1课时教学内容:P1617 例1、做一做及练习四的习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方法,并且能进行正确计算。2、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教学重点、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新授1、出示主题图: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这些珍贵的动物正濒临灭绝的危险,让我们来看一份统计表。(出示第15页统计表。)2、学生解决小精灵的问题。3、学生展示算法。估算:98+25130(种)口算:98+25=123(种)想:98+20=118 118+5=1234、揭示课题。5、完成“做一做”的练习,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6、学生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与注意点。二、反馈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第1、2题后,集体订正。2、解决问题。(第3题)学生解决书上的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1)公鸡和小鸡一共有多少只? 77+85=165(2)母鸡和小鸡一共有多少只? 59+85=144(3)公鸡、母鸡和小鸡一共有多少只?59+77+85=224(4)公鸡比小鸡少多少只?(5)母鸡比小鸡少多少只?(6)公鸡比母鸡多多少只?三、全课小结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第2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教学内容:P18-19例2、做一做、练习五的第1-4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的方法,并且能进行正确计算。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3、培养判断结果合理性的习惯和能力。教学重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教学难点:连续进位加。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2、笔算:60+4536+6789+52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二、新授(一)、教学例2 昨天我们了解了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的种类,今天我们来了解中国已知动物的种类。(出示统计图)你能算出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吗?1、学生列式计算。2、学生汇报。估算:376+284700(种)笔算: 376+284=660(种)376从哪位算起? + 284 十位上得几? 为什么不是5?660 为什么要向百位进1?3、与98+25对比计算上的相同点,引出课题。4、针对已知种类提出数学问题。5、“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先估算再讲评。6、小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二)巩固新知1、学生笔算练习五的第1、2题后,集体订正。2、解决第3、题的问题。(三)、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第3课时加法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1921页练习五第410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熟练地、正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学过程:一、听算练习。32+39=37+54=15+65=54+28=34+56= 27+18= 18+34=23+69=47+33=49+27=练习五第4题。将问题改为“你知道中央电视塔大约有多高吗?”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过程。然后再让学生计算中央电视塔的实际高度。二、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通过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三、练习五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改,对正确率高的同学给予表扬。四、练习五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谁是最优秀的“森林医生”,能又快又准地捉住“害虫”。五、练习五第8题。同桌合作完成。请几个同学说一说解题策略。六、练习五第9题。走哪条路最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基本思路后,再组织学生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七、练习五第10题。学生独立思考。请几个同学说解题策略。八、思考题。先分析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尝试。一次失败,再试一次。最后集体讲评。九、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一)第1课时教学内容:P22-23 例1及“做一做”教学目的: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同时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2、联系实际,初步渗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3、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数学。教学重点、难点: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到云南去旅游。(出示例图)昆明的旅游景点是石林、大理的旅游景点是三塔、丽江的旅游景点是玉龙雪山。1、你还观察到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2、师:大理到丽江有多远,我们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理解。3、3、学生估算大理到丽江,汇报估算的方法。4、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在小组中讨论。5 1 7十位退1后能减4吗?怎么办? 3 4 8 百位退1给十位,这时十位上是几? 1 6 9 十位上的6是怎样算出来的? 5、“做一做” 6、 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小结后揭示课题。二、巩固练习1、练习六的第1题,把小蜜蜂和相应的花连起来。2、用数学:第2题。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道题,订正时说计算过程。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两个问题,集体订正。三、全课小结第2课时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教学内容:P24例2、例3P25-26 练习六第4-6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3、结合情景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连续退位减算法的多样性。教学难点:算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今天早上,我拿着一张100元的钱去买早点。一块蛋糕加一袋牛奶共花了6元。可是服务员没有足够的零钱,怎么办呢?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得出:先去附近把100元换成整十元的,然后付给服务员10元,服务员找回4元,我还剩90+4 =94元。将100-6列成竖式再回顾一下思维过程。二、新授:1、教学例2:507-348=(1)学生尝试计算。(2)分析: 要从十位上退1,可十位上是0, 怎么办? 十位退1后剩几?百位上为什么只剩1?(3)想一想:计算上与517-348有什么不同?(4)笔算702-564,让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2、教学例3(1)出示例3:500-185=一、你会计算吗?你有几种算法?学生自主探索求差的方法,小组交流。(2)学生展示算法。500-185=315 5 0 0185+15=200 185=100+85 1 8 5500-200=300 500-100=4003 1 5300+15=315400-85=315 (3)试一试:800-695= 3、比较两题计算上的相同点,小结并揭示课题。三、反馈练习练习六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运用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表扬正确率高的同学 。四、全课小结第3课时减法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1921页。教学目标:3、使学生能熟练地、正确地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学过程:一、听算练习。(教师读题,学生写得数。)15-8=74-16=33-25=48-29=34-18=32-14=61-39=72-58=67-15=44-19=56-37=35-26=二、练习六第1题。蜜蜂采花。学生独立完成。三、练习六第2题。读题,理解题意,找出关键词。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完成后让学生通过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四、练习六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估算,说估算过程,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五、练习六第5题。找朋友。同桌合作完成。六、练习六第6题。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画图表示小明、小红两家和学校的位置关系。形成基本思路后,再组织学生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集体讲评。七、思考题。先分析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尝试。一次失败,再试一次。最后集体讲评。八、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加减法的验算第1课时教学内容:P27-28 例1、例2及“做一做” P29 练习七的第1-3题教学目的:1、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 提高计算准确率。2、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教学重点:验算方法的多样性。教学难点:理解验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学习新知1、教学例1(出示主题图)妈妈到商场给小明买了一套衣服和一双鞋子,妈妈付给售货员阿姨200元,阿姨找给妈妈17元,找的钱对吗?(1)师:这道题能直接计算吗?要先求什么?(先求出买这些东西共付出多少钱)学生列式计算。(2)师质疑:这个结果对吗?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学生思考验算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索。(3)学生汇报验算方法,比较验算的方法。方法一:183-135=48方法二:48+135=183方法三:183-48=135(4)完成“做一做”,让学生说说验算的方法。2、教学例2(1)师:找的钱对吗?算一算。学生计算。(2)小组合作探索验证的方法。(3)学生汇报验算的方法。200-17=18317+183=2003、揭示课题,小结验算的方法。二、巩固新知完成“做一做”的练习。三、全课小结第2课时加、减法的验算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2931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验算的意义,能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3、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听算练习。(教师读题,学生写得数。)25-9=47-16=30-25=42-29=45-19=36-14=41-38=22-15=61-14=34-15=70-37=65-56=二、 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时请几个学生说一说出错的原因。三、 练习七第3题。首先复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学生独立完成。最后让学生通过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四、练习七第4题。先让学生尝试着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讲评。五、 练习七第5题。引导学生审题,弄清表格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运用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表演正确率高的同学 。六、 练习七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看图,理解图的含义。然后进行估算,请几个同学说估算策略,最后列式计算。七、 练习七第7题。同桌两人小组进行估算游戏,然后独立计算。八、 练习七第8题。每个小组提出3个问题,先估算,再计算。鼓励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九、思考题。鼓励学生自己不断尝试,直到得出正确答案。最后集体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找到多种答案。十、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P32-33例1、例2及练习八教学目的:1、通过万以内笔算加减法的法则的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的正确率。2复习运用计算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万以内笔算加减法的法则的复习。教学过程:一、教学第32页例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集体订正。师:笔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结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二、巩固练习1、练习八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几题进行验算。小结验算的方法。三、解决问题:教学第32页例2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后提出数学问题。上层和下层共有几本?上层比下层多几本?上层和中层共有几本?上层比中层少几本?上、中、下共有几本?下层比中层少几本?2、对提出的数学问题先估算,再笔算。讲评订正。四、练习八的第2题。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讲评:你是怎样想的?3、师:还剩下这些鸡蛋对吗?怎样验证?学生进行验算。4、订正: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五、全课小结。第三单元四边形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第一课时 四边形教学内容:第3536页的例1、例2,做一做。教学目标:1、直观感知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点,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分辨不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教、学具准备:放大的主题图一张,例2的四边形组图每个学习小组1份(事先标上序号),钉子板,投影仪,剪刀,三角板。教学过程:一、感知四边形1、围四边形(1)引题出示主题图。师:你能说出哪些图形的名称?(生)师: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板题:四边形)(2)围四边形师:请根据自己的想像,动手围一个四边形。(学生在钉子板上操作,师巡视指导,然后选出不同的四边形加以展示)二、讨论学习四边形的特点1、观察讨论: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结合图形得出,师板书:四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2、学习例1(1)开放尝试,独立完成。(2)投影展示,交流讨论。(3)比较加深,说说那几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3、做一做14、动手剪四边形师:要求每个同学剪出两个以上不同的四边形。学生独立动手,让学生上台展示,反馈交流。5、教学例2(1)小组合作,要求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每分好一类放在旁边。比比看哪个小组分得多。(2)汇报交流,投影展示,说说分类的方法。三、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2先用尺子量一量,再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哪两个四边形比较象,不同在哪儿?小结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它们的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钉子板上围一围(2人配合),围不出来或围不像的及时指导。帮助。2、小结全课,看书巩固。四、课外实践1、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在校园里找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各5个。2、动手试一试,把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它会变成什么形状?第二课时 平行四边形教学内容:第3738页的情境图,做一做,练习九的1、2题。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2、通过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3、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会在长方形纸上剪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4、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建立平行四边形的正确表象,能与其他的四边形进行区别。教、学具准备:推拉伸缩门的课件,用木条钉成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纸若干,钉子板、投影仪,师用放大的方格纸。教学过程:一、感知平行四边形的表象1、投影展示情境图,认识伸缩门上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2、观察找出图中其它地方的平行四边形(楼梯上的斜面图案)。3、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加以对比(选取楼梯的斜面与正面图案进行)二、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1、课件展示伸缩门开关时的图形变化情况看一看,伸缩门上的图形有没有变化?想一想,为什么推拉伸缩门的小朋友会感到省力?2、操作实践拉一拉,感受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相反,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易变形。3、对比延伸:现在你知道伸缩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了吗?结合回答演示在门上的平行四边形对角连上条子后推拉情况。(拉不动推不动)三、画、剪平行四边形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简单说说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2、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3、在长方形纸上剪出平行四边形。四、课堂练习练习九1、2(1)五、课后作业练习九2(2),自学“你知道吗?”第三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练习课练习内容:练习九第2(2)、3、4、5题,了解“你知道吗”的内容练习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表象认识,进一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通过练习量边长、比角,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不同之处。3、练习用七巧板拼图,培养学生的相象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练习重点、难点第3、4两题,即平行四边形与正、长方形、梯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另别。练习过程:一、复习旧知找出下面图形中的四边形打上“”,给平行四边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二、练习(1)第4题观察说出3个四边形的名称。用学生尺分别量一量这3个四边形每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3个四边形的各个角,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边、角有什么不同?汇报小结。(2)第3题观察回答:下边画的是平行四边形吗?用手比一比,怎样改能使它成为平行四边形?动手画一画。(3)第5题模仿拼图三、练习小结四、课后延伸用七巧板拼出自己想象的图形,越多越好。第四、五课时周长教学内容:第4143页的例1、例2、例3,做一做,练习十的习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2、会利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重、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用灵活简便的方法正确处理实际问题。教、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纸、树叶、钟面、粗硬的绳子、直尺、卷尺、投影仪等。教学过程:一、感知周长(一)教学例11、观看投影。你能说出这些物品和图形的名称吗?请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形或物品(教师将选择相同图形的同学组成合作小组。)2、揭示课题,板书:周长3、交流对周长的理解:谁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字面意思、查字典)4、学生演示:请你具体指一指,你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样的长度。要求每个学习小组都派一名代表上台指给全班同学看。二、研究求周长的策略1、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假如要知道你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办法来吗?请独立思考。2、按所选的物品或图形组织反馈。演示自己使用的方法。3、能不能根据各自所用的方法把这些图形和物品分分类?(钟面、树叶和月牙比较特殊,要用绳子才能量出周长,其余的都可以用直尺量出并算出。)三、探究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1、学习正方形周长的算法出示例3,学生讨论。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2、独立探索例题2,交流算法。你喜欢用哪种算法?3、小结:如果让你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正方形呢?4、完成第42页和第43页的做一做1四、巩固应用做一做2与练习十的习题第六课时估计教学内容:第45页、46页的例4、例5,做一做的3题,练习十一的习题。教学目标:通过 多种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知名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简单的基本的估量方法。教学具准备:1米长的彩带纸或细棉绳每人一根。教学过程:一、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1、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2、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1分米表示的长度,并用手比划出来。3、揭示估算的意义,板书课题:估计二、学习估计的知识(一)教学例41、读题,理解题意2、想一想:你画出的线段应是什么样的?3、各小组派代表演示。4、对比交流,找出不足,讨论:怎么画会更准确一些?5、再次派代表修改。6、每人尝试画在练习本上,画完后用尺量一量,看自己估计的长度准不准确。(二)教学例51、理解题意2、小组讨论解决,说出自己估计的方法。(三)小结估计的方法三、做一做第1题:(1)先估计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简单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出来的。并按估计的长短依次写上序号。(2)量一量,再算出每个图形的准确周长。(3)比较,你估计的准吗?不准的原因在哪儿?第2题:比一比,估一估,再说出来。第3题:小组实践。四、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练习十一的习题第四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第1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步骤,并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秋天到了,秋高气爽,天气也变凉了,同学们在操场上玩得更开心了,你们看:(出示主题图)你能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