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笔记.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868753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5.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窃读记一、正音踮起脚尖( din ) 支撑( chng ) 暂时( z n )倾盆大雨( qng ) 咽唾沫( yn )( tu) 适宜(y)皱眉头(zhu ) 贪婪(l n ) 腋下( y )二、易错字窃 惧 撑 沫 酸 趣 顾三、文学常识窃读记作者是(台湾作家 )(林海音),作品有(城南旧事)四、课文分析课文以( 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 场景 )的插入,表现了“我”对( 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五、理解句子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这句话是人物( 动作描写 ),写出了(顾客多),突出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2.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快乐来源于在阅读中,书籍带来的智慧。惧怕:_害怕被书店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驱赶。窃读在这里指在这里指只读不买。3.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比喻句。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和对书的渴望。4.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吃饭长大”是指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六、写作手法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展开叙述。作者以(自语式的独白 )和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正音:水浒传( h ) 将领(jing) 散文(sn )济公传( j ) 滚瓜烂熟( sh )盛饭 ( chng ) 绿林好汉( l ) 二、解词: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3.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正音:环绕(ro) 提供(gng) 一幅(f) 似乎(s )扑克牌( p ) 熟悉(x) 忽略(l) 伴侣( l)娱乐(y) 犹豫( y )2、 解词:毫不犹豫:一点儿也不迟疑,坚定果断。三、填空:1.本文作者是(英)国女作家(尤安艾肯),这是篇(说理散文)。2.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精读 “一遍一遍地读”),作者用(假设)开始,引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然后用新鲜的比喻,说明了(以书为侣的理由“常读常新”),接着又列举了“一遍又一遍读”的方法,即思考内容、揣摩目的续编故事、品味片段查补遗漏、积累所得展开想象、产生共鸣。四、仿句:例: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一位老师,也是一把打开智慧殿堂大门的钥匙。五、理解句子: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答:“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表达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六、写作特点:1.层层递进的假设2.设问、比喻、反问修辞的恰当运用。 4.我的长生果一、正音:禁不住(jn) 心扉(fi) 恰似(s)美差(chi) 津津有味(jn)吹拂(f ) 馈赠(ki)分外(fn) 酵母(jio)皎洁(jio) 呕心沥血(u)(xu) 5.古诗词三首一、三首诗词概要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想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恋和热爱)。二、诗词简说1.泊船瓜洲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上任经京口而作,表达了思乡之情。2.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作者借助日常中的小小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动作细节真切细腻的表达了客居他乡,对家、亲人的思念。3.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是一首词。作者是清朝词人纳兰性德。三、写法1.泊船瓜洲写的是春季,主要是写景抒情。2.秋思写的是秋季,主要是叙事抒情。3.长相思写的是冬季,主要是写景叙事抒情。四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2.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3.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4.那畔:那边,此处指关外。5.聒:声音嘈杂。6.间:隔开7.数重山:几座山。8.故园:故乡。六、正音一水间(jin) 数重山(chng)风一更(gng) 聒碎(gu) 照我还(hun) 6.梅花魂一、正音幽香(yu) 磨难(nn) 衰老(shui) 抹净(m) 骨气(g) 分外(fn) 缕缕(l) 脾气(p) 偶尔(r) 摆弄(nng) 大抵(d)二、填空1.题目是“梅花魂”,魂的意思是精神,“梅花魂”指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2.课文通过5件事表现外祖父对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 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时默默流泪。因“我”弄脏“墨梅图”外祖父大发脾气。因不能回国,外祖父失声痛哭。 临别前,外祖父送“我”墨梅图。 在船上,外祖父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四、写法1.首尾呼应,作用是使使文章结构完整,突出人物情感或文章的中心。2.对比课文用外祖父对待古玩和“墨梅图”的态度相对比,突出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3.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达了外祖父热爱祖国的特点。4.借物喻人借梅花比喻具有借梅花比喻具有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品质的人。五、改陈述句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了的吗?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不得的。2.一支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一支画梅,没有什么稀罕的。 7-8课笔记一、正音浸在(jn) 缠着(chn) 挑去(tio)摇花乐(l) 清澈(ch) 婀娜(nu)唱和(h) 即使(j) 扒开(b)野菌(jn) 矮小(i) 几株(zh) 9. 鲸1. 说明方法: 举例子- ( ) 列数字-( ) 打比方- ( ) 作比较-( )2. 课文例句:3.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次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4. 填空:本文是一篇( ),介绍了鲸的( )、( )、()、()等方面的知识。课文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语言简洁平实又不乏生动形象。5. 读下列的句子,说说有无加点字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主要”这个词说明了须鲸除了吃_外,还吃_,去掉“主要”这个词后,句子的意思就改变了。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必须”说明鲸每隔一定的时间就要_的必要性。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总是”说明了鲸_。6. 鲸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的原因:_七.填空:种类主要食物喷出的水柱8. 正音:哺乳( )( )适应( )潜入( ) 比较( ) 喷泉( )立即( ) 过滤( ) 鱼鳍( ) 10 松 鼠乖巧(gui) 捕捉( b ) 歇凉(xi ) 奔跑(bn) 横渡( d ) 当作(dng) 缝隙(fng x) 扒开( b ) 锐利( ru ) 暖和(huo) 苔藓( ti ) 编扎( z) 勉强(qing) 灰褐色( h) 11 新型玻璃调节(tio) 处理(ch ) 夹丝(ji ) 看守(kn ) 特殊(sh) 玻璃(li ) 尽管( jn ) 粘在一起( zhn) 藕断丝连(u )1.填空本文体裁是( 说明文 ) ,课文紧扣一个(“新”),在前五节依次介绍 ( 五 )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这五种玻璃分别是( 夹丝防盗玻璃 )、(夹丝玻璃)、(变色玻璃 )、( 吸热玻璃 ) 和(吃音玻璃),第六节(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说明新型玻璃的作用是为人类创造更多奇迹。2.表格名称特点作用说明方法夹丝网防盗璃自动报警防盗举例子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安全变色玻璃随光强弱改变颜色调光打比方吸热玻璃吸热阻挡冷空气调温吃音玻璃消除噪音消音打比方作比较 列数字 12 假如没有灰尘一.正音 勿使(w ) 拂拭(f ) 削弱 (xu) 朝晖(zho) 日晕(yn)二.填空1. 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们无法睁开眼睛,因为 灰尘能够吸收太阳的部分光线。2.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整个天空将始终都是蔚蓝色的,因为 灰尘能散射七色阳光。3.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因为 灰尘具有吸湿性。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1. 正音目的(d) 几乎(j) 垂头丧气(sng)特殊(sh) 挑拨(b) 仍然(rng)2. 解词1. 星罗棋布:像天上的群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罗列分布,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2. 大喜过望:望:希望。所得到超过了原来的期望,因而特别高兴。3.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落懊恼的神情。4. 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艺精巧。5. 与众不同:跟众人不一样。6. 络绎不绝:络绎:往来不断,前后相继。形容过往的人或车辆连接不断。7.源源不断:本课指“我”店里的时装不断地流往各地,可见品种之多,订货量之大。 病句专讲(1)成分残缺:主要有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1.“在他跑过来时,抱着一个球。”(_)2.“我们必须努力学习,认真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_)3.“当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 使我想起许多往事。(_)4.“工商管理部门立即查清了这家商场擅自提价。(_)(2)搭配不当1.“这个公司的产品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_)练习1.五班的语文成绩是全校最好的一个班级。(_)2. 各地纷纷采取追踪病源、隔离观察等措施,防止甲型H1N1流感不再扩散。(_)3. 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_)4.今年将是新中国第十四次也是新世纪以来第一次阅兵。(_)5.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吃龙虾,会导致病情加重。(_)6.随着秦兵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_)7.他那锐利的眼睛投向了人群。(_)8.这篇小说通过平凡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充分揭露了主人公的心灵美。(_)9.只要稍微深思熟虑一下,这个道理是不会不领会的。(_)(3)分类不当1.商店里摆满香蕉、梨、苹果、萝卜等许多水果。(_)2.张敏同学的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西游记、水浒传、新华字典等几十本文学书。(_)(4)前后矛盾1.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中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_)2.有没有远大的志向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_)3.这场篮球赛的胜败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_)4. 班里的同学基本上都交上作业了。(_)5. 他在这里下了车,我断定他大概是本地人。6. (_)(5)否定误用1.难道能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是我们的责任吗?(_)2. 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_) 15.落花生一、正音空地(kng) 播种(zhng) 答应(d) 开辟(p) 便宜(pin) 榨油(zh) 嫩绿(nn) 成熟(sh) 矮小(i)2、 理解句子1.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父亲教育我们要向花生学习,做人不能只图外表好看,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2.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父亲对我们提的要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外表体面而没有实际用处的人。3、 填空1、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是许地山,笔名落华生。2、课文围绕落花生按事情发展 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部分内容。课文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4、 课文对种、收、尝花生的过程略写,对议论花生的好处的部分详写,这样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5、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色彩及生长位置做对比,突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质,但并没有贬低桃子、石榴、苹果之意。6、课文主要呈现任务的对话进行描写,文章言辞朴实无华。四、解词1、开辟:开拓发展。课文中指把原来荒着的土地开垦出来。2、收获:农作物成熟时,收获果实,也用来比喻心得、战果,课文中指前者。3、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4、爱慕:出于喜欢或敬重而愿意接近。5、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16.珍珠鸟一.正音笼子(lng) 一卷干草(jun) 蒙盖(mng)串生(chun) 垂蔓(mn) 指甲(zh)斑驳(b) 熟悉(x) 娇嫩(nn)疏格(sh) 钻出来(zun) 蓬松(png) 啄着(zhu) 撞得来回摇动(zhung)较远(jio) 俯下头(f) 抚一抚(f)二.解词1.蒙盖:遮盖。2.生意葱茏:文中形容草木生长旺盛,充满生命活力。3.蓬松:草,叶子,头发,绒毛等,松散开的样子。文中指小鸟的羽毛。4.神奇十足:形容十分得意和傲慢的神态。5.不动声色: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6.细腻:细致光滑。7.信赖:信任并依靠。17*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正音然而( ) 血迹( )( ) 颤抖( ) 漆黑( ) 混乱( ) 挖掘( )废墟( ) 瓦砾( ) 了不起( )二.填空1.本文作者是_国作家_2.父亲在救儿子的过程中,心理的变化是_,_,_,_。3.课文讲述的是_年美国_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_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他儿子和他同学的故事,歌颂了_4.课文通过对人物_,_和_的描写来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三.回答问题1.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答:_2.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要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3.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一句改为“他挖了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好吗?为什么?答:_4.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父亲:_儿子:_五.解词1.昔日:_2.绝望:_3.瓦砾:_4.开辟:_18*慈母情深一.正音失魂落魄( ) ( ) 背脊( ) 耽误( )弯曲( ) 褐色( ) 龟裂( ) 衣兜( ) 毛票( ) 数落( )供他们吃( ) 挣钱( ) 俯身( ) 二.解词1.失魂落魄:_2.震耳欲聋:_3.龟裂:_4.忙碌:_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正音兴奋( ) 誊写( ) 拥抱( ) 创作( )而且( ) 一如既往( ) 湿润( ) 的确( )一会儿( ) 七点一刻( )二.填空1.本文作者是_国作家_。2.课文按_顺序写了作者7,8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_,父亲的评价是_,父亲先前的评价是对的,最后讲座者_ 他深感自己有_,又有_非常幸运3.课文表现了_,同时也告诉我们_4.本文对人物的_描写较多,同时对人物的_描写很生动。5.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文题把意思截然不同的两句_用“和”字连在一起,容易_三.回答问题1.为什么“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答:_ 2.体会“我谨慎地把握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一句话的含义。答:_四.解词1.腼腆:_2.得意扬扬:_3.迫不及待:_4.一如既往:_5.兴奋:_6.誊写:_7.慈祥:_8.歧途:_9.糟糕:_21*圆明园的毁灭一.正音不可估量( ) 众星拱月( )玲珑剔透( ) 楼阁( ) 安澜园( ) 掠走( )侵略( ) 笼罩( ) 瑰宝( )二.填空1.本文描述了圆明园_和_的景象,表达了_,对侵略者_,激发了人们_,增强了_2.课文分别从圆明园的_,_,_,再现了圆明园当时的宏伟壮观。3.与课文中第1节呼应的句子是:_4.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一个_。作用是_。 三.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有关资料,说说从加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1.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答:_ _2.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答:_4.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答:_ _ _五.解词1.不可估量:_2.举世闻名:_3.众星拱月:_4.金碧辉煌:_ 5.玲珑剔透:_6.诗情画意:_7.奇珍异宝:_8.掠走:_9.瑰宝:_10.精华:_22*狼牙山五壮士一.正音屹立( ) 纵身( ) 昂首挺胸( )坠落( ) 崎岖( )( ) 山涧( )抡圆( ) 绷脸( ) 沉着( ) 险要( ) 热血( ) 磨盘( ) 冰雹( ) 晋察冀( )( )二.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记述顺序,并填空。接受任务 _ _跳下悬崖三.填空1.课文按_的顺序记述了_时期,八路军某部_的五位战士为了_,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位战士_2.课文共分为_部分,其中_写得比较_,_写得比较_,这样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更好表现文章的中心。【注:能突出人物特点和中心的内容要_;与中心内容关系不密切的要_;与中心无关的内容_。】3.课文中有多个人物,既能突出重点人物_,又能兼顾其他人物_,_,_,_,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发面进行具体描写。四.读下面句子,想想带点部分的意思,说说句子好在哪里?1.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答:_ _2.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答:_ _ _五.解词1.满腔怒火:_2崎岖:_3.斩钉截铁:_4.居高临下:_5.眺望:_6.豪迈:_7.惊天动地:_8.气壮山河:_23.24课笔记一.正音停泊( ) 港口( ) 重新( ) 真挚( ) 教室( ) 空位( )比较( ) 宽敞( ) 诸葛亮( ) ( )重复( ) 倾听( ) 旗帜( )脊梁( ) 刹那( ) 一缕( )骨髓( ) 血( ) 悄然( )崭新( ) 扎根( ) 紫荆( )二.解词1.光复:_2.真挚:_3.倾听:_4.叩问:_5.悄然:_25*七律.长征一.正音七律( ) 逶迤( )( ) 乌蒙( ) 磅礴( )( )岷山( ) 滂沱( )( )二.填空1.首联:_全诗,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2.领联:承“千山”,以_,_为代表。3.颈联:承“万水”,以_,_为典型。4.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_。5.本课是_在_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_时的艰难历程,情洋溢地赞颂_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_和_三.理解句子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答:_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答:_ _ _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答:_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答:_四.解词1.等闲:_2.逶迤:_3.磅礴:_4.腾:_ 5.走:_ 6.开颜:_26*开国大典一.正音首都( ) 旗杆( )檐下( ) 直奔( )五更天( ) 林伯渠( )聂荣臻( )( ) 同承( )灯笼( ) 隆隆声( )结成( )二.填空 1.本文按照_顺序叙述,先讲_,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_ _接着讲_,最后讲_。 2.本文记叙了_年_月_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的无比_和_的心情,展示了新中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_的风采。四.读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答:_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答:_五.解词1.典礼:_2.汇集:_3.擎:_4.诞生_5.瞻仰:_6.排上倒海: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