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红茶推广项目项目建议书.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868011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890.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富硒红茶推广项目项目建议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富硒红茶推广项目项目建议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富硒红茶推广项目项目建议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富硒红茶生产及推广项目项目建议书*有限公司2013年6月18日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名称、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1 一、项目名称.1 二、项目实施地点.1 三、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1 第二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生产.3 第一节 项目选址.3 第二节 项目建设.5 第三节 生产工艺.5 第三章 项目规划.6 一、功能区分规划.6 二、基础设施工程、辅助配套工程.7 三、环保及公用工程.7 第四章 市场分析.7 第一节 市场现状.7 第二节 产业发展前景.12 第五章 投融资与效益风险分析.17 第一节 投资估算.17 第二节 筹资及股权设计.17 第三节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8 第四节 风险分析及控制策略.18 第六章 建设结论和建议.19 第一节 结论.19 第二节 建议.20 第七章 项目评价.24*富硒红茶生产及推广项目建议书第一章 项目名称、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一、 项目名称:*富硒红茶生产及推广项目二、 项目实施地点:*三、 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1) 中国茶以及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之所以具有文化内涵,首先在于中国茶本身就是一种素雅之物,圣洁之物。茶圣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意思是说,茶是美木之最;宋代诗人苏轼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中以“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来称赞茶如人中之俊。其次,饮茶是一种韵事、一种雅兴,一种“生活艺术”(林语堂语),为国人的生活增色不少。此外,由茶而带来的许多风流佳话,更增浓了茶文化的内涵。李白流放当阳玉泉寺,称赞形如手掌的仙人掌茶,“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成为名人称赞名茶之开始。陆游一生咏茶之诗达320首,列历代咏茶诗人之首。苏轼以茶比墨,认为,“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操也”。郑板桥爱在啜茶凝神之际运思作画,并以“茅屋一间,新篁数竿”,“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题画寄意。曹雪芹对茶更是一往情深,红楼梦120回,写到茶事者多达600多处,以至整部红楼梦充满了浓郁的茶香。另外由茶引起的茶馆文化、茶壶文化、茶联文化丰富多彩,是中国文学宝库的一枝奇葩。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相传在三皇炎帝神农氏时代,就有以茶作为女子出嫁的聘礼了。以后的历朝历代,中国的茶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张扬。流传至令的名茶制作工艺、品茶艺术、茶道、茶艺表演、斗茶(又称茗战)、行茶令以及众多名人与茶有关的诗词歌赋、风流佳话,共同构成神州大地千姿百态的茶文化深刻内涵。(2)恩施富硒茶独特地域风采恩施州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神秘的北纬30度线穿越全境,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山水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素有“世界硒都”、“鄂西林海”和“土苗风情园”之美誉。恩施州是茶的故乡。在实施特色开发的征程中,全州上下立足资源优势,把茶叶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大力推进茶叶等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促进茶叶产业提档升级,建成了湖北省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和全国海拔最高的乌龙茶生产基地。茶区人民因茶而发展,因茶而致富。摄八百里清江之灵气,聚土苗文化之精华,融世界硒都之元素,在原生态环境中孕育而生的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鹤峰翠泉、咸帝乌龙、利川宜红等“恩施硒茶”系列产品,以其香醇鲜爽、工艺独特、含硒保健、生态安全而斗艳神州,香飘四海。恩施有悠久的种茶历史。东晋着名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载有“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可见恩施种茶的历史在3000年以上;唐代茶圣陆羽所撰茶经记载:“茶者,南方之佳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明朝李时珍所着本草纲目中,专门谈及“施南方茶”。这些,志传着恩施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印证了恩施州是中国优质茶叶的重要产区。(3)恩施富硒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恩施有积淀深厚的茶文化。有史可考的茶叶品牌在距今600多年前就诞生了。明朝初叶,利川忠路“雾洞茶”供奉朝廷,明成祖朱棣饮用后亲书:“此茶生来出雾洞,兄弟结拜在虚空。今夜茗茶同饮后,品居满园辅朝中。”清康熙年间,一蓝姓茶商在恩施芭蕉乡黄连溪一带垒灶筑炉,研制绿茶,其产品紧、细、圆、直,色泽翠绿,毫白如玉,曾称“玉绿”,后更名“恩施玉露”。该茶因品质独具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入选全国第一批十大名茶,被湖北省农业厅评为“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清乾隆年间,宣恩县伍家台生产的茶叶供奉朝廷,乾隆皇帝亲赐匾额“皇恩宠锡”。鹤峰县的“容美贡茶”、“官鼎茶”,巴东县的“真香茗”等品牌都诞生于明、清时代,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喝“油茶汤”是恩施州土家族最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茶歌、茶诗、茶舞、茶艺等文化形式异彩纷呈,六口茶已成为到过恩施的游客中广为传唱的土家民歌。恩施有优良的茶叶品质。全州森林覆盖率高达67%,空气清新,污染少,为生产健康安全的有机茶构筑了良好的生态屏障。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和山地立体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雾多湿重,云雾山中出好茶。同时,恩施州有世界罕见的唯一独立硒矿床,茶叶的含硒量为0.26-25.5mg/kg。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茶和硒两种健康资源有机结合,铸就了恩施硒茶的优良品质,拓展了茶叶产业的发展空间。“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利川宜红”三大历史名茶备受历代帝王宠爱,也深得国际友人青睐;“鹤峰翠泉”、“咸帝乌龙”两只茶中新葩更是后来居上,名满神州。恩施硒茶,绿茶翠绿如玉,红茶红艳明亮,乌龙茶汤色金黄,滋味浓醇鲜爽,香气高睿持久;轻斟慢品,硒茶雅志,空灵、幽玄、清欢之意油然而生,飘飘乎遗世独立,悠悠兮宁静致远。我国茶叶历史研究与保存最高权威机构中国茶叶博物馆就收藏着恩施州的两只茶叶:“恩施玉露”、“雾洞绿峰”。(4)恩施富硒茶的保健价值恩施市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硒矿储量位居世界第一。所产茶叶无污染且富含人体必需的硒元素,茶叶平均含硒量1.068ppm。长期日均饮用富硒茶500ml,是人体补充有机硒的最佳途径,具有抗癌防癌、抗高血压、延缓衰老的功效。富硒茶所具有独特性:1)富硒茶抗氧化能力强,能清除水中污染毒素,增强免疫力,解毒、排毒,保护肝脏,防止糖尿病、白内障等,隔夜茶能够饮用。2)富硒茶温、凉、冰均可饮用,此茶浓、苦而不涩,后口甘甜;淡,清香爽口。3)富硒茶具有安神作用,因此饮用此茶不会导致失眠。4)富硒茶饮用后,胃不反酸。第二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生产第一节 项目选址项目选址于恩施州*。一、*概况及配套设施*位于巴东长江北岸,东与宜昌市兴山县、秭归县交界,北与巴东县沿渡河镇为邻,西与官渡口镇接壤,南与东瀼口镇相连。东西长约22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全乡辖38个行政村,国土面积220.2平方公里,耕地42809亩(其中水田8751亩),林地67848亩,森林覆盖率40.8%。全乡地势东高西低、南北起伏,最高海拔1400米,最低海拔175米,平均海拔800米,气候四季分明,垂直差异明显,夏季炎热,降水量偏多,冬季寒冷,降水量偏少,年降水量约1200毫米,无霜期267天,年平均气温18.4。全乡低山占20%,二高山占50%,高山占30%,境内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怡人,资源丰富。全乡已形成了万亩茶叶、万亩柑桔、万名劳务、十万头生猪等支柱产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过历届乡党委政府的努力,打下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全乡以茶叶、柑桔、畜牧为主的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逐步发展壮大的溪丘集镇为民营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各级各部门思发展、谋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广大干部群众求发展、盼发展的愿望空前激烈,全乡上下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团结一心,为老区加快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氛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委政府将继续坚持“举老区旗、打移民牌、念山水经、走特色路”,深入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产业兴县、科学发展、和谐惠民”战略,抢抓宜巴高速公路建设机遇,发展壮大茶叶、柑桔两大特色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小城镇、移民搬迁及基层组织四大建设步伐,努力把*建成巴东江北人流物流中心。二、地理区位和交通运输优势 209国道由东部兴山县向南穿腹而过至巴东县城,巴巫省道由县城经溪丘湾集镇向北出境,即将竣工的宜巴高速公路在溪丘湾集镇为巴东县城留有互通出口,距宜昌市145公里。溪丘湾集镇距巴东县城28公里,距兴山县交界处仅8公里,是国际旅游景点神农溪、神农架“双神线”的交汇处,素有恩施州“北大门”之称。三、原材料供应量足及运输距离和费用小 恩施州现有无公害茶园约8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占57%,位居湖北省第一,被省农业厅授予“湖北省良种茶园第一市”。 生产红茶的主要原料是粗老茶叶、茶叶末或修剪的茶树枝叶,原材料供应充足。宜昌及恩施州大叶原料保守估计在50万吨/年以上,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运输体系非常方便。第二节 项目建设 项目拟征地100亩,计划当年拿地,当年规划并开工建设,充分发挥项目优势,攻克项目难点,同步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加快研发进度,走边生产边扩张的品牌发展道路。一次性建设成富硒红茶生产线(含仓储)、产品展示和销售区(品茶休闲娱乐区)等二大功能区。第三节 生产工艺 红茶于每年的清明前后至谷雨前开园采摘,现采现制,以保持鲜叶的有效成分,一芽一叶及一芽二叶为主,制作工艺精湛。红茶制作工艺分初制和精制两大过程:初制包括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使芽叶由绿色变成紫铜红色,香气透发,然后进行文火烘焙至干。 精制工序复杂花工夫,将长短粗细、轻重曲直不一的毛茶,经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整形、审评提选、分级归堆,同时为提高干度,保持品质,便于贮藏和进一步发挥茶香,再行补火、清风、拼和、装箱制成形质兼优的成品茶。1、鲜叶。鲜叶验收与管理鲜叶的品质由鲜叶的嫩度、匀度、净度、鲜度四方面决定,鲜叶的验收即根据上述四方面决定鲜叶的价格进行收购。2、萎凋。萎凋是指将进厂鲜叶,经过一段时间失水,使一定硬脆的梗叶呈萎蔫凋谢状况的过程萎凋既有物理方面的失水作用,也有内含物质的化学变化的过程。是红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形成红茶品质的基础工序。 3、揉捻。将萎凋叶在一定的压力下进行旋转运动,使茶叶细胞组织破损,溢出茶汁,紧卷条索的过程谓之揉捻。揉捻是形成工夫红茶品质的一道重要工序。 4、发酵俗称“发汗”,是指将揉捻叶呈一定厚度摊放于特定的发酵盘中,茶坯中化学成分在有氧的情况下继续氧化变色的过程。揉捻叶经过发酵,从而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发酵的目的在于使芽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在酶促作用下产生氧化聚合作用,其他化学成分亦相应的发生深刻的变化,使绿色的茶坯产生红变,形成红茶的色香味品质。发酵时,芽叶中含量最多的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的参与下,氧化形成邻醌,邻醌缩合形成联苯酚醒的中向物质,然后氧化聚合生成茶黄素、茶红素变化大致按下列方式进行: 没食子儿茶素及其没食子酸酯 多酚氧化酶十氧 邻醌 缩合 双黄烷醇 还原 联苯邻醌(中间产物) 氧化 茶黄素 氧化 茶红素 白质结合沉淀不可溶性物质。 5、 干燥。干燥是将发酵好的茶坯,采用高温烘焙,迅速蒸发水分达到保质干度的过程。干燥的好坏,直接影响毛茶品质。 第三章 项目规划 新项目拟建在*,宜巴高速公路出口附近。项目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万平方米左右,绿化面积5000平方米左右。拟建设标准红茶生产线一条,各种生产、检测设备100台(套)。一、功能区分规划项目拟征地100亩,总投资5000万元(含土地投资),建设红茶销售展示中心(含休闲娱乐、品茶、办公)、红茶生产区(含仓储)等二个功能区。其中:1、红茶销售展示中心(含休闲娱乐、品茶、办公)。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丰富的资料图片、浓缩场景、影像资料再现茶马古道,弘扬展示中华茶文化。结合宜昌、恩施、神农架三地旅游,让游客现场品尝红茶,了解茶马古道及中国茶叶在欧亚商道兴衰300年的重要历史地位,为中国茶叶历史发展研究提供展示平台。2、红茶生产区(含仓储)。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根据生产功能设置原料库、发酵车间、蒸压车间、烘焙车间、成品库等, 满足工艺流程要求,因地制宜,结合地形条件,充分利用自然位置,对建筑物、道路、绿化等合理布置,确保工艺流程顺畅,运输线路短捷,物料流向合理,方便生产和管理。二、基础设施工程、辅助配套工程1、厂区绿化。考虑各生产功能区以绿化分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在厂前区主要以景观树种及草坪绿化为主。2、电力供应。本项目设备装机容量、其他辅助工程耗电及照明用电总装机容量约为150KW左右,计算负荷为200KW左右,区域电力设施齐全,供给充足,可满足本项目开发、生产需求。3、用水保障。区域水源未受污染。本项目生产年用水量1万m3左右,区域供水设施齐全,用水有保证。三、环保及公用工程1、环境及基础条件:厂区附近无工矿企业,无旅游风景点、文物保护单位,空气清新,周围自然环境良好,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满足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项目单位厂区空地均以草坪或乔木绿化,可以有效降噪减尘。2、厂区排水:排水系统划分为雨水排水系统,生活污水排水系统。雨水单独排放,生产废水经处理后排放到市政管网。第四章 市场分析第一节 市场现状一、红茶在国际市场的地位直至今日,红茶仍然是海外首选的茶饮料,全世界茶叶市场75%的份额为红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红茶文化的关注,众多红茶制造厂商开始关注红茶的市场发展。一些世界著名红茶生产项目被引入中国中、西部,并得到大规模的发展扩张。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茶叶面积最大的国家,但真正意义上出口的茶叶远比不上红茶出口大国印度、斯里兰卡。全世界茶叶平均单产超过65公斤,中国平均单产只有50公斤,而且茶叶均价不过每公斤1美元左右。尽管世界茶叶产品结构近20年来发生了显著变化,红茶由原来占市场90%份额下降到75%,绿茶及特种茶则由原来占市场份额的10%上升到25%。红茶仍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绝对位置。中国虽以绿茶生产为主,但“国茶贸易”特别需要红绿并举。而目前中国红茶品牌发展落后严重影响了在国际茶叶市场上的地位。国际茶业市场主打的是“红茶”,约占茶叶贸易量的75%以上。中国几大红茶知名品牌亟待东山再起抢占国际市场,挑起“国茶贸易”的大梁。从国际市场看,中国的工夫红茶有很大的市场,祁门红茶、坦洋工夫、正山小种这些茶叶在欧洲已经是家喻户晓,有着十分广泛的消费基础。现在,欧洲茶叶市场被国际上一些大的企业垄断,但是,只要引导得当,中国的红茶企业能够直接介入市场,在市场上增加发言权,并通过国际上通用的原产地地域产品标记保护,份额会不断扩大。中国是茶叶王国,茶的营养成分丰富,药理保健功效颇高,能药用、能品饮、还能入馔。富硒红茶生产及推广项目可充分利用当地大量的次、老、残茶叶,在变废为宝的同时,必将给当地财政、农户收入和相关行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二、市场竞争状况分析1、宜红茶的历史沿革宜红茶区位于东经109112,北纬293131,产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湖南三市州(湖北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的常德市)二十余县,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茶区,早在公元3世纪西晋时,荆州土地记就记有:“武陵七县通出茶”。宜昌红茶称宜红,又称宜昌工夫茶,是我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之一。宜红茶的诞生在十九世纪中期前后。宜红茶的大量出口外销在清光绪二年(1876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烟台条约把宜昌辟为通商口岸之后。据中国茶叶公司资料:1876年我国茶叶出口曾达213.2万担,其中红茶出口170.9万担,占茶叶出口总额的80.16%,当时由汉口出口茶叶57.4万担,其中红茶47.8万担,占出口总额的83.2%,其中就有大量宜红茶出口。建国前,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极盛时期是1886年,当时我国茶叶出口达268.2万担,其中红茶200万担,占出口总额的74.6%,曾为我国换回6310万银元。1949年我国茶叶出口仅19.84万担,其中红茶出口只有1.65万担,只有1886年的0.825%。宜红茶几乎全面停产。宜红茶收购、加工、集散中心的五峰渔洋关,抗日战争前有茶厂10余家,1949年已全部关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苏联首先和我国建交,随后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苏贸易协定”,我国红茶出口苏联换回我国建设急需的物资,这样红茶有了销路,以后宜红茶还出口东欧各国。1951年成立了中国茶叶公司宜都茶厂,9月建成投产。根据国家对外贸易的需要,1954年以来,在宜昌、恩施两地区及湖南石门改制红茶,扩大宜红茶的生产,并且新发展了大片新茶园,建立国营茶场,如宜昌的邓村茶场、鹤峰的走马茶场等,后来又大量发展集体所有制的社队茶场。1959年宜都茶厂收购加工出口宜红茶达到3.9万担。2、主要竞争对手现状宜昌红茶由兴到衰,直到21世纪才得到长足的发展。近几年来,宜昌和恩施红茶生产规模呈迅速上升态势,在国内红茶市场所占份额日益扩大,包括湖北采花毛尖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湖北萧氏集团、宜昌市青山茶叶有限公司、宣安茶叶有限公司、利川市硒源茶业有限公司等比较知名的红茶生产企业将构成主要竞争对手。以上公司均具有多年生产加工茶叶经验,特别是2013年6月湖北萧氏集团从日本引进的首条可日产1500公斤红茶国际顶级红茶生产线投产运行,将促使本地区的红茶生产加工竞争更加激烈。三、产业政策扶持的优势该项目符合农业产业化中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致富的方向。1、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允许发展项目。2、符合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以及恩施、巴东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精神。湖北省“十二五”茶叶产业发展目标(摘要): 面积和产量目标:到2015年,全省茶园总面积控制在35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20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10万吨,占总量50%左右。 精深开发和规模效益目标:到2015年,着力构建现代茶产业加工体系,突出精深加工综合利用,配套开发茶市场、茶文化、茶旅游等二、三产业,力争全省茶产业综合效益大幅提升,茶叶工农业系列产值达到30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90亿元,精深系列加工和二、三产业产值210亿元。 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经营目标:到2015年,力争全省年产值和年销额达到10亿元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2家以上。年产值和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2家,年产值和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过50家。 出口创汇目标:到2015年,实现茶叶年出口3000吨,创汇2000万美元左右。 3、符合省领导指示精神(1)湖北省委常委张昌尔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茶产业的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茶叶产业是一项经济功能与文化功能高度结合的高效特色产业,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大,带动力强,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茶叶产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北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我们要用现代工业的理念来谋划茶产业的发展、提升茶产业水平。要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培植龙头企业。通过整合资源,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茶叶知名品牌,提高茶农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二是保证质量安全。按照无公害茶、有机茶的标准要求,以规范化种植为重点,建立稳定可靠原料生产基地和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步伐,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不断完善茶叶生产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三是精深加工。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加快对传统制茶业的改造提升,大力开发茶多酚、茶饮料、多糖等,延长茶产业链条,提高茶原料利用率和附加值,在茶叶综合开发上取得新突破。(2)富硒红茶产业符合有利于增进国民身体健康的政策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化学成分,诸如茶多酚(包括儿茶素、黄酮类物质)、茶氨酸、茶多糖、多种维生素等。这些成分有的是茶叶特有的,有的是茶叶中含量高于其他植物的。茶叶中的儿茶素具有抗癌、增强免疫力、抵制爱滋病毒的入侵、降血脂、抑菌、解毒等多种功效。茶叶中特有的茶氨酸,具有调节神经传达物质、镇静等多种功效,所以饮茶能使人心情舒畅、使大脑处于放松、平静状态。茶多糖具有非特异免疫功效,茶叶中富含多种维生素,对维护人体健康都是十分有益的。4、有利于密切人际关系,促进国际交流历史事实表明,茶是人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社会生活中无论是朋友相会、亲人团聚、走亲访友,还是接见元首、招待贵宾、高级商谈,一般都能以茶招待。“清茶一杯”象征着礼诚、纯洁和热情,因此茶的亲和力具有公众的普遍意义。5、有利于茶产业的发展与山区农民的致富近十多年来,在大力弘扬茶文化、广泛开展茶文化活动、普及茶文化知识、发展名优茶、提倡“多喝茶、喝好茶”的推动下,对促进茶叶的生产和茶经济的发展,效果十分明显。首先是引导更多的人参与饮茶,从而大大促进了茶叶的多元化消费。城市茶馆业的蓬勃发展和茶饮料的开发,使传统的茶产业变成了现代大茶业。可见茶文化的兴起与普及,促进了茶叶的多元化消费,推动了茶产业的发展。弘扬茶文化,提倡“茶为国饮”,必将进一步拉动茶消费,其深远意义还在于必将有力地促进产茶山区经济的发展。喝名优茶的人多了,名优茶获得快速发展,茶叶产值迅速增长,这对山区茶农的致富无疑是十分有益的。6、积极推进“茶为国饮”的倡导工作确立茶为国饮,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生活的需求,是小康社会的内容。它事关国人身体和道德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大事。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茶文化,使茶和茶文化在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积极提倡“茶为国饮”:7、符合鄂茶跻身全国“第一集团”的产业化方针湖北是“茶圣”陆羽的故乡,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十分丰厚。近年来,湖北茶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在全国的地位逐步提升,全省茶叶面积产量跃居全国第四位,产值居全国第三位,规模效益居中部六省第一位。当前,湖北茶叶产业基本形成了以鄂东大别山区、鄂西南武陵山区、鄂西北的秦巴山区以及鄂南幕阜山区四大集中产区。四大集中产区栽种茶叶的环境较好。为尽快把绿茶资源利用好、把茶文化历史资源发掘好、把绿茶产业发展好,湖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茶叶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资源利用过程。它必须力争在茶树良种化、生产机械化、加工现代化、营销市场化、茶叶品牌化、品牌故事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资源升值和人民致富。第二节 产业发展前景一、湖北省茶产业发展现状与主要特点1、生产规模大扩张。2010年全省茶园总面积322万亩,其中采摘面积234万亩,茶叶产量16.57万吨,茶叶的农业产值52亿元,系列产值102亿元。茶园面积、产量和产值在全国20个产茶省中分别居第三、第四和第三位,茶叶大省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超过安徽、湖南、四川等产茶大省,是全国产茶大省,茶叶已成为我省山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致富持续稳定的支柱产业。2、板块基地建设大发展。近几年,在全省优质茶板块基地建设项目推动下,各地茶产业迈向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和经营品牌化发展之路,一批茶叶大县市、大乡镇和大基地逐步建成,优势区域逐步形成。茶叶板块基地建设大发展。近几年,全省优质茶板块基地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促进了茶产业迈向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和经营品牌化发展之路,一大批茶叶大县市、大乡镇和大基地逐步形成。全省茶园面积5万亩以上的县市(区)有20个,其中:英山、恩施、竹溪、竹山、夷陵、五峰、鹤峰、大悟、谷城等13个县市的茶园面积超过10万亩。形成了鄂东大别山、鄂西武陵山及宜昌三峡,鄂西北秦巴山和鄂南幕阜山四大优势产区,其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90%以上。 3、茶叶产品质量大提高。近几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无公害茶叶生产,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强了源头控管和全程监管,使我省的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发展很快,茶叶质量的安全水平大提高。目前全省达到无公害要求的投产茶园227万亩,占投产茶园面积的97%,有87家企业获得国内外有机茶认证,认证数量仅次于浙江位居全国第二位。2010年全省名优茶产量达到7.5万吨,产值39.6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45%和总产值的76%。 4、茶叶品牌建设大突破。按照省委、省政府 “打造知名品牌,增值龙头企业”的要求,省农业厅把整合茶叶品牌作为全省农业的重点工作来抓,在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了湖北名茶第一品牌采花毛尖,湖北历史第一名茶恩施玉露,湖北第一文化名茶武当道茶和萧氏茗茶、鹤峰翠泉茶、英山云雾茶、大悟绿茶等知名品牌,并推出了湖北绿茶整体形象和湖北绿茶第一方阵品牌企业,2009年以来“采花”、“萧氏”等3个商标先后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进一步提高了湖北名茶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5、产业化经营大提升。近几年来,我省茶叶产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年产值和年销售额超过亿元以上的茶叶企业有11家,超千万以上的企业有30多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4家,通过ISO90012000国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有40多家。特别是宜昌萧氏茶叶集团和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及竹溪梅子贡茶业公司等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了由传统茶业向现化茶业加工的转变,成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品牌建设的一面旗帜。 6、茶叶科技大进步。近几年我省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推广步伐加快,农业部先后在我省投资建设了5个茶树良种项目,重点产茶县市建设了一批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已建茶树良种母本园3万亩,年出园无性系良种茶苗2亿多株;高效标准茶园建设快速发展,全省已建成高效标准茶园50多万亩,年亩平产值在4000元左右;名优茶机械化加工大普及,全省名优茶产量的90%实现了机械化加工,改变了我省名优茶加工长期靠手工加工的格局,茶叶加工质量和效率大提高,促进了名优生产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二、湖北省做大做强茶产业的主要措施1、调整优化生产布局,加强优势茶区建设 重点建设四大优势茶叶板块基地330万亩:鄂东大别山名优绿茶60万亩、鄂西武陵山及宜昌三峡名优茶和宜红茶150万亩、鄂西北秦巴山高香绿茶及随州大洪山名优绿茶100万亩和鄂南幕阜山名优绿茶及边销茶20万亩。促进茶产业的发展向四大优势产区集中。通过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推动全省茶叶经济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茶叶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茶叶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把我省四大优势茶叶板块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名优茶、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和出口安全示范区。 2、推进科技创新,加强标准茶园建设 按照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创建方案的要求,重点强化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加强园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茶园栽培管理和加工厂配套,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质量技术标准,加强质量规范管理,重点建设恩施、五峰、英山、夷陵等15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市和50个1000亩标准化示范茶园。二是加快良种引繁推广步伐。要坚持发展新茶园必须是无性系良种的科学发展观。重点在四大优势茶区兴建一批国家级、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搞好苗圃、母本园和示范园配套建设,大力引进和选育适合本省发展的名特优新品种,新发展标准化良种园40万亩。三是启动100万亩中低产茶园改造工程。突出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和效益,把茶园低改纳入到全省低丘岗地和低效林改造两大项目范畴之中。通过改造提升,建设高效茶园100万亩,亩产值4000元以上。四是大力示范推广茶树机修、机采、机耕技术,强化科技培训。提高实用新技术的入户率、到园率和到位率。 3、整合品牌资源,打造知名品牌 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相结合的办法,整合现有茶叶品牌资源,重点打造采花毛尖、恩施玉露、武当道茶、萧氏绿茶、英山云雾、鹤峰翠泉茶等品牌,改变湖北茶叶品牌多、乱、杂的现状。支持一个大区域形成一个优势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格、统一对外宣传,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加强品牌茶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行为,通过5年的努力,培植5个在全国叫得响、覆盖面广的知名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 4、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创新发展理念,完善机制体制,努力构建新型的现代茶业加工体系。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实行“三个一批”:在茶叶集中优势产区新建一批高标准加工厂,改造提升一批初制加工茶厂,淘汰一批作坊式小厂。二是加大现代化、清洁化、自动化茶叶加工、茶饮料和茶食品生产线的引进和创新力度。大力推行全程现代化机械化加工,用工业化的理念、食品级的加工管理、现代化的机械装备武装茶叶加工厂,努力提高加工科技水平和劳动效率,加快淘汰传统落后的加工设备和工艺。三是培植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扶持20家茶叶龙头企业和20家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尽快做强做大,同时,大力提倡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鼓励支持采用租赁、兼并、联合等办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促进茶产业升级换代。 5、加强精深开发,促进加工增值 加强茶叶精深开发,促进系列加工增值,将成为今后我省茶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是重点扶持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如宜昌萧氏集团、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竹溪梅子贡茶业有限公司等基础好的企业,大力支持从国内外引进先进生产线,开发各类茶饮料、茶食品、速溶茶、茶多酚等茶制品,以及与茶行业密切相关的茶机械、茶包装、茶文化工艺旅游等新产品,促使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飞跃,推进产业升级换代,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关联度,与食品、医药、精细化工、日用化工等行业实现跨领域合作,大幅度提升茶产业综合开发的系列产值,广泛吸纳城镇居民和农村劳动力就业。二是大力支持湖北易生公司、武汉嘉润茶叶公司、湖北宜红茶叶公司、鹤峰白果民族茶厂和恩施伍家台富硒贡茶公司等一批外贸加工型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大力开发有机茶、低残留茶、红茶、袋泡茶、出口眉茶、珠茶等产品,力争我省茶叶出口水平攀上新台阶。 6、高档次开发乌龙茶,加快恢复发展红茶 我省有机乌龙茶开发,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的原则,在全省四大优势茶区,重点选择有优越生态环境、有知名茶叶品牌、有重点龙头企业、有乌龙茶生产基础和发展优势的县市区实施,探索总结具有湖北特色的乌龙茶加工新工艺,开发具有湖北特色的乌龙茶新产品。宜红茶是我国三大红茶之一,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良好声誉,也是我省传统的外销出口产品。要以采花茶业宜红茶公司为重点,大力培植加工型、出口型龙头企业,兴建清洁化、标准化生产线,改善宜红茶加工环境,提高生产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自营出口能力。在巩固扩大出口的基础上,着力开发国内市场。 7、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要进一步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形成内销外贸多渠道拓展的市场格局。要完善提高目前已经形成的汉口茶市、陆羽茶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和鄂东大别山茶叶广场等茶叶专业交易市场。同时,要大幅提高我省企业自营出口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要大力弘扬茶文化,拉动茶消费,积极支持各地举办茶叶节、茶博会和茶旅游节等活动,大张旗鼓地加大湖北名茶在国家和省市等主流媒体上的广告宣传力度。鼓励到境内外参加展览会、博览会,通过茶文化茶品牌的宣传,提升鄂茶在国内外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巴东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茶叶作为恩施州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发展历程,是恩施州最具传统的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目前恩施州的茶园基地面积约80万亩,达到全省茶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已成为湖北省第一茶区。根据巴东县政府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其总体思路为:实施“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发展良种化、生产标准化、产业品牌化、经营产业化”战略,走发展有机绿茶、中高档茶之路,做大做强“真香茗”、“金果茶”品牌,建成茶叶产业经济板块,力争成为全州茶叶大县、茶叶强县。到2015年,全县建成无公害茶园6万亩(其中新建4万亩,改造2万亩)。到2020年,全县建成无公害茶园11万亩,茶叶产量达到8000吨,茶农收入达到2.4亿元,茶叶综合产值超过5亿元。引导全县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走向联合,培植1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整合茶叶品牌,努力将“真香茗”、“金果茶”打造成为湖北省名牌产品和中国名茶。具体工作措施: 1、推行标准化生产,壮大基地规模。(1)加快基地建设,提升加工能力。发展与改造并重,以长江沿岸的*、沿渡河镇、东壤口镇,清江沿岸的金果坪乡、水布垭镇,中部地区的信陵镇、茶店子镇、绿葱坡镇等生产基础好的区域为重点,建设茶叶专业村100个以上,新建茶叶加工生产线6条,改造原有加工厂20个,建茶叶质量检测中心1处。(2)加强标准建设,提高生产水平。制订推行茶叶生产标准和无公害茶叶、有机茶叶生产技术规程。在茶叶主产区推广频振式杀虫灯、生物农药和生物活性肥及“猪沼茶”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到2020年,全县茶园均达到无公害标准,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比重逐年提高。鼓励和支持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积极申报QS认证和农产品“三品”认证,全县茶叶产品均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标准。(3)加快良种繁育,确保种苗自足。确定“鄂茶10号”、“鄂茶1号”等茶树良种为我县茶叶产业发展主导品种。建立科学繁育体系,努力提高繁育水平,20102019年每年建茶树良种繁育基地200亩,出圃茶苗3000万株,确保全县新造茶园、老茶园改造种苗自给。2、培育市场主体,做强龙头企业。(1)加快推进企业整合。鼓励和支持起点高、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茶叶龙头企业走向联合,形成巴东茶叶集团,实施“集团带茶场、品牌带全县、大场带小场”战略,走自主发展壮大之路。(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企业,开发茶叶产业,拓展产业链条。创新茶叶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引导民间资本投入茶叶产业发展,鼓励有经济实力、有经营能力的社会各界人士多形式、多渠道投资租赁、承包或买断山场林地经营权,改造老茶园,建设新茶园,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活动。(3)加强营销网络建设。按照“占领州内市场、辐射湖北市场、扩大北京市场、拓展全国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营销策略,积极探索广告营销、节会展销、网络促销、连锁直销、代理销售等营销形式,大力开拓营销市场。鼓励和支持建设专业的茶叶营销企业,在武汉、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开设专卖店;组织县内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积极参加全国、全省各种茶叶展销评比活动;大力支持巴东有机茶叶走向国际市场。第五章 投融资与效益风险分析第一节 投资估算项目投资包括:土地款,销售展示中心(含办公室)、生产区(含仓储、设备)的建筑投资。1、土地款:15万元/亩*100亩=1500万元;2、销售展示中心(含办公室)土建及装修:5000平方米*3000元/平方米=1500万元;3、生产区土建及设备、场区绿化和配套设施: 10000平方米*2000元/平方米=2000万元以上三项合计总投资约5000万元。第二节 筹资及股权设计一、筹资金额由恩施州*有限公司牵头筹资5000万元元用于项目建设及设备设施投入。二、筹资方式企业自有及自筹资金。三、融资条件公司存量资产、政府担保。四、资金使用计划用于项目建设,生产富硒红茶产品、旅游接待等。五、股权设置方案由恩施州*有限公司控股,引进2-3个股东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茶叶生产公司。第三节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待生产规模确定后再进行分析。第四节 风险分析及控制策略一、风险来源1、自然风险:茶叶来源受制于天气等自然灾害,有的年份原材料偏少。2、经营风险:如由于信息不对称,客户(商户)对项目形成气候的心理预期较长,导致商家观望、等待以及国家利率变动等。二、管理程序对策1、项目的每一项决策,均采取专家论证,部门充分讨论统一意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2、实行统筹科学的工作程序,强调计划性。总体工作计划与职能部门计划的科学制订,规范计划进程检查。3、招商或引资强调实效,严格掌握合同,并据此操作,保证项目法律上的损害赔偿。4、引入通用的国际管理模式,实行工程监理制。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监视残余风险,增加每个经营者的维护意识和责任。5、积极申请获得有关专业和质量标准体系认证。三、长期经营策略1、推进规模化种植,建设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生产基地。与恩施州及周边地区茶农对接,开展技术指导,逐步实施茶树品种改良,建设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多措并举,保障原材料供应。2、实行现代茶业加工,提升加工制作水平。实行全程现代化机械化加工,用工业化的理念、食品级的加工管理、现代化的机械装备武装生产,提高加工科技水平和劳动效率。3、实施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在基地内全面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外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和其他违禁物质,坚决把好源头关。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质量认证。不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确保产品质量安全。4、争创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开展企业自主创新,不断壮大生产规模,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力争2年内成为省级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5年内成为国家级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积极申报湖北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认定。5、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国际国内市场开拓力度,实施多元化、立体式营销战略,努力拓展销售渠道,构筑完善销售网络,稳步提高市场份额,增强自营出口创汇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6、 大力弘扬茶文化。以茶文化中心为主要平台,结合宜昌、恩施、神农架旅游市场,深入挖掘、整理和传播茶文化,广泛宣传茶叶的保健功能和茶文化的内涵,普及茶知识,拉动茶消费。7、不断延伸茶产业链。不断开发新产品,在茶叶精深加工链条延伸方面,生产茶多酚生物医药、保健、美容等衍生产品,以及茶碱、茶黄素等高精尖产品,提升茶叶产业附加值。第六章 建设结论和建议第一节 结论一、该项目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工艺技术领先。二、通过对项目产品的分项计算,各项经济标均显示良好,且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项目具有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三、该项目符合国家农业产业化政策,符合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扶持政策,符合恩施州、巴东县产业发展规划。第二节 建议做好投资协议具体条款的谈判和拟定工作,切实保障各方的利益推荐合适人员进入董事会,派出管理人员实现增值服务,为以后的管理运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保障性原材料规划,原材料有充足的保障宜昌及湘鄂西地区主产绿茶,仅恩施茶叶种植面积就达80万亩,原材料供应充足。远期建设自己的茶叶种植基地。种植基地在规划区内采取“补贴农户资金,培养农户技术,指导农户栽种,确保农户销售”的方式进行开发建设。在原料生产方面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扩大绿茶资源;在原料采购方面,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保证原料购销。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带动茶农按标准种植茶树。农民投入土地、化肥、农药和劳务,公司补贴少量资金,确保技术、品种,按合同与种植规范进行生产、管理,公司组织原料收购。二、远期系统建设生态茶园,符合国家农业产业化方向生态茶园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以茶树为核心,实施人工立体复合栽培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生态调控生物种群,将病虫草害纳入可控范围内,改善生态小气候,较大地提高生产能力。同时也为开发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产品创造条件。通俗来讲就是在建有茶园的山顶和空缺地、道路、沟渠两旁种植树木,在光秃的梯壁留草或种草,在幼龄茶园和未封行茶园行间种植绿肥,形成“头戴帽、腰缠带、脚穿鞋”的自然生态茶园结构。 生态茶园不仅增加了生物多样性,还通过有益生物繁衍既控制病虫害又控制住了茶叶“农残”。随着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安全、卫生、营养要求越来越高,天然环保产品之风盛行。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茶叶在国内外的市场中所具有的竞争力、增长的出口和创汇的潜力以及前景十分广阔的市场越来越被人们所看好,而茶叶卫生问题成为影响茶叶在世界市场销售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影响茶叶发展的主要问题,农药残留超标的茶叶在外销中将面临重重困难。而且不够“绿色”的茶叶也影响着其保健功能的发挥,所以要想在市场是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就要生产健康的流行色产品,生态茶园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生态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由于传统消费观念的存在,目前有机茶和生态茶质量的提高还没有得到消费者应有的价格承认,茶农收入还没有发生从依靠量的增长向依靠质的增长转变。生态茶园还是一个比较前卫的概念但同时也是一个热门的概念,市场对于生态茶得需求越来越高,前景是可观的,建设生态茶园也需要一定的周期。为了推动全县经济的发展,可以在全县范围内选择一批远离污染源,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山地丘陵浅山背风向阳缓坡地带建设生态茶园,形成生态茶园带。在进行建设之前不仅要做好整体的“园、林、水、路”的合理规划。首先要进入基层了解民情,查看自然条件,结合当地当时经济发展的状况,全面考虑茶园种植区内所有生物复合体以及受农业、工业、社会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所有环境因素,进行建设生态茶园的可行性分析,根据分析拟定建设生态茶园的规划策略。其次要充分的做好组织和发动群众的工作,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财政上的扶持,例如加重对茶农种子、肥料等的补贴,加强技术方面的指导和研究。最后要建设品牌的茶企业,促进产业化经营,对茶叶进行深加工,增加茶叶的附加值。将企业和茶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产农相结合,用现代工艺武装企业,推行全程机械化、连续化、干净化加工技术,纵向发展和建设产业链,横向建设茶叶初、精、深加工的产业集群。还要积极的开辟国内外市场,抢占市场份额,有需求才有产出,有需求才有发展。推广应用节约型农业技术,以节肥、节药、节水为着眼点,统筹布局山水园林路,按层次等高开垦。将有限的人、财、物集中用于建设集约型生态茶园,改变广种薄收的传统经营方式,推行机械化修建和采摘等技术以及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走高产、优质、高效的茶叶产业发展道路,使茶产业具有长期竞争的优势,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的目的。1)对现有的零散茶园进行改造:在秋季茶园封园时挖除品种劣质的老茶树,补栽新优品种;对植株稀少,缺株的地方进行补植新优品种的工作;对于密度高、高杆低产的植株进行修剪,改造成便于机采的树型,剪下的茶枝除了作为生活燃料外,还可以用于制作有机肥料或直接作为茶园土表覆盖物。2)对土壤进行改造:对茶园土壤进行采样观察,施用农家圈肥、绿肥、沼气液肥等有机肥,以及固氮菌肥、复合微生物肥等微生物肥,适量施用茶叶专用肥、复合肥的无机肥料。以避免施用化肥多带来的污染,对土壤进行定期的耕锄和整理,加速土壤热化,促进微生物活动,以利于茶树根系的生长。秋茶结束后砂质土茶园客入粘性土壤,粘性土茶园客入砂质红土壤,改善土壤结构。3)根据各茶园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种植茶园防护林和隔离带以及行道树,树木品种选择那些与茶树无共生病虫的树木,例如具有固氮作用的落叶乔木型。这样不仅能够挡风遮阴,涵养水分,净化空气,还能提高生物调控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4)保水保土是高山生态茶园建设的重要工作,因此要因地制宜的在茶园的梯壁上种植护坡绿草,固劳梯壁,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茶园保土、保水、保肥的能力。套种不与茶树争夺水、肥、光的绿肥作物,调节茶园温度、湿度,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茶树物质含量,提高鲜叶质量,同时增加茶农收益,更多的满足社会需求。5)根据茶园内部结构,在其周围修建蓄水池,提高抗旱保水的能力。对茶园道路进行利于排水的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