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TD-LTE无线子系统工程验收规范.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867742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移动TD-LTE无线子系统工程验收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国移动TD-LTE无线子系统工程验收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国移动TD-LTE无线子系统工程验收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A-XXX-2011TD-LTE无线子系统工程验收规定 Acceptance Specification on Wireless Engineering Acceptance for TD-LTE System版本号:1.0.0xxxx-x-xx实施xxxx-x-xx发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前 言本规定主要包括TD-LTE无线子系统工程设备验收、安装验收、工程参数验收、网络性能测试验收、工程试运行、工程终验的相关要求。本规定旨在规范TD-LTE无线子系统工程的设备验收、安装验收、工程参数验收及网络性能的测试验收,重点给出验收要求和标准,为TD-LTE无线子系统工程建设制定基本参考规范。本规定需与企业标准编号企业标准名称配套使用。本规定附录为TD-LTE无线子系统工程验收参考文件列表。本规定由中移xxxx号文件印发。本规定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技术部提出,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本规定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本规定主要起草人: 江苏公司:董巍 吴振海 侯晓明 李剑 许准集团设计院:汤利民 张新程 赵旭淞 胡恒杰 徐德平 史辛宁 朱 强 王 星 白承灏 程日涛 刘 群 韩云波 目录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14.验收总则35.TD-LTE无线子系统参考连接示意图46.施工安装工艺验收56.1 机房环境检查验收56.2 BBU安装验收66.2.1 落地安装方式验收66.2.2 挂墙安装方式验收76.2.3 19英寸标准机柜安装方式验收76.2.4 室外型设备安装验收86.3 RRU安装验收86.3.1 抱杆安装方式验收96.3.1.1 独立抱杆安装验收96.3.1.2 共抱杆安装验收106.3.2 挂墙安装方式验收106.3.3 增高架安装方式验收106.3.4 塔上安装方式验收116.4 线缆安装验收116.4.1 线缆安装总体验收要求116.4.2 BBU与RRU连接光缆安装验收126.4.3 电源线安装验收136.4.4 接地线缆安装验收136.4.5 传输线安装验收146.4.6 馈线安装验收146.5 天线安装验收156.5.1 基站天线安装验收156.5.2 GPS天线安装验收166.6 防雷箱/电源箱(盒)安装验收176.6.1 直流室内防雷箱(盒)安装验收176.6.2 直流室外防雷箱(盒)安装验收176.6.3 室外交流电源箱(盒)安装验收187.工程初验187.1 初验测试总体要求187.2 设备验收187.2.1 TD-LTE基站检查验收187.2.2 TD-LTE基站设备硬件验收测试217.2.2.1 电源测试217.2.2.2 硬件功能测试217.2.2.3 倒换和再启动测试227.2.2.4 传输中断测试237.3 性能测试验收237.3.1 相关概念及约定237.3.1.1 测试区域与路线选择237.3.1.2 测试网络基本配置237.3.1.3 测试设备需求247.3.1.4 终端要求247.3.1.5 信道条件定义257.3.1.6 覆盖测试中判断小区边界的原则257.3.1.7 终端移动速度267.3.1.8 测试其他约定267.3.2 单小区性能测试项目267.3.2.1 单用户多点吞吐量和小区平均吞吐量测试277.3.2.2 单用户峰值吞吐量测试277.3.2.3 单用户Ping包时延测试287.3.2.4 控制面时延测试287.3.3 全网覆盖测试297.3.4 网络质量测试项目297.3.4.1 连接建立成功率与连接建立时延测试307.3.4.2 寻呼成功率测试317.3.4.3 掉线率测试327.3.4.4 切换成功率测试337.3.4.5 切换时延测试337.3.4.6 用户平均吞吐量测试347.3.5 SON功能测试项目347.3.5.1 PCI自配置测试357.3.5.2 PCI自优化流程与控制测试367.3.5.3 PCI冲突检测和解决测试367.3.5.4 PCI混淆检测和解决测试377.3.5.5 自由模式ANR功能测试388.工程试运行398.1 试运行要求398.2 试运行观察项目及指标标准398.2.1 单小区性能指标要求398.2.2 网络覆盖指标要求408.2.3 网络质量指标要求408.2.4 SON功能指标要求409.工程终验419.1 工程竣工验收技术文件419.2 验收要求和内容4210.编制历史4311.附录(工程验收文件参考列表)43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TD-LTE(Time-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网络无线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验收标准,供TD-LTE网络无线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检查、随工检验和交工验收使用。适用于TD-LTE网络宏基站设备的新建安装工程,扩建和改建工程可参照执行。本规范未涉及TD-LTE室内分布系统工程验收要求。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发布单位1YD/T1818-2008数据通信用电源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3YD 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4QC-A-002.1-2011TD-LTE 无线主设备测试规范性能分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53GPP TS 36.2xx3GPP TS 36.3xx2010年6月R9版本3GPP6YD 5002-94邮电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7邮部199654号邮电通信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8QB-B-015-2010中国移动TD无线系统高精度时间同步总体技术要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9QB-B-016-2010中国移动高精度时间同步1PPSTOD时间接口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10QB-B-017-2010中国移动高精度时间同步1588v2时间接口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11QB-B-018-2010中国移动高精度时间同步设备技术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12QB-B-019-2010中国移动高精度时间同步设备测试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英文缩写英文名称中文名称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自适应编码和调制BLERBlock Error Rate误块率CDFCumulative Distributed Function累计分布函数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DDFDigital Distribution Frame数字配线架DLDownLink下行链路DwPTSDownlink Pilot Time Slot下行导频时隙EESM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指数等效SINR映射eNBEvolved NodeB演进型NodeB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GNDGround接地点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IRIncremental Redundancy增量冗余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编码方式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进多出non-GBRnon Guaranteed Bit Rate非保证比特率ODFOptical Distribution Frame光纤配线架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FProbability Distributed Function概率分布函数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GNDPower ground电源接地点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键控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参考信号接收质量SFBCSpace Frequency Block Codes空频分组编码SIMOSing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单进多出SNRSignal to Noise Ratio信噪比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 Noise Ratio信干噪比SPDSurge Protective Device浪涌保护器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ULUpLink上行链路UpPTSUplink Pilot Time Slot上行导频时隙4. 验收总则(1) 本规范是TD-LTE网络无线通信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检查、随工检验和交工验收的技术依据,适用于新建TD-LTE网络无线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扩建和改建工程可参照执行。(2) 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本规范,加强施工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建设单位应通过工程监理(或建设单位的随工代表)依据本规范和工程设计要求,加强对工程的施工技术监督工作,并组织随工检验和签证。(3) 施工单位制定的施工工艺操作规程应依据本规范的要求。(4) 工程设计中采用的电信设备应取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含原信息产业部)电信设备入网许可证,未取得入网许可证的设备不得在工程中使用。(5) 在我国抗震设防烈度7烈度以上(含7烈度)地区公用电信网中使用的交换、传输、移动基站、通信电源等设备,应取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含原信息产业部)电信设备抗震性能检测合格证,未取得抗震性能检测合格证的设备不得在工程中使用。(6) 执行本规范个别条文有困难时,应充分论述理由,并提供报告呈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审批。(7) 工程调测阶段,为避免用户使用未达到商用标准的无线网络,应采取相关技术禁止现网用户接入工程调测基站。(8) 工程竣工验收项目的内容应按工程设计和本规范的要求办理。5. TD-LTE无线子系统工程系统框架图5-1 TD-LTE无线子系统结构示意图6. 施工安装工艺验收6.1 机房环境检查验收(1) 机房建筑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并已完工经验收合格。机房墙壁及地面已充分干燥,门窗闭锁应安全可靠。(2) 机房预留孔洞位置、尺寸,预埋件的规格、数量、位置均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3) 机房有地槽时,地槽的路由走向、规格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地槽盖板坚固平整严密,地槽内不得渗水。(4) 机房防雷接地系统已经竣工并验收合格,接地系统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图6-1 机房接地示意图图6-2 机房地网示意图(5) 市电已引入机房,机房照明系统已能正常使用。机房内应安装带有接地保护的电源插座,其电源不应与照明电源同一AC输出端子输出。(6) 机房电源系统及蓄电池已按照设计要求安装完毕,并符合电源专业的工程规范。(7) 机房传输系统已按照设计要求安装完毕,并符合传输专业的工程规范。(8) 机房监控系统已按照设计要求安装完毕,并符合监控专业的工程规范。(9) 机房空调系统(或通风系统)和消防系统已安装完毕,并能正常使用。室内温度和湿度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10) 机房建筑应符合现行的邮电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机房内及其附近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险品。(11) 机房内应配置应急灯,安装位置在离地1.41.8米的墙上,应急灯前方尽量不能有设备,走线架等挡光源,应急灯有手动开关和测试按钮。当正常照明系统发生故障时,应急灯能提供应急照明。(12) 太阳光不宜直射进机房。如果机房有窗户,必须用具备防火性能的不透明建材封闭。(13) 机房内宜配置人字梯,以方便基站维护。6.2 BBU安装验收6.2.1 落地安装方式验收(1) 落地安装方式适用于机柜型BBU。(2) 设备安装位置应符合工程设计平面图要求,对于设备位置需调整的,应有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同意变更的相关手续。(3) 基站设备与机房内其他设备及墙体之间,应留有足够的维护走道空间和设备散热空间。基站设备前面板空间应大于600毫米;基站设备侧面板及后面板空间可根据具体设备的要求靠紧安装或预留一定的空间。 (4) 基站设备与机房内其它设备间应预留出用于基站扩容的设备位置。(5) 设备机架应垂直,允许垂直偏差小于等于1.0。(6) 同一列机架的设备正面面板应朝向一致且成一直线,相邻机架间缝隙应小于等于3毫米。(7) 设备机架的防震加固应符合YD 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和工程设计要求。(8) 设备的防雷接地系统应满足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要求。(9) 对于设置有防静电地板的机房需加装设备底座,底座高度与地板下沿平齐,底座与楼板加固牢靠,设备安装于底座上,且加固平衡、可靠。(10) 设备的防静电措施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11) 设备的各种线缆宜通过走线架进行布放,绑扎整齐规范。(12) 设备上各种零/部件、线缆及警示的有关标志应齐全且正确、清晰、完整。6.2.2 挂墙安装方式验收(1) 挂墙安装方式适用于紧凑型BBU。(2) 设备挂墙安装时,安装墙体应为水泥墙或砖(非空心砖)墙等,且具有足够的强度方可进行安装。(3) 设备安装位置应便于线缆布放及维护操作且不影响机房整体美观,墙面安装面积应不小于600毫米600毫米,设备下沿距地宜为1.41.6米。(4) 设备安装可以采用水平安装方式或竖直安装方式。无论采用哪种安装方式都应保证水平和竖直方向偏差均小于1,设备正面面板朝向宜便于接线及维护。(5) 设备安装时涉及的挂墙安装件的安装应符合相关设备供应商的安装及固定技术要求。(6) 防震和接地等其它安装要求同落地安装方式要求。(7) 设备的各种线缆宜通过走线架、线槽、保护管等进行布放,注意线缆的布放绑扎应整齐、规范、美观。6.2.3 19英寸标准机柜安装方式验收(1) 19英寸标准机柜安装方式适用于紧凑型BBU。(2) 机房内具备可供设备安装的19英寸标准机柜,且机柜内空间能够满足所需安装BBU的高度和深度要求,方可采用机柜安装方式。(3) BBU在19英寸标准机柜内安装时,宜采用机柜两侧安装导轨或托板方式对BBU进行支撑,BBU两侧与机柜立柱应通过螺丝进行固定。(4) 机柜内的线缆应沿着机柜内部线槽进行布放并绑扎结实,线缆避免交叉,电源线和信号线应分别从机柜两侧分开布放,避免相互干扰。(5) BBU的接地由19英寸标准机柜统一提供即可。图6-3 BBU机架安装示意图6.2.4 室外型设备安装验收(1) 室外型设备的安装应具备不少于1米1米的安装面积,安装地点地势平缓,土质坚实。避免在洼地、易被雨水冲刷的地点、土质松软地点、交通道口、影响市容地点等处安放室外型设备。(2) 室外型设备放置处应做地基础处理,地基础外面用水泥抹平整,并用与周围环境匹配的颜色进行粉刷,对整体环境美观无影响,具体应以土建相关规范和设计为准。(3) 室外型设备与地基础间应采用膨胀螺栓进行加固,并满足YD 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要求。(4) 传输线缆、电源线缆等可通过地埋管道方式引入设备机柜。(5) 室外型设备可根据环境需要进行相应的美化处理。(6) 室外型设备应具备完善的防雷接地系统,防雷接地系统应满足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要求。室外机柜的直流供电输出端子必须具备防雷功能,避免天面RRU供电时雷击电流下行损坏室外机柜内部设备。6.3 RRU安装验收本章节主要对独立TD-LTE RRU安装情况进行验收要求详细说明。针对现网存在的TD-LTE RRU与TD-SCDMA及GSM等多系统RRU及天面合路器等共同安装的情况,进行如下简要说明。(1) TD-LTE RRU与TD-SCDMA RRU及GSM RRU共抱杆或近距离安装时,应确保满足各系统间各项射频隔离指标要求,同时不影响各系统无线性能。(2) TD-LTE RRU与TD-SCDMA RRU及GSM RRU共抱杆或近距离安装时,应确保满足土建工程要求,确保设备安装稳固性及安全性。(3) 如采用外部合路器进行TD-LTE RRU射频信号与TD-SCDMA RRU射频信号及GSM RRU射频信号的合路共宽频天线发射时,外部合路器各端口应满足相关指标要求,并做好防水密封措施,对TD-LTE系统进行工程实施时不能影响其他相关系统的安装质量及网络指标。6.3.1 抱杆安装方式验收6.3.1.1 独立抱杆安装验收(1) 设备安装位置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安装应牢固、稳定,应考虑抗风、防雨、防震及散热的要求(2) 抱杆的直径选择范围应以土建专业相关规范和设计为准。(3) 抱杆的长度宜为4米或6米,具体长度选择应依据设计要求,综合考虑挂高需求及土建核算情况取定。(4) 抱杆的加固方式及抱杆的荷载应以土建相关规范和设计为准。(5) 应采用相关设备提供商配置的RRU专用卡具与抱杆进行牢固连接。(6) RRU设备下沿距楼面最小距离宜大于500毫米,条件不具备时可适度放宽,但要注意RRU进线端线缆的平直和弯曲半径的要求,同时要便于施工维护并防止雪埋或雨水浸泡。(7) 当RRU与智能天线同抱杆安装时,中间应保持不小于300毫米的间距,以便于施工和维护。(8) 对于RRU与智能天线之间的跳线长度一般情况下宜小于5米。(9) RRU远端供电一般采用直流供电方式,当采用交流供电时,宜加绝缘套管进行保护,以防止漏电。直流(交流)电源线缆应带有金属屏蔽层,且金属屏蔽层宜做三点防雷接地保护。(10) 设备的防雷接地系统应满足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要求。(11) 对于各种外部接线端子均应做防水密封处理。目前常见的外部接线端子防水密封方案为:传统胶泥胶带、热缩、冷缩、接头盒等4种,应根据基站实际情况选择合适防水密封方案。6.3.1.2 共抱杆安装验收(1) 共抱杆与独立抱杆安装方式的主要差别在于,同一根抱杆上安装的RRU数量不同,对抱杆承重要求不同。两种方式的安装要求基本相同。(2) 采用抱杆的强度和具体安装方式应满足土建结构核算的荷载要求。(3) 其它要求同独立抱杆安装方式。6.3.2 挂墙安装方式验收(1) 设备挂墙安装时,安装墙体应为水泥墙或砖(非空心砖)墙,且具有足够的强度方可进行安装。(2) 设备安装位置应选在方便施工安装、线缆连接和维护操作,且不影响建筑物整体美观的楼面墙体位置。(3) RRU设备下沿距楼面最小距离宜大于500毫米,条件不具备时可适度放宽,但要注意RRU进线端线缆的平直和弯曲半径的要求,同时要便于施工维护并防止雪埋或雨水浸泡。(4) 设备安装时涉及的挂墙安装件的安装应符合相关设备供应商的安装及固定技术要求。(5) 设备的水平和竖直方向偏差应小于1。(6) 跳线、供电、接地和防水等安装要求与抱杆安装方式相同。6.3.3 增高架安装方式验收(1) 增高架的强度要求应满足土建结构核算的荷载要求。(2) 设备安装位置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3) 设备应固定于增高架的垂直支柱上,安装方式于抱杆安装方式相同。(4) 设备安装的位置应便于施工和维护,且RRU与智能天线间馈线距离宜小于5米。(5) 设备下沿与楼面的最小距离应不小于500毫米。(6) 如增高架或拉线塔的塔身支柱上无法进行设备安装固定,可采用在塔身支柱上加装支杆及抱杆的方式,设备安装于新增抱杆上。(7) 其它安装要求于抱杆安装方式相同。6.3.4 塔上安装方式验收(1) 塔身及平台的强度要求应满足土建结构核算的荷载要求。(2) RRU设备塔上安装时,根据塔的具体条件,可采用直接安装于塔身或塔顶平台的护栏上。(3) 当RRU设备无法直接安装于塔上时,宜采用塔身增加安装支架、平台上加装支架抱杆、平台上特制的安装装置等多种安装方式。(4) 无论采用哪种安装方式,RRU设备均需安装牢固可靠,且RRU与智能天线间馈线距离宜小于5米。(5) RRU设备的安装方式和安装位置宜便于工程施工和日后维护。(6) 塔上用于安装RRU而新增的支架、抱杆和安装装置的选用应以土建相关规范和工程设计为准。6.4 线缆安装验收6.4.1 线缆安装总体验收要求(1) 电源线、地线、信号线缆的走线路由符合设计文件要求。(2) 各种电缆分开布放,电缆的走向清晰、顺直,相互间不要交叉,捆扎牢固,松紧适度。(3) 在墙面、地板下布线时应安装线槽。(4) 电缆必须绑扎,绑扎后的电缆应互相紧密靠拢,外观平直整齐。电缆表面形成的平面高度差不超过5毫米,电缆表面形成的垂面垂度差不超过5毫米。(5) 线扣规格合适。电缆束的截面越大,所用线扣越长越宽,尽量避免线扣的串联使用,线扣串联使用时最多不超过两根。(6) 线缆固定在走线架横铁上,线扣间距均匀美观,确保线不松动,间距与走线架间隔一致,一般为300700毫米。(7) 多余线扣应剪除,所有线扣必须齐根剪平不拉尖,黑白扎带不可混用,室外采用黑色扎带。(8) 线缆表面清洁,无施工记号,护套绝缘层无破损及划伤。(9) 线缆剖头不应伤及芯线。(10) 在剖头处套上合适的套管或缠绕绝缘胶带,颜色与线缆尽量保持一致。(11) 同类线缆剖头长度、套管或缠绕绝缘胶带长度尽量保持一致,偏差不超过5毫米。(12) 焊线不得出现活头、假焊、漏焊、错焊、混线等,芯线与端子紧密贴合。焊点不带尖、无瘤形,不得烫伤芯线绝缘层,露铜2毫米。(13) 各种电缆连接正确。(14) 线缆与铜排连接时,需将铜排表面打磨以去除氧化层。(15) 采用螺钉紧固的线缆端口,应将螺钉拧紧。(16) 线缆布放后不应强行拉扯连接器,需留有适当的余量。(17) 线缆进入设备时,应将防水堵头拧紧,不能漏水。(18) 未用接头应拧紧堵头,或用防水胶带将接头连接器端部密封。(19) 安装完毕的线缆不影响设备维护窗口的开合。(20) 电缆经过的孔洞要进行密封。(21) 穿钢管敷设馈线时,钢管间的接头采用螺纹连接,连接时中间不可使用绝缘措施,以确保钢管之间的可靠连接(两管间接触电阻1)。6.4.2 BBU与RRU连接光缆安装验收(1) 接续盒安装牢固可靠,密封良好。(2) 光缆布放时,不能拖拽其内部的尾纤或光纤连接器。(3) 光缆有金属铠装时,应在接续盒内可靠接地。(4) 光缆拐弯应均匀、圆滑一致,最小弯曲半径应不小于光缆外径的20倍。(5) 光缆布放后不应存在扭绞、打小圈现象。(6) 没有重物或其它重型线缆压在光缆上面。(7) 用扎带固定尾纤时不应过紧,尾纤在扎带环中可自由抽动。固定尾纤时,推荐在尾纤外面缠绕尼龙粘扣带后,再用扎带固定。(8) 尾纤盘放弯曲直径80毫米。(9) 过长尾纤应整齐盘绕于尾纤盒内或绕成圈后固定。(10) 未用尾纤的光连接头应用保护套保护,整个布线过程中不得打开保护套。(11) 尾纤在机架外部或尾纤槽外部布放时应加套管保护,套管末端应固定或伸入机柜内部。(12) 光缆通过分纤盒分纤时,尾纤保护套管端头距离分纤盒不得超过0.5米。(13) 尾纤保护套管两端应用绝缘胶带封扎,避免尾纤滑动被套管切口划伤。胶带颜色宜与套管颜色一致。(14) 光纤连接与扇区对应关系正确。(15) 如采用光电混合缆(内置光缆及电缆)进行连接,应注意内部光纤与电源线分离点的处理,应确保各自最小弯曲半径要求。6.4.3 电源线安装验收(1) 电源线与电源分配柜接线端子连接,必须采用铜鼻子与接线端子连接,并且用螺丝加固,接触良好。(2) 电源线、接地线端子型号和线缆直径相符,芯线剪切齐整,不得剪除部分芯线后用小号压线端子压接。(3) 电源线、接地线压接应牢固,芯线在端子中不可摇动。(4) 电源线、接地线接线端子压接部分应加热缩套管或缠绕至少两层绝缘胶带,不得将裸线和铜鼻子鼻身露于外部。(5) 电源线不得与其它电缆混扎在一起,电源线和其他非屏蔽电缆平行走线的间距推荐大于100毫米。(6) 电源线布线应整齐美观,转弯处要有弧度,弯曲半径大于50毫米(不小于线缆外径的20倍),且保持一致。(7) 压接电源线、工作地线接线端子时,每只螺栓最多压接两个接线端子,且两个端子应交叉摆放,鼻身不得重叠。6.4.4 接地线缆安装验收(1) 应用整段线料,线径与设计容量相符,布放路由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多余长度应裁剪。(2) 端子型号和线缆直径相符,芯线剪切齐整,不得剪除部分芯线后用小号压线端子压接。(3) 压接应牢固,芯线在端子中不可摇动。(4) 接线端子压接部分应加热缩套管或缠绕至少两层绝缘胶带,不得将裸线和铜鼻子鼻身露于外部。(5) 线缆的户外部分应采用室外型电缆,或采用套管等保护措施。(6) 电池组的连线正确可靠,接线柱处加绝缘防护。(7) -48V电源线采用蓝色电缆,GND工作地线采用黑色电缆,,PGND保护地线采用黄绿色或黄色电缆。(8) 绝缘胶带或热缩套管的颜色需和电源线的颜色一致。(9) 机架门保护地线连接牢固,没有缺少、松动和脱落现象。(10) 接地铜线端子应采用铜鼻子,用螺母紧固搭接;地线各连接处应实行可靠搭接和防锈、防腐蚀处理。(11) 所有连接到汇接铜排的地线长度在满足布线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选择最短路由。6.4.5 传输线安装验收(1) 传输线缆指由无线设备传输接线端子至DDF、ODF、光接续盒、传输设备相应接线端子的线缆。(2) 传输线缆的布放、端头的制作应满足线缆布放的一般规定和传输工程相关规范的要求。6.4.6 馈线安装验收(1) 因TD-LTE的BBU与RRU之间光缆连接无馈线,本章节馈线为RRU与天线之间的跳线馈线、GPS与BBU之间的馈线。(2) 馈线不得缠绕和扭绞,要求绑扎整齐、平直,弯曲度一致。(3) 馈线拐弯应圆滑均匀,硬质馈线最小弯曲半径应不小于馈线外径的20倍。软馈线最小弯曲半径不小于馈线外径的10倍,不得重复弯曲。(4) 馈线接头制作规范,无松动。馈线头的安装应采用力矩扳手,力矩在0.7牛顿*米1.7牛顿*米。(5) 馈线无明显的折、拧、破损现象。(6) 馈线卡安装牢固,间距相同且不大于0.9米。(7) 所有馈线接头按“1层胶布+3层胶泥+3层胶布”方式进行密封,并在胶带收口部位用扎带扎紧,防止胶带翘起。(8) 射频线接头300毫米以内,线缆不能有折弯,线缆保持平直。(9) 室外接天线的跳线应沿铁塔支架横杆或抱杆可靠固定,防止风吹引起跳线过度或反复弯折。(10) 天馈线系统驻波比要求小于1.3(详细记录所有馈线驻波比)。(11) 对于有需要做GPS信号分路的站点,应在机房内合适的位置安装功分器进行分路,且注意保持机房内的整体美观。(12) 当GPS馈线较长,衰减过大无法满足接收要求时,可增加线路放大器(GPS线放)进行补偿,GPS线路放大器最多应不超过2个。(13) GPS线路放大器应安装于GPS避雷器与GPS天线之间,且相对靠近天线的位置,GPS线路放大器及其接头处均应进行防水处理。(14) GPS馈线接地要求:n 铁塔基站:建议将GPS接收天线安装在机房建筑物屋顶上,GPS馈线金属屏蔽层在进机房前进行一次接地,对于少量条件受限,GPS天线需安装在铁塔上的站点,其馈线采用室外三点接地的方式(天线处、离塔处、机房入口处);GPS馈线进机房后,连接馈线SPD,SPD就近接入到接地排(或机柜内接地点)。n 其他基站:GPS天线安装位置在满足接收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短,通常GPS馈线长度小于20米(部分厂家是小于10米),室外采用1点接地(机房入口处),如超过20米,则采用多点接地;GPS馈线进机房后,连接馈线SPD,SPD就近接入到接地排(或机柜内接地点)。6.5 天线安装验收6.5.1 基站天线安装验收(1) 天线实际挂高与网络规划一致,天线安装位置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2) 天线应在避雷针的45角保护范围以内。(3) 定向天线方位角误差不大于5,俯仰角误差不大于1,且同一扇区的单极化天线的俯仰角和方位角应保持一致。(4) 定向天线下倾角误差不大于1,且同一扇区的单极化天线的下倾角和方位角应保持一致。(5) 对于指针式电调天线,用扳手直接调节,对于有数码控制的电调天线,则在机房通过按键输入控制,注意连接天线的控制线容易折断,如果控制线断开,则需要到天线端用扳手直接调节;实际天线电调下倾角与网络规划一致,如果不是电调天线此项不要求。(6) 不同扇区的两根双极化天线之间的间距应该在300 毫米以上。(7) 基站天线与其它类型基站天线的水平和垂直隔离度符合网络设计要求。(8) 全向天线应保持垂直,误差应小于2。(9) 全向天线离塔体距离应不小于1.5 米,定向天线离塔体距离应不小于1 米。(10) 全向天线护套顶端应与支架齐平或略高出支架顶部。(11) 全向天线与避雷针不在同一抱杆上安装时,全向天线与避雷针之间的水平间距不小于2.5 米。(12) 全向天线收发水平间距应不小于3.5 米。(13) 全向天线在屋顶上安装时尽量避免产生盲区。6.5.2 GPS天线安装验收(1) 安装方式n GPS天线应通过螺纹紧固安装在配套支杆(GPS天线厂家提供)上;支杆可通过紧固件固定在走线架或者附墙安装,如无安装条件则须另立小抱杆供支杆紧固。(2) 垂直度要求n GPS天线必须垂直安装,垂直度各向偏差不得超过1。(3) 阻挡要求n GPS 天线必须安装在较空旷位置,上方90 度范围内(至少南向45)应无建筑物遮挡。图6-4 GPS安装要求n GPS 天线安装位置应高于其附近金属物,与附近金属物水平距离大于等于1.5米。n 两个或多个GPS天线安装时要保持2米以上的间距。n 铁塔基站建议将GPS接收天线安装在机房建筑物屋顶上。(4) 防雷接地要求n GPS天线安装在避雷针45保护角内。n GPS天线的安装支架及抱杆须良好接地。(5) 与TD-SCDMA共址站的GPS安装或共享要求n 与TD-SCDMA设备同厂家时:如TD-LTE与TD-SCDMA的BBU安装在一起,可选择利用TD-SCDMA已有GPS同步信号,直接从TD-SCDMA的BBU连接基带同步信号给TD-LTE的BBU,无须另外安装一套TD-LTE的GPS天馈线系统。n 与TD-SCDMA设备异厂家时:可选择加装分路器射频共享TD-SCDMA的GPS同步信号或独立安装TD-LTE GPS天馈系统的方案。选择射频共享方案时,需确保不影响原有TD-SCDMA的GPS同步信号质量要求。6.6 防雷箱/电源箱(盒)安装验收6.6.1 直流室内防雷箱(盒)安装验收(1) 直流室内防雷箱(盒)的安装位置应尽量靠近馈线窗,同时不能在馈线窗正下方,尽量缩短接地线至室外接地排的连接长度。安装高度宜为1.41.8米,方便安装及维护操作。(2) 直流室内防雷箱(盒)可采用挂墙安装方式。(3) 室外电源线接入直流防雷箱(盒)时,应去除部分绝缘护套,使室外电源线的金属屏蔽层与防雷箱(盒)紧密连接,保证可靠的接地效果。(4) 直流电源防雷箱(盒)可提供多路独立的48V直流电源防雷,连接的每路电源线均应有明确的颜色标识以及注明对应的扇区或RRU的标签,便于安装和维护操作。(5) 直流室内防雷箱(盒)应采用不小于16平方毫米的接地线,并应引接至室外接地排。(6) 为维护检修便利,直流室内防雷箱(盒)的走线槽道不宜密封处理。6.6.2 直流室外防雷箱(盒)安装验收(1) 室外防雷箱(盒)可挂墙安装,也可抱杆安装,。(2) 室外防雷箱(盒)的安装位置应尽量靠近RRU,且方便安装及维护操作。(3) 室外防雷箱(盒)应做防雷接地,并与室外防雷接地系统良好相连。(4) 直流电源线应经过室外防雷箱(盒)后接至RRU。(5) 室外防雷箱(盒)其它安装要求于室内防雷箱(盒)相同。6.6.3 室外交流电源箱(盒)安装验收(1) 如RRU支持交流电源供电,可采用交流电源直接供电方式,宜配置交流电源分配箱(盒)。(2) 如RRU不支持交流电源供电,而现场只能提供交流电源时,可采用外置的交流电源转换箱(盒)。将220V或380V交流电源转换为-48V直流电源后再给RRU供电。(3) 交流电源箱(盒)可挂墙安装,也可抱杆安装。(4) 交流电源箱(盒)应做防雷接地,并与室外防雷接地系统良好相连。7. 工程初验7.1 初验测试总体要求(1) 工程初验应执行邮电通信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办法的规定。初验前设备应已安装完毕,经过检查测试全部合格,具备初验条件。(2) 初验测试的内容应依据本规范的要求制定。初验测试的操作方法和手段可参照本规范进行。(3) 在初验测试时,如果发现主要指标和性能达不到要求时,应由责任方负责及时处理,问题解决后再重新进行测试。7.2 设备验收7.2.1 TD-LTE基站检查验收在基站设备硬件验收测试前,需要对基站配置及软件数据参数进行检查验收,配置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告警检查和处理:驻波比告警、功率告警、GPS告警以及其他影响业务的告警;(2) 基站天馈工程检查:天线型号、天线厂家、天线高度、天线方位角、电子下倾角、机械下倾角、馈线长度、与其他制式天线隔离度、天线是否接错、GPS天线有无遮挡;(3) 无线参数检查:智能天线权值、载频配置、时隙配置、PCI配置、邻区关系等。包含但不限于如下参数:类别参数名称SI参数OMC网关IP地址NodeB的IP地址传输类网元标识本地IP地址本地MAC地址MME的IP地址SGW的IP地址邻基站的IP地址对端IP地址1本地小区小区本地ID小区物理ID跟踪区小区中心频点移动国家码和网络码邻小区邻基站全球ID邻小区本地ID邻小区物理ID邻小区频点邻EUTRAN小区邻基站全球ID邻小区本地ID邻小区物理ID邻小区中心频点邻小区所属跟踪区移动国家码和网络码网元布配数量、型号、Ir光口号、插槽号小区标识、工作频段、射频单元、工作带宽智能天线权值需对照基站所使用的天线类型,选择合适权值,针对TD-LTE系统中涉及天线赋型的工作模式工程参数基站详细地址、经纬度、馈线(GPS)类型、馈线(GPS)长度等(4) 标签n 设备标签应贴在指定位置或设备正面醒目位置以便维护。n 所有线的线段两端都应贴上标签。n 室内所有线缆标签都应采用过塑标签纸,并用扎带绑扎。n 室外标签宜统一采用铝质标签牌,字体宜用 “蚀印”(将字刻在铝片上面)工艺。n 设备标签应标注清楚各设备名称、编号。n 设备内部和设备之间的所有连线、插头的标签,应注明该连线的起始点和终止点,不能有手写标签。n 每对告警线所代表的告警内容,要注明在控制箱盖板背后的标签纸上。n 所有开关标签应注明所供电的设备、机柜。n 电源电缆标签应注明正负极性,交流单元应有危险指示。n 天线标签应注明所属扇区、天线收发情况、是第几副天线等信息。n GPS馈线应在室内室外同时标签,天线跳线标签应注明收发情况及所属端口编号。(5) 异系统影响检测要求n 观察共址站中异系统(如GSM、TD-SCDMA等)的网络指标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相关部门研究分析,确认是否TD-LTE系统对其有非正常影响干扰,如有影响干扰则工程整改解决。n 如涉及共址站异系统的工程安装(如加装合路器与TD-SCDMA共享宽频天线、加装分路器与共址TD-SCDMA共享GPS信号等),应确保工程工艺及安装质量满足异系统同时正常工作要求,特别是驻波比、插入损耗等指标满足设计要求,不能影响已有系统正常工作。(6) 基站同步要求n TD-LTE系统时间同步要求:空中接口同步指标为1.5s,即小区之间空中接口的收发定时偏差要满足不大于1.5s。n 时间同步以GPS为主用、1588v2备用,对于安装GPS困难的基站可完全采用1588v2时间同步,TD-LTE基站的PTN设备应具备带外1pps+TOD接口,支持带内以太网1588v2接口。应满足中国移动TD无线系统高精度时间同步总体技术要求(标准号:QB-B-015-2010)、中国移动高精度时间同步1PPSTOD时间接口规范(标准号:QB-B-016-2010)和中国移动高精度时间同步1588v2时间接口规范(标准号:QB-B-017-2010)的相关要求。n 基站同步设备技术指标应满足中国移动高精度时间同步设备技术规范(标准号:QB-B-018-2010)的相关要求,同步设备的性能测试验收可参照中国移动高精度时间同步设备测试规范(标准号:QB-B-019-2010)进行。7.2.2 TD-LTE基站设备硬件验收测试7.2.2.1 电源测试测试内容电源测试(开通测试项目)预置条件(1) 测试过程中严格注意安全,严禁造成接线端子之间或接线端子与机壳之间短路(2) 电源工作正常,eNodeB同电源连接,电源上电(3) 所有单板全部加电验收标准(1) 电源工作稳定,用数字万用表测量的测量值在以下范围内:直流供电:-57V-40V之间交流供电:140 VAC 300 VAC,45 Hz65Hz(2) 风机正常运转测试说明无7.2.2.2 硬件功能测试测试内容BBU单板测试(开通测试项目)预置条件(1) 基站各单板指示灯状态正常,后台可正常接入(2) 选择在刚开通时测试或者选择话务偏低的时段测试(3) 3.测试过程中插拔单板时戴防静电手环验收标准(1) BBU机架的单板配置齐备,符合要求(2) 各单板的槽位正确,符合配置规格说明书的要求,且固定到位(3) 上电启动完成后,各单板的指示灯状态正常测试说明无测试内容RRU单板测试(开通测试项目)预置条件(1) 基站BBU各单板指示灯状态正常 (2) BBU-RRU接口光纤通信正常(3) 已经完成数据配置(4) 选择在刚开通时或者选择话务偏低的时段测试验收标准(1) RRU配置齐备,符合要求(2) RRU与射频拉远接口板光口的连接关系与实际扇区相符,且收发连接正确(3) 上电启动正常后, RRU处于工作态测试说明无7.2.2.3 倒换和再启动测试测试内容系统掉电重启测试预置条件(1) 基站各单板指示灯状态正常 (2) OMM已经正确安装并能正常连接前台(3) 两部已放号的测试手机(4) 关电前,在该Node B下小区中有业务进行(选做)(5) 选择刚开通时或者话务偏低的时段进行测试测试步骤(1) 手动对基站系统进行掉电操作(2) 1分钟后,给基站上电,5分钟后发起呼叫业务(3) 关电前后检查电源指示灯亮灯情况(4) 加电后检查各单板指示灯状态是否正常验收标准(1) 关电后,业务挂断,资源正常释放(2) 重新上电后,前后台通讯恢复正常(3) 开电5分钟后重新发起业务正常(4) 关电时电源指示灯常灭,整机开电时电源指示灯常亮(5) 加电后各单板的指示灯状态正常测试说明无测试内容单板再启动功能测试预置条件(1) 基站各单板在位,且指示灯状态正常(2) OMM已经正确安装并能正常连接前台(3) 两部已放号的测试手机,发起语音呼叫并保持(4) 选择刚开通时或者话务偏低的时段进行测试测试步骤(1) 触发条件一:拔插前台各槽位单板(有主备的同时拔插主板和备板),等各单板启动正常后,重新接入业务(2) 触发条件二:前台复位各槽位单板(有主备的同时复位主板和备板),等各单板启动正常后,重新接入业务(3) 触发条件三:在OMM上对各个单板进行复位操作,等各单板启动正常后,重新接入业务验收标准(1) 各单板启动正常后,可重新接入的最长时间=5分钟,成功率为100%(2) 单板面板指示灯指示正常测试说明无测试内容主控板主备倒换功能测试预置条件(1) 基站各单板指示灯状态正常(2) 主备CC单板在位(3) OMM已经正确安装并能正常连接前台(4) 两部已放号的测试手机,发起语音呼叫并保持(5) 选择刚开通时或者话务偏低的时段进行测试测试步骤(1) 触发条件一:从OMM后台使用命令触发主控单板的主备倒换,察看单板上业务是否保持、M/R指示灯是否正确(2) 触发条件二:前台使用主备倒换按钮发起主备倒换,察看单板上业务是否保持、M/R指示灯是否正确(3) 触发条件三:拔出主用单板触发主备倒换,察看单板上业务是否保持、M/R指示灯是否正确(4) 触发条件四:分别从前台和后台复位主控单板触发主备倒换,察看单板上业务是否保持、M/R指示灯是否正确验收标准(1) 主备倒换能够正常进行,倒换前正在进行的业务能够保持 (2) 单板上的M/R指示灯能正确指示:常亮表示主用,常灭表示备用测试说明无7.2.2.4 传输中断测试测试内容GE传输中断测试预置条件(1) 基站各单板指示灯状态正常(2) 基站GE光口传输正常(3) 业务正常 测试步骤(1) 断开该基站的所有GE光口传输,观察传输接口板指示灯状态(2) 恢复传输,等待2分钟后,观察传输接口板上的指示灯状态(3) 发起业务测试验收标准(1) 传输断开时,传输接口板ALM灯5Hz闪烁(2) 传输恢复2分钟后,传输接口板指示灯正常(3) 传输恢复2分钟后,可以成功进行业务测试说明无7.3 性能测试验收7.3.1 相关概念及约定本小节规定了性能测试中概念、约定的解释以及各测试项目的基本准则。7.3.1.1 测试区域与路线选择根据不同测试内容,主要选择如下两种测试区域:(1) 单小区性能测试针对单个小区,在小区覆盖范围内进行。要求主测小区位于区域中心,周围邻小区较多,主测小区周边应没有明显阻挡,且路况较好。(2) 全网性能测试针对整个网络,在已有TD-LTE无线网络覆盖的全部区域内进行。路测时,测试路线应尽可能遍历测试区域内的主干道、次主干道、支路等道路,并遍历选定测试区域内所有小区;如无特别说明,测试车应视实际道路交通条件以中等速度( 约30km/h)行驶。7.3.1.2 测试网络基本配置在测试期间,除特殊要求的测试项外,网络典型配置如下:参数配置方式说明频率室外频率:2570-2620 MHz 室内频率:2350-2370MHz系统带宽20MHz如有需要可配置为10MHz或其他带宽帧结构上/下行配置1(DSUUDDSUUD)或上/下行配置2(DSUDDDSUDD)常规长度CP特殊子帧配置7(DwPTS:GP:UpPTS=10:2:2)DwPTS 传输数据某些项目需要测试上/下行配置2(DSUDDDSUDD)CFI3下行子帧内控制信道占3 个OFDM 符号传输模式DL:Mode 2、Mode 3、Mode 4、Mode 7 和Mode 8自适应UL:SIMO个别项目需要锁定传输模式上行功率控制启用HARQ启用AMC启用基站额定发射功率85W,220 W7.3.1.3 测试设备需求名称数量型号与版本(测试时填写)频谱分析仪(或扫频仪)1台Dumeter、Iperf或其他业务模拟软件按需要配置测试用PC按需要配置TD-LTE路测终端及软件3套测试车按需要配置GPS和电子地图3套GPS接收设备应支持显示、记录时间与经纬度。并且GSP接收设备记录的时间、经纬度数据应能与扫频仪、路测终端记录数据准确关连,为扫频仪、终端所记录的数据提供绝对时间与地理位置。测试数据处理上,应支持生成测试路线上RSRP/RSRQ/SINR打点图,RSRP/RSRQ/SINR的PDF/CDF分布曲线等。路测终端、GPS接收设备的原始测试数据一般按周期定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