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867487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 学 反 思第一单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长度单位厘米,是在上册“比一比”中学了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测一测、量一量、估一估等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及如何对一些较短的物体进行测量。这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第一,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第二,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拉链扣、纽扣、校徽的宽度等等,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今天课堂上学生都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在做习题时,我让学生尝试了不同的量法:从刻度3量起。学生都觉得第二种方法比较麻烦,要数或者要算,但也是可以的。在量一量,填一填这个活动中,留给学生很大的实践空间,既让学生测量已知物体的长度,又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物体来测量它的长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最后,让学生帮老师想办法量出手腕一圈的长度,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们想到了先用一条绳子来量手腕,再用尺子来量一下绳子的长度,这样就能得出手腕的实际长度。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时也要对少数落后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对于这节课中涉及的估算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算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靠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比较依赖测量工具。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教 学 反 思第二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个过程的最佳途径。学生经常在交流中出现思维的碰撞,在相互启发时闪现创新的火花。因此在探索36+35的计算方法时,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后,鼓励学生充分交流。那么是不是只有学生间的交流就可以了?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事实证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必不可少。在一次学习“9加几”的课堂上,我曾经“真正”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想一种方法后,我开始让小组交流,可是我们的学生更喜欢向老师汇报,更多的时间便由每名学生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方法,课上气氛活跃,争取发言的小手此起彼伏.我还是第一次上了这么受学生欢迎的课。作为一位教师我当时的兴奋不言而喻。在我冷静地思考这样生动活泼的过程会不会有一个完美的结果时,我拉过几个学生随便问问:“你喜欢这节课吗?”“喜欢。”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你喜欢哪种算法?”“我自己的呀!”“你不觉得其他的方法更好吗?”“别人的方法,我不清楚。您不说我的方法很了不起吗?”我哑口无言。我突然意识到我的鼓励是多么微不足道。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但是在学生的不同中,也存在着共同之处,认识到每个学生学习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不容忽视。并且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永远进步。所以在这节课上,当学生间交流时,我特别提出“会说不如会听”的观点,要求学生在听中补充,听后评价。尤其要比较自己的方法与谁的方法相似,从而按照思维方式将多种方法归类,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哪种方法适合做哪种类型的题。这时学生对于多种计算方法的认识才清晰而有条理,算法的优化才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学生自愿地接受新方法,改善自己的解题策略。教 学 反 思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一)认识角。教学时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每四位同学一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在引入部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学生会按角的大小来分,会按角的开口朝向来分,或者会按边的特点来分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通过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教 学 反 思第四单元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实验教材强化了几个几的实际含义,简化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不再区分乘数与被乘数,“”读作“乘”等),删除了抽象的概念表述(乘法的定义、“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等抽象用语)。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一开始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我认为整个设计思路应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而难点就是在几个几相加上。在教学时我一直让学生一个几,两个几,三个几这样数,在数的过程中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几个几,很容易地看到图就用这样的方法去数,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不会混肴。但是由于过于“扶着学生”学本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发现,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少了些。教完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思绪万千,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如何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运用怎样的方法手段,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非常重要。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教 学 反 思第五单元在教学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中我让学生先进行撕纸,然后对所撕的图形进行分类,在学生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已经渗透了轴对称图形主要特征的认识。再通过对先对折再撕的图形的观察、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 自然揭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 征。通过找作品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只要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那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撕纸经验,让学生“撕一撕、分一分、 说一说、折一折”,初步体验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扎实在讲授这课时,课本上的结尾有这样一节设计,让同学们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有正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腰三角形、不等腰梯形、圆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学生在通过观察后,大多的图形全体同学们都非常容易的判断正确了。只是在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是与否两方的支持率大约各是50%左右。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提议同学们亲自动手做一个平行四边形折一折,然后再做判断。学生马上表现出极高的探索热情,每一位同学都动手做了平行四边形。在通过一系列的画、剪、折以后,全班同时达成了共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当时,我暗暗的窃喜,对新教育理念“学生只有动手才能学会”又加深了一层理解。学生通过亲自的动手操作,走进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的的确确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好办法。 可就在我欣喜不久,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画出一个只有两条对称轴的四边形。我发现这个题目全班30的同学竟然画的是平行四边形。这么多的同学画成了平行四边形,这个结果着实让我吃惊不小。不由的又引起了我的深思。我分析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动手操作的的确确是学生理解知识的最好手段。学生通过亲自的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是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并不等于能熟练的掌握知识,能灵活的运用知识。教学的过程应该是理解加上掌握再加上灵活的运用。光有理解,没有巩固,只能事倍功半。 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设计很多的环节,来锻炼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象上面的例子,上课的时候,同学们都明白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而在画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却不能灵活根据课堂上的所学,来解决,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空洞所在。所以,我们在上课时,应该更深一步的挖掘课堂,使课堂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坚实基石。只有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有效课堂,我们的教学才会成为有效教学。教 学 反 思第六单元这节课,我是围绕“培养学习习惯 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这一主题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我主要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进行迁移,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收获的幸福。在课堂上,我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在培养学习习惯,发展学习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 一、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在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根据读图,利用学生1-6编口诀的经验同桌编口诀。学生因为有了前面口诀的学习经验,以及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可以很容易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学生颇感困难的是口诀的得数,我在第一环节读7个图案填表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接着我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诀的编制,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我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的成功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二、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口诀最终是帮助学生进行计算的工具,既然是如此,那么,让学生准确的记忆口诀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不能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口诀,怎样让学生快速、准确的记忆口诀呢?我可是费了一番脑子的,先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经验方法记忆口诀,接着让学生谈谈哪些口诀比较难记?哪些口诀记忆比较容易?教师再利用一些生动的素材(西游记动画片断)来帮助学生记忆,并且理清口诀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沟通口诀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明白即使自己忘记了哪一句口诀,也是可以凭借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前一句口诀找出结果。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我设计的每组练习主要是对7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然后设计了根据生活中的条件编题和继续编儿歌的游戏,对7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主动参与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习习惯,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完这节课,由于在背口诀上时间用的多了,结果后面的几道习题没完成,只完成了基本练习。本来最后想请孩子利用这节课的口诀猜我的年龄,结果孩子之前听我说简介时提到年龄,没能按原计划完成,那时候我可以适当变化把问题解决了,但由于时间到了和我处理课堂随机变化的能力还不够,在这个问题的的处理上不尽如人意。 教 学 反 思第七单元统计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 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课教材与上一册的教材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或多个单位。 教学一开始,以小朋友非常感兴趣的“喜羊羊与灰太郎”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要想知道四个卡通人物中,喜欢哪一个的人数最多,用什么方法能知道?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道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 第二,实践活动。全班参与收集过程,强调语言完善。如何记录调查得到的数据?学生就记录的符号有打“”、画“”、画“”、画“正”字等等,学生一致认为用画“正”字的方法比较简便,全班一起用这种方法记录。引出统计图后,发现“一格表示1”格子不够的问题,共同探讨出“一格表示2”的方法,从而解决了这一课时的重点。 从准备试讲到比赛我收获颇多,同时也认识到自身在课堂教学方面的诸多不足:1、让每个孩子经历收集过程中,我忽视了督促在黑板上记录的孩子,导致统计的总人数和班上的总人数不吻合。2、在学生画统计图的时候,花的时间太长,导致拖堂。3、分析统计图之后,应对孩子加以追问。例如:统计全班喜欢的体育运动,最后问“看到这幅统计图,你想对学校提什么建议?”有的孩子可能会说,或都引导他说:“喜欢游泳的小朋友这么多,我想建议学校开设一个游泳兴趣班,使这些小朋友的兴趣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一问,又可以给这节课增添一点点色彩了。 总之,在小学阶段就要重视对学生统计观念的培养。引导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到数学为生活服务,从而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整堂课肯定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慢慢地改正。通过这样的磨炼过程,让我的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进步,我会继续努力!教 学 反 思第八单元“猜一猜”与学生生活中的盲目瞎猜完全区分开来了,它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的领域。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数学中的推理,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能用较为准确、完整的语言表达简单推理的思维过程;探究掌握简单推理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我的教学思路是通过探究含有两个条件的推理进而探究含有三个条件的推理。这部分内容的逻辑推理思维行比较强,于是,我在设计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把一个个推理事件巧妙地安排在有趣的游戏中,将“猜一猜”活动置于模拟情境中,以游戏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能力,在发展中感受推理的乐趣。 一、激发兴趣的课前游戏。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推理,因此课前给学生打点基础,埋点伏笔是非常必要的。课前我安排的是一个“猜数字“的小游戏。在小游戏中,我有意识渗透“可能性”和“条件”,让学生初步区分生活中盲目地“瞎猜”与有条件的“推理”。游戏是这样的:先出示59各个数字卡片,让大家大声读出来并记住它们,老师从中随意抽出一张,让学生猜猜抽中了几。在无任何条件的猜测下,学生把每个数字都猜到了。这时,正确答案并没有揭晓。我再给出一个条件“这个数比5大比7小”,根据条件学生猜出了正确答案。我采访了猜错了的孩子:“刚才你为什么猜错了?”“刚才你没有给我们提示。”师板书:提示(条件)。再采访猜对了的孩子:“你第一次猜对了,但那个答案你能确定吗?为什么?”“不能确定!没有任何提示不能确定是几。我估计是6.”有人说出了估计。我顺藤摸瓜:“没有提示时只能是估计是6,我们还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表达?”有人说出了“可能是6”,我又板书“可能”,接着问:“出示条件后你可以去确定是6了吗?可以怎样说?”又有孩子说出了“这个数一定是6。”我板书了“一定”。 二、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创设。 在整个推理的过程中,我创设了一个“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在新朋友“小精灵”的带领下,学生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老师设计的游戏环节中,在推理“含有两个条件的事件”中,有“猜数”、“猜去动物园的路”、“猜门票的颜色”三个小游戏。通过这些小游戏,学生在课前游戏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可能性”,也能根据条件进行合理的猜想和推理,也明白了当事情的发生只有两种可能的时候,不是其中一种情况就是另一种情况。在这个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也初步获得了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于是,在推理“含有三个条件”的事件时,孩子们能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进行推理。 三、良好的听说习惯的训练。 本节课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在情境中体验合理推想,借助“不是就是”,用准确而完整的语言表达推想的思维过程。在第一个游戏中,我先让孩子尝试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一个孩子说的基础上,让另一个孩子说,再让多个孩子说,当他们说得不够完整,我再引导用“不是就是”来表达。这节课中,我注重了训练学生之间互相倾听、生与师之间互相倾听,在倾听中逐步完善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