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865186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共计12课时)王舍人中心小学 任海燕单元备:教学内容:教材第1页第22页。教材分析: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写的。本单元选编的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口语交际一安排的话题是“难忘的第一次。”习作一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从中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进行习作。回顾拓展一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学习目标:1、学会本单元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的词语及成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言文两则。3、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理解课文。4、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5、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教学本组教材时,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教学方法措施:1、抓好朗读训练,体验感悟。2、加强阅读练习的力度。3、通过上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4、结合课后的小资料和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拓展,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课文重点句子的课件,录音机。生: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有关课文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等。2、搜集课文作者简介及其他作品并阅读。3、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课时安排:12课时1 文言文两则 2课时 2 匆匆 2课时 3 桃花心木 2课时 4* 顶碗少年 1课时 5* 手指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一 3课时 回顾拓展一 1课时1 文言文两则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第3页教材分析: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文中记叙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各凭自己的直觉,认定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的人远近不同,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对此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尽,学习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因此,我把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学习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4、理解“之”字的意思和每句话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情分析:学生接触的文言文比较少,文言文和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上差别较大,学生不能正确的断句,这时首先遇到的困难。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课前准备:阅读收集孔子的资料和有关日、月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学奕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第一课时 课时数:1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3、介绍孟子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明确文言文是祖国文化的瑰宝,学习文言文,就是传承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成语导入”激发学生追本溯源的学习兴趣。“介绍孟子”是让学生初识孟子,对孟子有简单的了解。耳熟能详的孟子名言,让学生感到孟子虽然生在距我们很遥远的年代,但他的话至今教导我们怎样做人,孟子离我们很近,他的思想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点燃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二、理解题目,提出质疑 1、释题:弈:下棋 学弈:学下棋 2、就题目提出问题 预设所提问题:谁学下棋?跟谁学?怎样学的?学的结果怎样?三、初读课文,寻找节奏 1、自由读,学生提出学习困难:不好读;读不懂 2、老师逐句领读。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速度,准确处理轻重音和语调。 3、再自由读,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 4、齐读,再把没读懂的句子读出来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引导学生读课文的过程,老师的领读要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学生在老师的导领下逐渐把课文读连贯、读准确,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产生读文言文的兴趣。四、逐句理解,把握语气 师:理解了意思会读得更好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大家讨论,知识的积累 2、理解句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c、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d、再吟这句,吟出弈秋围棋大家的风度 3、理解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A、小组讨论理解意思。对照注释逐词理解 B、逐词交流汇报句的意思 C、看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讲两句话的意思 D、分角色吟诵课文这两个人学弈的经过文言文只两句话就描述得清清楚楚,可见文言文的简练。这两个人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下棋,他们是怎么学的? 指一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再指一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各自学得怎样呢?一起回答 生齐读: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E、师生合作吟诵 老师给大家开头,一生读第一个人的表现,一生读第二个人的表现,一生读最后的结果。师读:使弈秋诲二人弈三个学生分别接读。师生合作读两次F、成语运用 4、理解句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什么原因让两人的结果大不相同?有人提出质疑 A、自由独立逐词理解 B、交流汇报 C、感情吟诵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师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反问的的语气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 指生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强烈的语气。练习两遍 回答生齐读:曰:非然也。读出肯定的语气 师:为是其智弗若与?生:非然也。 两种结果不是因为后边的人不如前边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两个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这真是板书:态度决定成败。 D、感悟道理 从这则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F、联系生活,深入理解.五、吟诵背诵,欣赏感悟 1、指名吟诵全文 2、试背全文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会把课文读得更好。学生在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吟诵中,感悟文言文的韵律,在头脑中呈现两个人学下棋时的情景,尽情享受祖国古老、灿烂的文化。 六、拓展延伸,体验快乐 1、出示文言文“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这是学弈这则故事的前面的一句话。 2、自由读 3、师生齐读 4、理解大意大意:比如说,下棋只不过是一种技术,一种小的技术。不专心致志,就学不会。5、再次齐吟 结束语:由此可见,专心致志则大有可为也! 【设计意图】:让学生扩大视野,体验读文言文的快乐。 七、布置作业:背诵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态度决定成败课堂检测: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1、使弈(y y)秋诲(hu hu )二人弈。2、弗若之矣(y y )。3、为(wi wi )是其智弗(f f )若与(y y )?4、鸿鹄(h ho)二、形近字组词弈( )诲( )惧( )惟( )奕( )悔( )俱( )唯( )矣( )曰( )援( )维( )唉( )日( )缓( )推( )三、联系课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唯弈秋之为听。思援弓缴而射之。 第二课时 总课时数:2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背诵学奕2.学习上一篇文言文,你有什么收获?3.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对孔子的了解。二、学习两小儿辩日(一)准确读文,明确释意。1、尝试自读,注意断句。【设计意图】:方法的了解先于行动,这样才能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有效阅读,学以致用。2、检查读文(1)读了课文,你发现了什么?(2)指名读,读的过程中,注意断句,及时看注释,明确语句的意思。3、疏通文意。(1)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二)品读课文,感悟形象。1、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两个小儿各自的观点是什么?让学生读书并谈出自己的收获。2、重点研讨两个小儿的观点。(1)画出两小儿各自的观点(2)让学生说并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3)“辩斗”和“辩论”怎样区别?怎样读好他们的对话?(4)分角色练习读,表演读。【设计意图】:两小儿的鲜明形象是品出来的,也是读出来的,因此“辩斗”一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读文,从而体会两小儿的神情和语气。3、两个小儿的观点怎样?引导发现他们的观点完全不同。4、多请同学读,要让他们读出辩的味道。【设计意图】:在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孔子不能决也”不是孔子的无知,而恰恰是孔子的谦虚和实事求是的表现。因此,更加产生对孔子的敬佩。两小儿坚持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榜样。三、解“辩”之谜,获得新知1、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 2、学生发表见解。 【设计意图】:“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这一问题会激发学生口头表达和思维训练的欲望。他们在畅所欲言中探究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地球远,什么时候离地球近。这个令两小儿争辩不休的问题,本是枯燥难懂的知识,这样可被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四、揭“辩”之果,悟子品质 1、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2、在两小儿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连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 【设计意图】:这里是让学生感悟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决了学生提出的“辩的结果”问题。五、为子续“辩”,学无止境。 1、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请用笔写下来。如果你用白话文写,那自然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如果你愿意尝试用文言文写,那最好。 2、学生练笔。 3、交流共享 4、师结束语: 孔夫子们,可畏的后生哪!两小儿辩日不但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实事求是、细心周到、观念不同,也辩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让我们看到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学而不厌的孔子。孩子们,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师板书:日这是什么?生齐读“智”。 5、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有智慧的小儿,记住这个智慧的孔夫子。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设计意图】:“背诵”、“复述”和“聆听”,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形的课堂在不觉中加以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拓展中再次受益。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大则近,小则远 故晨午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课堂检测:一、基础训练1、夸父逐日选自_。2、山海经是一部_的书。3、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两篇短文的内容都与_有关,都体现了古人的_精神。4、两小儿辩日选自_。二、结合课文释义:1、探汤:2、孰为汝多知乎:3、道渴而死:4、入日:三、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几个句子的意思。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3、孰为汝多知乎!四、“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什么?不当的一项是() 、说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 、孔圣人也不有知道的东西,这是对他的讽刺。 、从认识水平看,当时的人,包括孔子,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2 匆匆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第6页。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股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地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习目标:1、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动、伶伶俐俐、赤裸裸”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学情分析:“时光匆匆”这个话题,学生并不陌生。时光,对世间万物来说,是一样的公平,然而这种深层而复杂的人生感叹,学生的感受并不深刻,课文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可能体会不到,因此,朗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品味情感并受到感染,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朱自清生平 搜集珍惜时间的格言及文章。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细读探究课文,体会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数:3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设计意图】: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朱自清的生平,让朱自清先生穿越历史的云烟,来到学生面前,觉得并不遥远。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注意“涔、潸”的读音。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4、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5、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教给学生方法,鼓励学生谈感受,学会质疑。)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书上标注,记录感受。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1)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自己感受深或喜欢的句子,体会作者感情。在读中加深体会。 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设计意图】:深入文本,体会感情和表达方法。 (2)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四、作业设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板书设计: 2 匆匆 徘徊 赤裸裸 头涔涔 泪潸潸 时间一去不复返课堂检测:一、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3、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二、仿写句子: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三、改写句子:(不改变句意)1、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2、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第二课时 课时数: 4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新课。1.指名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匆匆。二、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1)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体会写法: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3)小练笔: 的时候,日子从 。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设计意图】: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三、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设计意图】:在仿写中加深体会,巩固所学。 四、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2)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3)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设计意图】:延伸拓展,联系实际谈自己对文本的体会。 五、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设计意图】:读名言警句,懂得珍惜时间。 六、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时间易逝的认识。板书设计: 2 匆匆一去不复返 无奈时间 无影无踪 痛楚 珍惜时间 无声无息 惋惜课堂检测:一、按课文内容填空。1、匆匆是一篇( ),作者是现代作家 。文章紧紧围绕“ ”二字,细腻地刻画了 。表达了作者对 感到 和 。揭示了 ,但又 的复杂心情。2、读了匆匆一文,你想到了什么?请你用比喻的形式写写你对时间的看法。时间像: 时间像: 时间像: 3、文章第一段用 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一复返的特点。文中运用了 、 、 和 等修辞手法。4、匆匆一文主要围绕 这句话来写时间匆匆,告诉同学们 。七、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作答。(1)找出文中一句比喻句,画直线。这一句中,作者用 和 来比喻 ,说明了 。(2)用曲线画出文中一句反问句,改为不带问号的句子。(3)“我赤裸裸来到为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 的思索,思索的结果是 。句中第一个“赤裸裸”指 ;第二个“赤裸裸”指 。(4)举例说说你要如何珍惜时间。3 桃花心木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第10页。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学习目标: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学生能够读懂课文内容,但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不会在读中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独立思考,从而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学习重点是让学生“读、思、悟”。课前准备:教师:桃花心木图片,多媒体课件学生:查阅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路。第二课时:学习课文,领悟道理。 第一课时 课时数:5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补充介绍。3、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写了些什么内容,就让我们一读为快。【设计意图】: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师生共同搜集资料,把丰富、厚实的信息引进课堂,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2、交流(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2)交流问题,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1、用比较简洁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桃花心木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树?指名读一读。3、朗读感悟并交流感受。随即抓住语言训练点:(1)读出“奇怪”以语气展示心理变化。(2)梳理文路 我:难以相信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非常感动四、作业设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记生字词。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k wi jio shu yu y y zhn xn chn dun lin b b shn j y li ( ) ( )( ) ( )( ) ( ) (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莫名其妙(1)名字,名称。(2)出名,有名。(3)说出。(4)量词,用于人。2无缘无故(1)缘故。(2)缘分。(3)沿着,顺着。(4)边。三、比一比,组成词语。萎( ) 汲( ) 赖( ) 旦( ) 雅( )委( ) 极( ) 懒( ) 但( ) 稚( )番( ) 锻( ) 炼( ) 勃( ) 忧( )翻( ) 段( ) 练( ) 脖( ) 优( )第2课时 课时数6 教学过程:一、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受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理解“难以相信”,体会作者对桃花心木成长的感受 1、看似若不经风的小树苗,竟然长成如此高大笔直的参天大树,这怎么能让人相信呢?作者同我们一样,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在第1、2自然段中找出描写让作者这种感受的句子。 2、生读: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3、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这种感受是在看到过成长起来的几丈高的桃花心木,看到了仅及膝盖的柔弱树苗情况下产生的,所以,怎样读才能表达作者的强烈感受呢? 【设计意图】:把学生上节课由看图片产生的感受迁移到作者看到树苗产生的感受,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我”“难以相信”的情感。通过朗读,学生又多次与文本对话,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难以相信”的强烈感受和体验。 (二)学习第311自然段 理解重点词语,感受作者的对种树人育苗的与众不同产生的心理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作者不但没有解开心中的疑惑,反而又新生了一个又一个谜团。看看这是些什么样的谜团。1、谜团一:“奇怪的是” 奇怪的是什么? 2、谜团二:“越来越奇怪” 对什么越来越奇怪? 3、谜团三:“更奇怪的是” 更奇怪的是什么? 4、指导朗读37自然段,体会作者一疑未结,又生多疑的疑惑重重的心理感受 。 5、作者自己在寻找答案。是种树人太懒吧?“有时那么久才给树浇水”。(生回答:不是)说出理由。(结合“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是种树人太忙了吧?(生回答:不是)说出理由。(结合“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 6、师生接读810自然段,体会作者渴望找到答案的急切心理。7、作者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困惑,想象一下,当一个又一个困惑让作者困扰的时候,心情会是怎样? 8、师生对读,速度要急促,把所有的疑问一气说出来,释放压抑在心中很久的疑惑情绪。 【设计意图】:读书贵在生疑。让学生抓住作者心中的疑问,带着这些疑问学习课文,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的感受。 (三)学习第12、13自然段。 理解“不确定”,体会种树人的话。 1、一个个谜团化作了这样一连串的问题,种树人听了这一连串的问题,怎样回答的?自由读第12、13自然段,读的时候,注意种树人说话的神态,并用笔画出问题的答案。 种树人开始“笑”的是什么?(生回答:笑他没有种桃花心木的经验;笑他爱思考、爱问问题)后来为什么又“语重心长”?(理解“语重心长”种树人这样做,为的是让小树苗能够长成参天大树。“语重心长”这番话是种树人多年的经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可以表现出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的良苦用心。) 2、指导朗读,深入理解 3、作者从中找到答案了么?答案是什么? 问题一: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 答案: 问题二:多久浇一次水? 答案: 问题三: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答案: 问题四: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答案: 理解“不确定”,作者最开始看到桃花心木苗时产生的疑问:桃花心木苗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终于有了答案。(懂得桃花心木苗是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才长成参天大树的。)课文学到这里,想问大家,当我们再看到几丈高的桃花心木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感受?(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因为这些桃花心木不怕狂风、不怕暴雨、不怕干旱,他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努力地生长,这种品质令人敬佩)眼前几丈高的桃花心木的成长,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种树人。你想对种树人桌些什么呢?(感受种树人的良苦用心。) 4、再次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 (四)学习14自然段,体会作者感悟到的道理。 1、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这番话,又有什么感受?(感动)最让他感动的是他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读出这个道理。 生读: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联系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4、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5、还有什么也让作者感动?(种树人。有种树人想到了教育者。教育者包括:老师、父母)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引导:联系父母的教育方式,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话吗?联系老师的教育方式,你想对自己的老师说些什么话吗? (遵循青少年身心成长的规律; 提供、创造锻炼的机会;循循善诱) 读到这里,你认为自己在生活这方面做得怎样?该往哪方面努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体验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联系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想对自己也说句什么话吗?) 二、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对文本的感悟,不仅充实、升华了文章主旨,也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的个性风采,闪现着灵动的智慧之光。 三、总结升华,学习写法 1、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桃花心木吗?作者分明是借事喻理啊! 林清玄通过一件寻常的生活小事,让我们感受到,在生活中、不确定的环境中要独立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请你课后模仿作者的写法写2句话: 在不确定中,我们 在不确定中,我们 在不确定中,我们【设计意图】: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不仅要懂得在“不确定”环境中经受考验,克服依赖性的道理,而且还要在生活中去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使自己长大成为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种树 找水源 拼命挣扎 百年大树 借 物 喻人 做人 经受考验 独立自主 社会栋梁 育人 遵循规律 提供机会 循循善诱 课堂检测: 一、读课文,把种树人回答作者问题的话概括起来简述。 例:问: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 答:模仿老天下雨,时间不确定。 1、问: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答:_ 2、问: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答:_二、填空并答题。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 ),(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 ),会( )。在不确定中,深化了( ),就能( ),努力生长。 上述一段话是作者跟种树人谈话后的( ),借( )喻( ),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4 * 顶碗少年 课时数:7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13页教材分析: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有过一定的失败体验,课前又做过相关调查,掌握了有关资料,很可能与顶碗少年在某些地方产生共鸣,容易激发起学生向顶碗少年学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热情。课前准备:课前选读哲理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想一想: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课文。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学习探究,也可先自学,再小组合作。 3、集体交流学生结合自己找的重点句谈想法,并注意“推己及人”想象顶碗少年两次失败时的想法,并探讨他能够取得最后成功的原因。可通过以下两题进行读中想象:1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2老者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4、有选择的朗读: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三、通读深入探究1、思考: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想什么?说什么?2、重点理解结尾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1)自读思考作者有哪些想法?。(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3、朗读第6、7自然段,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四、有感情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五、课外延伸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六、布置作业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词句。2、选做:写一写读后的感想。板书设计: 第一次 失败 努力4* 顶碗少年 第二次 失败 努力 第三次 成功 拼搏就能成功课堂检测:一、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 附和(h h) 结实(ji ji) 沉着(zhe zhu) 喝彩(h h) 二、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目不转精 不知所错 惊心动破 坐无虚席 三、把句子换成另一种说法,句意不变。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 (1)_ (2)_ 四、少年头两次表演失败后表现如何?请找出有关的语句,抄写下来。 _ _ 5*手指 课时数:8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16页教材分析: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重点是体会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掌握起来很容易,只要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从整体上就能把握,并领会作者的意图。但对于作者的表达方法,理解起来可能有难度。课前准备:1、搜集丰子恺先生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我们今天就来读读课文手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手指的。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读一读课前的自学提示,看看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2个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问问周围的同学。同时思考作者围绕哪句话来写的?3、检查自学情况:【设计意图】:一读解决字词,读准、读通课文,找出中心句,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1、出示多媒体课件中的自读思考题,让学生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2、通过讨论和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3、小结问题,依照课文分析五指各自的特点填写自读思考题中的表格,并注意抓住以下关键句进行分析: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1、作者通过描写五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反复朗读品味最后一段课文;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真的“无爱恨在其中”吗?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五、巩固练习。1、模仿本课写法,选择类似的事物写一写,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可以启发学生写一写五官、电脑各部分、文具盒、标点符号、钟表的指针2、我们每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的故事。你有兴趣写写它的故事吗?请你以五官的为题,编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设计:5* 手指大拇指 各有姿态食 指 各具性格中 指 无名指 各有所长小 指 各有所短课堂检测:【字词荟萃】1、照样子写词语。随时随地:直直落落: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平静的( ) ( )的月光刻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