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吕必松).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847452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吕必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吕必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吕必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吕必松)目 录 初印说明 世界汉语教学杂志编者按 绪 论 第一章 语 言 第节 什么是语言 第二节 语言与文化 第二章 语言学习 第一节 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 第二节 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因素及形成过程 第三节 第一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 第四节 中介语和汉语中介语研究 第三章 语言教学 第节 语言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节 第二语言教学的结构 第三节 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和课程类型 第四节 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理论 第四章 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第一节 总体设计 第二节 教材编写 第三节 课堂教学 第四节 语言测试 第五章 语言要素教学 第一节 语音和语音教学 第二节 词汇和词汇教学 第三节 语法和语法教学 第四节 汉字和汉字教学 第六章 言语技能训练 第一节 听力训练 第二节 口头表达训练 第三节 阅读训练 第四节 笔头表达训练 初印说明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是作者1991年在北京语言学院讲课的讲稿,曾以打印稿发给学生作为教材。打印稿是在讲课的过程中匆匆革就的,文字粗糙,结构不够严密,内容详略不均,观点和表述也有前后不尽一致的情况,后来打算修改成书,并获批准列入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科研规划项目,书名定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在修改的过程中,(汉语学习)杂志刘明章主编表示愿先在该杂志连载,世界汉语教学杂志编辑部得知后,建议不要舍近求远,便决定从1992年第2期开始仍以“讲义”的形式在世界汉语教学,上连续发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向读者广泛征求意见,以便在正式出版前再作一次系统修改。1111996半第2期为止已发完前六章。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最近要求把在杂志上发表过的章节汇集成册,先在内部印行,作为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的必读参考书之一,因为时间紧迫,只能把原稿粗略地通读一遍,对文字上的错误和不足之处稍作加工,结构和内容未作任何变动。拄原计划还有“言语交际技能训练”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两章,将争取尽快完稿,并在今年最后两期载完。借这次内部印行的机会,再一次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对书稿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在正式出版前一并修改。 世界汉语教学杂志编者按 本刊从这一期开始连续刊载吕必松教授在北京语言学院讲课的讲义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此讲义共8章,依次是:语言,语言学习,语言教学,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语言要素教学,言语技能词练,言语交际技能训练和语用规则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的著作,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进行教学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有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此讲义是在第二语言教学的框架内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所以对从事其他语言教学的教师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者希望此讲义在本刊发表后,能听到广大读者的批评意见,以便将来修改成书 绪 论 1课程的任务和性质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的简称,英文直译是the teaching of Chinese to foreigners。因为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所以它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跟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其他语言的教学,例如跟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英语教学、法语教学等,属于同一性质。 我们认为,对外汉浯教学的研究领域应包括基础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法。这些也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这门课的基本任务就是全面阐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包括它的基础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法。在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中,中心内容是教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论是学科理论的核心,是学科存在的主要标志,教学理论成熟的程度,就代表这个学科的成熟程度,理论是揭示和阐明规律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论研究的任务就是揭示和阐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规律。实践证明,对外汉语教学的 教学规律主要是由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是这些规律的综合反映。所以当我们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规律的时候,就必须综合应用研究上述种种规律的理论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由于要综合应用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论就是一种应用理论。跟这种应用理论相对,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我们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不但要研究作为应用理论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法,而且要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有关的基础理论。这就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尤其是它的教学理论 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 2教学目的 我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通过有关内容的讲授和讨论,使同学们系统地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法,以便将来指导教学实践。我们这里用“了解”而不用“掌握”,是因为要真正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法,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 (2)通过有关内容的讲授和讨论,使同学们全面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为将来开展研究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 (3)除了讲授和讨论有关的具体内容以外,本门课程将贯穿着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同时将对一部分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我希望这些方面的内容不但对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同学们会有所帮助,而且对将来从事其他工作的同学们也会有所帮助。 3,教学内容 前面已经谈到,本门课程将全面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法。这里所说的“全面”是指包括这三个方面,并不是说每一个方面都能讲得很全面,把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只能进行一次尝试。 计划中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语言和语言学习 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有关的语言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在语言理论方面,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去认识语言。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的学习理论的研究是我们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只能对其他语言的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做一些概括性的介绍,同时也提出我们巨己的初步看法。 (2)语言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语言教学包括第一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和双语教学,这是三种性质不完全相同的语言教学。因为同样是语言教学,所以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共同的规律:因为是性质不完全相同的语言教学,所以它们又有各自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律。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它跟作为第二语言的其他语言的教学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共同的规律,同时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律。我们在这一部分将分别讨论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的总的性质和特点,同时分析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这一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是讨论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在内的第二语言教学的结构。 (3)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 我们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分为四大环节,即: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这一部分将分别讨论关于这四大环节的理论和方法。 (4)语言要素的教学 这一部分主要讨论语音和语音教学、词汇和词汇教学、语法和语法教学以及汉字和汉字教学。为了探索如何结合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特点进行语言研究我们将试着从言语和言语交际的角度对语音,词汇和语法等作动态的观察和解释。 (5)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 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既是语言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又是语言教学的主要手段。我们在这一部分将分别讨论怎样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怎样进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进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必须结合语用规则的教学,但是我们对语用规则还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为了推动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将通过举例的方式对汉语的语用规则作一个初步的介绍。 (6)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 我们认为对外汉浯教学学科建没的基本任务是:改革和完善教学体系、加强理论研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部分将分别讨论这三项任务的具体内容。 上述教学内容总的编排顺序是:从理论到应用,从基础理论到教学理论到教学法。有些章节的内容编排也遵循同样的原则。最后讲学科建设也是对前面的内容的一个总结。 讲稿中对上述诸项内容的介绍和讨论特别是对基础理论的介绍和讨论一大部分不是个人的创见。但是我们不打算以某一部同类性质的著作为蓝本,也不可能以某一家之言为依据,换句话说,这部讲稿的内容将从我们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力所能及的和有限的范围内,尽可能吸收我认为对我们有用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梳理,力求达到自身的统,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因此,虽然讲稿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别人说过的,但是由于思路和角度跟别人不完全相同,所以也许很少有与其他著作对同一命题的全面吻合的说法。鉴于这样的原因,也由于有些随处可见的观点和说法因无力考证而难以写明最早的出处,同时考虑到讲稿的特点和行文的方便,就无法处处引用前贤、同仁的原话。谨此表明无意掠美,同时向所有的使我受益的前贤和同仁表示深切的谢意第一章 语言 我们研究语言教学,是为了揭示和阐明语言教学的规律,以便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和成功率;我们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是为了揭示和阐明对外汉语教学的规律,以便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和成功率。我忙在绪论部分谈到,语言教学的规律主要是由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是这些规律的综合反映。因此,要揭示和阐明语言教学的规律,就必须首先研究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一般教育规律。这些规律都体现在相关学科的理论之中。我们这一章首先讲什么是语言、语言与文化,就是为厂研究有关的语言理论,也就是阐明我们对语言规律的基本认识。我们研究语言教学主要是为了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正如前面已经谈到的,对外汉语教学跟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其他语言的教学既有共同的特点和共同的规律,又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规律;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和特殊规律是由汉语的特点和特殊规律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讨论语言问题的时候,如果要涉及具体的语言现象,主要举汉语方面的例子。 第一节什么是语言 语言是一种既普通又特殊的现象。说它普通,是因为人们每天都在使用语言,凡是语言器官健全的适龄人,都至少会说一种语言。说它特殊,是因为它跟其它社会现象不完全一样?它到底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它跟大脑和思维有什么关系它有哪些具体规则,人们是怎样学会使用语言的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至今还难以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尽管实际上自有人类文明以来人们就开始了对语言的研究,但是语言之谜至今尚未完全解开。 语言既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因此,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占观察和解释语言。因为不同的语言研究者研究语言的日的。角度和方法等往往不同,所以对语言的解释要也往往不同。迄今为止,每一种解释最多只能反映语言的部分特点。我们的目的是研究语言教学,必须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语言。这就是说,我们对语言的解释,最多也只能反映语言的一部分特点。 语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是许多语言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语言教学专家和广大语言教师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各种语言教学理论和语方教学法流派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要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必须首先回答这样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人类为什么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为什么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人们是怎样学会语言的?学习第二语言与学习第一语言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人们是怎样找到目的语与第一语言的共同点,又是怎佯突破不同点而获得目的语的?所谓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观察和解释语言,就是观察和解释语言的角度和方法要有利于对上述种种问题做出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的回答。这就是我们研究语言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将尽可能从言语和言语交际的角度对语言作动态的观察和解释。 1语言的表现形式是言语 为了便于对语言作动态的观察和解释,我们根据索绪尔关于区别“语言”和“言语”的理论,把“语言”看做一种抽象的系统,把“言语”看做这种抽象系统的表现形式。“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就好比“人”和“张三、李四”的关系。“人”是对“张三、李四”的抽象,我们说“人”有头、身躯、四肢,还有大脑、心脏,“人”能思考,有创造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对“张三、李四”等特点的抽象。我们能看到的只能是“张三、李四”等一个个具体的人,谁也不可能看到抽象的“人”。语言与言语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听到的只能是人们嘴里说出来的句一句的话,看到的只能是书面上写着的一句一句的话。口头上说的话和书面上写的话都是“言语”。“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我们说“语言”有语音、词汇、语法等等,这些都是对“言语”的特点的抽象。“语言”存在于“言浯”之中,它本身是看不见、听不到的,人们听到和看到的只能是它的表现形式一“言语”。因为“语言”的表现形式是“言语”,所以我们只有通过“言语”才能认识和学会“语言”,无论是研究语言,还是学习和教授语言,都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等组成的,根据传统的说法,这些都属于“语言要素”,书面语言离不开文字,所以文字也是书面语言的要素之一。我们赞成石定果的看法:“建立在印欧语系基础上的普通语言学,通常把文字排除在语言的要素之外,而只强调语音、词汇、语法,因为这些语言所使用的拼音文字只是单纯记录其音系的符号。但是就汉语而言,文字却存在特殊性。”石定果还指出:“汉字是非拼音的,布龙菲尔德称汉字为词文字或言词文字(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0,第360页),赵元任称汉字为语素文字(赵元任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1980,第144页),裘锡圭称汉字为语素音节文字(裘锡圭汉字的性质,中国语文1985年第一期)。总之,汉字就其本质来说,是立足于表意的,这一点已众所周知,无庸赘述,因此,汉字也应视为汉语的要素之一。朱德熙先生1986年在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上指出:研究汉语不关心汉字是不对的我觉得过去研究语言的人恐怕对汉字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他还强调:尤其要研究汉字和汉浯的关系。(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88,12至12页)”(石定果:会意汉字内部结构的复合程序,世界汉语教学01994年第l期 语音、语法、词汇和文字等“语言要素”都存在于言语之中,是对言语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的抽象。言语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可以叫做“言语要素”。也就是说,“言语要素”就是言语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例如,在语音方面,就是一个个:具体的音节的发音和声调就是一个个具体的词组和句子中的重音、语调等;在词汇方面,就是个个具体的词怎样念。是什么意思,怎样,旧等等;在语法方面就是个词组或今句子包括哪些词,词与词结合的先后顺序是什么,这个词组或句子表示什么样的意思,句子与句子怎洋联结,语段与语段怎样联结,等等;在文字方面,就是一个个具体的字怎么念、怎么写表示什么意思,等等。前面谈到,无论是研究语言还是学习和教授语言,都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首先要以“言语要素”为对象,从“言语要素”入手。 2。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体 语言在本质上是口头的。书面语言的产生远远落后于口头语言,它最初只是以文字形式对口头语言的记录。书面语言产生以后虽然也有自身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且反过来影响口头语言,但是书面语言毕竟不能脱离口头语言。况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掌握书面语言。有些民族至今还没有记录自己语言的文字,就更谈不上掌握书面语言;即使有很发达的书面语言的民族,有的还有大量的文盲,文盲不等于没有语言,人们学习第二语言,有的只学习口头语言,不学习书面语言,或者以学习口头语言为主,把学习书面语言放在次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在讨论语言问题的时候,首先要着眼于口头语言。 因为语言在本质上是口头的,所以可以说语言都是以声音表示意义的。从语言的角度说,不存在没有声音的意义,也不存在不包含意义的声音,不包含意义的声音对语言毫无价值。在语言形成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声音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并没有客观必然性,而是由一定的社会集团的成员在共同的劳动、生活和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旦约定俗成,就成为相对稳定的形式,任何个人都不能随意改变。所谓相对稳的形式,就是在语言发展的一定的阶段上,一定的意义要用一定的声音来表示,一定的声音八代表定的意义,声音和意义之间有固定的对应关系。例如: 声音: 意义: w: 说话人对自己的指称。 h: 用嘴饮用液体的一种动作。 ch: 用茶叶泡制的饮料。 whch: 说话人通过h这个动作使ch这种饮料进入体内。 上面的“whch”是三个不同的声音,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意思。用一定的方式把这三个不同的声音连起来,就成为“ whch”这样的一串声音,这样的一串声音也代表一个意思。这种代表意义的声音在语言学上叫做语音。 人们在研究语言的时候,把“w,h,ch”这样的形式叫做“词”,把“whch。”这样的形式叫做句子。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无论是词还是句子,都是一定的语音和一定的意义的结合,都是音义结合体。音和义是不可分割的,离开了语音,意义就无从表达,离开了意义,语音就无以依附。音和义又是一一对应的,一定的意义只能用与其相对应的语音形式来表示,决不能任意用别的语音形式宋代替。所以说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里所说的音和义的一对应,指的是一定的“音”总有一定的“义”与之相对应,反之亦然,并不是说一个“音”只能和一个“义”相对应。实际上,“音”和“义”之间往往是“一对多”的关系,即个“音”往往表示多个“义”,一个“义”往往可以用多个“音”表示。例如“同音词”和“多义词”都是“一对多”。当然,这些也都是约定俗成的,而不是任意的。“音”和“义”的这种“一对多”的关系反映厂语言蛇概括性特征和节约性原则。词和句子虽然都表示一定的意义,但是词只能表示概念(词义),而句子所表示的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上面例子中的“ w,h,ch”这三个词所表示的部是具体的概念,而“ whch。”这个句子所表示的是这三个慨念之间的关系,所以词和句子所表示的意义属于不同层面上的意义。为了区别这两种不同的意义,我们把词所表示的意义叫做“同义”,把同以上的语言单位所表示的意义叫做“语义”。3语言的组织方式是形式结构与语义结构的统一 广义的音父结合也包括形式结构与语义结构的结合。 这里所说的形式结构,指的是词与词的结合形式和词与词结合后的语音形式。 词与词的结合形式就是一个词组或句子由哪些词组成,什么词在前,什么词在后。例如,“whch。”不能说成“”也不能说成“hwch。” “chwh。”可以说,但是跟“whch。”的意思和用法不完全相同。 前面谈到,词是一种音义结合体,因此词与词的结合也包括词与词的语音形式的结合。但是词与词结合后的语音形式并不是词与词的语音形式的简单加合,例如“whch。”这个句子的语音形式还包括变调、句调和逻辑重音等。w的原调是第三声,跟h这个第一声结合后,就要变成半三声,这就是变调。因为“whchb jing ji ch de ho hui。”是一个句子,所以书面上有一个句号,说话时要用句调(降调)。如果是在“whch”(我喝茶不讲究茶的好坏。)这个言语现象中,“whch”就不是一个句子?也就不能用句号或句调。 语言的语音形式除了词的语音形式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句调和句子中的逻辑重音。 句调是句子的主要标志。带有句调的言语现象哪怕只用了一个词,也是一个句子;不带句调的言语现象无论由多少词组成也不是句子。试比较: 谁? 我。 谁去上海? 我去上海。 我去上海的时间还没有例是一问一答的两个句子,虽然问句和答句都只用于一个词,但是它们郡带有句调。例也是一问一答的两个句子,句中同样有“谁”和“我”这两个词。但是这两个词都不带句调,它们只是句子的一部分。从词的数量上看,例包括的词最多,但是这是一个不成句的言语形式,不可能带句调,汉语句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升降,用于区别句子的类型:疑问句一般用升调,其它句型般用降调。 逻辑重音用于区别句子的意义,突出句子的信息焦点。由同样的词组成的句子,如果逻辑重音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往往不同。例如“whch。”这个句子可以有不同的逻辑重音,逻辑重音不同,句子的信息焦点也不同。如果逻辑重音在w,回答的问题是“谁喝茶?如果逻辑重音在h,回答的问题是“你喝不喝茶?”如果逻辑重音在ch,回答的问题是“你喝什么?”又如在“我去上海。”这个句子中,如果逻辑重音在“我”,回答的问题是“谁去上海”;如果逻辑重音在“去”,回答的问题是“你去不去上海?”;如果逻辑重音在“上海”,回答的问题是“你去哪儿?”。可见,逻辑重音所在,也就是句子的信息焦点所在。 我们所说的语义结构是指语义关系的构成,它反映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例如,w是一个概念,h是个概念,ch也是一个概念。在“hch。”这个句子中,w是动作的发出者,也叫施动者,h是一种动作,w与h的关系是施与动的关系。可以叫做施动关系;ch是h的h对象,是受动者,它与以的关系是动作与动作接受者的关系,可以叫做动受关系;w与ch的关系则是施受关系。 形式结构不同,语义关系也不同。例如“whch。”这个句子的语义结构是“施动一受”;“chwh。”这个句子的语义结构是“受一施一动”。这说明,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是一一对应的,一定的语义结构要用一定的形式结构来表示,一定的形式结构只能表示一定的语义结构,这就是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结合,也可以说是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统一。 我们说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是一一对应的,指的是一种形式结构必然有与其相对应的语义结构,一种语义结构必然有与其相对应的形式结构。而不是说一种形式结构只能有一种语义结构与它相对应,种语义结构只能有一种形式结构与它相对应。实际上,就象“音”和“义”的关系往往是“对多”的关系一样,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也常常是“一对多”的关系。也就是说,一种形式结构有可能表示多种语义结构,一种语义结构也可以用多种形式结构来表示。例如,“考物理、考大学、考研究生、考老师”等,形式结构相同,语义结构却不同。“因为交通不方便,所以我们不常常见面。”“交通不方便,我们不经常见面。”形式结构不同,语义结构却一样。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这种“对多”的关系反映了语法的概括性特征和语言的节约性原则。 4、语言用于交际的方式是通过言语进行表达和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上具。这里所说的交际就是互相传递信息,以达到彼此厂解或理解。互相传递信息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别的手段,所以交际又可以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我们这里只讲语言交际。语言交际的具体方式就是通过言语进行表达和理解,交际活动不可能是单方面的,必须由交际双方同时参与。当交际的一方进行表达的时候,交际的另一方处于理解的地位,反之亦然。表达就是输出,要通过说和写;理解就是输入,要通过听和读。说和听是口头交际,用的是口头语言;写和读是书面交际,用的是书面语言。(注:我们这里所说的“口头语言”和“书面浯言”跟“口浯”和“书面语”不是等同的概念。后者是对语体的区分,前者是对交际方式的区分,跟语体无关。写在书面上的“口语”也叫“书面语言”,“书面语”用于口头表达时也叫“口头语言”。)语言交际的具体方式可以用下面的图表来表示: 表达(输出) 理解(输入)口头语言 说 听书面语言 写 读 具体交际活动中的听、说、读、写都是跟具体的人联系在一起的,都是言语活动。这种言语活动离不开言语要素,但是言语活动的能力不是通过言语要素的传授就能自动获得的,而是要通过实际练习才能掌握,所以言语活动不是体现为知识,而是体现为技能,我们把这种技能叫做“言语技能。” 言语表达要达到交际目的,就不但要讲究言语的正确性,而且要讲究言语的得体性。所谓言语的正确性,就是言语中的语音、同和语法结构等等都符合语言规则;所谓言语的得体性,就是表达的内容和对语音形式、词、语法结构、应对方式等的选择等都符合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和交际场合的特点。言语的正确性是由语言规则决定的,言语的得体性是由语用规则决定的。具体交际活动中的言语表达就是在语用规则的指导下对言语技能的应用,言语交际也是一种技能,我们把这种技能叫做言语交际技能。 5语言是一种系统 言语不是杂乱无章的,不是言语材料的任意堆砌,言语材料的任意堆砌不可能进行有效的交际,要有效地进行交际,就必须用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一系列的规则来支配言语,这种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一系列的规则就是一种系统。凡是系统都包括系列既相对独立又以一定的方式互相联系的子项。系统由子项组成,又以定的方式统摄、规约子项。在大的系统中,子项也是系统,作为系统的子项叫做子系统。无论是系统还是子系统,其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并受一定的规则的支配。语言就是一个大的系统,它包括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语用系统和(书面语言的)文字系统等子系统。 6语言是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人类之所以有自己的语言,首先是由于人的发音器官能够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人的大脑既有形象思维的能力,又有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些就是人的主观条件。动物之所以不能学会人类语言,就是因为不具备这些条件。但是语言离不开人类社会,因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一定社团的成员约定俗成的,如果离开了人类社会,语言既没有存在的必要,也没有产生和发展的可能。个人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狼孩之所以没有学会语言,就是因为脱离了人类社会。语言也离不开大自然,因为语言最初是人们在集体劳动中,也就是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关系不但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且也是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对每一个个人来说,人类社会和大自然都是客观世界。 不同民族的语言系统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有共同点,是因为各民族成员的主观条件相同,生活环境、所接触到的现象大部分也相同或基本相同。例如,日月星云,饥渴冷热,生老病死,人际交往,等等,是所有民族都能见到的普遍现象,这些普遍现象都必然要反映到各民族的语言系统中,这些就是形成各民族语言的共同点的客观基础。有不同点,是因为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社会和文化背景等不完全相同,因此所接触到的现象不完全相同,观察现象的角度和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这些就是形成各民族语言的不同点的客观基础。 以上情况都说明,语言系统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客观世界是外因,主观条件是内因、无论是一个民族的语言,还是一个社会成员个人的语言,都是客观世界与主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都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结果。把上面的讨论归结起来,我们认为,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以言语形式进行表达和理解的种音义结合系统,是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这就是我们对语言的本质和特点的基本认识。第二节语言与文化 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人们学习语言,必须同时学习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语言教学,必须同时进行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有密切关系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我们这一节讲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是为了讨论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有密切关系的文化因素。 1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涵不太确定的概念,因此很难提出一个关于文化的明确的定义。盛炎谈到,关于文化的定义,有的说有一二百种,有的说有上万种。(盛炎:语言教学原理第78页,重庆出版社,1990)定义不同,说明观察文化的角度和对文化内涵范围的理解不完全相同。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1871)书中说,“文化是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后来,美国一些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如奥格本、亨根斯以及维莱等人,又补充了“实物”一项内容,把上述定义修正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转引自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综论,顾嘉祖等主编语言与文化第3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编纂的哲学小辞典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比较狭隘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上述定义实际上是说“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人类创造的、在一定的人类社团中存在过和存在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都属于文化,只有天然物质除外。这是对“文化”的最广义的解释。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作狭义的理解。例如,我们常常把“文化”跟科学、教育相提并论,这时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和艺术;当我们说一个人的“文化程度”时,是指他受教育的程度;从文化用品商店陈列的商品看,对“文化”内容的理解又不一样。天津有条“文化街”,那里的商品有文具、体育用品、艺术品、土特产品等,总之,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上下文中,“文化”词的涵义不完全相同,对“文化”分类的角度也很不一样,例如我们通常把风俗习惯叫做“习俗文化”,把在历史上形成、至今仍保留的文化传统叫做“传统文化”。此外,还有所谓“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等。“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看,文化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大写字母C文化,即正式文化,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另一个是小写字母C文化,即普通的社会习惯。”(黎天睦Timothy Light:现代外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第75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一般说来,人们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所谓观念文化,主要指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它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意识形态,是介于两者之间而未上升为哲学理论的东西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所谓制度文化,是指在哲学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制度,如宗法制度、姓氏制度、婚姻制度、教育制度、科举制度、官制、兵制等等。所谓器物文化,是指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体存在,如园林、住宅、服饰、烹饪、器具等等,它们是入的创造,也为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程裕祯:中国文化揽萃第34页,学苑出版社,1989)张占一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把文化分为“知识文化”(cultural knowledge information)和“交际文化”(cultural cammunication information)两大类。(张占一: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语言教学与研究01984年第3期)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既要教知识文化,也要教交际文化,但是交际文化的教学是近年来提出的新课题,所以我们把交际文化的教学作为讨论的重点、交际文化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因素(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语言教学与研究1 990年第3期),暂且把它们分别叫做“语言交际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文化”:“非语言交际文化”实际上是语言以外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中的文化因素。语言以外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 (1)信号。例如交通指示灯,红灯表示必须停止前进,绿灯表示可以前进。 (2)标记。如商标、路标等。 (3)体态语。包括手势、身势、眼神、面部表情等。哑语也属于体态语。 常用的信号和标记各国几乎是通用的,但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体态语往往有一些区别。例如多数国家和民族用点头表示赞成、理解等,用摇头表示不赞成、不理解;但是也有一些国家和民族正好相反。我在尼泊尔教书的时候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总是不断地摇头,于是就反复解释,没想到越是解释学生越是摇头。不得已问他们哪儿不懂,这才发现原来摇头是表示懂了。 2文化的属性 无论是广义的文化,还是狭义的文化,也无论是“知识文化”还是“交际文化”,都具有下列属性: (1)民族性。就是说,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也反映在语言和语言使用的特点上。当然,各民族的文化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是各民族能够互相理解的基础。 (2)社会性。即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只有当个体的文化心理、文化行为成为社会中的普遍观念和行为模式时,或者说成为一定社会和社会群体的共同意识和共同规范时,它才可能成为文化现象。”(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综论) (3)系统性。文化总是表现为个个具体现象,但是各种文化现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以一定的方式互相联系在起的。各种文化现象以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成为一定社会的统一的文化,成为一种文化系统。 (4)阶段性。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技术自不必说,就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也不可避免地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同民族的文化还可以互相借鉴这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当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要有一定的条件,就是要能为本民族的社会群体所接受,能够融合到本民族的文化之中,成为本民族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的发展不是突变,而是渐变即一方面继续保留能够保留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创造新的文化,以补充传统文化的不足,同时放弃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部分。这种渐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能显出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新的文化特征,这就是文化发展的阶段性,文化的发展是各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由于生产总要不断地发展,科学技术总要不断地进步,而这种发展和进步也是有阶段性的,所以从总体上说,文化的发展和这种发展的阶段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阻止文化的发展,也不能超越文化发展的阶段。 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其它文化现象一样,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也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语言;语言也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可以说,语言具有文化的一切属性,所以语言也是一种文化,是众多文化现象中的一种。语言不但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虽然只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其他文化现象一般不能离开语言而独立存在,只有通过语言,文化才能得到保存、延续和传播(3)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当我们说文化发展的时候,是指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而原有的基础是靠语言保存和传播的;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维,而思维活动又离不开语言;文化的发展必须依靠社会成员的集体创造,只有借助于语言这个交际工具,社会成员之间才能进行沟通和达到相互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互相借鉴也要通过语言。由此可见,文化必须借助于语言才能得到发展,所以说,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以上情况说明,语言和文化不但关系密切,而且有着特殊的关系。4语言交际文化 由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发展的基础,所以语言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的特征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同民族的不同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等,都可以从不同民族的语言中找到根据。语言中的这类文化因素对语言和语言交际有规约作用,但是本族人往往不容易觉察。只有通过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和语言交际的对比研究才能揭示出来。所谓“语言交际文化”,就是这种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 41词汇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 不同民族语言词汇的不同点正是民族文化特征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语言交际文化因素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词汇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应词的有无 不同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之一就是一种语言里有代表某些现象的词。在另一种语言里也有代表这些现象的词。不同语言里代表同一现象或同类现象的词就是对应词+例如,汉语的”父亲”、“母亲”跟英语的father、mother所代表的是同样的现象,所以它们是对应词,汉语的“吃”、“喝”跟英语的eat、drink所代表的也是同样的现象,所以它们也是对应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词都能在其它语言里找到对应词有的词这种语言里有,那种语言里没有。例如汉语里有“贫农”这个词,英语里就没有与这个词相对应的词,因为“贫农”这个词是为农民划分阶级成分时创造的,是一种阶级成分的名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没有这样为农民划分阶级成分,所以没有这样的阶级成分的名称。把“贫农”翻译成英语就是poorpeasant,外国人听到Tte poor peasants talked about their happy life today这样的话就难以理解因为在他们看来,poor就是“缺钱、缺物、缺奢侈晶”,poorilsant就是贫苦的农民,贫苦的农民怎么会有幸福生活呢?他们不知道,“贫农”是阶级成分的名称,而不是贫苦农民的意思。又如,汉语中有个谚语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一个年轻翻译把其中的“三伏”和“三九”分别翻译成three fu和three nine,外国人当然听不懂:(引自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一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贫农”“三伏、三九”等都是汉语中特有的词,这些特有的词所反映的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各民族语言中都有大量的成语、熟语、歇后语和典故等,这类词语往往是直接反应一个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生活经验的,有相当部分很难在其它语言里找到相对应的词语,典故更难找到相对应的词语。 (2)对应词词义范围的大小 不同的语言里虽然有大量的对应词,但是多数对应词的词义范围不完全相同。例如,汉语中亲属称谓很多,仅父母这一辈的称谓就分父系、母系方面的,每一个方面又分男女长次,父系方面的有伯父、伯母(大爷、大妈),叔父、叔母(叔叔、婶婶),姑父、姑母(姑爹、姑妈)等;母系方面的有舅父、舅母(舅舅、舅妈)、姨父、姨母(姨爹、姨妈)等;还要用大、二、三、老等表示排行,总之是一长串,而英语中只有Uncle和Aunt两个词。可见这两个词的词义范围比汉语中相对应的任何一个词的词义范围都大。汉语中为什么有这么多亲属称谓呢?因为亲属关系对中国人很重要,所以中国人重视亲属关系,需要对不同的亲属关系详细分类。这就是一种文化。据说阿拉伯语中的骆驼有400多种名称,因为骆驼是他们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他们非常重视骆驼,需要对不同的骆驼详细分类。这也是一种文化。实际上,不同语言中大多数对应词的词义范围都不完全相同。英语中的intellectuaI指的是大学教授等学术地位较高的人,而汉语中的对应词“知识分子”通常是指具有中等专业学校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人。这说明“知识分子”比intellectual这个对应词所指的范围要广得多。 (3)词义的褒贬 一种语言中的褒义词、中性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是贬义词。词义相同而褒贬不同,反应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是非标准,例如,汉语中的“狗”的比喻义通常是贬义,很多用“狗”的词都是表示贬义的,甚至是骂人的话,例如“走拘”、“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狗头军师”、“狗仗人势”,等等。英语中的对应词dog的比喻义有很多是褒义或中性,例如:a jolly dog(快活人,有趣的伙伴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总有得意的时候),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鸟),有时甚至称自己可爱的孩子为my dog。我们通常把“宣传”翻译成propaganda,其实propa,ganda常常用于贬义,他们认为propaganda是欺骗,是不光彩的。日语中用“乌龟”象征长寿,汉语中“乌龟”的比喻义是骂人的话。 (4)引中义和比喻义的多少 词义除了词的本义以外,许多词还有引申义和比喻义。不同民族语言中对应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也不一定完全相同。例如,英语中可以用summer比喻美女,汉语中的对应词“夏天”就没有这样的用法, 42语法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 不同民族语言的语法系统也是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语法系统的不同点往往反映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也是一种文化差异。下面举例说明汉语和英语的语法系统中反映的文化差异。 (1)词形变化的有无。许多语言都通过词形变化的方式来表示不同的词义和语义关系。例如,英语中大多数名词加“s”变为复数名词,大多数不定式动词加“Ed”变为表示过左时的动词或过去分词,加ing”变为表示进行时的动词或现在分同。汉语没有这类词形变化。对这类区别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汉语重意念,重逻辑关系+不重形式。 (2)句子的组织方式不完全相同。例如,汉语的流水句很多,省略形式很多在一定的言语环境和上下文中,几乎什么句子成分都可以省略,很多句于都没有主语,而英语中可以省略的成分是有限的,没有主语的句子也很少;汉语中没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即意义上的被动句很多,如“自行车丢了”,“画儿挂在墙上”等,英语中表达这类意思都要用带被动标记的被动句;汉语的方位词、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都可以放在主语的位胃上作为陈述的对象,如“东边来了一个马队”,“夜里走了一帮客”“北京有很多外地人”等,而英语的方位词、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都不能这样用,这类意思要用其它形式来表达。这类区别可以解释为:汉语除了重意念、重逻辑关系以外,还充分依靠人的理解能力,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尽量考虑语言的节约性。 (3)方位、数量、顺序等的表达方式不同。汉语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在英语中是southeast、southwest、northeast、northwest。汉语的“在床上”在英语中是in the bed。汉语的基数词是十进制,英语的基数词l12是一段。1220是一段,20以后又变为十进制。汉语中100以上还是十进制,十个百为千,十个干为万;英语的数词没有“万”,“万”用“十千”表示。汉语中表示大小的顺序是从大到小,而英语中通常是从小到大,地点和年月日的表示法尤其明显。这也反映了思维方式的不同。 43语用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举例说明语用系统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因素: (1)称呼 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称呼。这是各民族语言的共同特征。跟英语相比,汉语称呼中亲疏、长幼、尊卑的区别比较明显。英语中,关系密切的人之间都可以称名字,对父母、祖父母也可以叫名字,汉语中对长辈或长者绝不能直呼其名。 (2)称赞和批评 称赞和批评的用语也有很久的选择性?选择什么样的用语,往往是由交际双方的关系、说活人的态度和心理状态所决定的;不同民族语言中这类用语的不同,对称赞和批评的反应的不同,往往反映不同民族的不同的心理特征。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到西方人家里做客吃饭的时候,男主人一般总要称赞妻子的饭菜做得好;外国人到中国人家里做客,吃饭的时候客人也总是称赞女主人的饭荚做得好,但是男主人般不但不称赞,而且还要故意说几句相反的话,以表示谦虚,对于这样的情况,外国人一般难以理解。在他们看来。丈夫和妻子之间瓦相称赞,是表示夫妻关系好,如果互相批评,就意味着关系不好;而中同人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在中国人看来,丈夫替妻子谦虚,说明丈夫可以代表妻子说话,夫妻如同人。 (3)自谦和自尊 不同的人庄同样的场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自谦和自尊的用语不一定相同,不同语言中表示自谦和自尊的用语也不一定相同。中国人表示自尊的方法很多,但是常常以自谦表示自尊,也就是通过自谦来表示自己具有不骄傲自满、不喜欢炫耀自己的美德。因此当别人称赞自己时,往往要说一些相反的话,或者把成绩归于集体、他人。以英语为第语言的人表示自尊的方法也很多,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是以尊重别人的方式来表示自尊,因此当他们听到别人对自己的称赞时,总是首先表示感谢,不说相反的话是为了表明别人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样的差异常常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中国人以为外国人都不谦虚,外国人常常因中国人的这种谦虚方式而感到扫兴,甚至认为中国人不诚实,有时会完全误解对方的意思。有一次,一位外国朋友称赞一位女翻译的英语说得好,这位女翻译马上回答说?“No not at all”使这位外国人感到很尴尬。 (4)邀请和应邀 邀请和是否应邀也有套专门的用语,这类用语同样会因为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选择,不同民族语言中的应对方式也不一定完全相同。中国人熟悉的朋友之间的邀请,说话直截了当,不太熟悉的人之间的邀请,或者需要表示特别尊重时,常常要首先征求对方的意见,并且要说一些对对方的尊敬和自我谦虚的话。例如,如果是邀请吃饭,一定会说“吃顿便饭”“很简单”之类的话。外国人有时感到奇怪,因为原来说的是吃便饭,结果比宴会还丰盛。外国人请中国人吃饭,如果这个中国人不懂得外国人的习惯,一定不会马上接受邀请,总要说一些推辞的话,这往往会使外国人感到很不高兴,以为是看不起他,不愿意接受他的邀请。第二章 语言学习 从事语言教学必须遵循语言学习规律。这一章专门讨论语言学习,就是结合有关的语言学习理论,阐明我们对语言学习规律的基本认识,并以此作为讨论语言教学问题的理论依据之一。 第一节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 “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这两个术语是从英文的1anguage 1earning和1anguage acquisition直译过来的,我们对这两个术语的解释跟英文原来的意思不完全一致。 1什么是语言学习 每一个语言器官健全的人都至少会说一种语言,有的人因为有一定的客观条件,会说两种甚至多种语言。这说明,凡是语言器官健全的人都具有获得一种或多种语言的能力。但是具有获得语言的能力不等于就能获得语言,要获得语言就必须学习语言。我们把学习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