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城乡统筹概念规划文本.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843394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华城乡统筹概念规划文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龙华城乡统筹概念规划文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龙华城乡统筹概念规划文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津区龙华镇城乡统筹概念规划说 明 书目 录第一章规划总则3第一节规划编制背景3第二节规划指导思想3第三节总体思路3第四节规划编制依据3第五节规划层次和范围3第六节规划期限3第二章现状概况3第一节基本情况3第二节地理位置4第三节气候4第四节历史沿革4第五节自然灾害4第六节经济社会4第七节资源条件5第八节道路交通6第九节公共设施6第十节公用工程设施6第三章城乡发展条件分析7第一节SWOT分析7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8第三节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8第四章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8第一节发展定位8第二节发展目标8第三节发展战略9第五章城乡建设统筹规划9第一节城乡体系规划9第二节城镇建设规划10第三节新村居民点建设规划11第六章城乡土地利用统筹规划12第一节城镇建设标准12第二节镇域用地布局规划12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规划13第七章城乡产业统筹规划14第一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14第二节柑橘产业发展规划15第三节无公害养猪产业发展规划16第四节生态淡水鱼养殖18第五节蓝莓产业发展规划18第六节旅游业发展规划19第八章城乡社会事业统筹规划20第一节医疗卫生规划20第二节教育文化规划20第三节社会保障规划20第四节劳动就业规划22第五节城乡党建规划22第九章城乡基础设施统筹规划23第一节综合交通规划23第二节饮水工程规划24第三节排水工程规划24第四节电力工程规划24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25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25第七节农田水利设施规划25第十章城乡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6第一节镇域综合防灾体系规划26第二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7第三节防洪规划28第四节消防规划28第五节防震规划29第六节人防规划29第七节防雷规划29第十一章实施与保障29第一节城乡统筹实施工程29第二节城乡统筹保障措施31第一章 规划总则第一节 规划编制背景近年来龙华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一切为民发展的理念,围绕“优质农业富镇、城镇开发亮镇、生态环境美镇”的奋斗目标不动摇,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受长期城镇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发展不同步,制约了城乡快速协调发展,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龙华镇城乡统筹发展,特编制江津区龙华镇城乡统筹概念规划。第二节 规划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优质农业富镇、城镇开发亮镇、生态环境美镇”的目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强化基础建设,注重改善民生,推进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形成“体制统一、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第三节 总体思路以发展为基础,以民生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民主为保障,推进城乡统筹试点工作,实现城乡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六个一体化”,以及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等方面的“三集中”。第四节 规划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镇规划标准镇用地的分类和代码重庆市小城镇规划编制技术规定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重庆市建制镇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导则(暂行)重庆市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技术规定江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龙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江津区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江津区龙华镇总体规划(20092020)江津现代农业园总体规划第五节 规划层次和范围本次规划的范围为龙华镇行政辖区范围,含8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幅员面积84.81平方公里。第六节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分为近期、远期。近期:20092012年;远期:20132020年。第二章 现状概况第一节 基本情况至2008年底,全镇幅员面积84.81平方公里, 辖8个行政村31个经济合作社和1个社区居委会5个居民小组,总人口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025人。全镇以浅丘地带为主,平均海拔235米,耕地面积31500亩(其中水田19936亩,旱地11564亩),农民人均耕地0.75亩,是典型的浅丘农业镇。第二节 地理位置龙华镇位于长江黄金水道南岸,东连几江街道和先锋镇,南接白沙镇和慈云镇,西与油溪镇、北与德感街道隔江相望,镇政府驻地龙门场,距江津主城18公里。第三节 气候龙华镇属亚热带湿气候,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湿度大,雾多,秋多绵雨,冬暖春早,夏季炎热,常年平均气温1818.4,最低温度-2.3,最高气温43.3,常年平均降雨量1044.60mm,平均最大降雨量高达1267.20mm,降雨量在时间分布上极不均匀,集中在69月,其中6月、9月雨量最多,7月、8月相对减少,容易出现伏旱,常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585.0%。第四节 历史沿革龙门滩集镇兴建于清雍正、乾隆年间,据乡志记载,清康熙年间,先后从湖、广有农民来此,至雍正、乾隆年,兴建龙门场,建国后成为江津县龙门区公所,龙门公社所在地,1983年改龙门公社为龙门乡,93年撤销龙门区公所,建立龙门滩镇人民政府,辖原龙门乡、梁家乡,2001年5月由龙门滩镇更名为龙华镇,镇辖7个村,1个居委会,即双溪村、新店村、农庆村、梁家村、水平村、五台村、龙华寺村、龙门社区。2004年5月,再次进行区划调整,将罗坝镇7个村、一个居委会与龙华镇合并。2005年龙华镇对所辖村级建制,撤并为8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即双溪村、新店村、梁家村、农庆村、朱羊寺村、燕坝村、五台村、龙华寺村和龙门社区居委会。第五节 自然灾害一、 水灾1991年8月10至14日,龙门区遭受建国以来少见的洪灾,长江水位高过202.73米,持续5天,沿江各村、社、场上居民的庄稼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夏义勋家进水一米多,区公所和各乡党委、政府立即组织人员抗洪抢险。1998年8月 ,由于长江全流域下暴雨,造成山体滑坡,河水猛涨,毁坏耕地,冲毁房屋。当年较1991年洪灾水位略低,但持续时间长。二、 火灾及雪灾1991年冬季,龙门区下了100毫米的大雪,给庄稼未造成大的损失。为当年的粮食增产创造了条件。由于全区森林面积少,加之平时加强防火宣传,零星火情时有发生,但都对人的生命和财产未造成大的损失。三、 旱灾2006年盛夏是百年不遇的旱灾,气温高达43度,持续时间达2个月之久,受灾主要是林木、竹子,大部份被干死,庄稼受灾程度较小。当年国家对林木给予了灾情补助,龙华镇主要是花椒苗补助,每亩15元,全镇1万亩花椒补助十多万元,全部兑现到农户。四、 病害19832006年间,对龙华镇人民有较大威胁的病害有:非典、口蹄疫、痢疾、高治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第六节 经济社会200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483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45949万元,粮食总产量23808吨,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446万元,财政收入8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38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5300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2,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三年保持负增长,综合实力评比获全区三等奖。龙华农业以粮食、柑桔、花椒、蔬菜、高粱、生猪业为主。农业发展的步伐与改革开放是同步进行的。在1982年到2007年期间,龙华镇的农业生产从传统的经营模式逐步转向规模化、产业化、科学化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柑桔、花椒、蔬菜、高粱、生猪生产实现了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到2006年,全镇柑桔生产10000亩,花椒生产1000亩,蔬菜生产10000亩,优质高粱生产1000亩。均被列入江津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基地。优质高粱基地是江津区唯一的高粱生产基地,种植高粱农户与江津酒厂、茅台酒厂签订了购销合同。龙华的蔬菜在江津、重庆都有一定知名度,榨菜远销西北五省。生猪生产走上了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进程,引进了重庆乾象禽养殖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形成了规模化养猪场6个,引进良种母猪五百多头,着力打造万头生猪良繁基地,大力发展立体猪沼菜,猪沼果一条龙的产业模式。龙华镇第三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全镇有批发零售法人单位25家,零售个体户332家,其中龙华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有产业活动单位76个批发零售销售网点。龙华餐饮业法人单位2家,个体经营户65家。这些商业网点分布在全镇3个场镇和各村、社,为全镇人民衣食住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为龙华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七节 资源条件一、 山脉龙华镇东望鹤山坪,北有全镇群山之冠的周望山,海拔497米,山上长满松树,绿树成荫,佛门圣地,山上恢复重建的隆兴寺(原名:朱羊寺)香火旺盛,全境地势自南向北倾斜,直至长江右岸。最低海拔196米,最高海拔497米。除周望山外,大山顶、丰农山、莲花山、马坪上、凤凰山、半山、苏家岗、天堂岗均属境内著名山岗。二、 水文长江:经白沙东下,在草圈沟处注入镇境内,沿江岸有:燕坝、五台、龙华寺、双溪4个行政村,江岸线长18公里。江岸主要地名及滩名有:燕坝、中糖房、杨溪口、鸡公滩、五台山、鸭(前“县志”作“叶”)子沱、下滩口、麻柳沱、桃子溪、沙溪、龙们滩,于此汇螺江、鱼塘两溪,朱家滩、大清凼汇乐施小溪,折向东北流至丁家沱,双旋子出境。龙们滩是长江著名险滩之一。簸箕塘溪:发源于周望山北麓,经朱羊寺(原周望、农兴)、燕坝(原丰农、白龙村)两村在鸡公滩处入长江,全长8公里。沿溪有堰口五处,能流灌农田136亩。螺江溪:发源于罗坝乡周望山东麓。经刁家北流入镇境到新店村,郭家坝、滩子口、饿鬼凼、长征桥、双溪口、大河口流入长江,全长20公里。流水岩溪:位于农庆村(原石缸村)从流水岩水库起,全长4公里,流经巩家嘴、观音滩,流入五台村鸡公滩流入长江。鱼塘溪:发源于五台村(原雀坪村),流经龙华寺(原龙华、毛家、菠萝村)村,汇入长江,全长5公里。乐旋溪:发源于双溪(原联合村5社)村,流经原联合村4社、3社汇入长江,全长2.5公里。三、 水利龙华镇全镇有山坪塘323口,蓄水量49万方。小(二)型水库9座,蓄水量281万立方米。堰沟11条,石河堰28处,典型的有双溪的大肚子河,磨担沱、神潭口、房荫桥、河坝头、老湾头、老河咀、周家桥等。蓄水量55万方。四、 矿藏资源镇内域矿藏资源丰富,有一定储量的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梁家村、五台村、农庆村和朱羊寺村。已开采5个气井,即:梁家村五马寺018号气井,建于1983年;五台村长冲011号,建于1984年;农庆村吉龙02号,012号气井,分别建于1981年和1985年;朱羊寺村罗坝08号气井,建于1982年。隶属于蜀南气矿石油气田分公司渝西采气作业区。生产的天然气输送到重庆和川南。有大量河沙、青石、页岩可供开采利用,燕坝村沙金含量达12吨待开采。五、 旅游资源龙华镇旅游资源丰富:隆兴寺始建于宋代(1127年-1279年),又名朱羊寺,地处龙华镇周望山,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此寺风景优美,森林枝繁叶茂,古迹颇多,有明代的壁书石刻、石佛、千佛崖、佛尔岩、太平塘、奈何桥、木鱼石、祖师坟等古迹;千奇百怪的黑石满山遍野,有滴水观音、情侣石、鹰嘴崖、猫儿洞、翠竹夫妻石,有一株百年奇树榕树奇葩。在周望山脉的长江沿岸,有新石器时代遗址,采有石器28件,器形有盘状砍砸石器、石球、尖状器、刮削器、网坠、斧、刀、锄等,陶片20件,可识器形有平底钵、敛口钵等,纹饰有刻划纹、绳纹、斜格纹等。第八节 道路交通龙华镇现有县、乡、村级公路66条,257公里,境内有县级公路1条,即龙土公路,龙华石柱弯,总长9.5公里,乡道2条,总长11.425公里,即双龙公路和农白路。村级公路63条,总长236公里。与县乡主骨架公路连接通往各村社。有长江水路18公里,7个码头(龙门、沙溪、麻柳沱、下渡口、五台、羊溪口、燕坝),主要解决过往古家沱、油溪场、金刚场、德感场的旅客和物资运输。成渝铁路古家沱站、油溪站重庆港兰家沱巷区与龙华镇一江之隔。公路、水路、铁路运输都相当便捷。第九节 公共设施一、 行政办公镇政府位于镇区中心,龙华街北侧,行政办公楼被水厂和小学包围,拓展空间受限制。二、 教育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龙华镇教育事业经过历次行政区划建制调整和教育网点布局调整,已建立起适应龙华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基础教育体系。龙华现有中学两所(龙门中学和罗坝中学),中心校1所,完全小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村小11所。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龙华两基教育工作进一步巩固提高,学校危房全部排除改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实验教学。2003年建成远程教育接受系统,并广泛运用于教学中,现代信息教育已全面进入中小学课程。达到国家标准,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幼儿教育:全镇现有1个中心幼儿园,1个教学点(梁家教学点、罗坝教学点),10个村级幼儿班。三、 文体娱乐龙华镇坚持广播电视的宣传前沿作用,行政调整后,及时对广播、电视系统进行重新规划、设置,目前广播电视已覆盖全镇各个村(居)社;发展有线电视网络,现有线电视用户规模约1030户。广播、电视的广播和宣传,是龙华镇文化娱乐的重要载体,节目丰富,内容健康,很好的发挥了宣传阵地和文化知识媒体作用。四、 医疗卫生全镇现状有中心卫生院1个,卫生院门诊2个,卫生室18个,职工数81人,其中医护人员72人(其中医生69人,护士3人),床位49张。五、 商业服务镇域内有3座综合农贸市场,分别位于龙华场、梁家场、罗坝场上,均为临时农贸市场。镇区有工商行政管理所、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各一处。镇域原各场镇沿街个体商户多为百货(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店、食品店和饮食店,门类较全,能基本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第十节 公用工程设施一、 给水镇区现有自来水厂一座,位于镇政府北侧,设计规模2000吨/日,取水水源为长江;双溪村、新店村、梁家村、朱羊寺村内均有各自的供水系统,水源来自各村附近山体截流水。二、 排水辖区内无污水处理厂,排水体制主要是雨污混流制,利用重力流排水。在原龙华场、梁家场、罗坝场主要道路两侧敷设有排水的管道,汇集街道两侧污水和雨水,就近排入水体,对部分河沟、堰塘污染较为明显。三、 电力龙华镇电源引自江津供电局,辖区内有两条110kv高压线,分别引自双宝110kv变电站和白沙110kv变电站,另有两条500kv高压线沿镇区南侧至圣泉500KV变电站。四、 电信已开通固定电话4200余部,有线移动电话6700余部。镇区设有电信支局1座,基本已实现村村通电话,电信光纤接自江津电信局。光纤走向引先锋镇经双溪村龙华镇梁家村朱羊寺村。五、 邮政镇区设有邮政支局1座,服务范围包括周边村庄;有邮政所2处,投递、订阅报刊杂志、储蓄等业务需在邮政支局、邮政所办理。六、 燃气 目前:罗坝、梁家、龙门场已开通天然气800余户。其余大部分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仍然采用传统能源。七、 环卫镇区、梁家、罗坝及新店场均有环卫工人打扫主要街道,有垃圾车辆进行日常垃圾运输,垃圾经收集后统一运至双宝处理场进行处理。八、 消防镇区及其他场镇主要街道均设有市政消火栓,但缺乏公共消防设施及消防人员。医院、学校、市场等重点单位自备有灭火器。第三章 城乡发展条件分析第一节 SWOT分析一、 龙华镇发展的优势1、 地理优势龙华镇地处江津主城近郊,仅需20分钟车程。镇境内长江岸线长达18公里,拥有客货码头7个,正建设中的西南最大港重庆港兰家沱港区、成渝铁路古家沱站与镇政府驻地隔江相望。地理环境优越,交通十分便捷。2、 矿藏资源优势境内有天然气井5口,长江沿线有大量河沙、青石、页岩可供开采利用,燕坝村沙金含量达12吨待开采。3、 产业优势无公害蔬菜发展迅猛:由大业主带动小业主,小业主带动农户,成规模上档次发展无公害早市蔬菜,目前已发展4000余亩,年产值达1200余万元,主要销往重庆盘溪等大型批发市场,现已成为江津区无公害蔬菜基地之一。养猪场初具规模:投资400万元,占地1600余平方米的重庆乾象畜禽养殖有限公司落户龙华镇农业园区,现已初具规模,有母猪200头,仔猪350余头,由德国亨嘉集团投资的另一万头养猪场,正在规划建设中。优质柑橘产销两旺:于80年代末,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高标准建园,大力发展优质柑橘锦橙,现已规范化种植2000余亩,产值达500余万元,目前已向优质晚熟柑橘等优良品种方向发展,以是江津现代农业园的重点项目。4、 旅游资源优势镇域内有宋代寺庙一座(朱羊寺),朱羊寺又名隆兴寺,历史悠久,是有名的佛教场所,文化底蕴深厚,现已集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是闻名遐迩的旅游休闲、避暑胜地。二、 制约龙华镇发展的因素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镇级财政身负重债,运转困难;村社集体经济薄弱,发展不平衡。发展硬件支撑不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交通瓶颈制约依然存在。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城镇公共设施不完善,功能配套不齐。科技、教育和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职业和技能培训薄弱,劳动者素质不高,城镇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途径不宽。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一、 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革命和信息化建设突发猛进,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加快调整,国际金融市场和经济走势不确定因素增加。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将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空间,但同时随着市场的全面开发,使我国许多农产品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二、 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经济发展已从供给导向和资源制约为主转向需求导向和市场制约为主,经济体制已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我们认真研究需求总量和结构方面的变化,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扩大内需,开拓市场。三、 市场体系建设进展缓慢 社会事业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总体投入不足,社会事业设施落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适应。社会稳定任务加重,人民群众对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的状况日益关注。第三节 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进一步深化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第四章 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第一节 发展定位依托龙华现有的柑桔、蔬菜、生猪等特色产业,借现代农业园的入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构建都市居民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农业观光镇。第二节 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到2012年,基本建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初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实现城乡一体化,力争达到现代城镇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的新型城乡形态。 一、 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基本消除城乡户籍差别,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待遇公平,建立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土地制度和公共财政制度。消除农民就业体制障碍,实现城乡就业管理服务一体化,城乡劳动力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二、 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城镇形态和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民定居点规划和村庄整治建设全面完成,形成比较合理的镇域空间布局和城镇结构体系,实现区域有机联系、人口相对集聚、资源集约利用。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农村集中居住比例达到80%以上,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2万人以上。三、 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以现代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为核心,依靠项目驱动、资金投入拉动,打造优势产业群,培育都市农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劳务产业、蔬菜和瓜果等骨干产业,形成现代服务业、优势加工业和都市农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实现“一产调精、二产调强、三产调优”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四、 城乡社会发展同步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形成城乡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和12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和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建立完善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疾病预防体系,每千人医生数和床位数分别达到2.5个、4.0张;建成一批示范性村文化室;城乡老年休养、娱乐、教育、康复事业加快发展,残疾人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五、 城乡社会保障对接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全面覆盖各类企业与职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普及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五保户自愿集中供养率100%,基本形成项目齐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标准接近、相互衔接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六、 城乡基础设施联网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路网”、“电网”、“水网”、“气网”、“信息网”、“生态环保网”基本形成。构建高等级公路、干线公路和通村公路配套协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实现村村通等级公路、通公共交通;城乡联网供水率80%以上,基本形成城乡联网供水格局,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100%;农村集中居民点基本实现天然气管道联网;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达到80%,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镇农村;镇区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率100%,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卫生厕所普及率95%以上;生态型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建立。七、 城乡居民利益同享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预期寿命达到78岁,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重超过1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5:1。第三节 发展战略第一产业:以优质晚熟柑橘基地、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生猪良繁基地、休闲度假农庄为重点,引进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种养加工一条龙服务,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加快以柑橘、无公害蔬菜等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建设,增强企业集聚力、推动规模经营、形成企业品牌、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以现代农业园生态观光旅游为依托,发展休闲度假农庄,形成集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休闲度假胜地。第五章 城乡建设统筹规划第一节 城乡体系规划一、 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1、 区域劳动力转移分析(1)江津主城区对龙华劳动力的吸引不断加大按照江津区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提出的“一心、两轴、三区”的城乡空间发展格局。“一心”即江津中心城区,将作为江津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同时已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5个大城市之一;龙华作为江津沿江城镇产业发展轴上的一般镇,距江津主城区仅18公里,随着沿江高等级公路的规划和建设,将极大的拉近龙华与主城区的距离,充分发挥主城区对龙华的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促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主城区转移。(2)龙华与周边镇乡劳动力的吸引相对平衡龙华镇位于长江南岸,东连几江街道和先锋镇,南接白沙镇和慈云镇,西与油溪镇、北与德感街道隔江相望。先锋、油溪、德感和白沙的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其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略强与龙华,但是,随着农业园开发和建设,将会极大的提升龙华的产业化进程,带动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因此,综合城镇建设、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等因素考虑,龙华镇与周边镇乡劳动力的吸引相对平衡。2、 镇域内劳动力转移分析(1)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镇区和各场镇转移目前,龙华正处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近几年来,龙华的社会经济发展保持良好的势头,07年国内生产总值27483万元,08年国内生产总值34095万元,年均增长24%,经济快速增长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预见,随着农业园的强力拉动,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将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真正解放出来,向镇区和各场镇转移,形成城镇化源源不断的动力。(2)农村劳动力向农业园核心区转移江津现代农业园区作为重庆农业的展示区,其发展前景非常明显,龙华镇位于现代农业园区内,随着万头养猪场、优质晚熟柑橘园等一系列农业项目的进驻,将全面带动龙华镇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促使镇域内的农村劳动力向该园区聚集。3、 镇域总人口预测20042008年人口变化统计表年份总人口(人)总户数(户)综合增长(人)综合增长率()200441955200542102143081473.520064195814398-144-3.420074225114824293720084218215109-69-1.6(注: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三年保持负增长)通过对龙华镇劳动力转移的分析,其总人口的发展趋势将会逐年减少。主要原因:其一: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至今,取得较大的成效,加之人口老年化突出,其人口自然增长率将出现负增长的趋势;其二:龙华镇作为紧临主城的一般镇,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被主城吸纳。至2008年底,龙华镇总人口4.22万人,根据近年人口统计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按照综合平衡法计算:QA=QA0(1+K)N+NP式中 QA镇域总人口发展规模预测数QA0镇域总人口现状规模K规划期内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P年平均人口机械增长值N规划年限预测:近期2012年: 4.22X(11.0)4+4X(0.05)4.00万人(年平均自然增长率取1.0,年均人口外流500人)远期2020年: 4.22X(11.5)12+12X(0.02)3.9万人(年平均自然增长率取1.5,年均人口外流200人)二、 空间布局结构根据人口向场镇集中、农业向规模化集中的原则,以镇区为主体,白龙公路、刁燕公路沿线场镇(梁家、罗坝、新店、燕坝)为重点,其他居民点为基点,逐步形成镇区主要场镇一般居民点的三级体系。做到合理与可能相结合,统一规划、分布实施、长期控制。第二节 城镇建设规划一、 人口规模近期:镇区人口为10000人;远期:镇区人口为23000人。二、 用地规模近期:镇区建设用地为75公顷。远期:镇区建设用地为200公顷。三、 发展方向镇区南部地形相对平坦,且有新兴街作为城镇的入城大道,交通便利,有利于人气的聚集,因此城镇的建设应沿新兴街两侧发展,主要集中在刁什字、马家林和团山堡三个区域,其中刁什字区域为镇区建设的核心区。四、 规划布局结构1、 原则体现滨江城镇特色,优化用地,做到城镇建设与自然山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2、 布局结构以外围生态绿地为背景,利用双溪河公共绿廊、螺丝桥沿河生态绿带、迎宾大道景观通视廊,将外围生态绿化、长江自然水景融入城镇,形成“一轴、两带、四区”亲水、绿廊相融的滨江小城镇。一轴:以迎宾大道为城镇的中央发展主轴两带:依托沿江公路、新城大道形成两条重要的景观带四区:形成旧城区、刁什字综合服务区、马家林居住区、团山堡新型农村社区第三节 新村居民点建设规划一、 规划指导思想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改善农村最迫切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充分利用已有条件,立足于村庄已有基础,整合各方资源,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以完善村庄最基本、最实际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为目标,优先整治村内供水、道路、排水、垃圾、废弃宅基地、公共活动场所、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等项目,逐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扎实稳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二、 农村居民点整合策略农村集中居民点指有一定聚居人口规模的村落。建设集中居民点是为了有效的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从而在节约投资的同时又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其整合策略分为:保留、扩建、撤并。1. 保留原则对现状农村集中居民点有一定规模且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相对较全但不完善且发展空间较小的建议保留其发展规模,通过农房整治、改善现有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来改变农民的生活条件。2. 扩建原则对现状有一定人口聚居规模、建筑质量较好、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较好、位于区域内较中心位置、用地条件良好、具有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的,建议扩大其规模、新建或改建相应配套设施,引导发展集中居住形成农村新型社区。3. 撤并原则对远离集中居住的散居农户以及位于风景区核心区、文物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的农户建议通过政策引导以农民自愿的形式并入的集中居民点。三、 农村集中居民点发展规划集中居民点应尽量选取荒地、村镇企业占地和农房比较集中的地段,对林地、园地、水域、耕地应尽可能回避保留,严禁占用基本农田,避开各种自然灾害危险。集中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按80平方米/人计。根据农村集中居民点分类与整合策略,规划到2020年全镇规划农村集中居民点17个。集中居民点规划统计表村 名集中居住点集中居住人口(人)建设用地面积(公顷)燕坝村白龙场居民点150012彭家山居民点8006.4燕坝场居民点130010.4龙华寺村毛家桥居民点8006.4还山寺居民点2001.6五台村阳雀坪居民点8006.4五台小学居民点8001.6新店村新店场居民点150012半山居民点2001.6农庆村三叉路居民点7005.6唐桷头居民点2001.6井坝居民点2001.6梁家村梁家场居民点250020高山居民点2001.6朱羊寺村罗坝场居民点450036黄土坎居民点2001.6龙井湾居民点2001.6合计1600128四、 农村集中居民点建设要求1. 住宅建设标准新建住宅突出巴渝新居的特色;住宅建筑日照间距应符合现行规范的技术标准。2. 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新建集中村落点,实现道路硬化率100%;给水设施应到户,普及率达100%;排水应通畅。3. 社会设施建设标准学校的设置应符合教育布点规划要求;按规划中居民点的控制要求设置卫生站;应建50平方米以上的室内活动场所。4. 三建、四改、五提高三建:建优势产业、建基本农田、建公共设施。四改:改建乡村道路、改善人畜饮水、改造农民房舍、改善人居环境。五提高: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社保能力、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提高乡风文明程度。第六章 城乡土地利用统筹规划第一节 城镇建设标准镇域建设用地是指村镇用地分类中的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对外交通用地等各类用地的总和。根据镇规划标准,结合现状,对整个镇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确定如下:考虑到村庄现状建设用地较分散,且人均建设用地较多(人均已达120平米),从节约用地的角度出发,规划镇区人均建设用地按6575平方米控制,规划新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80平方米。第二节 镇域用地布局规划目前,全镇的建设用地为504公顷,通过引导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后,全镇的建设用地为328公顷,减少了176公顷,将其减少的176公顷宅基地进行复垦,可增加耕地176公顷,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一、 居住用地规划村庄住宅用地在村庄建设用地中的比重较大,其选址应避免占用基本农田,本次规划布置镇区居住用地占其建设用地的33-43%,居民点住宅用地比例为总建设用地的55%70%。二、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公共设施为村民提供基本的日常生活服务,在各村均应做相应的安排,尽可能布置在靠近中心的地段。规划居民点公共设施用地比例为总建设用地的6%12%。三、 生产设施用地规划结合龙华的产业结构,规划在镇区不考虑生产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应结合产业在刁燕公路和沿江公路沿线布置养殖场和农产品加工场,其用地控制在80公顷;大、中型饲养场地应满足卫生和防疫要求,宜布置在常年盛行风向的侧风位和通风、排水条件较好的地段,并与村庄建设用地保持相应的防护距离。四、 旅游用地规划结合隆兴寺休闲度假农庄、亨嘉湖、玉家湾水库,建设游乐、购物、餐饮、农家乐、旅游山庄、度假村等服务设施,其用地总体控制在200公顷。开发建设时要以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建设开发的项目要严格审批,统一规划,科学管理。五、 林地保护龙华镇作为沿江农业大镇,全镇现有森林覆盖率仅有17%。规划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建设;大力抓好退耕还林,将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退耕还林;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严禁乱采滥伐,至规划期末,森林控制区达1650公顷,覆盖率达到35%,主要分布在鹤山坪(630公顷)、马桑沟(400公顷)、周望山(650公顷)。六、 基本农田保护保护现有基本农田面积,规划采用整治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对未利用地进行开发整理和复垦,规划期内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46000亩以上,人均耕地保证在1.4亩以上。七、 特定功能用地分布规划特定功能用地包括:生态绿地、基础设施用地以及重要的城市战略性产业和城市功能区。规划严格保护镇域内的长江沿线生态控制带、现代农业生态区、隆兴寺生态旅游区,并在镇区以西划定约2平方公里作为城市战略性发展备用地。第三节 镇域空间管制规划一、 全镇镇域用地分为适建区、限建区和禁止建设区。1、 适建区:包括镇区、工矿区、各村居民点和大型基础设施用地。2、 限建区:一般为镇区和各村的远景发展建设备用地,也是镇区未来大型市政设施建设备用地。控制发展区在规划期内保持原土地使用性质,未经原规划部门的批准同意,不得在该区内进行非农项目的开发建设。3、 禁建区:以上两区以外的用地为禁止建设区。在禁止建设区内又分自然生态保护区、耕地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禁止建设区在规划区内应保持土地原有用途,除国家和市的重点建设项目外,不准在区内进行城镇建设开发活动。二、 在镇域范围内规划蓝线、绿线、紫线和道路红线1、 蓝线:即河流二十年一遇洪水位线和水库坝顶及沿坝顶的等高线,河流为沿二十年一遇洪水位线自然岸线两侧划定。2、 黄线:各类型基础设施的边界线。3、 绿线:各种绿地(包括各种林地)的边界线,是一个完整的闭合线,该闭合线同时又是禁建区界线。4、 紫线:各种已批准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线,是一个完整的闭合线,严格按照建设部“紫线管理办法”进行确定。5、 道路红线:规划城镇道路和公路的路幅边界线。其中在镇域范围内是公路红线,在镇区范围内是道路红线,包括按照相关规定两侧应后退的范围线。分区管制要求一览表分区分区构成管制要求位置禁建区自然生态保护核心区严禁在该区的破坏性经营,做好物种资源保护,严禁乱砍滥伐。长江沿线生态控制带、现代农业生态区、朱羊寺生态旅游区一级水源保护区取水点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的水域不得排放污水,不得从事放牧等有可能污染该水域水质的任何活动龙华镇镇域内水源井保护区水源井保护区内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和施用持久性的农药、不得修建渗水厕所、渗水坑、堆放废渣或铺设污水管道农村粉砂含水层井周围30米,砾砂含水层井周围400500米为防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保护基本农田区域基础设施廊道区基础设施廊道区内严禁一切居民开发建设覆盖全镇(见镇域公用工程设施规划图)适建区城镇建设区城镇规划区范围内一切开发建设均按照镇区建设规划进行控制龙华镇区集中居住新区积极引导居民向集中居住新区搬迁,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集中居民点限建区河流保护规划区内各溪河两侧控制10米、水库四周控制5米的生态绿地镇内溪河、水库城镇建设远期发展区对该区主要进行控制,以自然植被、农业、园艺种植为主,禁止在该区域内修建永久性建筑镇区、村镇建设预留发展用地第七章 城乡产业统筹规划第一节 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一、 发展目标蔬菜产业的建设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在适当进行基地的土地、道路、排灌等基建的条件下,发展部分设施农业,尽快提高基地生产、营销中的科技含量,重点在提高产品档次、增加花色品种和产品特色上做文章。在生产中,努力应用无公害生产的综合配套措施,进行蔬菜的无公害生产;在营销中,更要坚持市场经济原则,以较高档次的特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在运作上,将注重加大对现代化新科技、新品种的投入,培育龙头企业和重点专业户,以保证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种植为基础,加工为龙头,科技为支撑,实行中档建园、发展精品、突出特色、竞争市场、保证效益,将蔬菜基地建设成为在重庆市有领先水平的蔬菜生产基地。二、 建设规模蔬菜产业基地将按照全面规划,分期逐步实施,综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进行建设。预计到2020年,龙华将发展蔬菜基地2万亩,其中,发展食用菌5000亩;大棚恒温食用菌500万袋;建设特种珍稀蔬菜基地5000亩;沿江早熟蔬菜基地5000亩;建有机蔬菜基地5000亩。三、 建设内容1、食用菌产业规划以梁家、新店为中心,规划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0.5万亩,发展大棚恒温食用菌500万袋。到2012年,实现计划年产食用菌2万吨,其中:鲜销1万吨,加工1万吨。(1)建设食用菌设施生产区,配套建设连栋生产大棚,大棚采用进口无滴长寿薄膜覆盖,内设侧窗通风系统,加热系统,双层遮荫系统,微喷灌系统等设施。(2)食用菌产业将突出高产优质,珍稀高营养品种,特别是拟野生菌品种。主要栽培品种为大球盖菇、茶树茹、鲍鱼菇、袖珍茹、姬茹、百灵茹、杏鲍茹、竹荪、草茹等品种。(3)种植反季节耐高温的食用菌品种,如反季节的香菇、金针菇、白灵菇、鸡腿菇、杏鲍菇,竹荪等。占领重庆市夏季的淡季市场,使市场淡季不淡,保证食用菌的全年产量和农民收入。(4) 在沿江公路沿线建设食用菌加工厂,年加工食用菌系列产品1万吨。2、沿江早熟蔬菜基地建设在龙华沿长江的土壤条件较好地区,利用天然的土壤、气候优势,建设0.5万亩沿江优质早熟蔬菜基地,以早熟的茄果类、瓜类蔬菜为主,根据本地情况逐渐引进更换品种。沿江优质早熟蔬菜基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建设内容:(1)基地的农田基本建设与土壤整治。计划在第一期工程中首先启动基地农田的基本建设,按等高线对土地进行适当平整,基地的道路和排灌系统基本规范化。要求主干道路能通行人力架车,小路水泥硬化;基地区域内能排能灌,以保证蔬菜生产的正常、高效进行。(2)建设大棚蔬菜育苗基地1000亩。本区的建设就是根据重庆气候特点,在燕坝村建设以实用的热镀锌标准管棚为基础,引进转光无滴防老化棚膜、遮阳网、防虫网等覆盖技术、滴灌及滴灌施肥技术、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化学熏蒸剂防病虫技术等,使基地的设施配置和生产配套技术均达到较高的水平。在生产和运营中,要加大种苗生产的比例,生产的各式优质蔬菜种苗,除充分满足本地的生产用苗外,还可向附近地区及外地供苗。同时,要充分发挥设施的优势,发展高效蔬菜生产。(3)建设节水灌溉系统1000亩。结合大棚建设,引进先进实用、投资较少的薄壁软管微灌系统。该系统投资少、流量大、灌溉时间短,且不易堵塞,适合蔬菜的规模生产。通过本灌溉系统的建设,可以保证早熟蔬菜生产区域内的作物生产需要。3、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利用早春气温回升快,周围无明显污染的优势,在新店建设有机蔬菜基地0.5万亩,引进成熟的高效有机栽培技术,通过环境控制、舆论宣传、生产管理、采后处理、产品监测等多种途径,保证产品的清洁无污染,以创造特色品牌蔬菜产品。4、特种珍稀蔬菜基地建设在燕坝建设特种珍稀蔬菜基地5000亩,以配合观光旅游农家乐等农业休闲项目,并展示现代农业。项目建设的重点是要突出特色珍稀蔬菜的生产。大规模特色蔬菜品种的集中种植和区域化、规模化生产,本身是一个很好的科普和旅游观光的资源。它们所具有的丰富的种类、品种、形状、颜色、质地和滋味,可以引起观光者的极大兴趣,满足市民的猎奇和好奇心理,有利于发展观光农业。珍稀蔬菜基地建设,仍要重点进行塑料大棚等生产设施和节水灌溉系统的建设,保证生产区域内的各种珍稀蔬菜的周年生产需要。在条件具备时,可以建设一个2公顷左右的现代温室,配置先进的设施设备及专用蔬菜品种,进行现代农业的生产展示。第二节 柑橘产业发展规划一、 发展目标规划到2012年在龙华建立中、晚熟柑桔基地4万亩,并依托已有的农业公司建设完善商品化处理包装厂,年加工能力10万吨。二、 建设内容与规模1、品种选择与布局围绕重庆市柑橘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建设规划对江津晚熟柑橘基地的发展定位,以优选的W黙科特和塔罗科血橙为主推品种,以枳橙、枳为配套砧木,主要分布在隆兴、塝上、丰农及白龙地区,规4万亩。2、果园建设用地选择(1)土壤新建果园土壤通透性好、土壤肥力高、pH值5.56.5、土层深厚。紫色土发展区选择灰棕紫泥或暗紫泥建园。(2)海拔新建果园控制在海拔400米以下,尤其是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并尽量邻近江、湖等水体。(3)地势标准化果园尽量在平缓地建设,坡度控制在25以内。(4)水源水源年供水量大于50立方米/亩。伏旱期间抗旱保障水源大于10立方米/亩。(5)环境新建果园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指标要求,周边无柑橘溃疡病和柑橘大实蝇等检疫性病虫害。(6)交通新建果园紧邻公路或新规划农村公路建设通达地区。3、改土与定植(1)定植穴:旱地采用定植穴(壕),要求深度0.8m,宽度1.2-1.5m。低洼地采用壕沟改土的方式(有条件的可在沟底埋空心砖),壕沟深度80cm以上,宽1.2m以上,以利排水。(2)回填:按每立方米放谷壳、稻草、绿肥等粗有机肥2030kg,分34层拌土回填,最后培土高出地面3040cm。(3)定植:栽植密度根据不同的土壤状况和砧木类型株行距分别采用4m5m或3m4m;定植时用经纬仪放方格网,行向以东西方向为主。定植时,定植穴回填要高出地面2030厘米,苗木的嫁接口应高出地面15厘米以上。4、排灌工程(1)手持胶皮管浇灌果园水池建设按照每亩一次用水2立方米的灌溉标准配置蓄水池,配套进园引水管道、水渠,动力、泵房等工程和设备安装。(2)移动机组灌溉果园水池建设按照每亩一次用水3立方米的灌溉标准配置蓄水池,配备相应电动机、潜水泵一套。(3)田间管网建安工程浇灌管网安装。浇灌按照每50米一个出水桩配置浇灌管网设计。移动浇灌机组安装。潜水泵(污水泵)1台,250米50毫米软管、动力线等,每套机组采用柴油机(汽油机)作动力,可解决50亩灌溉要求。(5)排水工程。利用原有水系线路进行整修,低洼地果园要增加主排水沟,坡地果园要修建截洪沟,根据集雨面积和排水沟比降设计排水沟渠大小和密度。平地在园内每隔8米挖一条深0.8米,宽1米的水沟,“井”字沟与主水沟相连。5、园内道路建设农村公路通达果园,园内作业道路宽1.2米左右,与柑橘树最远距离不得超过75米。园内作业道路建设要求宽1.01.2米。6、商品化处理包装厂基地投产以后每年可生产柑橘24万吨。规划在刁燕公路沿线新建商品化处理包装厂,年加工能力10万吨,可满足本地柑橘果园投产后鲜果的商品化处理。7、冷链储运柑橘的物流冷藏链要求在收获、装卸、运输、仓储到销售的各环节保持在一定低温条件,特别是冷链运输环节低温的控制。鼓励龙头企业和大型业主加强冷链仓储运输能力的建设。8、产地仓储基地规划与建设在刁燕公路沿线新建果品仓储基地,占地2000平方米, 与柑橘商品化处理生产线配套建设,建设果品贮藏库300T冷藏库4座。第三节 无公害养猪产业发展规划一、 项目简介规划实施每亩蔬菜、柑橘养一头猪的产业战略,大力推广先进的环保养殖技术,年出栏2万头无公害优质生猪养殖产业。二、 项目特色规划内的柑橘、蔬菜等支柱产业,要获得优质、高产、高效,单一使用化肥是行不通的,化肥使用过多,柑橘、蔬菜的品质变差,产量逐年下降,绿色粮油食品生产需要大量优质有机肥料,近年来被人们弃而不用的猪粪水、厩肥等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可以说,不发展养猪产业,其他支柱产业难于发挥应有的效果。过去猪粪水弃而不用是因为交通不便,肩挑背磨运到地里确实劳动强度太大,不如用化肥方便。规划加强了道路网络的建设,架车道直接到田间地头,手推车进出十分便捷,为有机肥施用创造了条件,而猪粪水的来源全靠养猪,所以本规划提倡每亩蔬菜、柑橘养1头猪的宗旨全在于此。根据中国人肉食品消费的习惯仍以猪肉为主,其市场以十分广大。三、 发展目标规划区内达到每亩蔬菜、柑橘养一头猪的生产水平,以便有足够的有机肥料,猪粪水,代替大部分化肥,以达到提高果品、蔬菜的品质和产量。为了充分发挥猪粪水的效能,规划结合养猪场新建大型沼气池,这样既清洁卫生、又利用了猪粪水的可利用能源,再将沼液沼渣作肥料和渔池饵料。另外,农副产品,米糠、蔬菜下脚料、果园杂草又可作猪饲料,促成生态循环,形成“猪沼果”,“猪沼菜”生态模式。四、 建设内容为了保证规划区的生态环境安全,规划在燕坝、罗坝建设万头养猪场,并推广目前大型养猪场的干式养殖技术和沼气生物利用技术,建议有关公司或业主到广州等沿海城市参观学习环境维护好的大型养猪场,将技术引进园区,以维持环境良好。目前养猪产业正加快由分散型向集约型、传统型向科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促进了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的进程。项目应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运作。养猪产业散养的弊病是,产品规格不一,质量控制难度大,加上品种杂乱,饲养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生产的猪肉产品质量没有竞争优势,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为此规划由公司+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采取“统一供种、统一制定饲养标准、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防疫消毒、统一屠宰加工、统一连接市场”六统一的产业发展模式。引进大型企业作为养猪产业的龙头企业。大力推广环保无污染养殖技术(推广干式养殖技术或沼气生物利用技术),由企业带动,统一按标准的图纸进行圈、沼、厕改造,部分沼气池建造按政策由国家补贴,其余部分建设费用作为公司或专业合作社计入生产成本。为了品种的整齐划一,一律采用三元瘦肉型猪为主,由公司建设相应的种猪场,和配种站。做到品种纯正、血统广泛、遗传稳定、性能良好、适应及抗病能力强、好饲养、耐粗料、肉质精良、瘦肉率高。五、 项目实施1、明确面向和依靠对象。养猪生产一定要面向人类健康,面向市场。养猪生产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