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讲义.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839390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4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概论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世界经济概论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世界经济概论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世界经济的含义世界经济是全世界范围内各国家、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经济通过各种经济纽带紧密联结而成的有机整体。 世界经济学就是通过对各类国民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研究,揭示整个世界经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2、世界经济的主要内容作为世界经济有机组成部分的各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世界经济中的国际经济关系。世界经济有机整体及其所特有的规律。 3、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 国际商品交换关系。(2) 国际资本关系。(3) 国际货币关系。(4) 国际经济一体化关系。 4、世界经济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1) 世界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2) 世界经济学与国别经济学(3) 世界经济学与部门经济学(4) 世界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三、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的 意义和方法论 1、意义第一,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第二,是加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第三,是推进对外开放的需要。第四,有利于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2、方法论(1) 要从实际出发,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2) 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全面地、辩证地研究世界经济各种问题,避免片面性和形而上学。(3) 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一、科技革命的概念 科技革命包括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科学革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有人认为是四次科技革命)。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学者们大体持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新阶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后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当代科技革命发生的原因1、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本身具有加快发展的趋势2、垄断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和迫于竞争的压力,是推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3、战后“冷战”和军备竞赛大大激发了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5、科学技术国际化,推动了科技革命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条件(1)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 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能量与质量转换关系的公式,科学家已能预见到原子能是一种可以产生巨大能量的能源。(2)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例:经济的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曼哈顿计划”耗资20亿美元,投入13万人。(3)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对科技迫切需求的结果。 例: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1) 信息技术(2) 生物技术(3) 新材料技术(4) 新能源技术 (5) 空间技术(6) 海洋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是当代科技革命的前导,它由传感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三个部分组成。 传感技术是指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地采集各种形式信息的技术; 通讯技术是指高速度、高质量、准确、安全地传递和交换各种形式信息的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指高速度、高智能、多功能、多品种地处理和加工各种形式信息的技术。从1946年第一代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的30年间已发展了五代。生物工程:将是21世纪新技术革命发展最有前景和最有成效的技术,并将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所谓生物工程,是指运用基因操作、细胞融合、细胞培养以及生物反应等来制造新型生物,它包括遗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转化工程、发酵工程等。 新材料技术:材料是指通过加工而具有一定组合、结构、性能和用途的物质。而新材料一般是指新近发展的具有优异性能的材料。最早,人类材料的主要来源是自然界的天然资源。后来,在化学和冶炼技术的推动下,出现了许多新的金属材料;合成化学和石油化工的发展,促进了以人工方法合成的橡胶、树脂、塑料、化学纤维等一系列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出现。80年代以来,一大批适应不同需要的新型材料相继出现。空间技术:l 空间技术一般包括运载火箭、空间通讯、遥测遥感、空间运输和卫星定位等技术。能源技术是当代科技革命的支柱。 它是关于能源开发、利用和节约的技术,新能源技术主要有核能技术和太阳能技术。核能技术包括已经广泛应用于核电站的核裂变技术和正在开展基本研究的热核聚变技术。能源技术还包括正在研究开发的地热能、风能、生物能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一)、科技革命几乎在所有领域实现飞跃,并在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二)、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紧密融合,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 由于科技与生产的融合,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明显加快,周期明显缩短。(三)、科技的发展及其与生产的结合日益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的影响(一)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1、使生产力本身的三大构成要素发生了巨大变化2、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使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得到了空前发展3、战后科技革命为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准备了条件(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融合与软化、三次产业的分类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融合、第一产业同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农业出现产业化、现代化趋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快融合、第三产业的知识投入增多,对第四产业逐渐形成共识、产业结构的软化、使人类的社会生活结构发生变化(三)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巨大变化1、促进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更迭2、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3、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负面影响: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早期发展推动了不良生产方式的巨大发展和工业化的普及,从而引起了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问题。 2、科技发展引起了一些伦理道德问题。 3、科技水平的差异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一、知识经济的定义 知识经济从经济学角度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指以现代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三、知识经济的内涵、知识经济的资源配置、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知识经济在生产中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高技术产业以高科技为其重要的资源依托。、知识经济的社会消费四、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知识的作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体地位、知识在经济增长中起主导作用、知识对生产力构成起着关键性影响、与知识相关的项目在成本中占有显著比重、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是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的特征:知识化;信息化;资产无形化;可持续化;全球化;个性化、小型化。有关全球化的学术观点学术观点一:经济学家多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的一体化,指大公司的跨国经营、金融的国际化,相互依赖的加深。 政治学家指的是国际干预的不断扩大,建立世界新格局的全球战略。 文化学家多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 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更多关注的是全球性问题学术观点二:作为一种现实运动,“全球化”可以区分广义和狭义二层。 狭义的“全球化”是指从孤立地域国家走向国际社会的进程; 广义的“全球化”,则是指在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强,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样式逐渐普及推广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或趋势。有关经济全球化的学术观点学术观点一: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出现的,生产要素跨国流通和配置的客观趋势;学术观点二: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和相互依存的增加趋势学术观点三: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学术观点四:经济全球化是指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流动的加剧。学术观点五:1985年,莱维提出“经济全球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 学术观点六:美国全球化理论权威、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则将其定义为:商品、服务、资金、信息远距离的流动。 学术观点七: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人员往来等活动,使得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学术观点八:经济全球化是指稀缺的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不断减少的过程。学术观点九:1990年OECD的定义: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找适当的位置进行最佳配置。 学术观点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地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学术观点十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则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扩大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于世界的支配和控制的过程。学术观点十二: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知识经济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国际分工一体化、金融国际化、国际市场一体化等,同时还反映了国际政治和军事的发展变化。学术观点十三: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作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是指各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在全球范围内的融合;狭义是指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学术观点十四: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指在现代科技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过程和状态。 经济全球化的起源 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伴随世界经济成长而成长的,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至于具体起点,说法不一。 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经济国际化一国经济跨越国界,在规模和范围上的延展,在各国共同接受的原则基础上,各国平等互利地形成分工并从事生产和交换。经济全球化各国政府、企业和居民等经济主体突破国界和民族国家的限制,以普遍接受的经济原则为基础,平等互利地进行经济交往。 经济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明显区别在于,如果说国际化是一个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宏观行为的话,那么,全球化则是一个主要由企业和居民推动的一种从下至上的微观经济行为。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1、各国拥有生产要素的不平衡是国际间互通有无,相互依存的基础;2、现代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3、跨国公司的大力发展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全球化起到桥梁作用;5、市场经济和经济自由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政策趋向。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贸易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 科技全球化 劳动力全球化贸易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流通领域中国际交换的范围、规模、程度得到增强。 贸易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起点和主体。 经济全球化起始于贸易全球化,商品和服务贸易始终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精尖产品及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得到增强从微观层次来说,生产全球化主要指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 从宏观层次来说,生产全球化体现了国家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关联。 二战以后,工业化世界各国的工业布局呈现出阶梯状产业发展格局的特点:技术、知识密集型(发达国家) 资本密集型(新兴工业化国家) 劳动力密集型(发展中国家金融全球化是指各国金融活动和金融风险发生机制日益紧密联系的过程。二战后金融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原因A、实体经济因素,指的是诸如贸易、直接投资(实业投资)、科技进步和跨国公司的发展。B、经济制度因素,主要指的是8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自由化运动。C、金融技术因素,这主要归因于60年代以来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所谓实体经济是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概念。它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A、金融市场一体化l 离岸金融中心指发生在某国,却与该国的货币和金融制度没有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资金融通活动发生的地区。 B、金融机构全球化l 金融机构全球化表现在跨国金融机构和机构投资者的壮大。 l 跨国金融机构间的大规模收购和兼并 l 机构投资者 国际清算银行认为,机构投资者包括集体投资机构、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而集体投资机构主要指共同基金、对冲基金等各种基金。C、货币流通全球化l 货币流通全球化主要指欧洲美元、信用卡及货币区域化的发展。 l 欧洲美元既不受欧洲银行法限制,也不受美国银行法限制,不用交准备金,存款和贷款条件优惠,故发展迅速。 l 欧洲货币泛指所有在货币发行国境外流通的货币,而欧洲货币市场则成为对货币发行国境外进行的该国货币存储与贷放的市场总称。 D、私人资本大规模、高速度跨国流动20世纪90年代以前,官方资本包括国家间援助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开发贷款,它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体。l 90年代以后,以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国际银行信贷为主要内容的私人资本流通发展迅猛,且转移速度快。 l 国际游资l 国际游资是指资金持有者出于投机心理而在国际间掀起的大规模短期资本流动。E、 国际金融高度相关F、金融风险与监管的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的影响 l 金融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可谓利弊参半l 益处:多元化和更有效率的资本流动,对于提高资源全球配置的效率,促进国际贸易增长和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l 弊端:伴随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动荡已成为常态,这使世界各国都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之中。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 (1)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和生产跨越国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 (2)经济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一)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也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经济意义)A、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国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为各国提供了发展机遇;B、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挥世界市场的竞争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C、经济全球化不断削减各种障碍和壁垒,促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D、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和世界产业结构的升级。(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防止新的世界大战(政治意义)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类型国家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发达国家由于在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最早的和主要的推动者,因此,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经济规则制定和实施中起着主导影响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是发展机遇,又是严重挑战。积极影响:1.弥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的窘境;2.推动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3.推动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扩大;4.争取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中应有的权益;5.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消极影响:1.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将会受到更大的削弱;2.发展不平衡在加剧;3.对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带来巨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的代价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 代价之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 代价之三: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经济全球化的矛盾经济全球化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 一、“数字红利”与“数字鸿沟”并存,新经济与旧经济脱节,世界经济结构性失衡 二、经济增长忽视社会进步,环境退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 三、经济全球化下,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辨析题: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发达国家有利,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经济全球化如同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的影响。一方面,它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贫富差距,使穷国愈穷,富国愈富由于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因此,发达国家成了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的受益者。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关键是看发展中国家如何对待,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发展中国家应当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制定正确政策,加快发展自己。反全球化的原因(1)根本原因: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2)直接原因:A、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形势越来越不利B、全球化引发了一系列政治问题和生态环境恶化C、全球化损害了发达国家一部分人的利益如何应对“反全球化”:1)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各国需要建立“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3)发展中国家要趋利避害,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和对策(1)态度 、经济全球化是随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任何国家都回避不了,关键是审时度势,趋力避害、经济全球化应是“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2)对策、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加强防范工作,增强抵制和化解能力,以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1、(荷兰)丁伯根(Jan Tinbergen)的定义: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调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消极一体化:消除歧视和管制制度, 引入经济交易自由化积极一体化:运用强制的力量改造现状,建立新的自由化政策和制度 2、(美国)巴拉萨(B.Balassa)的定义: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待遇的种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待遇的消失。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协商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议,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消除商品、要素、金融等市场的人为分割和限制,以国际分工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效率和获得更大经济效果,把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内容包括内部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和外部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包含两层含义功能性一体化:指成员国之间经济活动中各种人为限制和障碍逐步被消除,各国市场得以融合为一体,企业面临的市场得以扩大; 制度性一体化:指成员国之间签订条约或协议,逐步统一经济政策和措施,甚至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组织机构,并由该机构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具体表现形态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所谓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地理区域上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条约组成经济贸易集团,在集团内成员国之间打破疆界实行紧密的经济合作和国际协调,并建立一系列超国家的制度性组织机构,制定和执行统一的对内对外政策,使成员国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排他性的经济实体。、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一)按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划分l 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和最松散的组织形式。成员国之间通过贸易条约或协议,规定了相互贸易中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的关税优惠,对来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各成员国按自己的关税政策实行进口限制。 l 2、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在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国的商品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持对非成员国独立的贸易壁垒。例如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等。l 3、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完全取消关税或其它壁垒,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壁垒而缔结的同盟。结盟的目的在于使成员国的商品在统一关税的保护下,在内部市场上排除非成员国商品的竞争,它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例如东非共同市场和70年代初期的欧洲经济共同体。l 4、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共同市场是指成员国间除完全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建立对非成员国的共同关税外,成员国间的生产要素也实现自由流动。例如:欧共体在1992年底建成的统一大市场l 5、经济同盟(Economic Union) 经济同盟指成员国间除实现商品与生产要素完全自由移动,对非成员国建立共同关税壁垒外,而且要求成员国制订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使一体化的范围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资源配置。例如:欧盟l 6、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完全经济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最后阶段。在此阶段,各成员国间在完全消除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自由流通的人为障碍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内和国内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方面差异的完全消除,实现统一化。例如:欧盟的建立就是在朝着这一目标前进 (二)、按经济一体化的范围划分1、部门一体化(Sectoral Integration) 2、全盘一体化(Overall Integration) (三)、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l 1、水平一体化(Horizontal Integration) l 2、垂直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 l 3、混合一体化(Hybrid integration)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历程n (1843年)德意志关税同盟,这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雏形。n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一)形成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n 1、经济互助委员会(Council for 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简称经互会(CMEA)n 2、欧洲经济共同体(EEC) n 3、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 (二)扩展阶段(20C60s后半期至70s初)(三)停滞阶段(20C70s中期至80中期)(四)迅速发展阶段(20C80s中期以后)n 欧共体(EEC)欧盟 (EU)n 美洲自由贸易区 (AFTA)n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三次发展浪潮 第一次浪潮: 20 世纪 5060 年代 以1956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为标志。 第二次浪潮: 20 世纪 90 年代左右 其标志是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的诞生。第三次浪潮: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 , 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态势 , 并一直延续至今。 这次浪潮的特点是区域贸易协定特别是双边 FTA 在全球各地涌现。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n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之一。n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升级的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EC),即欧洲经济共同体、煤钢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的统称。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共体演化为欧洲联盟。西欧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个方面是其内涵在不断深化。 从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发展到现在的经济与货币联盟。成员国之间的商品、劳务、资本、人员实现了自由流动,有了统一的货币(欧元)和中央银行,内部和外部的经济政策也实现了高度的统一。 另一个方面是其外延也在不断扩大。西欧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加 创始国:6国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是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 的 简称,由 美、 加、 墨 三 国 组 成,其前身是美加贸易区。美加自由贸易协议,1989年1月1日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NAFTA )1994年1月 生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一APEC)【成立日期】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提出“汉城倡议”,建议召开亚太国家部长级会议,以讨论加强经济合作问题。经与有关国家磋商,1989年11月57日,澳、美、日、韩、新西兰、加拿大及东盟六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宗旨】1991年11月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为“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间贸易壁垒”。 APEC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本区域国家和地区加强多边经济联系、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织之一 【成员】21个(2011年4月):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和越南。【主要活动】APEC成立以来,为各成员提供区域经济、科技、贸易和发展等方面多边合作的机会,交流各成员在这些领域内的经验,促进本区域的共同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有两大趋势,一是经济全球化,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对前者,我国加入了WTO;应对后者,我国加入了APEC,并与东盟筹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其它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1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EAN)。 2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简称南盟)。(二)欧洲 1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2独联体经济联盟。 3黑海经济合作组织。(三)拉丁美洲1南方共同市场(South American Common Market MERCOSUR,又叫南椎体共同 2中美洲共同市场。3安第斯集团。4拉美一体化联盟。(四)非洲1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2西非经济共同体。3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4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5阿拉伯自由贸易区协议。(五)澳洲“澳新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因主要原因:1、二战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迅速上升;2、各国的经济实力相差悬殊,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各异,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不同,很难全都同样接受严格规则的约束。3、地理相邻、背景相似,自然联合。4、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一系列外部压力促使许多国家联合起来。 5、大国地区称霸的因素。一般动因: 1、规模经济,增强实力; 2、自由流动,提高效率 3、防御战略,形成集团。 但是,以产业内部分工为动因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之间,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动因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往往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之间,而以南北合作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的经济联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起阻碍或制约作用的因素 v 其一,各国差距过大,不利于协调;v 其二,政治关系的不正常影响经济合作;v 其三,经济形势恶化影响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v 其四,只重形式,不重效果,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也会影响一体化的顺利进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1,总体特征 对内:开放性 对外:排他性、竞争性2、具体特点 1.它们都是在同一地区内各国间发展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的。 2.它们都是由政府出面,签订一定的经济一体化协议后所建立的。 3. 区域一体化组织往往需要建立一定的超国家机构,或至少需要由各成员国领导人定期举行会议,形成制度。 4.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个成员国的主权受到某种程度的制约或“限制”,也可以说,国家主权受到了某种“侵蚀”。 3、新趋势、新特点 以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遍及全球;出现跨洲合作趋势;区域一体化成员的同质性要求减弱,异质性或混合型趋势愈益明显;开放性趋势日益增强; 形成大圈套小圈,小圈扣小圈,圈圈连环套的格局,亦即出现多层次性,成员交叉重叠现象;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经济与政治日益紧密,经济关系政治化,政治关系经济化趋向更加明显; 区域一体化的不平衡发展日益突出; 三足鼎立格局正在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1, 对区内成员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促进了集团内部经济贸易的增长。二、提高和增强了区域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谈判力量。三、促进了区域内分工的深化和技术合作的加强,加速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四、加速了区域内部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五、成员国经贸政策的自主权相应受到约束。2,对区外非成员国经济的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了对区内国家的保护的同时恶化了区外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二、区域经济集团化改变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利于多边贸易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区域经济集团的作用 内向的保护性 外向的竞争性经济区域一体化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以各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为主体的世界经济的多极化。 在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一些实力较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已成为主要的“极”。目前世界经济格局三大极: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一、关税同盟理论完全形态的关税同盟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完全取消各参加国之间的关税;(2)对来自非成员国或地区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3)通过协商方式在成员国之间分配关税收入。关税同盟的职能 对内:贸易自由化 对外:差别待遇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Static Effect) 1、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 贸易创造效应(Trade Creation Effect)是指关税同盟内部取消关税,实行自由贸易后,关税同盟内某成员国国内成本高的产品被同盟内其它成员国成本低的产品所替代,从成员国进口产品,创造了过去不发生的那部分新的贸易。2、贸易转移效果(Trade Diverting Effect)贸易转向效应(Trade Diversion Effect)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成员国把原来从同盟外非成员国低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转为从同盟内成员国高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从而使贸易方向发生了转变。 3、贸易扩大效果(Trade Expansion Effect) 缔结关税同盟后,某国商品的价格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情况下都要比缔结关税同盟前低。这样,当该国此商品的需求弹性大于1时,对此商品的需求会增加,并使其进口量增加,这就是贸易扩大效果。 4、社会福利效应(Social Welfare Effect)社会福利效应是指关税同盟的建立对成员国的社会福利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dynamic Effect)所谓动态经济效果是指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经济结构带来的影响和对其经济发展的间接推动作用。 (一)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二)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三)刺激投资(四)提高技术水平 (五)推动经济增长 二、大市场理论大市场理论的核心:(1)扩大市场是获得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2)市场扩大带来的竞争加剧将促成规模经济利益的实现。 大市场的优势(一)大市场的技术优势(二)大市场的经济优势 1、加剧竞争,降低成本 2、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市场扩大向大量生产规模转换(以及其他的合理化)生产成本下降大众消费的增加(市场的扩大)投资增加 竞争进一步激化(三)进入大市场的国家应具备的条件 1.加入大市场的国家的经济必须是结构合理、发展阶段相近、各具特色且富有潜力的。 2成员国要将其经济完全融入市场之中。 三、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所谓协议性国际分工,是指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即两国达成互相提供市场的协议,实行协议性分工。亦即这种分工不是通过价格机制自动实现的,而是通过贸易当事国的某种协议来加以实现。 达成协议性分工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参加协议的国家生产要素禀赋比率差异不大,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2作为协议分工对象的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商品;3每个国家自己实行专业化的产业和让给对方的产业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四、相互依赖理论 主要内容: 确定依赖程度的衡量指标。 考察相互依赖的内容。 探讨相互依赖条件下外生干扰因素的冲击及其传导机制、传递渠道、作用方式及其后果,以趋利避害; 分析相互依赖的利弊。五、综合发展战略理论 (一)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的原则 1.经济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发展战略,它不限制市场的统一,也不必在一切情况下都寻求尽可能高的其他一体化形式。 2.两极分化是伴随一体化出现的一种特征,只能通过强有力的共同机构和政治意志制定系统的政策来避免它。 3.鉴于私营部门在发展中国家一体化进程中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有效的政府干预对于经济一体化的成功至关重要。 4.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是集体自力更生的手段和按新秩序逐渐改变世界经济的要素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 (1)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及各国间的差异; (2)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 (3)新建经济区的最优利用情况,特别是资源与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及其整体发展潜力; (4)与第三国经济关系的性质,外国经济实体(如跨国公司)在特定经济集团中的地位; (5)特定集团在一定条件下选择的一体化政策模式和类型的适用性 2.政治和机构因素 (1)各国间社会政治制度的差异; (2)各国间有利于实现一体化的“政治意志”状况及稳定性; (3)该集团对外政治关系模式; (4)共同机构的效率及其有利于集团共同利益的创造性活动的可能性。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一、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以一个国家为主体对其他国家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二、对外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额(Value of Foreign Trade) :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以内以货币表示的进出口商品的总值。 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指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而确定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进出口额而得出的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额,反映贸易实际规模的发展变化。计算公式: 三、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1年)商品进口额与出口额相比而形成的差额,称为对外贸易差额(Balance of Foreign Trade) 。 贸易顺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当出口额超过进口额时,为贸易顺差,也称为贸易出超(Excess of Export over Import,Trade Surplus)。 贸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当进口额超过出口额时,为贸易逆差,也称为贸易入超(Excess of Import over Export ,Trade Deficit) 。 贸易平衡:当出口额等于进口额时,叫做贸易平衡。四、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出口贸易(Export Trade) :又称输出贸易,指一国把自己生产和加工的商品运往其他国市场销售。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又称输入贸易,指将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国内市场销售。五、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指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指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对第三国而言为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 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境,未经加工改制,在基本保持原状条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 过境贸易有两种类型:一种称之为直接过境贸易,另一种类型为间接过境贸易。六、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 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 :指有形的、可以看得到的实物商品的进出口。 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 :指国际间交易的商品属于无形的劳务(如运输、保险、金融、旅游等)或其他非实物商品的进出口而发生的收入与支出。 七、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总贸易(General Trade) :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是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凡是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 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不进入关境,一律不列为进口,只有进入关境的商品才能列为进口八、复出口与复进口 复出口(Re-export):是指外国商品进口以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称再出口。 复进口(Re-import):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再进口。 九、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与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它表明该国同这些贸易对象国的贸易联系程度。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Merchandise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它可以反映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十一、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 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总指数/进口价格总指数十二、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Foreign Dependence Degree)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外向程度大小的一个基本指标。它是指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十三、知识产权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包括如下内容: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外观设计(分布图)等,是一种受专门法律保护的重要的无形财产。十四、服务贸易 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第二节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一、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美苏两大阵营“冷战” 巴黎统筹委员会 “经互会”二、从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到统一的世界大市场首先,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理论与现代生产力的性质相矛盾。其次,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利益的冲突并不会造成彼此长期割裂的平行的世界市场。 第三,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理论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理论(一)社会主义必须走对外开放的道路(二)我们应该与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打交道 (三)用市场使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联系起来第三节 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一、19451990年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 1、历史上国际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 2、出口导向战略在一部分国家获得成功 3、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 Q:为什么二战后国际贸易获得巨大的发展?1、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发展民族经济需要寻找贸易伙伴;2、战后科技的发展及军事技术转为民用,推动了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剧增;3、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及跨国公司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两种基本的发展战略: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替代战略1、进口替代战略,即发展本国的工业部门,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品来代替原先依靠进口的工业品。 2、出口替代战略,即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部门,用本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原先的初级产品的出口。发展中国家采用进口替代战略的弊端:1、经常遭受外汇短缺之苦。2、本国工业部门因缺乏竞争而缺乏效率,工业产品质次价高,造成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不合理。正确的做法: 在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建立了民族工业基础之后,及时地转移到出口替代战略上来,使本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到世界市场上去经受竞争。 发展中国家“进口替代”到“出口替代”战略转换成功的例子 新兴工业化国家: 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 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 亚洲“四小虎”(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日本人把这种发展形容为雁行式的经济发展,即每一个新的跟随者都向领导者汲取科技,然后把科技传授给另一组跟随者。 新兴工业化国家获得发展的原因、靠廉价而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利用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参与国际分工;、大量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加工,将制成品再出口到世界市场上;、利用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向国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是工业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大大超过了初级产品。原因主要是科技的发展1、高附加值的产品不断涌现;2、机器设备的需求增加;3、合成材料代替了天然原材料;4、绿色革命使一部分国际实现粮食自给,致使粮食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伴随着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改变,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也从主要是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改变为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二、1990年以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1、世界市场统一程度进一步提高战后建立起来的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为框架的国际经济秩序,有力地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促进货物贸易自由化 农产品贸易和纺织品贸易被排除在外世界贸易组织(WTO)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在促进了地区性的市场统一程度的同时,又使这些地区性的市场按照更加开放和自由贸易的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逐步统一起来。 2、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影响环境 “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了一份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标志制度”(Environment Label),这又称“绿色标志制度(Green Label)或生态标志制度(Eco-Label)”。就是在产品上或其包装上贴上一种标志或图案,表明该产品从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使用到回收利用和处置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环境无害或损害极少。德国叫“蓝色天使”; 日本叫“生态标志”;欧盟叫“欧洲环境标志”(CE);美国叫“再生标志”(UL)和“绿色标志”;加拿大叫“环境选择”(EOP);等等 所谓双绿色发展模式,一是指绿色管理体系,即整个管理体系要把ISO9000和ISO14000结合在一起。因为ISO9000最终关心的是整个企业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减少资源、能源的浪费,所以资源、能源利用率是管理要害。另一个是生产绿色产品,不仅有绿色管理体系,而且要生产出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 *中国环境标志计划的宗旨:第一,围绕国家环境保护总目标,充分利用环境标志这一市场经济手段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国家环境决策做贡献。第二,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公众健康保护水平,引导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第三,开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