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中学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化学试卷(II )卷.doc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819379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中学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化学试卷(II )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沪教版中学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化学试卷(II )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沪教版中学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化学试卷(II )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教版中学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化学试卷(II )卷一、 选择题 (共12题;共25分)1. (2分)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的质量/g301235反应后的质量/g62712aA . 表中“a”值为10B . 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 .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D . 反应中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9:42. (2分)下列微观模拟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单质的是( )A . B . C . D . 3. (2分)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取用药品 B . 称量药品 C . 读取体积 D . 溶解固体 4. (2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 蒸馒头时加入适量小苏打B . 图书、档案失火,用泡沫灭火器扑灭C . 用钢丝球经常擦洗铝锅D . 用聚氯乙烯制食品保鲜膜5. (3分)关于化学反应2X+Y=2Z,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Z不一定是化合物B . 在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粒子数目之比为2:1:2C . 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D . 若agX完全反应生成bgZ,则同时消耗(b-a)gY6. (2分)如图是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10时,甲与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B . 20时,100克甲的饱和溶液中含40克甲C . 30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0%D . 30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都将有晶体析出7. (2分)下列变化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花香四溢B . 钢铁生锈C . 瓷碗破碎D . 空气液化8. (2分)上世纪以来世界上相继发生了多起公害事件,下列公害事件是由水污染引起的是( ) A . 1943年美国洛杉矶,大量汽车尾气排放,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许多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喉痛等症状,死亡率大大增加B . 1952年冬天,伦敦市烟雾笼罩,致使上万人出现胸闷、咳嗽,4000多人死亡C . 1953年日本有一个小镇,居民食用含甲基汞的鱼和贝类,近千人出现步态不稳,全身麻木,神经失常,甚至死亡D . 1986 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反应堆爆炸,上万人受到辐射伤害直接死亡 31人,10多万居民被迫疏散9. (2分)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混合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变化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 . 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 . 丁是单质D . 该反应生成甲和丙的质量比为19:4110. (2分)关于分子、原子和离子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同种原子不能构成不同种分子B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能再分C . 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D .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带电的粒子11. (2分)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物质(括号内为杂质)试剂操作方法AFeSO4溶液(CuSO4)过量锌粉过滤BCO2气体(CO)过量氧气点燃CCaO固体(CaCO3)足量的水过滤DNaCl固体(Na2CO3)过量稀盐酸蒸干A . AB . BC . CD . D12. (2分)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三氧化二铝,则参加反应的铝、氧气,生成的三氧化二铝的质量比是( )A . 27:32:102B . 54:32:102C . 54:24:102D . 108:96:204二、 填空题 (共4题;共25分)13. (5分)淀粉是一种白色不溶于水的粉末淀粉在人体内经酶的催化作用,与水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产物是葡萄糖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放出能量(1)淀粉的组成元素是氧、_、_(2)列举淀粉的两个物理性质:_、_(3)写出葡糖糖在人体内缓慢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14. (9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和数字填空:磷元素_;一个亚铁离子_;2个三氧化硫分子_;天然气的主要成分_;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_(2)家庭厨房实际上是一个化学世界,请回答下列问题: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它是由_构成(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冰箱除味剂中的活性炭可以去除冰箱里的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性;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以采取的灭火方法是_;可以利用厨房中的_清洗水壶中的水垢。15. (5分)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和氡6种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0.94%常温常压下,稀有气体都是无色无味,微溶于水,且熔点和沸点都很低由于稀有气体元素分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结构都是稳定结构,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氙气(Xe)可与氟气(F2)发生反应,生成四氟化氙(XeF4)工业上,制取稀有气体是通过将液体空气蒸馏(即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得到稀有气体的额混合物,再用活性炭低温吸附法,将稀有气体分离开来在焊接精密零件或镁、铝等活泼金属时,常用氩气作保护气氦气是除了氢气以外的最轻气体,可以代替氢气应用在飞艇中,不会着火和发生爆炸,利用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色彩绚丽的光芒,可以制成霓虹灯根据上述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稀有气体共同的物理性质有_(写一条即可)(2)氦气能应用于飞艇的理由是_(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的原因是_(4)氙气与氟气反应生成四氟化氙的化学方程式是_(5)由液态空气制备稀有气体的过程,其中发生的变化是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16. (6分)A,B,C,D,E,F,G都是初中化学已学过的常见物质,已知F为红色粉末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右下图所示(图中“”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 (1)推断物质的化学式: A_、B_(2)G转化为D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4)写出G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 三、 实验题 (共2题;共20分)17. (11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化石燃料有煤、_和天然气 (2)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灭档案室发生的火灾,下列说法正确的 (填序号) A . 液态二氧化碳气化后不会污染档案资料B . 二氧化碳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C . 液态二氧化碳气化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着火点(3)氯化钠(NaCl) 和硝酸钾 (KNO3)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线如图1: 温度()1020406080KNO320.931.663.9110169NaCl35.83636.637.338.4图中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_(填“甲”或“乙”)t1oC时,等质量的甲和乙二种物质分别加水制成相应的饱和溶液,得到溶液质量较大的是_(填“甲”或“乙”)2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烧杯中,各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恢复至20,其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有_(填字母编号)A烧杯中溶解的是KNO3 , 烧杯中溶解的是NaClB烧杯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都有可能将烧杯中固体全部溶解D若将烧杯中的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4)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常用的防腐剂结合图3“小资料”回答问题: 根据资料,小明设计如图的实验:实验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实验B观察到溶液最终变为_色亚硝酸钠加热分解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可能是_(填字母)ANO2 BNH3 CN2 DSO2 18. (9分)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请回答: (1)装置B中仪器的名称_ (2)若要用过氧化氢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_,在气体发生装置中可加入的固体物质是_(写化学式) (3)若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取氧气,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则气体从_(填“a”或“b”)端进入,若在该装置中装满水,则O2应由_(填“a”或“b”)端进入,如果用装置E来收集氧气,实验完毕后应注意_,以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进入反应装置,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验证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 四、 计算题 (共1题;共6分)19. (6分)将10mL98%浓硫酸(密度为1.82g/mL)中加水稀释至100mL,取10mL该稀硫酸与足量锌反应制取氢气,请按要求完成系列问题的解答(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1)10mL98%的浓硫酸中含_g H2SO4 (不需要写出计算过程)(2)列式计算消耗金属锌的质量第 13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12题;共25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二、 填空题 (共4题;共25分)13-1、答案:略14-1、14-2、15-1、15-2、15-3、15-4、15-5、16-1、16-2、16-3、16-4、三、 实验题 (共2题;共20分)17-1、17-2、17-3、17-4、18-1、18-2、18-3、四、 计算题 (共1题;共6分)19-1、1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