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文献学整理.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810883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文献学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书法文献学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书法文献学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法文献学第1章 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释义“文献”一词,在现存的古书中,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说的“文献”,包括历代的历史文件和当时的贤者两项。朱熹注论语时解释“文献”一词说:“文,典籍也;献,贤也”。“文献”,可以作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它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它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验证历史的依据。今天,“文献”一词多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二、文献的分类1、按时代分有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2、按学科分有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3、按文献组群分可分为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文献学有普通文献学与专业文献学之分,普通文献学是专业文献学的基础。三、文献学研究的范围与目的研究范围:文献学主要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研究目的:1、我们学习文献学,可以掌握文献学的基础知识。2、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面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3、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即鉴别图书的优劣,知道什么是精品书。第二章各种载体的文献文献的载体有:骨、金、石、纺织品、陶、竹、木、纸、光盘等。第一节甲骨文文献甲骨文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纪年、帝王世系、祭祀、畋猎、农业、畜牧业、疾病、灾害等,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同时,甲骨文又保存了我国早期的象形文字,是研究文字和书法的宝库。我国真正有系统的文字就是从甲骨文开始的。从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到1991年9月,共出土了约10至15万片甲骨。地点在今河南省安阳县西北五里小屯村,即商朝第九代王盘庚迁都以后的殷。1949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在殷墟发掘了15次。文字学家罗振玉、王国维在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把他们的研究成果称为“罗王之学”。其后的文字学家董作宾、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术界把这四位学者统称为“甲骨学四堂”。1899年至1999,甲骨文资料结集的专书有139种之多,这里择要介绍几种:1、铁云藏龟清刘鹗(18571909)辑。刘鹗是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和金石学家,是发现、购藏、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该书是中国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专书。刘鹗从自己收藏的五千余片甲骨中选取拓本1058片,除去重出与伪刻的7片,实有1051片。2、殷墟书契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金石学家。以清遗老自居。曾任伪满监察院长。)辑。罗氏从1906年开始搜集甲骨,计得二万片,为早期收藏最多者。他先后出版了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等专著,共收录甲骨3437片,将罗氏所藏精品大都包括在内。3、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及考释王国维(18771927,学者。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辑著。1916年,英国商人哈同在上海购得刘鹗旧藏甲骨千片。次年,王国维得见其拓片800纸,从中选出655片,辑为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收入艺术丛编第三集。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281934年间,八次参加或主持殷墟的考古发掘。甲编收史语所第一至第九次殷墟考古发掘所得甲骨3942片,1936年商务馆出版。乙编收殷墟第十三、十四、十五次发掘出的甲骨9105片,依甲编体例编写。甲骨文合集及补编甲骨文合集,郭沫若(18921978)主编、胡厚宣总编辑。1978年至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共十三册,选取甲骨41956号。本书在收集、精选、缀合、辨伪、分期、分类等方面都称得上是集大成之作,是研究甲骨文与殷商史的头等重要的工具书。甲骨文合集补编,彭邦坰、谢济、马季凡编,收甲骨13450号,体例同合集,1999年语文出版社出版。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1、甲骨文编孙海波著。初编本1934年哈佛燕京学社出版,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改定本,内容大大增益。2、古文字类编(增订本)高明,涂白奎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版。该书以甲骨、商周金文、战国文字、秦篆列为上下四栏。每种字形注明出处。该书是我们研究文字形体演变、查阅古文字的基本工具书之一。(1980年,中华书局曾出版高明古文字类编,其中有一些错误。)3、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2版。4、甲骨文字诂林于省吾(18961984古文字学家。字思泊,号双剑誃(音移)主人、泽螺居士,辽宁省海城人。)主编,1996年出版。该书是汇集考释甲骨文字资料的大型工具书,为研究文字学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第二节金文文献金文,主要是指镂刻或熔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书体属于大篆。我国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使用青铜器,到公元5世纪止,主要集中在商周秦汉时期,以周代最多。西周时期有铭文者多且铭文长。毛公鼎腹内总计有497字,是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东周时期有铭文者减少,铭文变短,战国晚期铭文多物勒工名,字数更少。青铜器的种类很多,基本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度量衡、钱币、符玺、日用器等。在青铜器中,最重要的是礼器和乐器,主要用于贵族的祭祀、朝聘、宴飨、丧葬等礼仪活动,是地位与权力和象征,极为重要。至宋,随着古代器物不断出土、流散,人们的迷信崇拜心理被逐渐打破。古代器物成为贵族士大夫的赏玩收藏品,后人把宋以来研究青铜器及石刻并旁及货币、玺印、玉器、简策等古代遗物的专门学问叫金石学。金文字典1、容庚编著的金文编是目前最有影响的金文字典。该书是受清代吴大澂说文古籀补的影响而撰写的,初版于1925年,1938年补订重版,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其校补本。容庚晚年在马国权、张振林的协助下继续增订,容庚卒后由张振林完成,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最后定本收可识之字2420字,附录收不能确认之字1352字。2、周法高主编的金文诂林1974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主要依据金文编,仿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汇集诸家考释而成,也是一部较为实用的金文字典。3、就日常查找金文字形来说,高明的古文字类编和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亦较为方便。第三节石刻文献石刻文献极为丰富,其主要载体有碣、碑、摩崖等。(一)碣即高石柱子,上大下小,形在方圆之间。秦人刻石鼓文虽较低,但仍是石柱,属于碣。其内容为咏秦国君游猎之事,故又然“猎碣”。碣在魏晋以后被碑取代。较晚出现的碣是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墓群中的高丽好太王陵刻石,刻于晋义熙十年(414年)。(二)摩崖刻于天然崖壁之上,如汉代隶书名作石门颂、西峡颂,北齐、北周时期的峄山腰经(妖精)洞刻经、邹城的四山摩崖、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等,其书法隶楷参半,极负盛名。(三)碑碑之名起于周朝,墓所之碑用木,以引绳下棺。庙门之碑用石,以丽牲(即拴祭祀的牲,猪、牛、羊等)、测日影。西汉始有碑刻文字,但极少,著名者如:莱子侯刻石、五凤刻石、祝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等。碑的形制:大多上为碑首,中为碑身,下为碑座。汉碑往往在碑的上部凿有圆孔,叫作穿,穿四周有晕。汉碑的碑首分为平首(或称齐首)、圆首、圭首三种基本形制,后代不加螭首的碑多半因循这几种形制。碑首又称为碑额,一般情况下,碑额上刻标题。碑阳刻碑文,碑阴、碑侧刻题名,这是通例。也有阴阳面各刻一文的,还有阳面刻不完接刻到阴面的。在汉以前的出土器物中,很少有和汉碑相似的。汉碑的圭首、圆首、上部以图案装饰等的特点,都可以在远早于汉代的北非、西亚、中亚的碑刻等遗物中找到,可见,东汉碑的形制,很可能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碑座有刻成似龟而非龟形的,称为趺,亦有称之为贔屃者,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长,第九子贔屃(音必西)擅负重,故驮碑。唐代以后,由蟠龙缠绕组成的螭首已经与碑身明显地分开,形成螭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组成的碑式。这也是至明清时期一直被帝王贵族们延用的碑式。碑的用途:碑除了标识冢墓、颂扬功德外,还被用来刻写经典、药方、书目、记录谱系、名氏等。因此,碑又可分为墓碑、功德碑、纪事碑、经典碑及书籍刻碑等。1、墓碑(包括神道碑)墓碑一般立在墓前正中间,如孔子墓碑。神道碑立在墓前神道两侧,左右对称。南朝以后墓碑与神道碑逐渐混而为一了。隋唐时期,冢墓前仅树立一座墓碑,铭文中自称神道碑。隋唐时期,冢墓前仅树立一座墓碑,铭文中自称神道碑。如颜真卿所书勤礼碑。2、功德碑其形制与墓碑相同,一般树立在城邑要道、官署等处,内容为赞颂古代圣贤及前朝帝王、古代忠臣良将的功业、纪念任职官员的德政、表彰孝子节妇的道德典范等,如东汉的祀三公山碑,后汉的曹娥碑等。3、经典及书籍刻碑儒家石经,有汉熹平石经、魏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后蜀广政石经、北宋嘉祐石经、南宋高宗御书石经、清乾隆石经等。佛教刻经中规模最大的是北京房山县云居寺的房山石经,从隋至康熙三十年陆续刻成,历时千年,刻石15000余块。4、造像碑在陕西、河南、河北、山西、甘肃、山东等地均有发现,尤以陕西、河北等地为多。各地的造像碑表现出不同的地方色彩。最著名的是现存在药王山的陕西耀县造像碑群。其中太和二十年的姚伯多造像碑等尤为精彩。5、 书画碑唐宋时期,始出现专门为欣赏书法艺术而刻制的石碑,如怀仁集王圣教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书法都曾刻于石碑上。曲阜孔继涑主持刊刻的玉虹楼法帖(现藏孔庙内)就是典型的书法碑。四、墓志墓志是自汉魏南北朝以来出现的一种重要袝葬品,直到宋、元、明、清时期,官僚望族、文人士子仍用它记述死者的家世与生平事迹。墓志的别名唐代,人们还称墓志为墓碣、墓记、墓版文、玄堂文、玄堂志等,宋元时期则常称之为埋铭,或圹志、圹刻等。现传世及近代出土的墓志数量庞大,近年汇编的历代出土墓志合集中,已收集了汉魏至明清时期的墓志近7000块,加上未出土和未曾公开发表的墓志,估计墓志的留存数量将超过万件。魏晋南北朝屡次禁碑,刺激了墓志的发展。墓碑的形制对墓志有影响。罗振玉石交录卷二云:“晋人墓志皆为小碑,直立圹中,与后世墓志平放者不同,故无盖而有额。”这种小碑的形制与汉碑相同,只有大小的区别而已。至六朝时期,墓志始平放。现存历代墓志多为方形及长方形的石制品,还有部分砖、瓷制品及铁铸品。墓志边长可自30厘米到100厘米以上。定型后的墓志多为盝lu顶盒式,分为志身、志盖两部分。石刻文字由于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丰富的史料价值,在它产生后不久就被古代文人著录、引用和研究。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身中国金石学,实际上是从石刻的研究和著录起步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石刻著录之一。宋代石刻文献重要著作:宋代是中国金石学研究、著录的第一个高峰。集古录十卷 宋欧阳修撰。是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也是著录类的第一部著作。成书于嘉祐八年。欧阳修集金石拓本汇为集古录,又撮其大要别为录目,并将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一并记载,这第三部分即今日存世的集古录跋尾,简称集古录,共十卷四百多篇,以石刻题跋为主。金石录三十卷 宋赵明诚撰。成书于北宋末。是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金石学研究专著。该书辑录赵氏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计2000种。包括目录十卷、跋尾二十卷,收录石刻1900余种,跋尾502篇。此书代表了宋代金石著录研究的最高水平。宣和博古图,王黼撰,成书于宣和五年,著录了北宋宫中所藏上起三代,下至秦汉的一万多件古物。 考古图,吕大临撰,成书于北宋,记录的北宋私人收藏家60多人。 云烟过眼录,周密撰,成书于南宋,记录了大量私人收藏者。另有王象之舆地碑目记、陈思宝刻丛编、黄伯思法帖刊误、董逌广川书跋、洪适隶释等。清代石刻文献重要著作: 清代考据学盛行,也是金石学极盛的时期。涌现了大批有重要贡献的金石学者,出版了大量水平较高的金石著作。据容媛金石书录目中的收录,现存金石书自宋代至乾隆以前700余年间仅有67种,而乾隆以后的金石著作却达906种之多。寰宇访碑录十二卷 清孙星衍撰,邢澍订补。为收录石刻种类较多的一部石刻文献目录。全书依时代著录了周秦至元代石刻8000余种,包括部分瓦当和铭文。但作为一部全国性石刻总目,该书仍有遗漏,为之补订者有:赵之谦补寰宇访碑录五卷、罗振玉再续寰宇访碑录二卷、寰宇访碑录刊误一卷、刘声木续补寰宇访碑录等。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清王昶撰。书成于嘉庆十年。收周、秦至宋、辽、金金石铭刻1500余种,以石刻为主。本书网罗宏富,且将金石录目、录文、题跋结合为一体,体例精严,一向被认为清代集金石学大成者。语石十卷清叶昌炽撰。该书是一部笔记体的石刻通论性专著,写定于宣统元年。此书之于石刻学犹如叶德辉书林清话之于古书版本学,而精谨或过之。近人柯昌泗撰语石异同评,对语石多有补正,而体例不改,可以并观。现当代石刻文献重要著作:千唐志斋藏志近人张钫集。千唐志斋在河南新安县铁门镇,1935年张钫建。本书收千唐志斋藏西晋至民国墓志拓片1360件,其中唐1209件,所据拓片为郭玉堂旧藏,依墓主葬期为序。1983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千唐志斋:位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是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革命军将领、新安铁门人张钫在他的园林“蛰庐”内筹建的。斋室包括十五孔拱式窟洞,将流散民间的志石镶嵌于壁。千唐志斋是中国最大的墓志铭博物馆,也是唐代墓志最集中的地方之一。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十卷 赵万里撰。收汉魏至隋唐墓志拓本609通,是隋以前墓志拓本的集大成之作。195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线装本。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选。1988年起由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收拓本约二万种。大都是整纸拓本,凡经名家收藏、批校、题跋者,首先入选。时代上自先秦,下至民国。为一大型石刻资料汇编。新中国出土墓志 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收1949年以来新出墓志,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山东秦汉碑刻山东文物总店编辑、齐鲁书社出版。碑别字新编 秦公编。文物出版社出版。是在罗振玉增订碑别字等书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共收入别体文字12844个,对于释读石刻文字、了解历代异体文字面貌有所裨益。汉碑全集徐玉立主编,全六册。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四节简帛文献简,指简和牍。简是将竹或木劈成长而窄的条,再编连成册,用作书写材料。牍是木制的方版,主要用于写信或上奏,也用于记载其它内容的文字。先秦时期竹简已常用。直到东晋时期,即公元34世纪简牍才逐渐被纸取代。汉简的长度是有讲究的,一般以二尺四寸之长简写经,一尺二寸之简写传,八寸之简写记。制作竹简时,将竹子破成条后,还要刮平,再用火烤干以防虫蛀,这道工序叫“杀青”。所以竹简又叫“杀青简”、“汗简”、“汗青”,文章写好了叫“杀青”。在简上书写,如果出了错就用刀刮去重写,所以刀和笔要配合使用。刀和笔的关系,大概相当于今天橡皮和铅笔的关系,极为密切,故连为一词,称之为“刀笔”。汉代把从事文书工作的小吏称为“刀笔吏”。牍,是较宽的木板。板牍用来上奏,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传:“至公车上书,用三千奏牍”。写信也用板牍,一般一尺长(约合23.5厘米),所以叫“尺牍”。从出土木牍来看,其长度并不严格,称作尺牍,是约略言之。后来尺牍成为书信的代称。近世出土的重要简帛文献:1、曾侯乙墓竹简1978年出土,地点是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墓主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君曾侯乙。简文照片、释文及考释见198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曾侯乙墓。2、战国楚简湖北江陵、荆门一带是战国时期楚国郢都所在地,有众多楚国墓群。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家考古队在这些楚墓发现的竹简字数超过了4万,其中价值最大的是郭店楚简。这批简中有字者730枚,收入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简。3、云梦秦简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竹简1155枚,墓主为秦狱吏喜,简文内容主要是法律、行政文书及占书。197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睡虎地秦墓竹简收入了日书两种以外的所有秦简,并有释文、注释、语译。4、马王堆汉墓帛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约29件12万字,该墓入葬时间为汉文帝十二年。专家推定为秦末至西汉初抄写而成。这些帛书被整理成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册,从1981起由文物出版社陆续出版。其中的老子甲本及卷后佚书四种,存465行13000多字,字体在篆隶之间。老子乙本及卷前佚书四种,共252行16000多字,字体为隶书。5、银雀山汉简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下葬时间为汉武帝时期。出土的简均为竹简,有4900余枚,内容主要是古书,其中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闻名世界。另有尉缭子、晏子、地典等。6、居延汉简指汉代张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下辖的城障、烽燧、关塞遗址出土的简牍。主要是木简,少数为竹简。地点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境内。这部分汉简,以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居延汉简甲乙编收罗较齐备。7、尹湾汉墓简牍1993年江苏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西南汉墓出土。时代为西汉晚期。这批简牍已收入尹湾汉墓简牍一书(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2000年8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这批简牍中神乌傅的放大影印本。神乌傅在书体上属于西汉晚期的隶草。8、长沙三国吴简1996年,长沙市走马楼出土三国时吴国简牍达十余万片,超过全国历年出土量的总和。内容主要有券书、官府文书、长沙郡所属户籍、名刺、信函、帐簿等,是研究三国史特别是吴国史的重要资料。9、简牍名迹选日本西林昭一主编,二玄社2009年版。16开,共8册。收湖南、湖北、甘肃三省出土的简牍名迹,其断代为战国至三国时期。第5节 纸质文献早在西汉初年就有了纸。纸在三国到西晋时期还没有取代简牍,但已广泛使用。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式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卷子早期纸质文献是以卷子的形式出现的。仿简的形制,上画竖格,卷起来存放。卷子作为书籍装潢形式流行于六朝到唐五代时期,从敦煌卷子中可以得到证明。后来,主要是字画保持了卷子的装潢形式。一个完整的卷子包括卷、轴、褾、带四个部分。卷子摆在架上,不易寻捡,因此一头悬挂牙质的标签,叫牙签。因卷子不便携带,就有了装书的袋子,叫“帙”。帙即书衣,现已变成书册外封皮的称呼了。卷子每十卷为一帙,是通行做法。帙一般为丝织品。“卷”和“帙”是两相配合之物,故称“卷帙”。2、经折装就是把卷子改成折叠式,纸仍是连接起来的长幅,按一定宽度一反一正折成长方形的册子。轴和褾换成两块硬纸板或薄木板,把册子夹起来。约在北宋中叶,即公元11世纪,经折装取代了卷子。经折装主要用于佛经装潢,尤其南宋以后,图书装订形式已变为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时,佛经仍用折装,更显特殊,故称“经折装”。3、 蝴蝶装 蝴蝶装是由经折装演变而来的。因经折容易折断,人们又将书变成单叶装订成册的形态,订成册。这种形态已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图书册页了。 大约在北宋,蝴蝶装逐步取代经折装,成为儒家经典及一般书籍的装订形式。现存的蝴蝶装实物极少。南宋的蝴蝶装书有如北图藏宋刻欧阳文忠公全集、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焦氏易林等。蝴蝶装主要通行于宋元两朝,宫廷中则沿用到清代,清顺治内府刻资政要览仍用蝴蝶装。优点:蝴蝶装书是立着放的,书背朝上,口朝下,这样书口不怕磨,书背又不进灰。4、包背装 包背装与蝶装不同的是:每页版面向外对折,装订不在版心一边,而在版心折线对面的余纸上。再打眼,穿纸捻子,订好后包背封皮。 古书是一面印刷的,所以翻开蝶装书有时有字,有时没字。包背装把无字的一面包在里面了,更方便。一般认为包背装起于元代,到明中期以前多用此法。包背装书口有字,就改为平放。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都是包背装。5、 线装 包背装书背易破,书易散页,于是出现线装。不同是:护页由一张纸裹背改为前后两张,不包书背。装订时先订纸捻,再上封皮,然后切齐、包角、打眼上线。线装书大约在明代中叶兴起,沿用至清末民国间,被洋装书取代。但至今古书还用线装。第三章文献的形成文献的形成方式大体有著、述、编、译四种。一、著著,也叫“作”、“造”、“著作”。王充论衡对作篇曰:“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奚仲作车,是也。易言伏羲作八卦,前是未有八卦,伏羲造之,故曰作也”。文献中的著作,其结论不能是前已有之的,必须是新的,且要证据确凿、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二、述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中庸也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著、述虽不同,但述的学术价值和难度都未必在著作之下。三、编编又叫纂、辑。是以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对原始条文不加改动。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如诗经、楚辞、玉台新咏等;类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丛书,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昭明文选等。编纂是一门大学问,要区别优劣,去伪存真。四、译 即翻译,是把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的文献,有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等。佛典翻译始于东汉。学术翻译主要是西方科技和人文社科书籍的汉译。三个时期:一是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和我国学者的代表作翻译。二是清代后期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的合作翻译。三是二十世纪我国学者的独立翻译。明末科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李之藻、庞迪我等翻译坤舆万国全图,这些世界地图使中国人开阔了眼界,具有了五大洲的观念。第4章 版本目录学常识第一节版本版本的含义:原作“板本”,该词产生于宋代,仅指雕版印本。后来“板本”的含义逐渐丰富,变成以雕板印本为主体而包括写本、活字本、批校本、手稿本、石印本、铅印本在内的一个大概念,近年来又包括光盘等“电子版”。现在,“版本”的概念大约相当于“异本”,即不同的本子,而不再限于木版印刷本,甚至不再限于各种纸质的书本。一、版本类型纸质文献的版本类型有写本、刻本、套印本、活字本、石印本、珂罗版印本、批校本、题跋本等:(一)写本。又叫抄本。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都是写本。印刷术发明的早期,仍以写本居多。宋以来,印刷术普及,写本逐步减少,但其绝对数量仍相当大。明清及近代,写本仍发挥着巨大作用,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就只有写本,因为国家没有财力刻印这么大的书。明清时期的藏书家都极重视写本。宋以后规模最大的两次佣书活动,是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荟要的缮写。永乐大典共22877卷,四库全书79000多卷,这两部书均因规模过大,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制版印刷,只好雇用书手誊录了全部书稿。而四库全书馆选择誊录人员的方法却几经变更,先是由四库馆的提调、纂修人员从在京举人及贡监生中保举,经总裁复查后录用。誊录期满五年者可照例议叙得官。因此,不少科场落第之人把进馆抄书当作入仕捷径,纷纷请托。不得以,只好取消了保举法,改用自愿报名、当堂考查的办法录用擅书者。为保证缮写速度和质量,四库馆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并打破历来各馆誊录“不核计字数”的惯例,明确规定:“每人每日写一千字,每年扣去三十日为赴公所领书交书之暇,计每人每年可写三十三万字”。五年期满,按字数多少、字迹工拙决定等次,缮写二百万字者为一等,一百六十五万字者为二等,分别以州同、州判、县丞、主簿四项官职作为“议叙之阶”。(二)刻本。从时代早晚来看,有唐五代刻本、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从刻书地域看,南宋有四川刻蜀本、浙江刻浙本、福建刻建本(或叫闽本)。金、元时期有山西临汾刻平水本等。从出资者来看,有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从刊刻先后看,有初刻本、重刻本、覆刻本等。从刷印早晚来看,有初印本、后印本、重修本、增修本等。从墨色看,又有蓝印本、朱印本、墨印本。蓝印、朱印多是刷印校样,大抵明人多蓝印,清人多朱印。从开本大小看,开版小的又叫巾箱本或袖珍本。(3) 套印本。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经过多版次印刷而成的版本。(4) 活字本。雕版印刷属于整版印刷,一页一块版。活字则是每个字一个字模,检字排版,印完拆版,字模可多次使用,经济方便。在敦煌及黑水城遗址,曾发现西夏文活字印刷物,其印刷时间约在毕昇发明活字后一个世纪,是今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五)批校本、题跋本写本或印本,经读书人批注、校勘或加写题跋,就成为批校本、题跋本。这两种版本一向受藏书家重视。如清代何焯、缪荃孙、傅增湘、王国维的批校本,钱谦益、朱彝尊、黄丕烈、叶德辉、郑振铎等人的题跋本,均极受重视。二、善本“善本”是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的版本。学术价值高是指错误少、不残缺;文物价值高是指时代早、稀有。学术意义上的善本基本上不受时代早晚限制,而且常常表现为后出转精。第二节文献的目录 一、目录的产生 从现存文献来看,“目录”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叙传中,“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述鸿烈”。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的创史人。 刘向和他的儿子刘歆等人,在整理完毕的每一书后都撰写有一篇书录,当时把这些书录单独辑成一部书,叫别录。刘歆又在别录的基础上,写成七略。 别录、七略都是群书目录,同时也是了不起的学术著作,是西汉及西汉以前我国学术史的系统总结。但这两部目录都亡佚了,它们的基本面貌通过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保存了下来。所以汉书艺文志是我们认识西汉及西汉以前中国学术史的重要门户。 章学诚把目录学的最高要求归纳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八个字,是非常恰当的,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乾嘉时期的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曰:“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又曰:“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可见,目录学是读书和从事学术研究的入门之学。 二、古籍分类图书多了,就需要将其分类,原因有二:一是为查找方便。书多了不便查阅,于是根据内容,把相同相近的书放在一起。如经类图书:易、诗、书、礼、乐、春秋。解释诗的书:毛诗故训传、毛诗笺、毛诗正义、诗集传二是通过分类总结学术源流。历代图书分类情况:西汉刘向、刘歆父子七略分图书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框架如下: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诗赋略:屈赋之属、陆赋之属、荀赋之属、杂赋、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略:医经、医方、房中、神仙。六略之前的辑略,是“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所以七略中实有六类,可称之为“六分法”。梁阮孝绪七录(已佚),则是真正的“七分法”。西晋荀勖所编晋中经簿分为四部:甲部:六艺、小学。乙部:古诸子、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数术。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东晋校书郎李充编晋元帝书目,仍用四部分类法,但他将荀勖的乙、丙两部次序互换,即史书升到第二成为乙部,子书降到第三位成为丙部。从此,四部分类的格局基本确定下来。隋书经籍志是现存较早的四部分类目录,学术价值较大。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是先秦至清初学术史的系统总结,堪称中国古代图书目录之典范,它标志着四部分类体系已趋于成熟。四库全书总目是“四分法”的代表,凡四部四十四类,有些类下增设三级类目。其框架如下: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小学类(训诂、字书、韵书)等。史部:正史类、编年类、传记类、时令类、地理类、目录类(经籍、金石)、史评类等。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天文算法类、艺术类(书画、琴谱、篆刻、杂技)、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等。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至清末张之洞书目答问,把丛书从子部杂家类杂编之属分出来,别立“丛书部”,次于集部之后,成为五部分类体系。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就分经、史、子、集、丛五部。中国丛书综录仍是四部分类。3、 目录的主要内容一部目录应当包括以下构成成分:书名、篇名、时代、著者、提要、大小序。(一)书名1、古书命名的方式(1)以通称为书名。如诗、书、史记等。(2)摘取书中一二字为书名。急就章首句:“急就奇觚与众异”。取首二字为书名。唐太宗集王羲之法帖为一卷,因首帖开头为“十七日”,故取名十七帖。(3)以姓名为书名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克、宁越、邓析、邹阳等,皆是以人名为书名。为表尊重,于姓后加“子”字给书命名,如孟子、荀子、管子等。文集以人名加上“集”字,如陶渊明集、李太白集等。(4)以朝代命名二十四史都以朝代加“书”、“志”、“史”等命名,如后汉书、宋书,三国志,南史、北史。总集如全唐诗、全宋词、元曲等,也属于这种命名方式。(5)以时间命名如唐代元稹、白居易都有长庆集,宋代曾巩有元丰类稿。2、同书异名与异书同名(1)同书异名如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史记又名太史公书,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等。有的是避讳改名,如广雅因避隋炀帝杨广讳改名博雅。明清小说同书异名者更多,如红楼梦与石头记,聊斋志异与异史。(2)异书同名如后汉书有谢承、薛莹、华峤、谢沈、袁山等六家,晋书则有王隐、虞预、朱凤、徐广、谢灵运、臧荣绪、沈约、萧子云八家。唐柳宗元、宋柳开都有河东集,清王念孙、杨开城均著有读书杂志。近年来,中国文学史、中国通史、古代汉语等书都有多部问世,也是异书同名,且是有意为之。(二)篇卷篇和卷都是古书数量单位,但篇与内容起止有密切关系,如史记一百三十篇。而卷则是从物质形态上划分的,竹木简、帛书、卷子都可以卷起来,故以卷为单位。早期篇和卷基本统一。后来往往不统一,一卷、一册中可包括若干篇。无论书籍形式怎样变,篇是基本不变的。(三)提要提要即内容提要。提要应介绍著者生平,如里籍、字号、科第、官位、生卒年等。然后介绍书的内容。再评价得失,或者考其流传情况、版本源流。(四)大小序四库总目四部有总叙,各类有小序。这些大小序在辨明学术源流方面作用很大。四库总目经部大序实际上是一篇最简明的西汉至清初的经学史,非常精彩,研究中国学术史、经学史及小学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篇序。可见,好的目录绝不仅仅是“部次甲乙”,它经常包含有丰富的内容。第5章 类书与丛书一、类书类书是抄集群书词、句、段、篇,分类排纂,以供检查的工具书。类书与丛书的不同,在于丛书是整部书整部书地排列在一起,原书完好,不分割。类书则要摘取各书的词句或段落,按类编排。其相似之处,是对原文一般不作改动。(一)类书的功用:1、查找史料。如欧阳询等人编纂的艺文类聚,卷二十一人部五“交友”:周易曰:二人同心,其义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礼记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论语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2、查找词藻如佩文韵府卷二十六上尤部“秋”字条,罗列“春秋”、“三秋”、“仲秋”、“孟秋”、“长秋”、“麦秋”等240个以“秋”为词尾的词语。此外,类书还可用于校勘、考订古书,辑佚。二、丛书丛书,丛是丛聚之义,丛书指把多种不同的书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丛书和类书都属于编纂而成的书,但体例不同,类书要打乱拆散原书,丛书则保持原书的完整性。丛书分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专科性丛书起源很早,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的“六经”。后来,儒家的经书逐渐扩展为毛诗、尚书、周易、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形成十三经。一般认为,综合性丛书起于南宋俞鼎孙、俞经所编的儒学警悟,这部丛书收录了六部宋人著作。其次是南宋左圭百川学海,收录唐宋人著作100种179卷。到明代,丛书已较多,清代以后丛书更是为数众多,不胜枚举。书法方面的书籍散存于各类丛书中,如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中收录了大量的书法文献,丛书集成中也有不少金石书画方面的著作。明清及近代丛书数量极大:中国丛书综录著录古籍丛书2797种,作为丛书综录续编的中国丛书广录,著录古籍丛书3279种,合计6076种。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仅上海一馆丛书即有5549种。近年来又出现许多新丛书,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古籍4508种,续修四库全书收古籍5000种。丛书举要:1、四库全书文渊阁本3461部79309卷。先藏清宫,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溯阁本3590种79897卷。先藏沈阳故宫,现存甘肃。文津阁本3503种79337卷。先藏承德避暑山庄,现存北图。文澜阁本3450种72780卷。藏杭州西湖圣因寺。文源阁本藏圆明园,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毁。文汇阁本藏扬州大观堂,太平军毁。文宗阁本藏在镇江金山寺,太平军毁。文津阁四库全书共 36,304 册,分装 6,144 个书函,陈列摆放在 128 个书架上。文津阁四库全书是现存惟一原架、原函、原书一体的版本,是南北七阁中最幸运的一部。乾隆在文津阁记中写道:“欲从支脉寻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津,就是水的渡口。文津,就是文化知识的渡口。从乾隆三十八年四库开馆,至五十二年江南三阁四库全书告成,在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七份四库全书共动用誊录三千八百四十一名,参与者之众可谓空前绝后。这项宏伟的工程结束之后,许多书手闲居京城,致使佣书价格大跌。在翰林院任职的蒙古族学者法式善,借这个机会雇用书手,誊录了四库全书底本中的集部书籍近百种。文津阁四库全书是国家级重点文物、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2005年12月22日,从秘藏深阁200多年的文津阁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部中各取一函,在人民大会堂对外展示。这是该书自1915年入藏北京图书馆后第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在国家图书馆之外的地方展出,此后它将被移进专门新建的地下书库永久性地保存起来,不再对外展示和流通。2、知不足斋丛书七百八十一卷。清鲍廷博编。清乾隆到道光年间鲍氏知不足斋刻本。这部大丛书所据底本多旧抄旧刻及名家校本,久为世人所重。3、敦煌石室遗书二十二卷。罗振玉等辑。4、丛书集成初编四千册。王云五主编。1935年至1937年商务印书馆排印、影印本。该丛书择宋代至清代重要丛书一百部,重新分类编排而成。此系特大丛书,较常用。近又有上海书店编丛书集成续编。5、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王国维撰,赵万里编。1940年商务印书馆长沙石印本。1976年台湾大通书局有限公司影印王国维先生全集二十五册,又增加了一些王国维著述。6、十三经注疏三百三十五卷。有元、明、清多种版本。7、二十四史三千二百五十卷。有多种版本。以1959年至1978年中华书局排印点校本最佳。8、十通商务印书馆将其收入万有文库丛书,二十册,附十通索引一册。包括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合称“三通”。加上清乾隆官修续通典、皇朝通典、续通志、皇朝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清末民初刘锦藻修皇朝续文献通考,遂成“十通”。十通为政书,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状况的大型工具书。第二部分中国古代书法文献选读学习意义:古代书法文献是我们认识书法史、研究书法现象,总结书法发展规律,掌握书法技能的依据。广义的书法文献,包括书家、书法作品及书学著作。狭义的书法文献则专指书学著作,包括书法史传、技法、论述、品评、著录等多种文献。学习本课的目的任务:了解狭义书法文献的发展状况,并能读懂其中一些重要的书学理论,并以此指导书法的技法学习。第1章 汉魏六朝时期的书法文献汉魏六朝时期的士人好重文学,书法文献也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以想象丰富、语言华美的韵文居多,其文体有书势、铭、赞、赋等,如汉末崔瑗的草书势、西晋卫恒四体书势、索靖草书势、南朝齐王僧虔的书赋等,内容多是描述各种书体的特点与美感。崔瑗草书势崔瑗(78-143),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东汉名儒。官至济北相。年轻时游学京都洛阳,与马融、张衡特相友好。崔瑗书法师杜操,擅章草,后世称之为“崔杜”。草书势是今存最早的一篇论书法艺术的文章。见历代书法论文选卫恒四体书势。袁昂古今书评袁昂(461540),南朝梁书画家。梁武帝用为吏部尚书,迁尚书令。古今书评为奉勅品评之作,凡二十五人,特推张、钟、二王。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一、传蔡邕笔论、九势蔡邕(133192),字伯喈,东汉文学家、书法家。笔论、九势选自宋陈思书苑菁华一书,笔论论述书者应有的精神状态,九势论述运笔规则,或作九势八字诀。势,本意是指一切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趋向。在古代书法理论中,与势相关的术语非常多,如笔势、体势、气势、顺势、逆势、仰势、侧势、涩势等等。书法的外在表现为形,有形必有势。有了势,文字就有了骨、筋、肉、血、气,不仅具备语言符号的功能,而且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书法。正因为势在书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古代书家无不对势孜孜以求。二、传卫铄笔阵图选段卫铄(272349),字茂漪,东晋女书法家。汝阴太守李矩妻,卫恒从女,世称卫夫人。注释:三端:即笔端、剑端、舌端,指文人的笔头,武士的剑术,辩士的口才。银钩:索靖称自书“铁画银钩”,后人以“银钩”指代书法。鸿都:即鸿都门,汉代灵帝藏书之处。缘情弃道:只凭兴趣,无视书法规律。注释:寸:古代长度单位,一指宽为一寸。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三、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选段算子:又称算筹、筹、策、筴。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最晚在春秋时已普遍使用。多以长短粗细一致的竹条制成,亦有用骨、玉、铁、牙、木为之者。元明时期,算子逐渐被算盘取代。四、虞龢论书表选段虞龢,南朝宋书法家,会稽余姚人。少好学,居贫屋漏,恐湿坟典,乃舒被覆书,书获全而被大湿,时人以比高凤。位中书郎,廷尉。曾奉诏编次二王书。论书表作于宋明帝泰始六年。记载了刘宋宫廷及权贵们搜访、收藏书法名迹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南朝人能较为客观地评价二王书法,其观点与唐以后的崇王论大不相同。5、 王僧虔笔意赞王僧虔(426485),琅邪人。南朝齐书法家。喜文史,擅音律,工书。齐高帝尝与赌书,书毕,问曰:“谁为第一?”僧虔曰:“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高帝笑曰:“卿可谓善自为谋矣”。齐武帝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暴露其能,常用拙笔写字,以此见容。注释:剡纸:剡即今浙江省嵊县,盛产竹藤,可制纸,县南有剡溪,溪水适宜造纸。剡县藤纸颇负盛名。易墨:易县属河北,古代易人多有善制墨者。王琰帖(又称太子舍人帖),见于辽博藏唐摹万岁通天帖,传为王僧虔书。 6、 庾肩吾书品选段庾肩吾(487551),南朝梁书法评论家,文学家。字子慎,南阳新野人。官度支尚书。擅诗赋,工书法,草隶兼善。子信为北周文学家,有哀江南赋、小园赋等名作传世。书品一卷,载汉至齐、梁能真、草者一百二十三人,分为九品,每品各系以论,而以总序冠于前,其论多有理致。第二章唐代的书法文献唐代书法文献硕果累累,如李嗣真书后品,张怀瓘书断、窦臮述书赋都是兼具史传和品评性质的大作。孙过庭书谱通论书法,多有真知灼见。技法论著尤其是论楷书技法之作大量出现,且多有伪作,如传欧阳询用笔论、三十六法,传唐太宗笔法诀,传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等。唐代出现了书法丛辑,最著名的是张彦远法书要录。从文体上看,唐代书法文献仍有韵文遗风,如书谱、述书赋及一些歌诀等。虞世南笔髓论契妙鲁庙之器: 即欹器,欹本作“攲”,不正之意。古代的一种器具,是古人利用物体重心移动原理制成的,“注酒其中,虚则欹,中则平,满则覆”。 又名侑坐之器,宥坐之器。宥坐,有两解:一是认为宥通“右”,国君置之于座右;二是认为宥同“侑”,劝戒之意。传说古代国君在座位旁设置欹器,用来警戒自己行事不要过火,也不要不及。荀子宥坐说孔子在鲁桓公庙见到欹器,感慨道:“哪里有满盈而不倾覆的道理!”。 蔡希综法书论选段蔡希综,唐天宝年间书法家。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希逸、希寂之弟。希综工翰墨。兄弟三人皆为时所重,唐治浦桥记即天宝十二载蔡希综撰并行书。蔡希综法书论一卷,自述家世及诸家授受渊源,杂采诸家论旨,而归本于用笔。七、徐 浩论书徐浩,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绍兴)人。盛中唐时期的馆阁书法家。官至太子少师。大历年间与颜真卿齐名,有“颜徐”之称。四方诏令,多出浩手,书法至精。其书得父峤之传授,最精楷法,圆劲肥厚,自成一家。后人论其笔法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然窘于绳律,稍乏韵致,存世法书有朱巨川告身,碑刻有不空和尚碑、大智禅师碑等。 自郐不讥:即自郐以下,郐是西周时的诸侯国名。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王朝建立以来的音乐和舞蹈,对一些诸侯国的乐曲都作了评价,但对郐国以下的就再没有发表评论。后来就用“自郐以下”表示从什么以下就不值得一谈。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陆羽(733804),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上元初隐居苕溪,杜门著书,著茶经三篇,后世称陆羽为“茶神”。此篇为陆羽怀素别传中的一段。虽极简,却提出了“坼壁路”、“屋漏痕”这些著名的概念。“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此句出自魏晋文学。孤蓬自振,指船帆受风得势而张开,带动船前行;惊沙坐飞,指沙受风后飞扬而起,极具气势。此处谓用笔要得势。坼壁:裂开的墙壁。第3章 宋代的书法文献宋人继承和发展了唐代的书法文献,如朱长文续书断,姜夔续书谱。宋代书法文献的特点:一、受金石学的影响,考证、著录之作增多,如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曾宏父石刻铺叙等。二、出现了以笔记题跋论书的形式,如苏轼东坡题跋、黄庭坚山谷题跋、米芾海岳题跋、朱熹晦庵题跋等。三、产生了一批研究阁帖的文献,如刘次庄法帖释文、黄伯思法帖刊误、曹士冕法帖谱系等。四、在文体上,宋代及其后的书法文献大多是散文,语言朴实,有形而下的特点。欧阳修试笔选段试笔摘自欧阳文忠集,包括学书为乐、学书消日、学书作故事等几则小品,大约是平时信手记下的学书体会。按:宋人崇尚个性,善学书者都是“得其意而忘其形”。欧阳修“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苏轼、黄庭坚学晋唐书法亦是如此,即从唐法入手追求晋韵,故其书不俗。苏轼论书以下书论摘自东坡集。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按:宋以后人论书,仍然重视风神骨气,但已神、气、骨、肉、血并重。凡筋骨劲健、生动脱俗者皆名之为有神。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按:此论是唐人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学书就是依从楷到行,再到草的顺序。这种顺序不同于书体演进的规律。有人认为今人作书已远离古雅,在一定程度上与这种学书的顺序有关。故有人主张学习书法要从篆隶入门。朱长文续书断选段朱长文(10391089),字伯原,宋代书法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未冠举进士而不仕,多有著述。元祐中召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撰墨池编,选辑历代书法论文汇为一编,其中续书断是他自己的著作。续书断继张怀瓘书断之后,仿其体例,将唐宋时期的书家按神、妙、能三品一一评论,以补书断之缺。黄庭坚论书按:“优孟抵掌谈说”这个典故出于春秋时代,优孟是楚国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楚庄王的爱相孙叔敖死后,优孟扮作孙叔敖的模样与庄王谈说,以慰其思念之情。黄庭坚借此表达自己对学习古代经典的看法,即舍其形而取其意,“自成一家”才是他学习古人的目的。米芾海岳名言选段蔡卞:蔡京弟,擅书。米芾认为蔡卞虽得到了古人的笔法,但其书法缺少逸气和韵味。沈辽:沈括从弟。米芾说他“排字”,是指沈辽的字拘于法度,排列整齐,缺少大小、姿态等方面的变化。按:蔡襄作书法度严谨,用笔多取涩势,故米芾评之为“勒字”;黄庭坚作书用抖笔,书写速度慢,故米芾评之为“描字”;苏轼写字的总体速度也不快,所以米芾说他“画字”。米芾评自书“刷字”,与苏轼所评“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大体相当。姜夔续书谱选段姜夔(11631203?),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词人,音乐家,善书法。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终。著有白石道人歌曲、琴瑟考古图、白石道人诗集、绛帖平、续书谱等。续书谱一卷,意在继孙过庭之书谱。分论书体、用笔、用墨、临摹、章法、气韵等。第4章 明代的书法文献总体上看,明代书法文献的种类并未超出唐宋的范围,但文献数量急骤膨胀,且良莠不齐,多有沿袭前人之作。项穆书法雅言、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是明朝有代表性的论述类著作。一、丰坊书诀丰坊,明嘉靖间书法家。字存礼,又字人翁。浙江鄞(音银)人。嘉靖进士,官至吏部考功主事。博学工文,尤精书法,然丰坊好伪造古书,为后人诟病。黄宗羲丰南禺别传曾对他有很形象的描写:“读书注目而视,瞳眶外半寸,人有出其左右,不知也。”丰坊不善治家理财,致使家财丧失殆尽。家有万卷楼,藏书甚富。然其中宋椠和写本,为门生辈窃去十之有六,后又不幸遭大火,故所存佳本无多。丰坊后将万卷楼劫余之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