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被动句的用法例解.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791781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被动句的用法例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言文被动句的用法例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言文被动句的用法例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特殊的句子形式,掌握其用法特点对理解文言文帮助很大。基本原理: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在动词性谓语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行为的发生者,这种句子称为主动句;反之,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行为的接受者,这种句子称为被动句。比如,“大雨把战士们淋得浑身湿透了。”这是主动句,“淋”的动作行为是“大雨”发出的。“战士们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了。”这是被动句,主语“战士们”是“淋”这一动作的接受者。被动句的语法特点:通常情况下,主语施加的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宾语,有时为了突出宾语的受动地位,可将宾语置于主语的位置,但是,为了不改变句意,必须在动词前加“被”,并让动作的施动者做“被”的宾语。比如,“我们打败了敌人。”“敌人被我们打败了。”如果不加“被”句意就反了“敌人打败了我们。”被动句中的“被”可以用“让”、“给”、“叫”来代替;被动句说不出或者不需要说出施动者时,“被”字后面可不带宾语。如上例可以说成“敌人被打败了。”没有引进动作的施动者“我们”。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用被动句表达,只不过使用形式要比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复杂得多,其句子的结构方式也和现代汉语不大一样。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的句意。例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此句中“周郎”是“困”曹操(孟德)动作的施动者,用“于”引进,组成“于宾语”的结构,表明“困”这一动作行为是“周郎”发出的。如何理解呢?一看动词性谓语的动作行为是谁发出的,是主语发出的,就是一般的陈述句,是“于”的宾语发出的,就是被动句。这一点和使动用法的特点相似。二看动词性谓语的动作行为是怎么发出的,是不是符合情理。比如,例2:“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此句主语是省掉了定语“相如”的“使”。是理解为“相如的出使没有侮辱诸侯”恰当呢,还是理解为“相如的出使没有被诸侯侮辱”恰当呢?那就要看看施动者发出“侮辱”这一动作行为是不是合乎情理。作为一国的使者,肩负王命出使他国,是为了解决国家之间的问题或是为了友好,不可能出使是去侮辱人家的;再说了相如升官是因为出使的时候没有侮辱其他诸侯就不合情理了。显然第二种理解恰当。那就是“辱”的动作行为是诸侯发出的,例句是被动句。判断理解这种形式的被动句要注意以下几点。1“于”字本身不表示被动的意思,而是动词有被动的意义,由于用“于”引进了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被动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比较下面两个例子:例3:“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例4:“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例3没有用“于”字,仍是被动句,是动词性谓语“激昂”含有被动的意义,和“于”字没关系。例4句意和例3一样,只是因为多了个“于”字,被动的意义更明显了。2这种用“于”字的被动句的词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现代汉语表被动的介宾短语是在动词性谓语的前面。比如,“敌人被我们打败了。”“被我们”在谓语“打败”的前面。而古汉语里,和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于”字组成的介宾短语放在动词谓语后面。比如,“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于时”在谓语“拘”的后面。3要注意和其他用“于”字而又结构相似的文言句式的区别。“于”字是文言文里使用最广泛的介词,表示的意义关系也最为繁多。和其他介词比如“以”用于动词之前不同,“于”字多数用于动词性谓语之后。同样的结构关系,如何判断哪是被动句呢?那要了解“于”字的几种常见意义。“于”字最常见的意义是作“在”讲,一般组成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介宾短语,所表示的是一种静态的关系,这样的宾语一般不是施动者,它们更多的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和时间作为状语后置而已,不表被动关系。比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于”还表示“给”、“到”、“自”、“从”、“因为”、“对于”、“比”等动态关系,它们都不表示被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动态关系里只有当主语处于被动地位时,才是被动句。“于”也有用在动词前面的,“子于是则哭,则不歌。”这种用在动词前面的“于”都不表被动。所以,判断是不是被动句,不在有没有用“于”字,关键看主语是不是被动地接受谓语的动作行为。比较下列的例子,真正的被动句意思是比较明确的。例5:“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例6:“会于西河外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例7:“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例8:“良曰:长于臣。”鸿门宴这上例子里,只有例5是被动句,其余都不是。二、用“为”(wi)表示被动。用“为”字的被动句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动词性谓语前加“为”,组成“为动词”的形式。“为”字可以直接用在动词前,也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即在后面带上宾语名词或代词,用在动词前面。比如,例9:“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为”带上了宾语“之”。例10:“幸勿为过。”报任安书例1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刺客列传“为”没带宾语,直接用在动词“过”和“戮”的前面。这种用“为”的被动句,其语法作用和现代汉语的“被”的用法一样,“为”的意义就是“被”。二是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后,再在动词前面加“所”字,组成“为所”的形式。这种被动的句式,在文言文中最多见。比如,例1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例13:“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这种用法里的“为”的后面,也可以不带宾语,比如,例14:“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记这个例子里的“为”的后面省掉了宾语“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形式的被动句里的“所”字已没有具体的意义,而且,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里,这种形式还在使用着。比如,“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三、用“见”表示被动。“见”是个及物动词,用作被动句时,是有条件的。请比较下面两个例子:例15:“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幼时记趣例16:“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比较这两个例子不难发现,当“见”带了宾语(名词或代词)时,只是一般的陈述句,不表被动。只有“见”字后面是动词时,也就是“见动词”的格式时,才可能是被动句。而且“见”一定是紧靠动词,“见”和动词之间没有其他词语。例16是被动句,“见放”被流放。“见”可以和“于”字连用,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组成“见动词(谓语)于”的格式,“见”和“于”都紧靠动词。比如,例1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例1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两个例子都通过“于”引进了施动者“王”和“大方之家”。“见”字用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的时候(类似宾语前置),译为“我”或“自己”,不表示被动。这是要和表被动的“见”区别开的。比如,例19:“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例句不是被动句。“见”可理解为“背”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而前置,相当于“我”。全句是“慈父背弃了我。”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使用的。比如“见谅”“谅解我”。四、用“被”表示被动。文言文中也有直接用“被”字表示被动的,但不多见。其形式和现代汉语相似,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也可以不引进,以不引进居多。比如,例20:“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例2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例20引进施动者“风雨”,例21没有引进。判断这种用法之前要区别“被”的词性,因为“被”常作名词或动词用,有时也和“披”相通,只有“被”字直接带了宾语,组成“被名(代词)”的格式;或者直接用于动词前组成“被谓语”的格式时,才表示被动。比较下列句子中的“被”字的用法:例22:“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例23:“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例24:“在位恭俭,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后汉书王良传例25:“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以上四例,只有例22是被动句。五、不用标志性词语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虽然没用任何的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但是依据被动句的基本原理,完全可以从上下文表达的意思上理解。大致有两类情况。一是可以补上表被动的词语。例26:“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举”的前可加“被”,函谷关不能发出动作行为,它只能是“被攻克”。二是不需要也不好补出,上下文义就是被动的关系。例27:“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廉颇,“拜”作为授予官职的一个词语,此动作行为的施行只能来自于君王,廉颇只是受动的一方,“拜”应理解为“被拜”。这种用于官职升迁的词语,常常表被动。这样例子还有,例28:“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明史王绂夏昶传“荐”就要理解为“被推荐”。再如,例29:固(辕固生)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史记儒林列传此句里的“征”是“被朝廷征招做官”的意思。以下例子从文意来看都是被动句。例30:“血色罗裙翻酒污。”“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行例3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报任安书例32:“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报任安书理解被动句的几个注意点:掌握了以上被动句的几种形式,在具体运用时还要注意几点。1弄清楚句子的主语,因为只有主语是处于受动地位时,句子才是被动句。例3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这一例子中的两句话,第一句不是被动句,“出”的动作行为出于主语“虎兕”,“于柙”只是状语后置而已,表明“出”的处所;第二句是被动句,作为静物的“龟玉”虽处于主语的地位,却不能施行动作行为,虽然作为“毁”的施动者的宾语“人”没有出现,却是存在的。所以主语“龟玉”只是处于受动地位,因而句子是被动句。2有些用了使动用法的句子,在意思上有时可理解为被动句。我们先要明确两个概念。使动用法属于词类的活用,“活用”是就句子中的某个词语而言,被动句属于句式,是针对整个句子。两者不是一回事。怎么确定?那要看句子表达的侧重点是什么。比如,例34:“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报任安书此例中的“辱”可理解为使动用法,“使辱”。按照主动句翻译则句意为:“最上是不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主语省略。如果按照被动句的要求翻译,就要突出“辱”的宾语“祖先”,让“祖先”处于主语的地位。句意为:“最上是祖先不被侮辱,其次是自身不被侮辱。”句意一样。两句比较,显然被动句更好,比主动句语气重,更能突出“祖先”的地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依据上下文意是否贯通,风格是否一致,是否更符合作者的意图而定。3判断被动句的时候,要注意主语产生动作行为的原因是否来自于外界。主语要有“被迫”的情形。例35:“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报任安书主语的“系狱”(关在牢里)只能是“被迫”而为。有些虽不是“被迫”,但其情形,仍是来自外界的原因。例36:“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一般情况下,“感动”的原因更多的是来自外界,受外界的影响而感动是人的正常的心理活动,这样的句子往往就是被动句。以上对于被动句的形式及用法的例解,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体会,加深印象,最终才能自如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