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新人教版选修四学案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8757190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新人教版选修四学案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地理新人教版选修四学案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地理新人教版选修四学案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章末整合 学案(人教版选修4)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1乡村聚落的形成栖身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人类最早是群居,很多人共同生活,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相互帮助、合作,更好地防御危险、灾难,更方便地获取食物、资源,并生殖繁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驯养家畜、种植作物和贮存食物能力提高,人类开始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相分离,居住在平原的人们开始有了稳定的农田,住所也开始相对固定,所以人类开始定居,形成乡村聚落。但最初的乡村聚落仍然随着人类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随耕地的变迁而变迁。后来随着人类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不断进步,乡村聚落的位置才逐渐稳定下来。同时人类居住的房屋的建设越来越坚固、经久耐用。但是在半干旱的草原地区,随着气候的季节交替,牧民仍然过着游牧的生活,其房屋也是适应这种游牧生活、生产方式的帐篷和毡房。可见,乡村聚落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类的生产方式变化而形成的。所以,聚落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2村落的发展(1)原始的居住地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以防寒暑、避风雨、防野兽和防疾病,并更好地生活。在史前时代,经济生活极简单,甚至无固定活动地点,人类的居住地是非家居式的。在采集经济时代,人们寻求环境较好的地区居住,有的地方由于交通不便,以致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离。为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人们就地取材建立简陋住宅,有穴居、巢状树居等。穴居多分布于石灰岩、黄土等易穿凿的地区,或利用现成岩窟。今日的非洲、亚洲、欧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仍可看到改进了的或者现代化的穴居(例如: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西班牙的扑德库斯也有很多人居住在砾岩地层的洞穴中)。由于仅依靠天然的树果、草根、薯类或者鱼、鸟、兽类等食物维持生活,人类不得不分散居住,单位面积的人口可容量极小。与其说是居住于聚落,莫不如说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分散居住地。加之这些食物只能在一定季节和一定地域找到,因此聚落不能固定,而是流动性的。原始居住地不全是分散的,石器时代已出现穴居生活。由于人类利用天然洞穴居住,容易集中在一定的地区。同时为了捕获大型野牛、野鹿等兽类,或者为了自身防卫,也发生了社会联系,因此居住地比以前密集。原始居住地多建于森林茂密的低山林区,便于男子狩猎,女子采集,在海边也有原始的捕鱼活动。不论狩猎或者捕鱼,资源均易枯竭,因此人类活动要多移动,居住地也多为临时性的。原始穴居由于地区不同,各具特点。例如欧洲旧石器时代广泛利用洞窟居住;而日本因潮湿多雨,洞窟生活不利于健康,多居住竖穴(下挖地面50 cm左右,作为居住面,设立柱,在其上修葺房盖,其形呈四角并近似圆形,直径36 m,周围设排水沟,以防野兽和敌人进犯)。我国原始居住聚落,也始于巢居。古代传说中有巢氏,因禽兽多,皆筑巢避之。40万150万年前的原始居住洞穴在山西、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都有发现。当前世界从事采集和狩猎等原始生活者约数十万人,原始聚落仍然存在,主要有散布在东南亚岛屿上的耐格里特人,即身材矮小的黑人和东南亚的古亚洲族,非洲的布须曼人、比古米人,北美洲的爱斯基摩人等,由于狩猎和采集活动移动性大,通常是非定居的,多以临时聚落分布在移动的范围之内,部分是半定居的。爱斯基摩人冬季居住于半地下式的固定住所中从事渔业生产。安达曼群岛的居民干季从事移动生活,5个月的雨季由于食料丰富而筑固定聚落居住。(2)古代村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转向饲养家畜、栽培作物、生活安定的定居生活。居住条件有很大进步,建立了永久性的房屋,在西方称为小村或者村落,在文化经济水平低的社会,虽有固定的村落,但为了交换或者获得商品和食品,人们常常季节性地移住他地,到一定时期再返回村落来。氏族社会时期,经济自给、提高生产力的能力很弱。为防备经常袭击住所的灾害,便于与其他集团斗争,人们结成了较大的集团。为了防风或者防野兽而筑起墙垣,维护了村民的共同利益。为了修筑水路或水渠、农道,需要较高的管理技术和人力财力,这些就成为村落共同的任务和行政组织的中心工作。这对于从事水田耕作的季风区的亚洲村落,以及维护干燥地区的绿洲水路为中心的中亚、西亚、北非、南美中西部的村落都一样重要。为了恢复旱田地力,要分块轮作,实行了二圃式,部分土地休闲,牲畜也实行了放牧。农牧结合,以村落为中心,是欧洲的典型做法,后推广到殖民地的新大陆。游牧地区,以干燥气候为主,以家畜为主要财产。由于有季节性的游牧,住宅也随着转移。建的是蒙古包和帐篷式住宅。游牧聚落多数是分散的。但由于水源或者其他的原因,也有集中数十户牧民的村落。山地游牧或者移牧,有固定的越冬聚落,也有夏季的季节村落。在阿尔卑斯山的高山草地地带,分布有许多牧人小屋。山麓的村子与普通的村子一样,亦进行耕作。游牧民必须用其大部分产品(毛皮、乳制品等)交换谷物及其他日用品。牧民与绿洲农民有共生关系。绿洲既是居住聚落,也是市场和重要商业中心。这一时期有的村落规模相当大。如约6 000年以前的西安半坡村氏族公社的聚落规模就很大,每个聚落都是氏族或胞族的居住地。如下图,A、B两聚落分别位于我国的第二、第三大平原上。判断A、B聚落形态,并分析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回答有关问题。(1)A聚落呈_形或不规则的_形。这是因为该地位于河流较_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_,它常分布在_平原上。(2)B聚落呈_状。这是因为该地位于河网密度较_的平原地区,村落沿_伸展。它常分布在_平原上。答案(1)圆多边少完整、开阔和平坦华北(2)带大河道长江中下游解析A、B两图分别代表我国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村落。村落是规模较小的以农业活动和与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它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都深深地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当然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耕作方式的改进,村落的规模和范围、形态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二、城市起源区的古老城市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美等地。1尼罗河谷地埃及城市起源于大约公元前3200年。现存最古老的城堡为第二王朝在阿拜多斯建的城堡,城墙用粗糙土坯砌成,城外有护墙和壕沟,城内设神庙、住房及其他设施。第十二王朝(公元前1991前1786年)的卡宏城是古埃及现存较完整的城市遗址,它位于开罗以南约100千米处。该城呈长方形,围有城墙,内分东西两部分。东部为贵族区,西部为贫民区,城内房屋、街道排列整齐,代表着古埃及普通城镇的格局。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379前1362年)在开罗以南287千米处建的都城阿马尔奈,跨尼罗河两岸。该城没有城墙,东西宽5千米,南北长13千米。中心区有王宫,神庙分列于左右。北部有夏宫,作为避暑用,南部为高级官员府邸。2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城市出现的时期与埃及大体相同。乌尔和巴比伦城是其两座世界闻名的古城。乌尔古城遗址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东南约300千米的幼发拉底河畔。乌尔城建于公元前2200前2100年,呈卵形,南北长约1 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周围筑有城墙,城北和城西各有一码头。城中建有塔庙、庙宇、王宫、城堡、陵墓等。塔庙是最重要的宗教建筑,分4层,基长62.5米,宽43米,顶部有神庙。该塔庙是祭神和观察天象用的建筑。巴比伦城位于巴格达以南约90千米处。公元前19世纪,汉谟拉比国王统一两河流域,以巴比伦城作为王朝首都。后经扩建,据记载,该城面积达88平方千米,人口多时达50万60万。它跨幼发拉底河两岸,呈长方形,有三道城墙,9个城门。城中心有南北向大道,两侧是神庙,西侧的塔庙高91米,有7层,比乌尔的塔庙多3层。皇宫分南宫和北宫,位于大道北端西侧。南宫东北部有著名的“空中花园”。与富丽堂皇的宫殿和神庙相比较,贫民区住房非常简陋,街道狭窄弯曲,卫生条件差。3印度河谷地古印度文明产生于现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西岸。早期的重要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它们大约建于公元前2550前2000年。哈拉帕城位于现巴基斯坦北部旁遮普省的拉维河左岸,面积有数百公顷。该城建在一高地上,周围有高而厚的城墙,呈整齐的长方形。城内街道宽直,两旁房屋排列整齐。房屋一般为砖砌的两层。城中有一大型建筑遗址,可能是宫廷或兵营。城中设有卫城,其北面有谷仓遗址。摩亨佐达罗位于现巴基斯坦南部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境内,面积达2.5平方千米。人口估计有三四万人,城市近似长方形。城内街道排列得十分整齐,成十字交叉状。房屋用烧制的红砖砌成,平顶,部分为2层。卫城位于城西地势较高处,四周有壕沟和城墙,是统治阶层的住地。北半部中央有一大浴池,可能是某种宗教仪式的建筑物。池西有大谷仓。卫城的南部可能是会堂和寺庙。整个城市已有良好的排水系统。4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据早期的文字记载,夏朝时已筑有城。但迄今从考古发掘的遗迹确认,中国最早的城市是位于今郑州市中心及北关一带的商城。据考证,商城为商王仲丁的傲都,距今有3 500年历史。该城平面图形接近长方形,南北长2 000米,东西宽1 700米。城墙为夯土,相当坚实。城内房屋有地上的、半地上的,甚至完全是地下的穴。房屋附近有储藏谷物的窖穴。在东、北、西三面城墙外发现有大量的铜器、骨器、陶器以及酿造坊。由于现在只挖掘出一部分,该城整个面貌尚不清楚。周时,原都城在今西安市以西不远的丰、镐两县附近,后迁至今洛阳。在洛阳市涧河旁发现的夯土城墙遗迹可能就是周王城。其外形为十分规则的方形。据记载,当时都城城方九里,每边3门,城内街道9纵9横(也可能是3纵3横,每条街由3条并列道路组成),每条街可并排走3辆车。城中心朝各方百步,内有祖庙和社稷坛。这种记载虽尚未被考古所证实,但对我国后来都城建设影响很大,例如元朝大都和明、清两朝北京城的布局与上述记载颇相似。5中美在美洲,城市起源最早的地区在中美。其中最古老的城市为代表玛雅文明的蒂卡尔和代表托尔特克文化的特奥蒂瓦坎。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早期城市分布区:A_,B_,C_,D_,E_,F_。(2)把下列早期出现的城市与其所在地区用直线连起来:巴比伦A底比斯 B希腊 C摩亨佐达罗 D蒂卡尔 E殷 F(3)世界上出现的第一批城市,多数位于()A河流上游地区 B热带丛林地区C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D沙漠中的绿洲(4)简述第(3)题的原因:_。(5)有些古代城市,如印度的摩亨佐达罗,不能延续到今天,是因为古代城市_很大,发展很不_,城市的发展水平_。答案(1)南欧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2)CBADFE(3)C(4)世界上一些大河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早期农业生产发达的地方,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也使得一些人得以从事工商、军事、文化、政治等活动,而这些非农活动的聚集和非农人口的出现是城市出现的根本标志(5)兴衰起落稳定很低解析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耕业在这些地区大大发展。河流的冲积平原自古以来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区,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如南欧、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区,分别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但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城市发展水平很低,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故有的城市不能延续到现在。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是人类古文明兴起的地区,也就是早期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1下列有关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旱作农业平原地区,往往发育成密集型的乡村聚落B在一些平原地区,为接近水源,沿河发展可形成带状聚落C在丘陵地区,乡村聚落多沿坡麓地势平缓处发育成团块状D水稻种植区为了便于排灌,就近管理,多形成分散型乡村聚落2工业革命后,一批新兴的工商业城市的形成,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地形矿产资源交通A B C D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城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古代北方城市的发展一直领先于南方B受政治环境影响大C主要沿重要的铁路线分布D形态结构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在形态结构上与欧洲同时期城市相同4属于逆城市化现象的主要表现是()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膨胀,中小城镇发展缓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乡村人口出现回升A B C D5下列有利于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是(双选)()A多建高层建筑,节约城市用地B限制小排量汽车上路C优先发展公共交通D发展立体交通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第6题。6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7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1)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图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2)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答案课时作业1C本题考查乡村聚落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特点及成因。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选项,可通过对比四个选项的内容,用排除法做出合理、正确的选择。A选项体现了农耕条件优越的旱作农业平原地区,由于土地完整连片分布,人口密度大,乡村聚落规模较大,房屋密集;B选项反映了受河流形状影响而形成的带状聚落;C选项中,在丘陵地区,有的聚落沿坡麓地势平缓处延伸成带状而不是团块状;D选项中反映的是水稻种植区的分散型乡村聚落特点。综合比较,只有C选项说法是错误的。2C3.B4C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膨胀,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畸形发展的现象,不属于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是城市化的三个重要标志之一。5CD建高层建筑只是能够节约用地,对大气环境的质量的改善没有什么关系;小排量汽车的污染比大排量的要小,限制其上路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也没有重大关系;而发展公共交通能够减少交通工具的使用量,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能改善大气的质量;发展立体交通使道路畅通,能够减少因道路拥堵而产生的大量汽车尾气,改善大气的质量。6D城市建设使硬质地面面积增大,绿化面积减小,地表径流由于没有植被等的阻碍,汇集速度加快。再加上地表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蒸发量减少,导致汛期洪峰流量加大。7(1)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水汽较多(靠近河流),易产生浓雾;乙路段。乙路段地势较甲路段(更)低平,(离山较远,冷空气更容易进入),接近(开阔)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水汽较多)。(2)东北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有峭壁,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南偏西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地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隐患。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