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文化生活》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743548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年级《文化生活》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年级《文化生活》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年级《文化生活》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中利2011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文化与生活(闭卷)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道题,本部分共60分。1下列不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 )A红色旅游 B参观历史博物馆C看电视、听音乐 D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其意义是 ( )文化力量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之所在 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 文化建设是国家全部工作的中心 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A B C D3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春节联欢晚会上21个聋哑演员将舞蹈千于观音表演得天衣无缝、美妙绝伦。舞蹈千手观音主要运用了手的变化来表达拂教传说中观世音菩萨的千变万化。21位演员通过手的丰富多彩的变化和出人意料的组合在绚丽多彩的灯光辉映下给观赏者带来极大的美的感受。这说明 ( )A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总是积极的B成功的艺术作品源于人的创造力和想像力C艺术创作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和创新精神D艺术创作不需要通过社会实践4下列能够体现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的现象有 (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发展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A B C D5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A儒家的仁爱、孝悌、谦恭等传统价值取向在今天仍然有其影响力 B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多C中国文化包含56个民族的共同智慧结晶D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被本土化6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勤俭节约、艰苦朴素 勤劳勇敢 团结统一A B C D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家费孝通先生在谈及文化的多样性时有一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据此回答79题。7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含义是 ( )A承认本民族文化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前提B只有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才能称誉世界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D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8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基本含义是 ( )A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能促进世界的融合进程B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最终达到民族文化的完全融合D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9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求同存异 B兼收并蓄C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D公平、公正、合理、正义10“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这种观点否定了( )文化创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A B C D文化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文化”一词具有多义性。我们所讲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回答1113题。11我们所讲的“文化”包括语言和文字 自然科学和科技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A B C D12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如果人们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遇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这说明:A文化是对神的描绘 B文化是神的恩赐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是动物的反映13文化不是神的恩赐,也不是动物的活动,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这表明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C文化不需要物质载体 D文化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校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理想追求与办学特色,对于促进学生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回答1415题。14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句校训表达了A文化的产生根源 B文化的表现形式C文化的巨大力量 D文化的深刻内涵15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在中国历史进步的洪流中发挥先锋作用。这说明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A B C D16过去国际军事政治斗争的背后,主要表现为直接争夺工业必需品的资源和商品、资本的竞争展开。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A文化与国际军事政治是无关的 B文化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C文化就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 D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17一个国家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A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B把文化建设做为全部工作的中心C把思想道德建设做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D以先进文化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虽对各国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不可能消除文化的多样性。回答1820题。18报载,当中国年轻人热衷过“洋节”的时候,韩国却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因此有关专家强烈呼吁中国人不要冷落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体现了文化的 特征。A社会性 B民族性 C时代性 D阶级性19对于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有人认为过于繁锁,应该革除;也有人认为,正是包饺子、吃粽子、饮菊花酒等习俗才构成了中华民族节日文化,有必要通过立法加以保护并发扬光大。这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同 人们的文化素养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 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同A B C D20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大肆鼓吹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要开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更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B要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就必须禁止文化交流C世界正在走向一体化,文化间的冲突是不可阻挡的潮流D西方价值观的传播,不利于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1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千百年来,黄帝陵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认祖的圣地。这表明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已同化于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 B C D22中国艺术有许多独到之处。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写者的情绪和审美的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方式,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奥秘。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的人生写照。这说明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 A B C D23、汉族人婚嫁时大都是喜笑颜开,而鄂西土家族女孩则自小就跟人学唱“哭嫁歌”,以便自己出嫁时好表现才能,哭得好听又让人伤怀感动。土家女孩这样做,取决于其( )A价值观念不同 B风俗习惯不同 C文化程度不同 D交往方式不同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既各具特色,又有相通之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人们必须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据此回答2425题。24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文化竞争又排斥文化合作的过程 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 A B C D 25在进行文化比较时,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能有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的本质是一种傲慢的态度,也是一种学术浅薄。反对文化中心主义是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表现 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是尊重差异、平等相处的要求 是承认各国文化具有优劣的表现A B C D 26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天体那么简单,被赋予浓厚的文化色彩,比如赋予了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赋予了思想的情节等。这说明了()A.文化的多样性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D.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27北京市从2007年正式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新教材打破了大一统的局面,语文课本中收录了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雪山飞狐等现代非主流文学作品。语文课本内容相对更加丰富多彩。这说明()A.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语文教材呈现商业化趋势无可厚非B.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C.武侠小说应大力发展D.中学语文课本应该给学生介绍风格多样、类型丰富的文学作品28.当前的文化作品创作中,文化创作人都已经开始注意“文化自觉”问题,比如近几年的电影、电视剧、甚至动漫片都开始发觉本土文化资源。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也都从语言修辞、审美情趣、素材收集等各方面都充满了本土文化的气息。对此评价正确的是()A.错误,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精神在文化上的反映B.错误,文化创作因坚持对当代人的有用性,不能将传统文化这个大包袱时刻背在身上C.正确,能够自觉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D.正确,可以用民族文化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29.“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A.较大的包容性 B.较强的保守C.相对的稳定性 D.鲜明的民族性30.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2011年上学期期中考试答题卡文化与生活(闭卷)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31题10分、32题30分,共40分)31.材料:当前的中国文化产业偏重关注经济效益,但是缺乏社会效益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比如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针对当前的文化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模式所衍生的一系列文化粗浅、轻薄、空洞、庸俗等现象,发出了自己的一些忧思。冯先生认为:“文化的尊严一旦被糟蹋,文化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文化一旦被糟蹋,反过来一定会糟蹋人。”问:冯先生的话语引人深思,文化被糟蹋了,最终糟蹋了人自己。请结合相关文化与生活知识,谈谈文化对人的作用是什么?(10分)32、材料一:美国学者约瑟夫.列文森在其著作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近45年热烈的讨论,当然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引起了中国学者们的热切关注。列文森的主要观点为:长期以来,儒学随着中国旧社会的解体,儒学“生存的土壤”遭到破坏,甚至是灭绝性的摧残。伴随着对封建经济、政治的猛烈批判,儒学也经历了空前的劫难。儒学是否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了呢?儒学的衰落是有历史必然性呢,还是是人为因素呢(列文森更倾向于前者)?广而言之,所有的传统文化(不管是哪个民族、那个学派)是否只具有历史价值?一旦历史发生变化了,那么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将面临被历史淘汰的局面。简言之,所有的文化都只具有相对的历史意义,没有文化可以超越历史时空,即没有永恒的文化。近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人都是在这种文化格局中致思的,感情上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理智上向西方看。王国维先生就说过,“可爱的不可信,可信的不可爱”。拥抱可信的西方文化,与民族情感不和。拥抱传统文化,与理智不和。最后在这种文化纠葛中葬身昆明湖。材料二:从近代开始,一直到今天,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就一直存在两大派。一派可以称之为西化派,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再适应今天的中国社会,主张以批判为主,主张吸纳先进的现代西方文化。另一派以同情的继承为主,主张中国文化应该立足本国传统文化,批判性地吸纳西方文化。(这个格局非常复杂,两派之中都有很多的真知灼见,不是简单的选择一家就完了。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合理成分,相应地也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问:(1)完全抛开传统文化的负面后果是什么?一味拒斥外来文化的负面后果是什么?(10分)(2)简单谈谈“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文化发展与文化继承的关系,10分)(3)在当代的文化创新中,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典型国度,一方面面对弱势但丰厚的文化传统,一方面面对外来的西方强势文化。我们如何正确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10分)2010年期中考试参考答案文化与生活(闭卷)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DCCAACCDCBDDACC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DABDADCBDADDCCA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31题10分、32题30分,共40分)31.材料:当前的中国文化产业偏重关注经济效益,但是缺乏社会效益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比如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针对当前的文化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模式所衍生的一系列文化粗浅、轻薄、空洞、庸俗等现象,发出了自己的一些忧思。冯先生认为:“文化的尊严一旦被糟蹋,文化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文化一旦被糟蹋,反过来一定会糟蹋人。”问:冯先生的话语引人深思,文化被糟蹋了,最终糟蹋了人自己。请结合相关文化与生活知识,谈谈文化对人的作用是什么?(10分)参考答案:围绕(1)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2)增强人的精神力量;(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三方面结合自己的一些论述来答题就可以给高分。着重考察学生对文化与人的关系的掌握程度。答案一定要突出文化对人的强大塑造作用。32、材料一:美国学者约瑟夫.列文森在其著作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近45年热烈的讨论,当然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引起了中国学者们的热切关注。列文森的主要观点为:长期以来,儒学随着中国旧社会的解体,儒学“生存的土壤”遭到破坏,甚至是灭绝性的摧残。伴随着对封建经济、政治的猛烈批判,儒学也经历了空前的劫难。儒学是否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了呢?儒学的衰落是有历史必然性呢,还是是人为因素呢(列文森更倾向于前者)?广而言之,所有的传统文化(不管是哪个民族、那个学派)是否只具有历史价值?一旦历史发生变化了,那么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将面临被历史淘汰的局面。简言之,所有的文化都只具有相对的历史意义,没有文化可以超越历史时空,即没有永恒的文化。近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人都是在这种文化格局中致思的,感情上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理智上向西方看。王国维先生就说过,“可爱的不可信,可信的不可爱”。拥抱可信的西方文化,与民族情感不和。拥抱传统文化,与理智不和。最后在这种文化纠葛中葬身昆明湖。材料二:从近代开始,一直到今天,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就一直存在两大派。一派可以称之为西化派,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再适应今天的中国社会,主张以批判为主,主张吸纳先进的现代西方文化。另一派以同情的继承为主,主张中国文化应该立足本国传统文化,批判性地吸纳西方文化。(这个格局非常复杂,两派之中都有很多的真知灼见,不是简单的选择一家就完了。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合理成分,相应地也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问:(1)完全抛开传统文化的负面后果是什么?一味拒斥外来文化的负面后果是什么?(10分)参考答案:本问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些基本感知能力。要求不高,但不容易做答,课本没有提供现成答案,需要自己思考、总结。可以结合实际例子阐释自己的观点。现做参考答案如下。(1)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的根基,任何时代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创新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重新开始,从头做起。完全抛弃传统文化必将斩断民族文化的根基,最终陷入“邯郸学步”和“无米之炊”的陷阱中,丧失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2)从古至今,文化上的创新和发展,从来就不可能是一种文化单独进行、闭门造车。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不同民族的文化需要在平等和多样化的基础上交流、借鉴、合作、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文化的共同发展。如果我们一味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抱残守缺,必然陷入文化上的孤立,必然陷入“夜郎自大”和“守株待兔”,最后被历史所遗弃。(2)简单谈谈“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文化发展与文化继承的关系,10分)参考答案:(1)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新文化一定是建筑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离开了传统文化,文化发展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结合时代精神和状况,批判地继承,有所淘汰、有所发扬。(3)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是文化变迁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或缺。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更好继承。(3)在当代的文化创新中,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典型国度,一方面面对弱势但丰厚的文化传统,一方面面对外来的西方强势文化。我们如何正确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参考答案: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围绕这条总原则展开叙述都可以考虑打高分);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平等交流、相互借鉴、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围绕总原则展开叙述就行,要突出以我为主和开放、平等的交流借鉴,防止文化上的自卑和不自主。一定要点明交流、借鉴、吸收、融合的根本文化立场是中华民族本身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