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神岭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736752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侯神岭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侯神岭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侯神岭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前 言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的主体、是森林经营单位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经营森林、制定林业生产年度计划与安排、组织森林经营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森林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编制的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的中长期规划。科学编制与实施森林经营方案,是永续经营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经营能力的需要,也是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和手段。森林经营方案是根据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同时依据林资发2006227号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试行)精神、依据林场森林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编制此经营方案。本次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是在上次(20012010年)森林经营方案的基础上,依据山西省2005年二类调查和2007年数字生态规划的森林资源数据,通过补充调查,将森林资源数据更新。以更新后的森林资源数据作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依据。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侯神岭国有林场始建于1962年,其前身为怀步峪森林经营所,场址曾先后在侯神岭、怀步峪,1977年迁于现住址李元镇马森村,距县城西北12公里处。经营区分布于沁源县中峪、李元、灵空山、沁河、郭道和韩洪6个乡镇,45个行政村。下设李元、中峪和沁河3个营林区,场部设有办公室、财务室、技术室、天保办等4个科室。经2005年重新发证,现国有经营面积6080.7公顷。侯神岭国有林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由单纯造林育林向采育结合转变,由单纯营林投资型向生态保护型转变,由单纯林向绲交林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在建设过程中,努力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水平,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同时,注重应用现代林业新技术新成果,该场经营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特别是天然林保护中取得很大效益和贡献。国有林场的经营模式和显著成效,在国营林区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侯神岭国有林场在林业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党的林业政策正确指引下,在一代代林场职工的努力下,为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建设用材。同时,发挥了林业生态、社会和经济的三大效益。但是,大面积的天然林、针叶林和纯林,也给生物多样性、地力维护和生态效益的正常发挥等,带来一些问题,大面积的油松纯林出现大小蠹危害,必须引以重视。侯神岭国有林场面对目前国家对林业高度重视和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的有利时机和大好形势,这将对林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本次对侯神岭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的重新编制,将进一步根据林场的现状和林业发展的大政方针,按照科学、合理、可持续、实用可行的思路,为今后指导和加快该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崛起做出积极的贡献。本次经营方案编制工作受到沁源县林业局、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及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规划院、候神岭国有林场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编案人员水平有限,时间仓促,问题和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完善。山西省候神岭国有林场森 林 经 营 方 案第一章 基本概况1.1自然环境1.1.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候神岭林场位于太岳林区南部,沁源县中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128-11221,北纬3623-3640,全场东西宽约20公里,南北长约32.5公里。东与马西、马泉林场为邻,西与灵空山林场毗连,北靠龙门口、将台两林场,南与安泽县相接。行政区域属于沁源县中峪乡、李元镇、灵空山镇、沁河镇、郭道镇、韩洪乡,场部驻沁源县李元镇马森村,位于县城西北12公里处。经2005年重新发证,现国有经营面积为6080.7公顷。林场范围涉及6个乡镇,45个行政村,6200户,居民约2.8万余人。候神岭林场属于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定性为企业管理的科级单位,业务隶属省林业厅领导,行政属省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领导。1.1.2 地质、地貌林场境内地貌属中起伏侵蚀中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群山起伏,沟谷纵横,林场境内海拔9891527米,岩石主要为片麻岩,属中高山天然林区。1.1.3 水文、气候侯神岭国有林场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一年四季明显,冬季少雪干旱,春季多风干燥,夏季雨量集中的特点,气候温和干燥,年平均气温约8.3,日均温10的年积温2700左右,年降水量650毫米,多集中在七、八两个月,年日照2600小时,无霜期125天。主要气候灾害有大风、冰雹、春旱等。境内有狼尾河、柏子河两条较大的河流,从西向东流入沁河。1.1.4 土壤侯神岭国有林场土壤主要为淋溶褐土和褐土,淋溶褐土占62%,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层薄、中、厚面积比为5.9:4:0.1,有林地立地条件、级,面积之比为1.1:5.6:3.3。1.1.5 植被林场植被中乔木树种主要为油松,分布较为均匀,有少量辽东栎、落叶松,森林类型以天然油松纯林为主;灌木有沙棘、黄刺玫、榛子、樱桃、绣线菊、胡枝子、胡颓子、山桃、山杏等;草类有羊胡子草、白草等;农作物以玉米、谷类、豆类、马铃薯等为主。1.2 社会经济条件1.2.1经济条件该区域人口相对集中,产业以采煤、焦化为主,本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以煤矿、商业服务、外出务工为主。经济相对发展较快,人均年均收入8000元以上。1.2.2 交通通讯林场经营管护范围内交通便利,场部设在公路边,境内有干线公路40公里(沁洪线、崔程线),林道50多公里,乡村公路94公里,总长144公里,距离县城12公里。通讯较为落后,手机信号不足,电脑不能上网,电话只能接通场部,急需改造。1.3 林场森林经营状况1.3.1 管理机构候神岭林场属于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为科级建制,行政属山西省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领导。为黄河上中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林场始建于1962年,其前身为怀步峪森林经营所,场址曾先后在侯神岭、怀步峪,1977年迁于现住址-李元镇马森村。林场下设李元、中峪、城关三个营林区,场部设有办公室、财务室、技术室、天保办等4个科室。1.3.2 职工状况侯神岭国有林场现有在编职工35人,离退休20人,在编职工中:管理人员15人(其中包括财务人员2名、技术人员2名,天保办3名),管护队伍8人,待岗人员12人。1.3.3林场设施林场现有固定资产净值18.8万元;办公用房面积300平方米20间。辅助用房面积612平方米13间,实现了“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网络);现有“二站、二点”等设施;有林道75公里,汽车1辆,摩托车1辆。1.3.4 森林经营一九九八年九月,山西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停止天然林采伐的通告;二OO一年,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从此,侯神岭国有林场进入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保护天然林、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主的林业建设转变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进行林业生态体系和后续产业体系建设。随着林业建设的战略转变,林场原有经营模式被打破,旧的产业体系陷于瘫痪,收入来源被掐断,经济滑坡,职工收入降低,各方面矛盾凸现,保护与发展成为林场林业发展的首要课题。侯神岭国有林场现有林业用地6070.5公顷,共涉及李元、中峪、城关三个营林区,50个林班,758个小班。其中有林地4550.3公顷,疏林地472.5公顷,未成林地9.2公顷,灌木林地900公顷,无立木林地3公顷,宜林地135.5公顷。森林覆盖率74.8,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312819.8立方米。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场在管护好现有森林和林地同时,主要进行了造林和封山育林,其中:造林386.7公顷,封山育林1460公顷,飞播造林366.7公顷,增加了森林植被,提高了生态效益。“十五”期间完成营林生产任务833.3公顷。其中:天保工程飞播造林386.7公顷,封山育林413.3公顷,世行核桃经济林33.3公顷。“十一五”期间在完成国家天保工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资源条件,重点发展油松采脂、大苗移植、承揽社会绿化工程等,有力地促进了林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侯神岭国有林场属黄河上中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近几年来,在完成国家天保工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资源条件,重点完成了国债转贷和油松采脂、大苗移植、承揽社会绿化工程等,弥补了林场的经济不足。1.3.5经济收入侯神岭国有林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只有造林、封育任务,没有采伐指标,林场经济收入主要靠天保经费来支撑。另外林场在完成国家天保工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资源条件,重点发展油松采脂、大苗移植、承揽社会绿化工程等项目,收入只能维持日常零星事务,不存在有经济收入。第二章 森林资源本次森林经营方案以山西省2006年二类调查和2007年数字生态规划的森林资源数据为基础,通过补充调查,将森林资源数据更新。以更新后的森林资源数据作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依据。2.1森林资源调查2.1.1 调查人员组成本次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森林资源资源调查工作由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牵头,抽调全省各林业规划院50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首先,组织全省森林经营方案试点工作的全体技术人员以乡镇为单位划分为12个组,质量检查组,对全局沁源县境内完整林场的所有森林资源进行补充调查和修订。2.1.2 调查方法制定森林资源调查采用抽样调查与小班补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总体抽样调查控制小班调查,提高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的调查精度。技术标准严格执行山西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定的各项相关标准。1抽样调查根据国家林业局颁发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的要求,太岳林局森林资源蓄积量是以沁源县为总体进行总体蓄积量抽样控制,总体抽样控制精度90为%。根据沁源县以往资料估算蓄积量的变动系数为80%,要求用95%的可靠性进行估计,采用公式n=t*c/e(其中n代表计算的样地数,t代表可靠性指标,当可靠性指标为95%时t1.96,c代表变动系数,e代表相对误差)计算样本单元数,则计算的样地数为246个。在沁源县1:5土地利用现状图公里网格上进行布点,共布设样地269块,经现地调查确认落在有林地、疏林地内的有效样地221块,(其他样地落在县界外或落在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农田、未利用地及其他地类中的样地,按无效样地对待)。2小班补充调查根据山西省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细则、山西省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森林资源补充调查工作。(1)调查范围内容:凡小班范围有变化或小班范围无变化但小班发生某种变化的均应填写小班调查记录卡,并根据补充调查记录统计修正森林资源统计表。补充调查内容主要有:地类、林种、小班面积、树种起源、林龄、权属及小班变化原因。对因地类变化而增加林分蓄积量的小班还应测定树高、胸径、株数、蓄积、郁闭度等因子。(2)调查方法:利用1:1万卫片和1:1万地形图,采用对坡观察勾绘小班界限,然后深入小班调查核实小班的变化状况,需要实地量测林分蓄积量的采用角规测树和样圆调查两种方法。2.1.3 调查精度分析本次林分蓄积抽样调查精度为92.87,高于规定的总体估测精度要求。经补充调查修正后的小班资源数据其蓄积量累计值与抽样调查估测值对比误差率为3.48,均符合国家林业局颁发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的要求。小班调查的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抽样调查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小于1倍标准误,符合精度要求,以各小班汇总的蓄积量可作为全场的总蓄积量。2.2 森林资源现状2.2.1 各类土地面积侯神岭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6080.7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6070.5公顷,占99.8%,非林地面积10.2公顷,占0.2%,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4550.3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5.0%。有林地全部为生态公益林。详见附表1。2.2.2 林木蓄积侯神岭国有林场活立木总蓄积量312819.8立方米,林分蓄积量296425.4立方米,占总蓄积量94.8% ,疏林地蓄积量16394.4立方米, 占总蓄积量5.2% 。林分中有林地全部为生态林。详见附表2。2.2.3 林分面积、蓄积侯神岭国有林场林分总面积4550.3公顷,总蓄积296425.4立方米。其中:幼龄林面积221.1亩,占林分的4.9%,蓄积16676.7立方米,占林分的5.7%;中龄林面积1385.5亩,占林分的30.4%,蓄积66842.3立方米,占林分的22.5%;近熟林面积568.6亩,占林分的12.5%,蓄积36272.4立方米,占林分的12.2%;成过熟林面积2375.1亩,占林分的52.2%,蓄积176634立方米,占林分的59.6%。详见附表4。2.2.4 人工林面积、蓄积侯神岭国有林场人工林总面积758公顷,总蓄积49335.1立方米,占有林地面积的16.7%,蓄积占林木总蓄积的16.6%。详见附表4。2.2.5 天然林面积、蓄积侯神岭国有林场天然林面积 3792.3公顷,总蓄积247090.3立方米,占有林地面积的83.3%,蓄积占林木总蓄积的83.4%。详见附表42.2.6 生态公益林面积侯神岭国有林场界定生态公益林总面积6070.5公顷,占经营总面积的99.8%。其中特殊(国家)公益林2022.4公顷,占生态公益林面积的33.3%;重点(地方)公益林4048.1公顷,占生态公益林面积的66.7%。其中林业用地4550.3公顷,占生态公益林面积的75%;有林地4550.3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00%。详见附表5。第三章 上期经营方案实施评价侯神岭国有林场上经理期的经营,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变了林场经营方向,由生产经营型变为生态保护型。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建设,该场进入了后10年新的发展时期,这是林业纳入天然林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时期。该场通过几十年的经营管理、保护和调整,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天然林保护基地和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在上经理期间以坚持“以保为主、生态优先、分类经营、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针,坚持以保护为基础,加快资源培育和利用步伐,基本实现了本经理期间森林经营方案的目标。3.1 经营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场中心任务是森林管护,在管护好现有6070.5公顷森林和林地的同时,进行了造林和封山育林,其中:造林386.7公顷,封山育林1460公顷,飞播造林366.7公顷,增加了森林植被,提高了生态效益。“十五”期间完成营林生产任务833.3公顷。其中:天保工程飞播造林386.7公顷,封山育林413.3公顷,世行核桃经济林33.3公顷。“十一五”期间在完成国家天保工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资源条件,重点发展大苗移植、承揽社会绿化等多种经营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林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2执行情况评价林场上经理期的经营管理执行情况,归结为以下几点:(1)坚持分类经营,生态公益林建设卓有成效。根据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实施,从此,侯神岭国有林场进入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为主的林业建设转变时期。林场从经营商品林,变为发展和经营好生态公益林,发挥森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此,上经理期初,林场将商品林全部调整为公益林经营,公益林面积达到6070.5公顷,占全场林业用地面积的100%。(2)开展多种经营,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林场在以保护为基础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先后发展以油松采脂、大苗移植、承揽社会绿化工程等,通过努力,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弥补了林场金费严重不足的缺口。综上所述,该场上期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良好,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增资源、增效益、增活力的预期目的,为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3.3经验与问题的分析3.3.1 主要经验1 森林资源总量增加侯神岭国有林场上经理期间按照天然林工程保护实施方案的要求,完成造林386.7公顷,封山育林1460公顷,飞播造林366.7公顷,并加快林种树种结构调整。该场本期间已累计完成造林、封育等2213.4公顷。2 森林资源保护得到加强侯神岭国有林场始终坚持以天然林工程保护为中心,切实加强森林管理、林地林权管理、林业行政执法建设,并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项管理措施,强化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深入抓好“三防”体系建设工作。通过努力该场的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维护了林区的安定稳定。3 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侯神岭国有林场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不断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和质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全场现有林业用地全部为生态公益林(地),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100%。4 社会贡献突出侯神岭国有林场“十五、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86.7公顷,封山育林1460公顷,飞播造林366.7公顷;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全场4550.3公顷公顷森林资源被得到了保护,没有发生森林火灾和、乱砍滥伐现象。使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为社会增加森林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3.3.2 存在问题1 资源结构不尽合理,成熟林比例过大在现有林中,存在着中幼林少、近成过熟林多,树种单一,油松比重大等问题,森林抵御火灾和病虫害等功能较弱。成过熟林面积2375.1公顷,蓄积176634立方米。幼:中:近:成过本期的面积比例为4.9:30.4:12.5:52.2,蓄积比例为5.7:22.5:12.2:59.6。成过熟林面积和蓄积的比例均偏大。2 树种结构单一,油松林比重过大侯神岭国有林场所在地沁源县现有油松林面积99887.2公顷,蓄积量7192080.9立方米,称为油松之乡,林场现有有林地中,油松林4549.9公顷,蓄积量296351.3立方米,占有林地面积4550.3公顷的99.99%,基本全为油松林。树种单一以成为侯神岭国有林场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防治的主要矛盾。3 资金缺乏,林场工作难于更进一步发展侯神岭国有林场经济陷入困境是从二OO一年,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从此,林场进入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保护天然林、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建设转变时期。随着林业建设的战略转变,林场原有经营模式被打破,旧的产业体系陷于瘫痪,收入来源被掐断,经济滑坡,职工收入降低,各方面矛盾凸现,保护与发展成为林场林业发展的首要课题。作为林场没有生产任务,就没有了经济来源,全场一切开支主要靠天保经费来维持,天保经费远远不能满足林场正常运行,更谈不上发展;另外,扶持林业发展政策落实也不够到位,争取到一些项目,配套资金也难以到位;金融部门对林场的政策性投入规模不大,林业建设任务与资金投入矛盾仍比较突出。第四章经营方针和目标4.1 经营方针森林经营方针是国家和地方有关林业方针政策、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林场场情相结合的产物,是经理期内指导林场森林经营管理和林场林业建设的行动指南。经营方针应有时代性、针对性、方向性和简明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三大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以及“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林业资源”的林业发展方针,林业实施了森林分类经营的发展模式,国有林场办场方针是“以林为本,合理开发,综合经营,全面发展”。根据发展现代林业要求,以及国有林场的性质、任务、区位和特点,现代林场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培育管理科学,森林优质高效,生态经济协调,资源持续经营,基础设施先进,林场富裕和谐。根据林场林地分布的特定位置和当地社会、生态效益的需要,响应FSC原则和标准,以及生态公益型林场的实际,确定本经理期的经营方针为:“以森林分类经营为指导,以保护为基础,大力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定向培育、集约管理,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努力提高多资源开发和多种经营收入比例,改善经营效益,实现林场可持续发展。”4.2 经营目标侯神岭林场是一个以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为主的生态公益型林场,其森林经营的总体目标是:实施科学的森林经营体系,发挥各经营(管护)区的森林功能和价值,形成分类经营、分区管理的基本架构,完善森林保护体系,保持公益林稳定性,发挥森林资源的多种效益。本经理期主要经营目标如下:4.2.1经营任务目标1 任务(1)造林140.4公顷,其中宜林地135.6公顷、无立木林地3公顷、人工造林未成林地补植补种1.9公顷,加上现有林地4550.3公顷,达到4690.7公顷。(2) 封山管护3453.9公顷;(3) 封禁管护958.8公顷;(4) 封山育林公顷。2 目标(1) 有林地达到4690.7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原来74.8%增长到75.6%,增加0.8个百分点。(2) 坚持“以保为主、生态优先、分类经营、持续发展”的经营方针,加快资源培育和保护利用步伐,使得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森林蓄积逐年增长,林种结构更趋合理,树种比例更加协调,森林火灾发生面积控制在总面积的0.5%以下,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控制在总面积的1%以内,实现森林“三大”效益的最大化。4.2.2 调整结构继续调整树种结构、景观结构,提高森林服务功能和产品生产力。4.2.3 修复改善有林地对现有林地进行修复改善,由原来的纯林向混交林、单层林向复层林、同龄林向异龄林、不稳定向稳定、景观单一型向景观多样化等转变。4.2.4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以加快林场经济发展和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使林场经济效益逐年好转,职工经济收入逐年递增,全场职工人均收入有所增长。4.2.5发展现代林业林场以现有森林资源为基础,以现代林业为指导,以林业可持续发展为动力,建立并完善生态、产业和文化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林业,推动生态旅游、多种经营等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多产业协调发展的国有林场经济新格局。根据林场发展的需要,为实现该场在新时期林业快速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优良的目标。4.3编案原则坚持科学发展,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利用,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坚持尊重自然、经济规律,因地制宜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科教兴林、依法治林,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职工物质、精神全面发展的原则。坚持全社会参与,全方位筹集资金的原则。4.4编案依据根据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目标总体要求,本次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森林资源调查的主要依据为: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4】9号)3国家林业局关于编制“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工作的通知(林资发2004111号)4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和森林培育、保护、采伐等方面的技术规程5森林采伐作业规程(2005年8月)6森林抚育规程(1995年12月)7造林作业设计规程(2003年8月)8封山育林技术规程(2004年5月)9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2007年6月)10飞播造林技术规程(2005年3月)11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2001年3月)12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2001年3月)13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2001年3月)14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定15山西省商品林改造技术规程(DB14/T182-2008)16山西省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技术规程(DB14/T183-2008)17山西省商品林抚育采伐技术规程(DB14/T184-2008)18山西省生态公益林抚育技术规程(DB14/T185-2008)19沁源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上期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近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成果第五章 生态公益林经营类型组织根据侯神岭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现状和社会经济条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分类经营,不断提高森林经营效益,以保护生态公益林为主体,在保护的前提下实行集约经营,科学管理,不断提高林地生产力,努力提高森林总体质量。5.1制定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类型(组)的原则1、分类经营、科学管理的原则;2、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的原则;3、生态和经济兼顾、最佳效益的原则;4、优化结构、规模经营的原则。5.2 生态公益林经营类型组织的依据根据不同的林种、树种、起源、立地、培育目标、当今林业科技水平及经营森林的集约程度,在小班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不同的森林经营类型。结合本次编制的山西省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目标体系及经营类型组织表、山西省森林经营类型表、沁源县森林更新、人工造林类型表和沁源县立地类型表以及国家林业局关于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的通知、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的具体指标和要求确定。5.3 森林经营管理区及功能区划为科学合理经营森林,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根据山西省林业发展区划三级区报告及沁源县生态功能区划结合沁源县的森林资源分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将全县划分为8个森林功能区,从北到南依次为:1、北部农田林网防护林区;2、亚高山草甸保护区;3、沁河源头西部水源涵养林林区;4、沁河源头东部水源涵养林林区;5、灵空山自然保护林区;6、沁河上游西部水源涵养林林区;7、沁河上游东部水源涵养林林区;8、南部农田湿地保护区。本林场属沁河上游西部水源涵养林林区(6区)。5.4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类型在遵照制定经营类型原则和依据的前提下,针对林场的资源现状,确定经营目标和培养方向,结合生态重要性等级和区域生态敏感级指标等因素,确定经营类型,在经营类型前提下,进一步确定经营措施类型,通过经营措施类型的实施,实现经营类型所确定的目标,便于林场在本经理期经营管理中合理运用。按照沁源县全县整体功能区划侯神岭国有林场处于沁河上游西部水源涵养林林区(6区),从林种划分上均为生态公益林(防护林),其森林经营类型划分为天然水源涵养林和人工水源涵养林两个大的经营类型。森林经营管理类型设计表林种 经营类型 经营类型代码 立地质量等级 经营周期 培育目标 造林技术 幼龄林抚育管护 中龄林抚育管护 采伐与更新公益林(防护林) 天然水源涵养林 1 、 不限 涵养水源 封山育林 禁止采伐,封山(禁)管护 禁止采伐,封山(禁)管护 天然更新人工水源涵养林 2 、 不限 涵养水源 人工造林、补植补种或封山育林 禁止烟火、人畜破坏 择伐、生态疏伐、卫生伐 天然更新5.5 森林经营措施类型组织为了确保在规划期内实施的各种经营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针对各经营管理类型组内森林资源结构、功能和林分质量的差异性,根据林分的现有状况、立地条件、经营水平、经济条件对森林经营类型进行组织。围绕经营类型根据各小班的现状综合分析确定经营措施类型如下。1、更新造林类型组在该类型组中根据经营对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我们对于该场采用了一般防特林人工营造、补植补种两种经营类型措施。通过以上两种经营措施类型的实施,能够增加国有林场的林地面积,促进林分健康生长。2、封禁培育类型组根据该类型组的经营对象、培育目标的不同,对于生态公益林中天然林和人工林不达抚育标准以及灌木林地等林分实行封山育林、封山和封禁管护三个经营措施类型,保持生态自然恢复自我完善。山西省森林经营措施类型表类型组 类型 类型代码 立地质量等级 培育目标(林种) 经营对象 经营技术措施更新造林型 人工营造 1 、 防护林 宜林荒山荒地、疏林地、火烧迹地、造林失败地及预备造林地 按照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06)执行补植补种 2 、 防护林 未成林造林地 按照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06)执行封禁培育型 封山育林 3 、 防护林 集约经营区内的郁闭度小于0.5的低质(效)林地、有望培育成乔木林的灌木林地,以及具备封山条件的宜林地、无立木林地和疏林地 按照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执行封山管护 4 、 防护林、特种用途林 重点保护和保护经营区内的公益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灌丛地、未成林地 封山保护,促进森林生长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封禁管护 5 、 防护林、国防特用林 严格保护或重点保护区的公益林(地),含乔木林、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其它无立木林地(亚高山草甸)以及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等 长期全面封禁保护,完全保持自然状态,禁止开展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和人为干扰,强制性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维持特有自然景观第六章 生态公益林培育与管护生态公益林经营规划设计是实现森林可持续利用,促进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是合理调整森林结构和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制定年森林采伐限额的主要依据。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利用,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进行森林经营方向的确定。6.1 建设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保护,合理利用,依法治林,科教兴林,着力培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林业生态、林业产业两大体系。6.2 规划的原则(1)坚持科学发展,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原则。(2)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利用,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3)坚持尊重自然、经济规律,因地制宜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4)坚持科教兴林、依法治林,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原则。(5)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职工物质、精神全面发展的原则。(6)适时采伐各类可利用资源,不主伐和更新采伐未成熟林分。(7)有利于改善林分树种组成,不断增强森林生态功能。6.3公益林管护生态公益林管护是保护森林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手段,通过采取封山、封禁管护,能使森林得到修养生息,促进自身健康生长,维持特有自然景观。6.3.1管护对象生态公益林管护的对象是针对重点保护和保护经营区内的公益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灌丛地、未成林地。6.3.2 管护类型根据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山西省公益林划分标准,将林场生态公益林划分为特殊、重点和一般三个保护等级。本次编案依据GB/T18337.3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和山西省生态公益林抚育规程规定规定,所有生态公益林均应加强管护。森林管护分为封禁管护、重点管护和一般管护三个等级。根据林场生态公益林森林管护情况采取封禁管护和封山管护两个经营类型。1 封禁管护封禁管护就是对生态脆弱区重要性高或较高及亚脆弱区重要性高的水源涵养林(地)、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和护岸林等特殊生态公益防护林进行严格保护,禁止开展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和人为干扰。2 封山管护封山管护就是对生态脆弱区重要性一般或较低,亚脆弱区重要性高、较高或一般,亚稳定重要性高的水源涵养林(地)、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和护岸林等重点生态公益防护林进行全面封禁或定期封禁,严格限制采伐、开垦、放牧等人为干扰和一切生产经营活动。6.3.3 管护面积管护总面积4549.9公顷。其中:封禁管护面积958.8公顷;封山管护面积3591.2公顷。详见附表11、136.3.4 管护设施林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基础设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次规划新新建管护站4处,分别为怀步峪、崔庄、中峪和东王勇,增设围栏8000米,标牌20块,指示牌5块。6.3.5 管护措施对特殊生态公益林必须严格保护,禁止开展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和人为干扰。对重点生态公益林全面封禁或定期封禁,严格限制采伐、开垦、放牧等人为干扰和一切生产经营活动。1、提高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建立社区联防体系,利用各种手段积极主动向社会和广大公众宣传天然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意义,争取得到社会和广大公众对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宣传保护条例和政策,提高社区公民保护意识,任用有威信、有能力、有责任心的村干部或村民为联防队员,建立起强有力的社区联合保护体系,让社区参与保护。2、生态公益林的林权所有单位,应根据生态公益林的分布特点、保护等级和管护难易程度,按一定面积划定管护责任区,配备专职护林员,并与管护人员签订管护合同。3、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做好生态公益林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倡营造混交林,积极进行封山育林、改善纯林的生态环境。同时,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定期对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进行预测预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4、禁止在生态公益林内进行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筑坟等损坏生态公益林的活动;禁止采矿等破坏生态公益林地植被的经营活动。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征滥占、乱采滥挖、乱捕滥猎、毁林开垦等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违法犯罪行为。5、加大管护投资力度,改善管护手段和管护条件, 加强各管护站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护设施,增设管护站,修缮区内巡查道路,配备交通工具,实行专款专用,保证经费的落实。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6、管理措施严格按照天然林保护管理办法执行。6.4封山育林6.4.1封山育林对象集约经营区内的郁闭度小于0.5的低质(效)林地、有望培育成乔木林的灌木林地,以及具备封山条件的宜林地、无立木林地和疏林地。6.4.2 封山育林面积封山育林总面积1519.6公顷。详见附表11、146.4.3 封山育林方式对可封育成林的疏林地、灌木林地实行“全封”,郁闭度0.5以下的生态公益林实行“半封”,封禁期为5-10年,直至郁闭成林。实行“半封”林分,在封育期间严禁进山采伐与砍柴,但可进行一些不破坏林木的林副业生产及多种经营活动;实行“轮封”的林分,封育期间禁止一切人为活动,开封期间允许在林内开展副业生产和多种经营活动。6.4.3 封山育林措施在人畜经常出入的沟口、路口、河流交叉处和容易进入林地的山脚地段,采用铁丝围网、石料垒墙等机械围栏和树标志等。6.5更新造林规划更新造林是扩大森林资源和提高森林质量的有效方法,运用先进的营林技术,实行科学造林,培育速生优质丰产林。更新造林规划是在小班调查的基础上,对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林中空地、宜林荒山荒地进行人工造林和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进行补植补种,提高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6.5.1 规划原则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科学造林原则,按总体规划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设计林种和树种,营造以油松为主的生态公益林林,逐步扩大人工混交林面积,实现多林种、多树种的林分结构。6.5.2更新造林方式更新方式有三种:人工造林、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本经营期内以人工造林为主。6.5.3更新造林树种与造林密度适地适树是造林成败的关键,对具体地块的造林树种选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适地适树要求根据造林地的地形、海拔、土壤等立地因素,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促进成活、成林、成材。乡土树种是对当地立地条件历史适应的产物,不仅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长期相适应,而且与当地各种生物成分相适应,彼此协调,在恢复原有植被的活动中应当是首先重视的目标。根据以上原则,确定该场主栽及适栽树种为油松与沙棘。根据立地质量、坡位、坡度、树种等因素确定造林密度,油松24 m,沙棘栽植密度为11m。6.5.4更新造林规模更新造林总面积140.4公顷。其中:宜林地135.6公顷、无立木林地3公顷,(作业面积为小班面积);人工造林未成林地补植1.9公顷(作业面积按所施工小班面积的20%计算)。详见附表12、86.5.5 种苗规划为提高造林质量,苗木规格统一为容器袋油松2年生留床苗,d0.4cm 、H12cm,沙棘1年生d0.6cm 、H60cm。6.5.6更新造林主要措施为了更好的达到营林目标,必须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做到“适地适树、细致整地、良种壮苗、精细种植、抚育保护”,不断提高造林质量和人工林的经营水平。1、适地适树。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使树种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环境条件基本相适应,最好选择乡土树种为好,要认真做好林地准备,把握植树要领,提高造林成活率。2、良种壮苗。在同等立地条件下,采用良种壮苗,即可以保证成活率,又可以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山西省十年九旱,采用容器苗移植,既可节省大量良种,又能保证提高成活。苗木处理上采用泥浆蘸根、水凝胶蘸根、苗木根系保护剂及使用抗蒸腾剂等,保证苗木造林后能成活、成林、成材。3、适时进行幼林抚育。抚育采用除草、松土、施肥等技术措施,促进幼树生长。造林头三年进行中耕锄草,第一年进行三次、第二年进行二次、第三年进行一次的3、2、1幼林抚育方法,以改善幼树生长环境。在立地条件较差、坡度较陡的地方,可酌情考虑进行带状或块状除草,幼林内保留部分林下植被,保持生物多样性及防止水土流失4、提倡营造混交林。营造混交林时,要了解各类树种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以及各树种的根系构造及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林地生产力。营造阔叶树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和乔灌混交林,能够维护和提高土壤肥力。本次造林规划采用乔灌混交方式油松、沙棘混交,沙棘根瘤菌可起到固氮作用,增加土壤中的氮素,促进林木生长。造林树种合理配置,提倡多树种造林,营造混交林,提倡轮作栽培,防止单一树种纯林多代连栽,减少病虫害发生和森林火灾的发生。5、植苗造林。按照造林技术规程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把好更新造林质量关。通常采用穴植,栽植前应先挖穴,栽植时,一手执苗茎基部,一手整理根系,将苗正置于穴的中央,使苗根舒展,填土至穴内一半时将苗木向上略提一下,然后再把余土覆上踏实等造林措施。具体栽植方式、方法、要点等见附表17森林更新、人工造林模型表。6.6 苗圃种苗建设本经理期规划100亩,主要培育油松、侧柏营养袋苗木,并对部分乡土树种及花灌木进行移植培育等。购置喷灌、苗木检疫检验设备及相应配套设施设备。6.7经营培育总任务量侯神岭林场本经理期总任务6069.5公顷,其中人工水源涵养林面积924.1公顷,天然水源涵养林面积5145.4公顷;经营小班755个,其中人工水源涵养林小班个数116个,天然水源涵养林小班639个数。分年度等详细内容见附表7。第七章 森林保护规划森林保护规划要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和可持续控灾战略,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管理高效的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体系,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实时监测、及时预警、有效封锁和科学除治,防止区域外的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和区域内的林业有害生物传出,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保障林业健康发展,保护生态安全。大力推进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构筑生物阻隔带与自然阻隔带相结合的林火阻隔网络,有效控制森林火灾的危害。7.1 森林防火7.1.1指导思想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大力推进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构筑生物阻隔带与自然阻隔带相结合的林火阻隔网络,有效控制森林火灾的危害。7.1.2 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科学防火,因害设防、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突出重点、循序渐进,防火功效与多种效益相兼顾。7.1.3 森林防火规划1 森林防火阻隔带林场森林资源分布是相对集中,阴坡森林比较多,阳坡由于土壤水分含量较少,基本没有林分分布或有少量分布,另外,林分多集中在深山,地形多为山区,沟梁比较明显。为此林场范围内防火隔离带采用以下措施:(1)选址:按地形、地势分别建主带和副带,主带建在大沟大梁上,副带建在小沟小梁上。(2)技术参数:主林带50米,副林带30米。(3)在不引起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每年定期清除带内的杂灌草。(4)新建防火隔离带60公里。(5)71公里林道也可作为辅助林带使用。2 加强林火预测预报网和监测系统建设规划监控系统1套、望远境3台、复印机1台和扑火2号工具140把、风力灭火机4台、油锯6台、劈刀40把;配备队员扑火40套装备。3 防火车辆及通讯网络建设规划消防车1辆,对讲机8部等。7.1.4 森林防火措施1、加强领导,层层签订责任奖把森林防火阻隔带工程作为森林防火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摆上议事日程。为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林场要成立森林防火领导小组,由场长任组长,办公室、森林防火指挥部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督查、验收森林防火工作。将护林防火工作作为林场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下达任务指标,层层分解到各基层单位,并进行督查和考核,做到任务落实,责任明确。2、 制定措施,狠抓落实从林场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进一步制定建立和完善护林防火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3、宣传教育与依法护林组织职工及周边村民学习森林防火法规和林区防火基本知识,在周边农村,发放护林防火宣传手册,使森林防火条例和扑火、救火等有关知识深入到每个群众当中。在毗邻乡村地带、林区要道设置护林防火宣传牌。禁止进山砍柴,保护林下幼树。天然更新将得到重视,所以需保护幼树,创造良好的天然更新条件,禁止砍柴、砍伐锄头柄等破坏幼树行为。对盗伐林木、制造森林火灾隐患的行为,依法处理。4、建立护林防火责任制与加强护林联防工作进一步完善护林责任制。明确护林员、林区、林场各级应负的责任,制定护林岗位职责。责、利、罚相结合,对护林任务完成好的护林员奖励,对管护区内常有林木被盗而又不能及时提供有关线索的护林员则处罚。对护林员进行培训,制定护林纪律,监督护林员巡逻时间和路径,提高护林效果。林场与乡村实行防火联防制度,制订联防护林公约,加强联络,发现火灾相互支援,及时扑救。通过与各邻近乡(镇)村建立护林联防区,进行信息沟通,互相帮助,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形成护林防火人人有责的氛围。7.2 有害生物防治7.2.1 指导思想“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注重搞好生物防治,重点牢固树立以营林为基础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加强抚育管理,改善林分的卫生状况,促进林分旺盛生长,提高林木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尽量营造针阔混交林,扩大混交林的比例,同时要继续抓好虫情测报工作,加强生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以及植物检疫工作。7.2.2 主要措施1 、加强领导,落实森防检疫目标管理责任制,保障森防检疫工作的顺利进行把森防工作纳入林场综合考核,把指标分解到基层各单位,实行目标管理考核。除平时深入基层检查外,年终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目标管理考核检查,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做到奖罚分明,使大家认识到森防检疫工作的重要性。2、 加大森防检疫宣传力度,提高防灾意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是一项法律性、技术性较强,涉及面较广的社会性工作,为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加强森林生物灾害知识的普及和森防法规的宣传教育,经常性开展森防检疫法规及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科普知识宣传,发放宣传材料,提高森林经营者主动参与防灾、减灾的意识。3、加强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报工作。要做好管护区的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工作和预报工作,特别是针对油松松毛虫、大小蠹等危害的监测工作,一但发现有发生,就要及时预报,并制定防治方案,果断采取措施,控制病虫害,防止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和蔓延。4、加强森林经营水平,提高林木抗病抗虫能力。通过抚育间伐、林分改造和营造针阔叶树混交林等措施,改善林分卫生状况,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林木抗御病虫害的能力7.3护林管理体系与机制7.3.1 建立护林管理体系资源保护是林场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有效制(防)止林木的乱砍滥伐和打击盗伐现象,维护林场的利益是资源保护的主要内容,为此,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林场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护林管理体系:1、林场在领导层中确立专门领导分管护林工作,从而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2、确保林场派出所的职能,保证足够的护林员。确保“有林就有人”的护林管理网络。3、在制度上形成一整套护林管理考核办法。明确规定了各级人员的护林工作职责,严格对护林工作进行管理考核。7.3.2 加强重点区域的整治对于盗砍盗伐风气盛行,长期以来难以治理的区域进行重点整治工作,采取以下措施:1、增加护林员;2、民警分队不定期进行巡逻;3、将护林工作列为重点整治区域的首要工作,在人、财、物上予以全力支持与倾斜;4、依靠执法力量及协调社会各方关系,取得广泛的支持与帮助,开展以控制路面为重点的持续打击与震慑活动。使护林工作走上正轨。7.3.4 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敬业精神根据林场对护林工作的要求,各管护区建立森林资源小班因子资料库,从而使护林工作由粗放式管理提升为应用图表资料的较为细致的管理。对每名民警及护林员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学会识图、判图,对应图表资料管理护林工作,并配备必要的设备。与此同时,加强对管理人员敬业精神的教育与培养,积极开展护林自查及配合民警开展护林检查工作,对于发现的问题,查找原因,寻求对策,进行自纠。通过不断的护林督查与自纠,推动护林工作的不断进步。7.4 建立森林监测预警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与水平直接关系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直接影响到森林资源的健康与安全,因此,在森林资源与环境保护中,除上述提出的防火规划与病虫害防治措施,还应建设一套先进、完善的森林监测预警体系,为此,在经理期内将购置集遥感、监测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无线网络通讯技术、GIS信息管理技术于一体的实时森林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林场的森林保护能力,完善森林“三防”体系。7.5 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毁坏森林会直接导致水土流失,引发旱涝等自然灾害及破坏生物多样性,最终使自然环境质量下降,因此,自然环境保护的重点是保护与发展森林资源,同时在森林经营活动中采取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7.5.1 加强资源管理严格执行森林抚育采伐管理制度,加强林政资源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和非法侵占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同时合理安排组织木材生产,搞好木材综合利用,提高木材利用率,降低森林资源消耗量。7.5.2 搞好造林整地:尽量少采用鱼鳞坑的造林整地方式。提倡采用 “品”字型块状或穴状方式进行造林整地。造林:加大阔叶林营造林比例,提倡营造针阔混交林。生态脆弱区尤其是坡度较大时,山顶带“帽”(保留山顶的现有林分)以提高区域森林生态防护效能。7.5.3 严格林木采伐林场现有林地为生态公益林,提倡抚育采伐和更新采伐等形式,杜绝采用主伐类型。采伐迹地当年或次年应及时造林更新,以恢复和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八章基础设施建设规划8.1 林场道路建设林区道路是林场生产、生活的生命线,也是农村生产、生活重要保障,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大力推进,道路建设规划尤为重要。8.1.1 林场道路规划林场道路就其用途而言,可分为三类:类是生产道路(林道);类是生活道路;类是生产兼生活道路。林场内现有干线公路40公里,林道55公里。本次规划主要是生产道路(林道),新建16公里,路基宽4米,路面3.5米,水泥路面。维修道路55公里。8.1.2 林区道路规模见表8.1.2林场道路工程分期规划表表8.1.2 单位:公里项 目 年 度 合计 维修 道路新建合计 71 55 162010-2014 56 40 162015-2020 15 158.2基础设施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