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考复习过关卷教师.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8736545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中考复习过关卷教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文言文中考复习过关卷教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文言文中考复习过关卷教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师卷)(一)论语十则一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子曰:学而时(时常,按一定的时间)习之,不亦说(通“悦”,高兴,愉快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不亦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乎?曾子曰:吾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诚实)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可以凭借)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迷惑,这里指迷惑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有害)。子曰:由,诲女(通“汝”,你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聪明)也。子曰:见贤思齐(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于之,在其中,在里面)。择其善者而从(学习)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刚强勇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凋谢)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施加)于人。” 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贤能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三课文内容的理解。 1、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老师的,也只有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需要独立思考。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怎样理解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要防止产生片面的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 3、论语中对“士”提出了什么要求?如何理解?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士要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为什么是真知? 孔子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强不知以为知,不是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讳疾忌医也是自我欺骗,很多人因此造成损失乃至形成恶果。我们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谦虚的学习态度。 5、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 三人行HYPERLINK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E4%B8%89%E4%BA%BA%E8%A1%8C%E5%BF%85%E6%9C%89%E6%88%91%E5%B8%88&fr=qb_search_exp&ie=utf8,HYPERLINK 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E4%B8%89%E4%BA%BA%E8%A1%8C%E5%BF%85%E6%9C%89%E6%88%91%E5%B8%88&fr=qb_search_exp&ie=utf8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认为,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这样的人却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优点,吸取过来;他的缺点,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实际上,在孔子看来,任何有可取之处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自己都应当向他们学习。 6、本文中,沿用至今的成语有哪些?(至少写四个)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松柏之后凋、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能施加在别人身上。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8、宋朝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赵普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半部论语”是虚指,并非实指,只是为了说明儒学的重要。目的是提倡以儒家思想治国。说明的道理是可以治国,有利于治国的思想的重要性。阐释: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知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论语是孔子的著作,而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古代被当做正统思想,书里面涉及到了诗,书,礼,乐,知识丰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懂得半部论语就足够去治理天下了,说出了在过去论语这部经典史籍的地位四理解性默写:1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学而不思则罔,_思而不学则殆_。论述学习态度,告诉人们不要不懂装懂的名句是_知之为知之,_不知为不知_,是知也。2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论语中选择)3小明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但他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所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李老师引述了论武语十则中的两句话:“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4生活中表示既要善于学习他人好的方面,又要善于从不好的方面吸取教训,我们常常要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一句话:_择其善者而从之_,_其不善者而改之。5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从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学习他优点;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自己也有的就要反省自己。孔子的原话是:_见贤思齐焉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6我们有些同学,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叫绰号,却总热衷给别人起外号,对这些同学,我们应该用孔子的“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劝诫他们。(二)曹刿论战一、文言实词:十年春,齐师( 军队)伐(攻打)我。公将战( 迎战 )。曹刿请见( 拜见 )。其乡( 同乡)人曰:“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 谋划 )之,又何间( 参与 )焉?”刿曰:“肉食者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未能远谋( 深谋远虑 )。”乃( 于是 )入见。问:“何以战?”( 凭什么 )公曰:“衣食所安( 养),弗( 不 )敢专( 个人专有)也,必以( 把 )分人。”对曰:“小惠未徧( 通“遍”,遍及,普遍),民弗从(听从)也。”公曰:“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 帛,丝织品),弗敢加( 虚报)也,必以信( 实情 )。”对曰:“小信未孚( 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 赐福,保佑 )也。”公曰:“小大之狱( 案件 ),虽( 即使 )不能察( 明察 ),必以情( 以实情判断 )。”对曰:“忠之属( 类 )也,可以( 可以凭借 )一战,战则请( 请允许我 )从。”公与之乘(坐战车 )。战于( 在 )长勺。公将鼓( 击鼓进军 )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 三次击鼓进军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大败 )。公将驰( 驱车追赶 )之。刿曰:“未可。”下( 下车 )视其辙( 车轮轧出的痕迹 ),登( 登上 )轼( 车前的横木 )而望之,曰:“可矣。”遂( 于是,就 )逐( 追击 )齐师。既(已经 )克( 战胜 ),公问其故( 原因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 ),再( 第二次 )而衰( (士气)减弱 ),三而竭((士气)枯竭 )。彼竭我盈( 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 推测,估计 )也,惧( 恐怕 )有伏( 埋伏 )焉。吾视其辙乱( 车印很乱 ),望其旗靡( 倒下 ),故( 所以)逐之。”二、翻译句子翻译: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职分的一类事情啊,可以凭借这个条件去打这一仗。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下车察看齐军车轮压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队形,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枯竭了。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齐国是)大国,难以估计(它的情况),怕他们在那里有埋伏。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看到他们车轮压过的痕迹混乱,又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三、课文内容理解:1.该文仅用两百余字就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请问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答:作者在文中以曹刿为中心人物,详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和行动;而略写了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具体过程。这样安排,更有利于突出曹刿的“远谋”。 2.出身低微的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示?答:曹刿的成功让我明白了:展现自我能力的平台,是可以自己主动去争取的,当机遇来临时,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份平凡而妄自菲薄。我们应该像文中的曹刿那样,敢于抓住机遇,善于抓住机遇,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 (紧扣题干,言之成理,可矣。) 3.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在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分别有怎样的体现?答: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民心所向”才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方面:善于把握战机,重视实地调查,知己知彼,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请结合具体文句谈谈,文章尾段的“论战”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答: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善于观察敌情,重视实地调查,做到知己知彼。 5.文中的庄公有优点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答:从全文来看,我认为庄公有以下优点:庄公不畏强敌,明知来犯之敌是强大的齐国,也毅然迎战,毫不退缩;庄公知人善任,且用人不疑,在关键时刻大胆起用曹刿并对曹刿的建议虚心听取;庄公礼贤下士,与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对人才极为尊重;庄公勤学好问,在大败齐师后,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虚心向曹刿请教用兵的方法、取胜的诀窍。 四课文内容理解默写1、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或者: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也是这一句。)2、阐述勇气在战争中作用的语句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4、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6、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三)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解释加点词 邹忌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齐王纳(接受)谏( 劝谏 ) 邹忌修( 长,这里指身高 )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光艳美丽 )。朝服( 穿戴 )衣冠,窥( 照 )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 )?”其妻曰:“君美甚( 极了 ),徐公何能及( 比得上 )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相信自己 ),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 第二天 ),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 第二天 )徐公来,孰( 仔细 )视之,自以为( 认为 )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远不如 )。暮寝( 躺着不睡 )而思之,曰:“吾妻之美( 认为美丽 )我者,私( 偏爱 )我也;妾之美我( 认为我美 )者,畏( 畏惧 )我也;客之美我者,欲( 想要 )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今齐地( 地方 )方( 方圆 )千里,百二十城,宫妇( 宫里的妃子 )左右( 身边的亲信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 全国范围内的人 )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 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甚矣。”王曰:“善。”乃下( 下达 )令:“群臣吏民能面刺( 当面指责 )寡人之过者,受上( 上等 )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议论 )于市朝( 公共场合),闻( 使听到 )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 刚刚 )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 不时,有时候 )而间( 间或、偶然 )进( 偶然进谏);期年( 满一年 )之后,虽( 即使 )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到齐国来朝见齐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二重点语句翻译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_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_能在公众场所批评议论我的缺点,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到下等奖赏。_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分) _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5.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命令刚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 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三、文章内容理解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4、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5、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6、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两个要点:一是齐王纳谏,一是朝政的弊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后一点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之类,也给满分。7、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A、邹忌: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寻找原因,求得真理;同时作为齐国大夫,他有在政治上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劝威王;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B、齐威王:在本文他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他能从谏如流,付诸行动,除了与邹忌善讽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8、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邹忌有哪些可贵之处?(4分)(1)从“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可以看出,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善于自省;(2)从邹忌用生活小事设喻进谏可以看出,他善于用委婉的方式提出正确的建议,讲究说理方法,使人容易接受;(3)从邹忌能够将生活小事与国家兴衰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出,他能以小见大,从个人经历中推导出治国之理。(每点结合文意1分,可摘录原文、可自己概括;阐述邹忌之智1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9、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 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3分) 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能围绕委婉的说话方式谈启示,言之成理即可。10、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四、理解性默写1、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4、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4、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分析齐王受蒙蔽的原因的句子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5、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大好局面的句子是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6、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四)出师表一解释加点词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去世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人力疲惫、民生凋敝 ),此诚( 确实 )危急存亡之秋(时 )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特殊恩遇 ),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圣明的听闻 ),以光( 发扬光大 )先帝遗德,恢弘(发扬扩大 )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随便看轻自己 ),引喻失义( 说话不恰当 ),以塞(阻塞)忠谏之路也。宫中( 皇宫中 )府中( 朝廷中 ),俱为一体;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 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 )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以昭(显示 )陛下平明之理( 治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志虑忠纯(情志意念忠贞纯正 ),是以(因为这样,因而)先帝简拔( 选拔 )以遗( 给予 )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都)以咨(询问)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 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平善良平正),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亲近)贤臣,远(疏远)小人,此先汉所以( 的原因)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痛心 遗憾 )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平民),躬( 亲自 )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卑微见识短浅 ),猥(辱 文中指降低身份 )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后值(遇到)倾覆( 兵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 那时以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 )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日夜担忧兴叹 ),恐托付不效(完成 ),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不长草 文中指人烟稀少的地方)。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比喻才能平庸),攘除( 铲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用来干什么的)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职责本分 )也。至于斟酌损益( 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损,除去。益,兴办增加),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使命,任务 ),不效(取得成效 ),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 ),以彰其咎(公布他们的罪责 彰,表明显扬)。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询问治国的好道理 诹,询问 ),察纳雅言(正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 眼泪 )零,不知所言。二句子翻译: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译文: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1.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译文: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1.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 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1.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译文: 先帝不介意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1.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译文: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1.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译文: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1.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文: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三课文内容理解:1.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哪一条是主旨所在?为什么?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主旨是:亲贤远佞 这样才能让后主认识到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使命。(只有以广开言路为基础,用赏罚分明的手段,方可达到亲贤远佞的目的。)2.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知恩图报 忠诚坚贞 尽职尽责3.作者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临崩寄大事4.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 (1)、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2)、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复兴汉室5.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对诸葛亮的惋叹。你还知道跟诸葛亮或出师表相关的诗文名句?试写出一二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7.谈谈亲贤远佞在当今的现实意义。例: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亲近贤人,才能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也只有疏远小人,才能避免他们的不良影响。“孟母择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亲贤远佞无论对于领导干部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的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 “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 四理解性默写:1.分析形势: 不利的客观条件: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今天下三分 , 益州疲弊 有利的主观条件: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 2.形成有利主观条件的原因是: 盖追先帝之殊遇 , 欲报之于陛下也 。 3.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臣本布衣 , 躬耕于南阳 。4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南方已定 , 兵甲已足 。5.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 , 猥自枉屈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咨臣以当世之事 。 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6.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 7.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不宜妄自菲薄 。8.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9.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一致。 10.、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臣本布衣 , 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 , 不求闻达于诸侯 , 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11.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 , 不求闻达于诸侯 。12.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北定中原 ,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 还于旧都 。13.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开张圣听 ;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亲贤臣,远小人 (用原文回答) 14.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亲贤臣,远小人 。 (五)桃花源记一解释下列点字的意思: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花 )草鲜美,落英( 落花 )缤纷( 繁多的样子)。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 )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仅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阡陌( 田间小路)交通( 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互相可以听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全,都)如外人; 黄发(这里指老人)垂髫(这里指小孩),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 详细 )答之。便要( 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全,都)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妻子和儿女)邑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竟然)不知有汉,无论(更不用说)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 详细地说出)所闻,皆叹惋(感叹、惋惜 )。余人各复延(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 不值得 )为( 对,向)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路,处处志之。及(到了)郡下,诣( 到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 寻找 )寻向所志(所做的标记),遂( 终于 )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 高兴的样子 )规( 计划)往。未果( 没有实现 ),寻( 随即,不久 )病终。后遂无问津( 问路 。津,渡口 )者。二翻译下列的句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地排列着,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之类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6.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三理解课文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热情好客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对渔人存有戒心,不想让外人打扰他们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2.说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自然环境:风景优美,景色怡人;生活情况:物产富饶,生活富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风淳朴,其乐融融;社会情况: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与现实社会形成强烈的对比,隐晦地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4. 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先人已经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的人不想回到那种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痛苦生活。四根据课文默写1.描写渔人所发现的桃林美丽景色的句子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美好风景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写桃源人愉快的耕作生活的句子有: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请写出一句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性格的句子: 与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5.用原文说说桃源人到桃花源生活的原因: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从哪里可以看出,渔人言而无信、恩将仇报: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六)三 峡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自(在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毫无 )阙(通“缺” )处;重岩叠嶂( 像屏障一样的高山),隐天蔽日,自非( 如果不是 )亭午( 正午 )夜分( 半夜 )不见曦( 日光,这里指太阳 )月。 至于夏水襄(上 )陵(丘陵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阻绝(断绝,隔绝 )。或(有时 )王命急宣(传达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即使 )乘奔(飞奔的马 )御( 驾 )风不以疾(快 )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白色的急流 )绿潭,回清( 回旋的清波)倒影。绝谳( 极高的山峰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急流冲荡 )其间。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良( 确实,实在 )多趣味。每至(到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林寒(清凉)涧肃(寂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消失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二、翻译下列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三、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每一方面的景物特点是什么?山和水。 山的特点:连绵不断,遮天蔽日。水的特点:四季景象不同。夏水的特点:江水暴涨,水流湍急。春冬水的特点: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秋水的特点:水枯气寒。2、从全文看,作者在描写四季之水时,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首先写“夏水”的原因是什么?写水是按照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来安排的,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水经注是给江水作注,所以写水;三峡的水又以夏水最盛,夏水最能表现三峡水的特点,所以先写夏水。3文章的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其作用是什么?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特点,4、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4 分) 答: _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的地形特点。(意合即可,答对l点得2分) _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理由2: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6写批注是品读文章的好方法,请参考示例,为文中的划线句写批注。(4分) 示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批注: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水图,动的是回旋着清波的白色激流,静的是倒映着两岸风物影子的绿潭,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表现了三峡春冬时节的清幽之美。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批注:_这句话先用“早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1分),从侧面表现了三峡夏季水流湍急的特点(2分),然后更用奔马、疾风与之形成对比,再一次突出水流湍急的特点,给人的感受也就更为形象而深刻。四、默写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写两岸的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3、文中正面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4、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四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5.文中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6.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写水势盛大,又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7.用猿的叫声侧面衬托三峡秋天凄凉景象的句子是“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七)马 说一、解释加点的词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因此)虽(即使)有名马,祗(只是)辱(受到屈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并列而死)于槽枥(喂牲口用的槽)之间,不以千里称(著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吃一顿)或(或许)尽粟一石。食(通“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这样的)马也,虽(虽然)有千里之能(能耐),食(吃)不饱,力不足,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且(犹,尚且)欲与常马等(相等)不可得,安(怎么,疑问副词)求其能千里也?策(用鞭子打)之不以(按照)其道(正确的方法),食之不能尽(竭尽)其材(通“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执策(鞭子)而临(面对)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其真不知马也。二、翻译下列句子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用鞭子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6.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课文内容理解:1.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喻指什么?“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指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封建统治者。2.“伯乐”和“千里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世上先有伯乐,而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如果没有发现人才、爱护人才,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3.文章写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它暗示在封建时代,统治者常是怎样对待真正的人才的呢?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这暗示封建时代的统治者既不能识别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终生埋没。4.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食马者的无知。发挥千里马才能的办法: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但须突出“知人善用”之意)。5.在实施人才战略的今天,要使自己能成为一匹“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4分)答: 分别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谈看法,观点正确,表达清楚流畅即可)答案提示:主观方面,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把握机遇,敢于展露,敢于自荐等;客观方面,为人才提供成长和发挥才能的环境,领导者要能识才爱才用才等。6.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并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强烈的嘲讽、控诉和批判。 用原文填空:1.写出揭示“伯乐”、“千里马”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2.写出文中表现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 写出“食马者”不识千里马、摧残千里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作者对统治阶层不识人才的强烈嘲讽和批判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 写出千里马与众不同,食量很大的句子: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6.写出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八)醉翁亭记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山谷。)尤美,望之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奔流)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亭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命名)之者谁?太守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这里指情趣。)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领会。)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树林里的雾气)开(消散,散开),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香花。)发(开放)而幽香,佳木秀(植物开花、结实。)而繁阴(形成)一片浓密的树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提携(小孩子),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用泉水)为酒,泉香而酒洌(清),山肴(野味)野蔌(野菜),杂然(杂七杂八的样子)而前陈(摆列)者,太守宴也。宴酣(尽情地喝酒)之乐,非丝非竹,射(投壶)者中,弈(下棋)者胜,觥筹(酒杯酒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脸色苍老)白发,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形容枝叶茂密遮盖成阴。翳:遮蔽。),鸣声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其乐(快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二重点句子翻译(不超过6句)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啊。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烟云聚拢过来,山谷和洞穴就昏暗了。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野花开了散发出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荫4、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美酒清澈5、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而在于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把宾客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三课文内容理解1、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3分)由整体到局部 ,由远到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