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练习题.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724259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说》练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马说》练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说练习题1 一、作者是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字退之。他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曾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因其先世居于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死后谥号为“文”,世称韩文公。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马说是其中的第 四 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擅长相马之人,本文 指识别人才的人) 2、而伯乐不常有。(但是)3、故虽有名马(因此;即使;具有日行千里的马)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受屈辱而埋没才能;在;的)5、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在;喂牲口用的槽;著称,出名)6、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粮食)7、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喂养、)8、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这种;即使)9、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通“现”,显现;尚且;等同,一样)10、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它,代“千里马”)11、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鞭策;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通“才”,才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叫;助词,无实意;通晓、理解(明白、懂得)14、执策而临之 (握、拿着;马鞭、鞭子;面对)1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恐怕;识别,了解)三、通 假 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喂养)2、才美不外见 (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吗) 四、翻译句子。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译:因此,即使有名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3、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译: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马厩(ji)里),不因日行千里而著称。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这种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品德不能表现在外面。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译: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又不通晓它的意思。9、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译:拿着鞭子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10、唉!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能识别千里马啊!五、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3、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5、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6、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8、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9、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0、一个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来比喻:马到成功。11、在封建社会里,有才能的人被压制、埋没,而一个人一旦得势,则亲朋好友即使平庸也跟着发达,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五、探讨,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能识别人才的人,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2、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答: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3、文章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实际上这都证明了文章提出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5、细读马说第三段,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答: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6、第三段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嘴脸?答:平庸浅薄,愚妄无知。7、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答: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8、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答:(1)伯乐不常有;(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9、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10、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11、有一位哲人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哪一句话?答: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2、请用一个短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答: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13、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14、“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答: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15、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16、作者的人才观中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答: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17、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答: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18、这些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答: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19、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答: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2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答: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21、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 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答: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22、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答: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23、根据本文内容,从千里马角度谈起,分别以“有志”和“无才”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有志_有志难成千里马;无才_无才可作老黄牛。 2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火烧连营,才有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 有_伯乐,方显 槽间千里马; 无_刘备,岂有 隆中决策人。 25、根据文意,请尝试创作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联,对千里马或伯乐表达自己的心声。 上联:伯乐识良马;下联:明主觅贤才。 26、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一个下联。 上联:良马有幸遇伯乐 下联:贤才无辜逢昏君。 27、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一个下联。 上联:世上岂无千里马; 下联:人间难得九方皋。28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答: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