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解应用题的心理障碍及解决策略.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723160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解应用题的心理障碍及解决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生解应用题的心理障碍及解决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生解应用题的心理障碍及解决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解应用题的心理障碍及解决策略作者: 刘晋菊(小学数学 甘肃天水小学数学一班)评论数/浏览数: 2 / 220发表日期: 2009-08-12 11:46:24小学生数学应用题心理障碍矫正对策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是指用文字或语言叙述(有时用图画或表格表示)出来的,含有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模拟生活情境的,需要学生运用基本数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它在小学阶段一直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新课标提出后,从本质上再次提升了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的地位。然而,小学生的一些心理障碍阻碍着他们顺利解题。本文对小学生理解应用题的心理障碍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心理障碍试提出若干矫正对策。 一、小学生解应用题的心理障碍分析 对于小学生而言,解应用题的思考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考过程,它一般可分四个步骤进行:理解题意、分析、列式计算、检验解答,小学生解应用题在不同的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在理解题意和分析方面,这里对这个过程进行一一分析。 (一)理解题意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 1、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局限性而影响题意理解 比如小学生在解行程问题中的流水问题时,常忽略水流的速度,而百分数学习中学生对出勤率、出米率等不常用的百分率不理解,实践证明,80%的学生认为一个班的出勤人数是值勤岗到岗人数。这是由于小学儿童的年龄都在7-13岁之间,他们的生活经验大多来源于周围环境与父母,接触面窄,因此,经验与知识有限,再加以社会的不断进步,城乡差异,许多小学生对应用题中所创设的情境和一些术语很难理解。 2、由于感知粗糙,缺少对整体的把握引起一些心理障碍而影响题意理解 在解应用题前,须全面理解题意,而全面理解题意需从整体部分整体进行精细地理解,在反复读体后,提取出与问题有关的数量关系进行思维加工,而小学生的感知较为粗糙,审题时容易出现心理轻视,引起的粗心大意。这是由于小学生的好胜心很强,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一些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以为自己掌握得很好,产生轻视心理,审题时就会思想麻痹,粗心大意,很多时候审题不仔细,只是囫囵吞枣,一晃而过,结果在审题时出现了明显的偏差。而有时,一些不起眼的数据、符号也会干扰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提取,然后用相应的数字代入,列式计算。而小学生在审题时经常把注意全放在数据上,忽略数量关系,尤其是当数据较大时。而符号,像看到省略号、破折号等,学生常会把注意放在这些符号的想象上,而忽略了最终的数量关系提取。 3、由于思维定势影响,导致类化障碍使思维陷入困境而影响题意理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新问题时,常常按照固定的习惯性思路和方法去思考,表现为解题时习惯于用一些固定的思维方式联想解题,如:学生在学习直接叙述的简单应用题时,常常把应用题叙述的方式与选择的运算方法建立起固定的联系,见“共”则加,见“少”则减。而求解数学问题的过程,是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过程。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没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统一起来,出现知识类化上的障碍,那么,就会在解题之前的审题中,认为条件不充分,导致思维陷入困境,解题无法进行下去。例如:“小明从甲地开车去乙地,5小时到达,从乙地返回甲地时,小时到达,去时的速度比返回的速度慢百分之几?”题中只给出汽车的行使时间,且路程又是未知的,却要比较速度,许多学生认为条件不够,无法比较,只好无可奈何地选择错误解法或放弃。如果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能抓住“速度”这一关键词语,把这一数学问题类化成“工程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二)分析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 1、由于学生的不良心态而影响应用题分析 在学生进行审题后,常常因为一些不良心态而在没经过分析就停止思考了。 排斥心态:由于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在遇到老师没有或自己没有做过的应用题,就会在排斥心态的影响下对解题步骤“不予理睬”更不会按照步骤的成语和方法积极展开思维,当被人问及时,还理直气壮得说:“老师没教过。” 畏惧心态:小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比较薄弱,当他们遇见稍复杂、较灵活、无法照例题模仿的应用题,便会产生“见题生畏、望题却步”的畏难心态,不想再去多看题目,更不愿意去分析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了,因此学习的自信心自我丧失。在这心态的影响下,还未提笔,心里就打“退堂鼓”了。例如:“一只杯子里装满牛奶,小明第一次喝了半杯,然后加满水搅匀;第二次又喝了半杯,然后又加满水搅匀;第三次又喝了半杯,然后又加满水搅匀;第四次全部喝完。小明一共喝了多少牛奶?”在本题中,由于喝了四次,每次喝了牛奶后又加满水,次数较多,条件较繁,分析思路较乱,计算步数较多,学生审题时就认为有一定难度,即使分析计算,还不一定正确,因此,往往会选择放弃。 惧怕心态:小学生怕做应用题起于教学的起始阶段,随着年级的升高,应用题也越来越复杂。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喜欢做计算,就怕应用题”的心态还可能演变成“做计算题如鱼得水,解应用题如羊惧虎”的惧怕心态。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见到题型变换,思维负荷较大的应用题就不去思考,或更加不会思考。 从动心态:上述心态如果未及时被教师察觉或没有引起重视,那么学生解题容易形成一种不去主动思考,而把他人的“点、读、帮”作为心理上的依靠和需要的从动心态,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解题时常常是“不点则阻,一点就通”。 2、由于思路狭窄,导致思维焦点错位或缺乏纵横联系而影响应用题分析 数学问题中包含着已知的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问题必须从已知的条件中抓住关键,才能通过中间环节逐步向问题靠近,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在审题中,思维处于狭窄状态,就会导致思维焦点错位或缺乏纵横联系,使问题无法得以解决。 由于思路狭隘,没有把焦点转移到关键条件上,从而导致思维焦点错位。例如:运一堆煤,先用大货车运了一半后,改用一辆载重3吨的小货车运了5次,还剩2吨,这堆煤一共有多少吨?部分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思维狭窄地集中在“先用大货车运了一半”这个问题上,以为只有把大货车运的这一半先求出来,再和小货车运的35+2吨相加,才能解决问题。就是想不到只要把思维的焦点转移到求“另一半”上,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然而由于思路的狭隘还会出现缺乏纵横联系的现象。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往往缺乏纵横联系,他们常常不知道表面上不同的术语实际上代表着相同的本质属性。如:甲数能被乙数整除,甲数是乙数的倍数,乙数是甲数的约数,反映了甲、乙两数之间的同一种关系,看不到此种关系的小学生,就只能去记忆这个感念条纹来解题。 (三)列式计算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 思维与列式脱节:小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本来就不是很好,在表达过程中,常常出现思路中断而不能流畅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时,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已经理解题意,但由于注意的不稳定,当要下笔时,存入大脑短时记忆的一条连贯的思路,在外界的干扰下,出现部分遗忘,当重点部分遗忘时,学生又将从头思考,有时会因这个原因产生列式的错误。当教师讲解时,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自己原先是这样想得,可为何会列出错误的算式? (四)检验解答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 缺乏自我检验,自我调整意识:自我检验是解答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但有些盲目列式的学生往往缺乏自身检验,自我调整意识,在思考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思维程序失调,方法单一、机械,对解答结果意识不到正误。有时对于一些非常明显的错误自己也意识不到。比如小明的体重是100克、小明的爸爸今年12岁等等。 二、避免这些心理障碍的矫正策略 (一)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策略 良好的解题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身部分心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尤其是在审题、分析和自我检验的习惯。 1、审题习惯的培养 从以上心理分析中可见,审题部分是小学生最容易被自身心理因素所影响,教师应对这一部分尤其重视。在审题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学生对题目的感知,使首次感知的材料准确、鲜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反复读题、符号标记、复述要点深思题意等方法以帮助感知的准确无误,并在练习中成为习惯。反复读题:在做应用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读题,而且要反复读题以熟悉题意。但读题时一定要一字一句读清楚,读连贯,读正确,不要添字落字,并注意按标点停顿,以免误解题意,边读边初步了解题目讲的是什么事,给了那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符号标记:符号标记,即在反复读题过程中用意义不同的符号将题中的重点内容如条件要求,关键词等标出来。运用符号标记应注意的是:符号要有稳定性,用什么符号标记什么内容,应相对稳定,否则容易发生误解。符号要尽量简单,一目了然。否则不仅要“审”原题,而且要“审”附加的符号,会增加麻烦。复述要点深思题意:数学教师都应知道,在解应用题的过程中读题是一回事,理解是另一回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理解复述题意,加深对题印象使处于短时记忆中的题意转入较长时间的记忆中,避免由于题意的部分遗忘和曲解所引起的解题错误。 2、分析习惯的培养 拖拉机2台 3小时 耕地1.6公顷 3台 ?小时 4公顷 (表1)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动笔涂涂画画的习惯,如画图,摘要排列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具体图形的记忆成绩,小学高年级最佳(约十岁)。此时学生正处在应用题从简单应用题向复合应用题发展,涂涂画画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使思路清晰,不易中断,使数量关系明显,一些细小部分不易遗忘。如:画(图1)、列(表1)来概括、缩略题目中的意思然。 3、检验习惯的培养 检验在应用题解题中起到最后把关作用,学生通过自我检验不仅可以确保解题的正确性,而且可以进一步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中的错误及错误原因,从而调整解题思路没,不断提高解题能力,解题能力较强的学生都有很好的检验习惯和方法。下面介绍集中应用题的检验方法供参考:经验法就是指联系生活实际,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计算结果作出判断的方法。如果该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则说明解题有误。估算检验法是指先根据题中的某些条件,估算正确结果的取值范围,如果计算结果不在此范围内,则说明解题有误。代入法 用代入法检验时,把解题结果作为已知数,把问题当作已知条件,把原题中的已知条件当作问题,然后按照题意倒着计算,看结果是否和相应已知条件中的数量相同,如果相同,说明原解答正确。一题多解法是指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用不同的方法解同一问题,看结果是否相同,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且还能达到新课标提出的算发多样化。 (二)利用图式的策略 图式是一种高水平地陈述性知识单元,它将一些低水平的陈述性知识单元如命题、表象及线性排序组织起来,使个体形成对一客体范畴、一事件范围及一类文本的一种定型或定格的知识表征。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图式,使应用题类化,同时通过图式的比较达到题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题更轻松。那么如何在学应用题中利用图式呢? 1、创设良好的情境:教师在教学一类问题初期要创设一个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情境,拉近应用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感觉到题与自己生活是如此得近,而解决此类问题又是如此迫切,激起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问题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 2、通过比较,形成图式 ()典型题教学,形成初步的图式 解一类题型首先不可避免的是对典型题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供几个例题,在比较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图式。在形成初步的图式时,教师尽量不对其提出一些意见,否则会对学生自己得出得图式形成不必要的干扰,甚至破坏刚进入短时记忆的图式,使学生难以接受。 ()无关特征方面广为变化的题目教学,形成较精确的图式 在这里教师要出示无关特征广为变化的题,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会发现这种题与例题的相似之处。从而再次进行比较,剔除非本质特点,使头脑中的图式更加精确化。在下一次遇到“新”的,从未碰到过的,没有例题可模仿的情况下,学生就可以通过题与脑中的题进行比较、判断、归类,找到数量关系。使新题“老化”,学生不再怕做应用题。升序 降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