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复习课件修改.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8698112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88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单元复习课件修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一单元复习课件修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一单元复习课件修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 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1 夏 前2070 前1600 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带有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 2 商 前1600 前1046 主要政治制度 内外服制度 充满神权色彩 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商王对附属国控制力有限 二 封邦建国 1 背景 2 目的 3 分封对象4 影响 前1046西周建立 保证周王室强大 同姓亲族 异姓功臣 姻亲 降族 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天下共主 王 侯 卿 大夫 士 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 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 权利和义务是相应的 诸侯的义务 权利 注意 同步例题 1 下列历史现象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A 周公 立七十一国 B 山东素称 齐鲁大地 C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D 诸侯朝于天子 曰述职 2 据说周公东征后 曾 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这里的 封建 是A 分封诸侯国的意思B 封建制度的意思C 一个社会发展时期D 封界建城的意思 同步例题 3 根据西周分封制 受封诸侯必须 定期向周天子朝觐述职 随从周天子作战 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为周天子镇守疆土A B C D 4 下列对西周王朝周王与诸侯关系评述正确的是 根据分封制 周王和诸侯是君臣关系 根据宗法制 周王和有血缘的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控制权A B C D 三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解决贵族权位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上矛盾 稳定社会统治秩序 1 目的 2 性质 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4 大宗 小宗 概念 关系 家族等级关系 政治隶属关系 5 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 分封制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是分封制 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是宗法制 三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6 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世卿世禄 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凝聚宗族 强化王权 把 国 和 家 密切结合在一起 成为我国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仗 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同步例题 1 在 红楼梦 第九十回中 贾母说 自然是先给宝玉娶了亲 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 后是自己的 这反映出贾母A 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 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2 西周时有规定 天子九鼎 诸侯七鼎 天子之鼎 由谁传承A 周王妾所生长子B 周王所宠儿子C 大臣公推人选D 周王正妻所生长子 同步例题 3 客家人十分重视族谱的修订和保存 每个姓氏都有自己族谱 族谱内容十分丰富 记载有本族源流 支派辈分 人物传略等 贯穿念其根 睦其族 尊其祖之宗旨 是联结海内外宗亲的桥梁和纽带 下列对客家人重视修订族谱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A 古代宗法制的影响B 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C 古代分封制的遗风D 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 同步例题 4 吕氏春秋 记载 微子启虽长 系庶出 不得立 纣王虽幼 以嫡立 上述材料反映了A 财产继承的原则B 任人唯才的要求C 宗法制的基本特点D 兄终弟及传统5 周襄王元年 公元前651年 夏 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 订立盟约 盟约中有 不能废嫡立庶 以妾为妻 的规定 该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 提倡一夫一妻制B 规范诸侯的婚姻C 维护宗法制度D 维护母系家长地位 四 礼乐制度 1 目的 维护宗法分封制 宗法分封制工具 2 含义 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 社会活动 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 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3 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 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同步例题 1 西周时期 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很严格 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 天子九鼎 诸侯七鼎 元士三鼎或一鼎 本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B 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2 周朝礼乐制度的本质意义是A 各级贵族生活的准则B 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C 是一种等级制度D 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课标 知道 始皇帝 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 春秋 旧统破坏 思考原因 从政治与经济两方面 2 战国 3 一统天下 一 从群雄割据到春秋大一统 变法图强 联系经济史 如何变法 试找例证说明 商鞅变法 秦强 统一 前221 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皇帝制度 2 中央 3 地方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三公九卿 思考 三公官名 职责 关系 郡县制 作用 4 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 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 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要求 联系政治 经济 文化三个方面 说明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 概念注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 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 即帝王一旦登基 终身即为皇帝 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性和地位的不可逾越性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 行政 司法权 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政权而言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 经济 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 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受制于中央政府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 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镇压农民的反抗 这一制度初步形成于战国 确立于秦 巩固于西汉 完善于隋唐 加强于北宋 发展于元 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政治 有利于国家的和社会的 经济文化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和 民族关系 有利于各民族的和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评价 1 积极影响 2 消极影响 统一 稳定 交流 发展 交流 融合 经济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 的发展 政治 封建专制空前强化极易出现 和 文化 文化专制阻碍科学和思想 资本主义萌芽 失误 暴政 发展 进步 腐败 课堂巩固 1 史记集解 秦以前 民皆以金玉为印 龙虎钮 唯其所好 秦以来 天子独以印称玺 又独以玉 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A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 皇权为民 与民共享D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2 下列关于嬴政改 王 为 皇帝 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A 神化皇权B 效法古代明君C 君主集权D 体现专制主义倾向 课堂巩固 3 有人称赞秦始皇说 今陛下兴义兵 诛残贼 平定天下 海内为郡县 法令由一统 自上古以来未尝有 五帝所不及 晋朝有人指责他 无道 视杀人如狗彘 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 始皇出世 李斯相之 天崩地坼 掀翻一个世界 是圣是魔 未可轻议 但不可否认秦始皇对中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是A 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B 统一货币 度量衡 修建驰道 有利于商业发展C 实行暴政 导致秦朝短暂而亡D 采取 焚书坑儒 政策 钳制了思想 摧残了文化 4 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 是因为这一制度A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 提高了政令施行的效率C 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 有利于防止地方官吏欺压百姓5 秦朝篆文 海内皆臣 岁登成熟 道毋饥人 其中 海内皆臣 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A 交通发达 水陆并用B 疆土辽阔 臣民众多C 国家统一 皇帝集权D 法律严苛 覆盖全国 课堂巩固 6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文治武功令人赞叹 被后世称为 千古一帝 然而 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 强大的秦帝国到秦二世时就灭亡了 秦帝国的历史悲剧成为历代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下列史料距离解开这个 历史之谜 最近的是A 及至始皇 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贾谊 过秦论 B 族秦者 秦也 非天下也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 阿房宫赋 C 秦有天下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 其有由矣 亟役万人 暴其威刑 竭其货贿咎有人怨 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 封建论 D 当其兴大役 天下皆痍疮 以之招祸乱 不旋踵而亡 清 赵翼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课标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 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 西汉王国问题与七国之乱 郡国并行制 郡县制 分封制 有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相对的独立性致使地方王国势力膨胀 最终形成割据 威胁皇权 晁错 削藩策 七国之乱 前154年 一 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 西汉王国问题与七国之乱2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建立中朝 削弱相权 设置刺史 监察地方 颁布推恩令 解决王国问题 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统一 弊 东汉后期政局动荡 二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 唐中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安史之乱 割据形成 生产破坏 灾祸人民 2 五代十国分裂 907 960 北方 战乱不断南方 相对稳定发展 755 763 三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 背景 960陈桥兵变宋朝建立2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杯酒释兵权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以和平方式解除朝中统兵大将的兵权 设 三衙 枢密院 按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的原则部署兵力 削弱地方节度使 州郡长官 武将的权力 3 作用 积极 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有利于巩固统一 促进发展 消极 三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加剧边患危机 三冗 财政危机 积弱 积贫 1 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A 都使疆域得到了扩展B 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D 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2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质上是A 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替B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C 藩镇割据的延续扩大D 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3 北宋三司使的权力是A 管理军事B 掌管财政C 掌管行政D 监察百官 课堂巩固 4 西汉王国问题与藩镇割据问题同属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统一与分裂的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封建军阀割据A B C D 5 欲天下之治安 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 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A 刺史制度B 推恩令C 中外朝制度D 封国制6 宋太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其主要策略是A 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B 以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C 以三衙分割宰相的军权D 设置转运使分割宰相的财权7 汉武帝设置刺史的目的在于A 加强对中央的控制B 控制地方C 限制宰相的权力D 巩固同姓诸侯国的需要 8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最突出的特点是A 极力提高皇权B 竭力削弱相权C 削弱将帅权力D 削弱地方势力9 公元前112年 汉武帝为祭宗庙 要列侯献酎金助祭 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 废列侯106人 这段材料说明A 汉武帝贪财暴虐B 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C 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 汉武帝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10 地方割据始终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一种威胁 试问割据势力形成的根源在于A 中央势力的削弱B 地方势力的强大C 官制的局限性D 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课标 了解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地方 汉初 实行 汉武帝 设 实行和 刺史 推恩令 酌金夺爵 削弱地方权力 加强中央集权 设 决策机构 中央 中朝 思想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实行制 始于隋 完善于唐 三省六部 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郡国并行制 设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 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设 分割宰相的军事权 参知政事 枢密院 三司使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二府三司 相权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实行制 分割 3 北宋 加强 中央 二府三司 相权 收精兵 杯酒释兵权 设 和 削实权 派 任知州 设 监督 制钱谷 设 管理地方财政 三衙 枢密院 通判 转运使 文臣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利弊 宋代以后 中央在与地方的分权的斗争中 已处于 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 的局面 巩固了封建统治 绝对上风 藩镇割据 造成 冗 冗 冗 的财政危机和积贫积弱的局面 官 兵 费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4 元朝 新发展 中央 变三省为一省 省 地方 制度 中书 行省 5 明清 强化 明朝 明太祖废 设 明成祖设 清朝 雍正设立 丞相 内阁 军机处 殿阁大学士 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皇帝 三公 九卿 秦代 皇帝 中央机构 三公九卿 郡 郡守 郡丞 郡尉 县 乡 里 县令 县丞 县尉 三老 啬夫 游徼 里典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建立中朝 皇帝 九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隋唐时期 皇帝 中书门下 皇帝 三司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中书省 皇帝 元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殿阁 厂卫 五军都督府 全国军队 明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一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 确立 隋唐 内容 三省 六部 关系 相互牵制 互为补充 作用 提高效率 分相权 强皇权2 演变 宋 元 一省制 中书省 设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 枢密院 户部 盐铁 度支 相权被进一步分割 极度削弱 二 中枢机构变化和皇权加强 1 丞相制度的废除 原因a 直接 胡惟庸案1380b 根本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 皇权加强的必然趋势 结果 皇权发展到新高度2 明朝内阁制的形成 明太祖 设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 确立内阁制 形成 仁宗始 权力渐重 地位上升 票拟 批红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法定 制度赋权 非法定 咨询机构 内阁首辅 宰相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否一样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无决策权 对皇权无制约作用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 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 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 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 二 中枢机构变化和皇权加强 3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设置及职权雍正 作用及影响 1 军机处的设置 雍正帝 直接原因 根本目的 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加强皇权 军机大臣职能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跪受笔录 传达圣旨 特点 简 机构简单 精 人员精干 速 办事效率高 密 地处内廷 作用 提高了行政效率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练习 1 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主要是A 废除了丞相 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B 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C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D 三省相互牵制 有利于皇权的加强2 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A 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B 分割宰相权力C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D 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3 明太祖废丞相的目的是A 健全地方职能B 厉行思想控制C 监视官吏百姓D 强化君主专制 D B D 4 君主专制空前发展的标志是A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B 明万历年间 内阁首辅张居正当权时 部权尽归内阁 C 康熙时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 互相制约 最后集权于皇帝D 设置了直属皇帝的具有传达性质的中央机构 军机处5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 拥有对草拟的诏令封驳审议权的是A 尚书省B 门下省C 中书省D 吏部6 自秦以后 中国出现的政治体制的核心是A 三公九卿B 皇权C 内外朝D 三省六部7 对军机处这一机构的理解 不正确的是A 军机大臣级别不高B 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C 提高了行政效率D 军机大臣只参与处理军务 D B B D 8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 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国体与政体 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 以至文化教育传统 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回答 中央集权制度含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两个体系 简述秦 唐 明 清四个朝代皇权之下的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情况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 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习惯上称为三公九卿制 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 设内阁清初设立军机处 8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 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国体与政体 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 以至文化教育传统 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回答 在地方行政制度中 秦朝全面推行的郡县制和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各有怎样的开创性贡献 秦朝通过郡县制对地方实行直接有效的管理 元朝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8 对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的评价在史学界有争论 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 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占支配地位 第二种意见则认为 中央集权制度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你同意哪一种意见 试以明清 鸦片战争前 的史实为例扼要加以阐述 同意第一种意见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有利于反对外来侵略 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 有利于修建大规模的工程 长城 有利于全国范围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 它保障了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性 同意第二种意见 沉重的赋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闭关锁国 海禁等政策 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使中国与世隔绝 八股取士钳制了思想 摧残了文化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绝对的君主专制 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 难免出现失误 绝对的君主专制 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 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造成政治腐败 补充内容 1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西周 世卿世禄制战国 汉初 军功授爵汉武帝 察举制征辟制东汉 魏晋 九品中正制隋唐 清 科举制 补充内容 1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汉武帝 察举制征辟制1 察举制 各郡国每年向国家举荐人才2 征辟制 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补充内容 1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中国古代最成熟的选官制度评价 1 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2 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3 明清时期 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更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补充内容 2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秦代 御史大夫汉代 御史府 中央 州刺史 地方 隋唐 门下省宋代 谏院明清 中央 地方 都察院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按察使司 补充内容 2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评价 1 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 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 在整顿吏治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维护中央集权 谏正皇帝过失 防止决策失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补充内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 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保持社会基础的稳定 这两方面是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