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课件粤教必修三.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8689360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三首》课件粤教必修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诗词三首》课件粤教必修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诗词三首》课件粤教必修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词三首 虞美人 李煜 李煜 937 978 字重光 南唐最后一个国君 习称李后主 在位十五年 公元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首都金陵 今南京 他被俘北上 囚居汴京 今河南开封 三年 后被宋太祖赵匡胤毒死 作者 作者 李煜工书画 洞晓音律 诗 词 文皆通 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是唐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 他的词大多表现伤今怀旧之情 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自己的感情 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抒情率真自然 语言明净优美 凄婉动人 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的绝命词 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是他的代表作 由君主沦落为阶下囚 个人的生活 地位都一落千丈 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也荡然无存 这一残酷的现实 使他 日夕以泪洗面 故国之思 人生之痛 亡国之恨 在词中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来 分小组讨论 回答下列问题 春花秋月 本是美好事物 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讨论 往事知多少 中的 往事 具体指什么 换句话说 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中的 又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 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 月 这个意象 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 月亮 这个意象有什物特殊涵义吗 欣赏品味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 本是美好事物 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 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他对人生已经绝望 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太厌烦 奇语劈空而下 问得很奇 却又在情理之中 讨论 往事知多少 中的 知 是什么意思 换句话说 李煜到底在 知 什么 知 是知道 明白之意 含有反省的味道 李煜在位时 日日纵情声色 欢歌宴舞 不理朝政 大臣潘佑 李平曾直言进谏 竟被杀害 因朝政荒废 国势日衰 以至国破家亡 身陷囹圄 回过头来看这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历程 虽有自悔之意 但已经回天乏力 只能徒添悲愁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中的 又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 表明多次 东风 是指春风 春风又吹 一是说又一个春天到来 时光在不断流逝 囚徒的生活已经多年 二是说在这小楼上 他常常在春风的吹拂中彻夜难寝 思念故国 故国在明月之下 恐怕已经残破得不堪回首 怎不教人悲愁万分呢 与开头句照应 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 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 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讨论 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 月 这个意象 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 月亮 这个意象有什物特殊涵义吗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我寄愁心与明月 等名句 诗中的 月 可表现怀念故乡 怀念亲人的主题 欣赏品味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 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 一泻千里 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 长流不断 无穷无尽 这9个字 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形象 人生啊人生 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吧 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恨 是史所罕见的 这两句充满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 其感情之深厚强烈 真如滔滔江水 大有不顾一切 冲决而出之势 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 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 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 问天 问人 问自己 一唱三叹 这首词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思想和情感 抒写一个亡国之君的无限愁怨 故国的思恋 现实的思考 今昔对比 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 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 而词中流露的 又主要是追惜年华 感慨人事变迁无情 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 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 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 以清新的语言写情 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读李煜 虞美人 一词 选出对该词分析不当的一项 A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 以问起 以答结 以高亢快速的调子 刻画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 B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一句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 直抒亡国之恨 C 词的前六句是三次对比 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 富有哲理意味 D 最后两句是以水喻愁 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绵绵细长 时断时续 D 书愤 陆游 陆游 1125 1210 字务观 自号放翁 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 陆游是南宋的伟大爱国诗人 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 屡遭当权的议和派打击和排斥 虽然历任多种官职 但始终无法实现他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 晚年在山阴闲居 直至终老 都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诗歌特点 陆游诗现存有诗歌9300多首 内容覆盖了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 陆游诗特征之一 是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 这在他一生的诗作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直到82岁 他还高唱 一闻战鼓意气生 犹能为国平燕赵 的诗句 陆诗第二个特征是 对投降派尖锐的讽刺和坚决的斗争 另外 他也有壮志未酬的感叹和对理想境界的寄托 如 书愤 秋思 枕上偶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等 此外 他还有不少象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和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临安春雨初霁 等歌唱美好生活的诗句 陆游诗歌特点 陆诗的基本特征是现实主义 在表现手法上 他一般不直接对客观事物做具体刻画 而是抒写个人的主观感受 因此 他的诗概括性 抒情性强 陆诗在现实主义基础上 还极富浪漫主义情调 这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复国理想追求时的瑰丽想象上 他的想象主要是对抗金战争的想象 包括战斗的阵势 敌军的溃败及朝廷的中兴 夸张也是构成陆诗浪漫主义特征的一个因素 如 逆胡未灭心未平 孤剑床头铿有声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起倾斗酒歌出塞 弹压胸中十万兵 弋阳道中遇大雪 等诗句 与表现陆诗悲壮 奔放的风格特征极有关联 陆诗语言不尚粉饰 奇险 追求明白如话 自然而精炼 书愤 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 春天 作者闲居山阴故乡期间 其时陆游从江西抚州被罢官归家 已经五年 是一个六十二岁的老人了 但他积愤难平 爱国之心不减 他追怀壮年意气 痛惜壮志不酬 愤而作诗 表达了老而弥坚 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 写作背景 这首陆游的晚年之作 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 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激昂中透着悲怆 诗文大意是 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 满怀兵定中原之干云豪气 雪夜驾战船巡视瓜州渡 秋风驭铁马勒缰大散关 胸中自有万里长城 自认可以保疆卫国 恨不能仿效诸葛卧龙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可惜白发照镜 国未复 民流离 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 这两句既含有自己不谙世事 爱国之志被亵渎的辛酸不平 也隐讽妥协投降的宋王朝 这两句通过追述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 烘托出作者 气如山 的气魄 同时也是对自己年迈之际杀敌报国情怀的一种激励 表现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前两联叙事 追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举 刻画了一个横刀跃马 浩气如山的奇男子形象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轻时以 塞上长城 自许的豪气 和现今虽然年老而壮志犹存的爱国情怀 都归结为一个 空 字 即一切成空 是多么令人无奈和悲痛 作者借用历史典故 暗讽宋统治者是 阿斗 朝中又没有诸葛亮 如此 北伐复国自然是一句空话 诗句含蓄 委婉而又见悲愤和不满 后四句感慨当前的处境和时局 昂扬的情调转入深沉的忧愤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书 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曾经历的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 年事已高 壮志未酬之情 书 敬仰诸葛亮 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早年抱负壮志未酬 愤 精华鉴赏 这首诗从立志报国的早岁写到衰鬓先斑的暮年 抒发了当年的抱负和今日的感慨 前四句慷慨奋发 后四句幽愤哀伤 情绪有起有伏 充满苍凉沉郁的情调 很有感人的力量 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很突出 昔日的浩气壮举与今日的年迈衰颓对比 感慨岁月无情 壮志难酬 诸葛亮的积极进取与当今权臣的苟且误国对比 表现作者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这也使诗人的情感起伏跌宕 形成波澜 冲击读者的心田 很容易引起共鸣 扬州慢 姜夔 作者简介 姜夔 约1155 1221 字尧章 号白石道人 饶周鄱阳人 曾试进士 不第 一生未入仕途 死于杭州 词风清空峭拔 格调甚高 而意境则浅 故王国维 人间词话 卷上说 古今词人格调之高 无如白石 惜不于意境上用力 故觉无言外之味 弦外之响 作品有 白石道人歌曲 题解 姜夔作词 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 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 又是慢词 故称 扬州慢 慢词以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 一般都比较长 扬州在隋 唐 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 但在南宋初期两次遭到金兵的洗劫 变成一座空城 整体把握 上阕写词人路经扬州时的所见所闻 下阕写词人在扬州的心情和感慨 佳句赏析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 是从杜牧 赠别 中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诗句化出 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 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 听说扬州繁华富丽 但一路之上 触目之处 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 一片荒凉景象 造成这种强烈反差的原因何在呢 自胡马窥江去后 胡马窥江 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 1129 绍兴四十年 1160 四十一年 1161 和孝宗隆兴二年 1164 金兵屡次南侵之事 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那一回 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 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 朕不久入浙 誓不返国 并改亭名为 不归亭 还题诗壁上 万国东书久混同 江南何尚隔华封 援兵百万西湖上 立马吴山第一峰 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到 胡马窥江 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 黍离之悲 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 废池 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 词人将他们人格化 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那场浩劫的目击者 战争的恐怖 敌人的凶残 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 它们 犹厌言兵 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 这样写 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暮色降临后 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 在空城的上空回荡 唐朝 扬州有内城和外城 商业繁华 景致优美 杜牧曾赞美道 街垂千步柳 霞映两重城 天碧台阁丽 风凉歌管清 而今仅剩一座空城 满目疮痍 军号凄厉 不由人不生感慨 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 缅怀往昔的繁华 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 当时杜牧应牛僧孺之召 任职于淮南节度府 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 征歌逐舞 写下不少风流艳句 如脍炙人口的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倖名 等 从这些诗句的表层意思看 它表现了当时文士狎妓的轻薄行为 妓女 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 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 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词人欲以 豆蔻词 青楼梦 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 在设想杜牧 重到须惊 难赋深情 的衬托下 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 当然说它带有自况的意味也未尝不可 衬托 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 更为含蓄有致 冷月无声 属于移就辞格 月本来无声 可这么一说 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 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 游人极盛 笑语盈耳 还有美女吹箫唱歌 月儿见此光景 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 可是现在 二十四桥仍在 而欢歌笑语却听不到了 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 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 随波荡漾 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 怎能不令人伤怀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 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 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 可是现在城空了 人少了 何况国难未息 谁也无心去观赏它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 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 赠别 之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 遣怀 阅读课文 与下列词作比较 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一种方式 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 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引用前人诗句也有多种方式 1 可以借用原句或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 2 可以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 3 可以化用诗句或整首诗的意境 这首诗属于借用词语一类 包括 春风十里 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 全出自杜牧以扬州生活为主题的七言绝句 如今连杜牧如此出众才能仍 难赋深情 表明 这景象确实使人有难言之痛 这样写 使词中意境又深了一层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 姜夔 扬州慢 比较阅读 思考 两首词皆吊古抚今 吟咏古人 即景抒怀 所写内容和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特点 上海九院整形科地址上海九院整形科好不好上海九院整形科预约挂号上海九院整形科怎么样 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