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第二次月考试卷(II )卷.doc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7099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第二次月考试卷(II )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科版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第二次月考试卷(II )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科版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第二次月考试卷(II )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第二次月考试卷(II )卷一、 单选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 .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 .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其他介质中大D . 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2. (2分)文娱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烟雾,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烟雾( ) A . 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放热液化成的“雾”B . 利用干冰升华形成二氧化碳C . 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的“雾”3. (2分)国庆假期,在蠡湖风景区内,小明用装有滤色镜的照相机给一株绿叶白花的睡莲拍照,在洗出来的照片上看到的却是黑叶红花,那么滤色镜玻璃的颜色可能是( ) A . 黑色B . 红色C . 绿色D . 白色4. (2分)下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种物质是晶体,图象表示的是凝固过程B . 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象表示的是熔化过程C . 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象表示的是凝固过程D . 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5. (2分)下列光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 . 立竿见影B . 能从各个方向看到黑板上的字C . 小孔成像D . 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下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了6. (2分)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三棱镜四种光学元件的作用: 都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只有平面镜能成虚像;凸透镜既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只有凹透镜能矫正视力;利用三棱镜能研究光的色散。下列选项中,完全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7. (2分)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物体靠近平面镜时,所成的像越来越大B . 光发生漫反射时,反射角一定等于对应的入射角C . 眼睛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眼睛发出的光到达了该物体D . 我们看到的“红花绿叶”,是由于花吸收了红光,叶子吸收了绿光8. (2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验钞机发出的光是紫外线B . 炒菜时如果油锅起火应立即向锅内倒入冷水来灭火 C . 木棒锤打使衣服突然运动起来,污渍由于惯性脱离衣服D . 地球上的各种能量都是来自太阳辐射,可以互相转化9. (2分)蝴蝶研究专家章丽晖在茅山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风蝶,他先用相机拍摄了蝴蝶休憩的照片甲,为了拍摄照片乙,应( ) A . 相机适当靠近蝴蝶,镜头略向外伸B . 相机适当靠近蝴蝶,镜头略向内缩C . 相机适当远离蝴蝶,镜头略向外伸D . 相机适当远离蝴蝶,镜头略向内缩10. (2分)如图所示,在光屏上恰能看到一清晰的像,则像的性质是( )A . 倒立缩小的实像B . 正立放大的虚像C . 倒立放大的实像D . 正立缩小的虚像11. (2分)小明给他的几位好朋友拍了一张集体照,他的朋友们看了照片后都不满意,特别是站在前排最右边的小华,只看到大半张脸,如图所示他们要求小明重新拍照,那么小明的正确做法是( ) A . 照相机应离人远一些B . 照相机应离人近一些C . 照相机应向左移动一些D . 照相机应向右移动一些12. (2分)如图所示有四幅图,能说明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的是( ) A . 甲、丁B . 乙、丙C . 乙、丁D . 甲、丙13. (2分)如图所示,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外时,在光屏上会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小明为了探究近视眼视力的矫正方法,在凸透镜与物体之间放上一个近视眼镜,若此时要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该( )A . 保持不动B . 向上移动C . 向右移动D . 向左移动14. (2分)下列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的设备是( ) A . 放大镜B . 近视眼镜C . 监控摄像头D . 投影仪15. (2分)如图中所示,可判断出邮票到放大镜的距离( ) A . 小于焦距B . 大于焦距,小于两倍焦距C . 等于两倍焦距D . 大于两倍焦距二、 填空题 (共11题;共16分)16. (1分)如图甲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根据图象中的信息可以知道第6min时,该物质处于_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该物质液态比热容比固态比热容_(选填“大”或“小”)。图乙是酒精沸腾时的图象,由图象信息可以知道,酒精温度计_(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水沸腾时的温度。 17. (1分)中考英语听力测试时,清晰的朗读声是通过_传入耳朵的;考试期间,考场周围禁鸣喇叭,这是在_处减弱噪声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虽然听不到,但它们在生活中也有应用,人们根据_波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声呐装置 18. (4分)“会说话的汤姆猫”是一款手机宠物类应用(如图所示)游戏时,当你对着它讲话,它就会模仿你的腔调学舌,非常好玩。“汤姆猫”和人说出的话虽然语义相同,但由于两种声音的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所以能够区别出来,你讲话的声音是靠你的声带_产生的。 19. (1分)今年冬天雾霾天气较为严重,为消减雾霾,气象部门择机实施了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_ 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导致空气中水蒸气_ 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空气时,又吸收热量而_ 成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0. (2分)小明在平静的湖边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的现象。“鱼在云上游”是鱼经过水面的_形成的虚像和云经过水面的_形成的虚像同时出现的现象。(选填“反射”或“折射”) 21. (1分)多媒体教室中的投影银幕是用粗糙的白布做成的,其优点在于:一是利用_使教室里各座位上的同学都能看到画面;二是白布能反射_颜色的光,使同学们能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22. (1分)如图是一支体温计,它是利用水银的_性质制成的,该体温计的分度值是_,此时的读数是_.若将这支体温计没有甩过直接用来测量一位病人的体温,若这位病人实际体温是37 ,那么这支体温计的示数将为_. 23. (1分)操场上,百米赛跑时,作为终点计时裁判,正确的方法是_(选填“看到运动员起跑”、“看到发令枪冒烟”或“听到发令员口令”)立即计时。学校运动会上,小明作为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裁判,听到了从起跑处的发令枪声立即开始计时,小明记录的成绩_(选填“偏大”、“正常”、“偏小”)。 24. (1分)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为50度,此时反射角为_度,平面镜使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改变了_度。若使光线垂直入射到O点处,则反射角为_度。 25. (1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距透镜20cm时,光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是_cm增大蜡烛与透镜的距离,为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的方向移动。26. (2分)现如今的大街小巷,不管是商店里还是公交车上,不管你在等车还是在用餐,就连走路的人群里,都能看到这样的人:他们齐刷刷低头盯着屏幕,手里拿着手机、iPad玩游戏、看视顿、刷微博、发微信这就是“手机依赖症”的表现,他们被称为“低头族”。 (1)如图甲所示,用相机拍照时,在芯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缩小的_像(选填“实”或“虚”).镜头靠近人时,像的大小将变_,此时像会_透镜(选填“靠近”“远离”).用相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清晰地成在芯片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焦”,如图乙所示。 (2)小敏同学发现手机不能“调焦”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哥哥工作的大学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 次数物理量1234567物距m10.005.002.001.000.500.100.05像距cm0.5000.5010.5020.5030.5050.5260.554A . 5mB . 0.5mC . 0.05mD . 0.005m(3)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因为手机镜头焦距较_,拍摄时物距都远大于2倍焦距,像距变化的范围比较_,所以不需要“调焦”。(均选填“大”或“小”) 三、 实验题 (共6题;共22分)27. (2分)某物理学习小组,选择如图所示的四个透镜进行探究实验(其中A、B和C、D是两组形状相同的凸透镜,它们分别用玻璃、塑料和水晶制作而成。 (1)为了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的关系”,小组同学应选择图a中的哪两个凸透镜做实验?答:_(选填字母序号)。器材确定后,接着小组同学让一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分别经过两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处,如图b所示。比较两次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凸透镜表面越凸,_。 (2)有同学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c所示),受此启发,于是他选取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c左边的实验,实验结论:对同一凸透镜,_的焦距大些。你推断的理由是_ (3)如果选择A、B两个透镜,他们还可以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_的关系”。 28. (3分)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水中有大量的_产生,上升到水面迅速破裂,导致烧杯中的水_,由此判定水开始沸腾 (2)图乙是实验第 时温度计的示数,将其读数记录到表中_ (3)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系中画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_ (4)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_ ,水沸腾时,温度_(选填“逐渐升高”、“保持不变”或“逐渐降低”);停止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说明沸腾过程中水需要继续_ 29. (4分)如图甲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白色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并且纸板能绕垂直于桌面的直线ON折转。 (1)让一束激光紧贴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在纸板前不同方向都能看到纸板上的入射光,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_反射。 (2)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_入射角。 (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的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呈现,此现象说明了_。 (4)请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图丙中画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度数。 30. (4分)小丽为小明表演了一个“水火相融”的小魔术。她先用一块透明的薄玻璃板,将桌子分割成甲、乙两个区域后,用一块不透明的挡板将乙区域分割成两部分。小丽在甲区域内放置了一个盛满水的烧杯,且里面浸没着一支蜡烛A,并在乙区域挡板后的指定位置放置蜡烛B。准备就绪后,小丽请小明坐在乙区域一侧的某点P(如图所示),并迅速将乙区域已准备好的蜡烛B点燃,在小丽一只手麻利地在小明眼前绕过的同时,另一只手悄悄地将挡板拉开一个缝隙MN。当小明沿着小丽的手指望向蜡烛A时,奇迹出现了:蜡烛A竟然在水中燃烧了! (1)请根据光学知识判定:小丽是怎样选取和放置蜡烛的?使蜡烛A、B满足_的条件在蜡烛A的位置确定后,不借助刻度尺如何确定蜡烛B的位置_。 (2)请你依据所学的光学知识解释,小丽悄悄地将挡板拉开的目的_31. (5分)如图所示,F和F为凸透镜的焦点,P和P到凸透镜的距离为二倍焦距 (1)保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应将光屏向_(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_(选填“放大”或“等于”或“缩小”)的像若把蜡烛移到P与F之间,调整光屏位置后,在光屏上得到的像将会_(选填“变小”或“变大”)若用不透光的纸板挡住一半凸透镜,则光屏上成的像是_(选填“完整”或者“不完整”). (2)若将图示装置模拟人的眼睛成像系统,成像总在光屏左侧,该种情况表明这样的眼睛是_视眼(填“近”或“远”),需要佩戴一个焦距合适的_(填“凹”或“凸”)透镜才能加以矫正 32. (4分)如图通过探究,我们对太阳光有了更多的了解.(1)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呈现彩色光带,这说明_. (2)如果分辨不清光屏上彩色光带的色彩,可以适当_(选填“增大”或“减小”)光屏与三棱镜间的距离. (3)光屏上A、B是彩色光带边缘的色光,其中B为_光,用温度计测试不同区域内色光的热效应时,为了使它的示数变化更明显,改进措施是_.实验表明:_光的热效应最显著. 四、 作图题 (共3题;共15分)33. (5分)如下右图所示,两个透镜共用一根主光轴放置,且两透镜的焦点正好重合,请你完成光路图。 34. (5分)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介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已标出入射光线,请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和反射光线。 35. (5分)做出图三角形在平面镜所成的像。 第 16 页 共 16 页参考答案一、 单选题 (共15题;共30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二、 填空题 (共11题;共16分)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6-2、26-3、三、 实验题 (共6题;共22分)27-1、27-2、27-3、28-1、28-2、28-3、28-4、29-1、29-2、29-3、29-4、30-1、30-2、31-1、31-2、32-1、32-2、32-3、四、 作图题 (共3题;共15分)33-1、34-1、3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