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638837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的歌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云南的歌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云南的歌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2、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教学重点: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教学难点: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教学步骤:课前播放:播放 大理三月好风光一、新课导入导入语:同学们,课前播放的是云南民歌大理三月好风光。同学们去过云南吗?云南给你留下的怎样的印象?我有幸去过一次去过,云南的十八怪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带来了其中的一怪:有话不说歌来代: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生产劳动在唱,休闲娱乐在唱,婚丧嫁娶在唱,谈情说爱在唱。可以说歌声,渗透在云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连去研究历史文物问题的沈从文先生都被这歌声吸引。这节课我们跟随他的云南的歌会走进这“唱的比说的好听”的云南。二、学习目标1、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2、品味语言、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云南让我们跟随沈从文这个客人去听听云南的歌声,走进云南的风土人情。二、预习反馈1、重点字词说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形式:第2段的“酬和”,注意和的读音为四声。 第2段的“蹲踞”,注意都是足字旁,是蹲的意思。2、作者作品沈从文 :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乡土文学之父 我们这篇文章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四、初步感知作者对云南和云南的歌会总的印象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语句说说。齐读一下。那作者的文字能不能丰富我们的见闻呢?现在让我们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和同位说说你对云南的歌会了解到什么?注意边读边圈画批注。同学们根据大屏幕的提示,梳理一下自己的“见闻”。见闻提示:歌唱场合、歌唱内容、歌唱者、歌唱方式演唱场合:在山野,山路,村寨;演唱者:有村妇,女孩,老人;演唱内容:有情歌酬和,其他故事;演唱方式:有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场 合 形 式 人员山 野 对 歌 年轻男女山 路 漫 歌 赶马女孩村 寨 传 歌 男女老幼 七旬老太我们总结一下的话:在这里人人是歌手,处处皆舞台,事事都歌唱,形式皆不同,有山野的对歌、山路的漫歌、村寨的传歌真的印证了“有话不说歌来代”这云南一怪,有意思极了。可以说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歌会的主角自然是人。文章中哪一个人作者着墨最多啊?明确:对歌中的年轻女子。五、再读研析(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2)其余思考:“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3)学生交流讨论(4)教师点拨分析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比较阅读:生长着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身毛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围裙。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D、研读动作: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谦虚中含着掩饰不住的自豪)(4)教师总结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注意:这种年轻女子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我真想知道为什么这些女子为什么都有如此动人的歌喉,同学们读读四五段或许能给你些启示?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广大的群众基础。 “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发现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发美好的情感的,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耳动听。(板书:生命)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光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4、教师总结“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不仅发现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也不仅发现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更发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板书:云南的歌会、发现、原生态)六、收束点拨“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中完成了他的发现之旅,而我们也跟随沈先生的笔触完成了我们的发现之旅。”“然而,沈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云南人民积极快乐的生命状态呢?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创作时有怎样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沈从文先生以怎样的启示呢?”“同学们,去阅读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传记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资料:云南之怪:火车没有汽车快:有许多的高山峡谷,所以云南境内的铁路坡度很大、弯道较多,使得火车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车没有汽车快的独特景观。花生蚕豆数堆卖:民风纯善,喜欢以物易物,耻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蚕豆等物品都数堆卖,人心就是秤一杆。老太爬山比猴快:云南多高山深谷,当地的妇女们从小到老都勤劳无比,爬山越岭、种地砍柴都习以为常,因此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板与脚劲,七八十岁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有话不说歌来代。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看完后,请大家谈谈感受。这些图片让我们领略到了云南特有的风情,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跟随着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去云南看看。(二)整体感知,走进歌会沈从文,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民俗的作家来到了云南,被这里的风土民情深深吸引。他说:“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分享一下作者的见闻。请同学们速读文章,说说作者有哪些见闻?(三)探究文意,参与歌会作者用微妙的笔触描绘了三个不同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如果你到云南旅游,当地人邀请你参加其中的一种歌会,你会参加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理由。(四)品析人物,回味歌会沈从文先生说:“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请同学们思考“活人”的含义。文章中,沈从文先生描摹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假如你是一位摄影记者,请你为文章中的一个人物拍摄一张照片,你会选择哪个人物?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他(她)的照片配上一段展示他(她)风采的文字。(五)走出歌会,认识作者: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各具风采,他们健康美丽、质朴纯真、热情无私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位洗涤人的灵魂,为生命颂歌的作家吧!沈从文,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出生于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传奇:一个只读了几年私塾、自学成才的大学教授,一个写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伟大作品的文学大师,一个生命前40年做作家、后40年成为考古学家的奇人,一个永远自称为“乡下人”的透明自然的赤子他常以“乡下人”的视角审视世界,作品中处处流贯着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纯朴自然人性美的倾心以及对愚蠢自私的极端憎恶。 推荐阅读:小说边城五、教学反思: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文本的改革,更是教的方式,学的方式的改革。就教材而言,与旧的教材比较,最大的改变在于从知识性到人文性,从被动性到主动性,从微观性到宏观的改变。在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点,最后认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教的方式来说,在于要求教师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云南的歌会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一种古老的歌会,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但是文章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材的处理中,我特别注意了几点:一、在激情中导入课程内容。课堂教学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放展示云南风采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沉浸在教学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打下了学习此文的基础。二、在朗读中感知作品内容。“语感”,反映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把握和运用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学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在阅读课堂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范读更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读解的“催化剂”,它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绪,甚至与作者脉博合而为一,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神形兼备的朗读,就能面对面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进而感知作品中所具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及社会美。三、在参与中领略文字的魅力。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本文语言的欣赏上,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成为歌会的主角,以此去感悟文字的魅力,感受歌会的魅力。教师根据情况选出语言片段引导欣赏,以补足个体差异。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这样的设计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又有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同时学生的精神领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撞击,充分张扬了教材的人文性。四、在回味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学生在歌会中体味到了诗意的生活,更被那些张扬生命本色的人们所感动,脑海中闪现着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为了让学生再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设计了为人物拍摄照片配解说文字这一环节,希望学生将这些“活人”的形象在头脑中定格,也为这些鲜活的生命颂歌一次。抒写性情之中,方显学生对生命真谛的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