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社会思想史》PPT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8634925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607.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社会思想史》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中外社会思想史》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中外社会思想史》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社会思想史Thehistoryofsocialthoughtsinchinaandtheworld 教材 张传有著 西方社会思想的历史进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处辉主编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讲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讲 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了解中外社会思想史的学科性质 学科特点及其学习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如何自觉运用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给学生一种自信 激励 一 学习方法 1 三基三点 基本概念 基本知识 基本理论 疑点 难点 热点2 多读原著和做笔记 影响人类历史和世界秩序的经典著作3 认真思考和勤练写作 注重学术规范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安排和讲授方法 1 绪论 1讲2 中国社会思想史 7讲 含1次总复习3 西方社会思想史 7讲 含1次总复习4 教学互动 三 社会思想史的概念 1 社会的定义 社会思想中的 社会 二字不是指由人群所构成的一个社会 而是指构成社会的那群人的人际关系2 思想的定义 不是指人对于他所在的那个社会如何做观察 分析 思考与陈述 而是指他对所见到 经验到 满意或不满意的人际关系所起思考 所发问题 所做评论及所提建议 3 历史的定义 四 社会思想史的研究现状 1 国内概况 含台湾 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之发展史的估价 可以从1949年划线 分为两个阶段 解放前的中国社会学界 已有一些学者注意到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性 并做了一些有益的努力 截止1949年新中国成立 社会学在中国发生发展的半个世纪的历程中 所走的是一条逐渐中国化的道路 20世纪后半页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当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祖国大陆学者的研究 二是港台学者的研究 祖国大陆学者的研究可分为社会学者开展的研究和教材建设 其他相关学者开展的中国社会思想相关专题研究两支 2 港台及国外研究概况 港台及海外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两支 其一为系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 其二为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专题性研究 五 社会思想史在社会学大学科中的地位 1 主干课 是社会学的三门主干课之一2 社会学基本理论的渊源3 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必要条件4 和其他学科的关系5 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六 研究社会思想史的方法 1 指导性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2 技术性方法 比较 联想 分析 归纳 复习与思考题 中外社会思想史的学科性质 学科特点及其学习的意义 第二讲西周以前的社会思想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和思想的关系 谁是第一性 本原 人们思想从关注神秘走向关注现实的发展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和探讨 一 原始社会的社会思想 1 氏族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 在氏族社会里 人们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中 过着原始公有制生活 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 人们没有私有观念 在氏族社会内部的人与人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助关系 但是由于当时饿人类生活地域 社会视野和社会思想都比较狭隘 本氏族之外的其他氏族的人则被被视为异类 常有血腥的氏族间的屠杀事件发生 这些社会行为不仅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也是某种社会思想的产物 2 原始宗教 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始宗教是人们对于自然和现实社会的歪曲反映面试一种被歪曲了的社会思想 但它一经产生就对氏族社会的群体生活起着整合与控制的作用 图腾崇拜现象 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原始宗教 社会习俗 在原始共有制的生产关系下 为了维护集体的生存和利益 平等 忠诚 勇敢 团结互助 尊敬老人 以及维护氏族利益 为氏族成员复仇等行为 就成为氏族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这种社会行为准则时代相传 便成为氏族的习俗 氏族社会的风俗相传既久 就成为人们自觉用来控制社会 整合社会的行为准则 同时 氏族社会的习俗及制度是和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的 它对于调适和巩固部落 氏族的社会组织起过促进作用 到父系氏族社会后期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开始萌芽 这种纯朴的道德观念也逐渐地发生着变化 3 巫觋文化 由民间走向官方 宗教 司法仪式的起源原始社会的巫觋属于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重要表现形式 它所以会在当时成为主流文化 一定是出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其中必然包含着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某些社会思想 二 古代神话 1 神话的种类 中国古来就没有 神话 一词 这个词是20世纪初由日本移植而来 远古时代劳动人民根据自己在劳动过程中的具体感受和欲望需求 创造出各种神话 神话的产生并非出于人类的毫无根据的空想 而是基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的 2 关于世界的起源和人类的诞生神话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世界的起源归结为神人的力量 原始人类在长期同大自然和其他动物做斗争中取得了初步胜利所引起的作为 人 的自豪感 人是神亲手创造而且人像神 以别于其他生物 这就决定了人类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 在古代神话中有很多关于人的感生说 古代著名人物感天而生的神话 证实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民知其母 而不知其父 的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 3 对英雄的崇拜古代神话中还塑造了很多为民除害兴利而不计个人得失的英雄人物 如 女娲补天 大禹治水等人物所以受到崇尚 是反映了时代精神 人们崇拜他们 歌颂他们 以他们为楷模 反映出在氏族社会的社会生活中 人们的关系是以舍己为人 大公无私为宗旨的 神话关于廪君的故事反映了原始社会后期的更为文明化的社会思想 4 神话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的特点第一 它是非常粗浅 简单而不发达的第二 它是各不相关 没有系统的第三 在全部古神话中 可分为人对自然和人对社会两类 而属于人和社会的一类为数甚少 绝大多数是反映人和自然斗争的情况的第四 只是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 三 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 1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有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朝代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夏代已有文字 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 是有野蛮高级阶段过渡到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夏代已经有了社会制度 为商 周社会制度奠定了基础 2 祭祀文化的兴起夏代奴隶主阶级已开始利用宗教迷信来维护其统治 认为天命鬼神主宰着人们的生活 说明夏代仍然是巫觋文化占主导地位的 到了商代 随着奴隶社会制度的发展 神权主宰社会的思想进一步发展 他们按当时人间社会的阶级结构去设计神的世界 描绘了一个有人格 有意志的上帝 而商王成为上帝的合法代理人 他集神权及王权于一身 代表虚无缥缈的上帝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控制 所以有时也用祭帝之礼来祭自己最崇拜的祖先 这就逐步导致了人与神之间关系的变化 即由夏代的巫觋文化逐步转变为祭祀文化占主导 殷商祭祀文化的发展 使祭祀礼仪逐步规范化 成为这一时期社会规范的主要内容 发展到周代 这种源于祭祀的礼仪规范又进而逐步脱出祭祀的外衣 演变为摆脱宗教内容的社会规范体系 即所谓的 周礼 3 商代社会规范思想商代统治者在宣扬神权社会的同时 还极重视人的个人修养和人的社会行为规范 关于个人修养 商代强调一个 德 字 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 一个人有了 善 的内在修养 才有善的行为 人们在各自的社会生活和生活角色中 就能实现自我行为的规范 人们要完成 德 的修养 必须用 礼 来作为行为规范 商代及其重视 礼 把它视为 德 的外化 商人认为 人们有了 德 的修养和 礼 作为行为的规范 社会才能稳定 才便于奴隶主阶级实行统治权力 商代的 礼 具体表现为 孝 殷人崇尚孝道的思想 其社会作用有三 第一 通过实行孝道 人们可以不忘祖先 因而也就不忘记血缘关系 第二 实行孝道 不但可以使殷族中的人趋于纯厚而不去作乱 也可缓解社会矛盾 使其各被奴役的阶级或阶层不致起而反抗奴隶主的统治 第三 殷商时代是崇拜祖先一元神 实行孝道是对殷王的效忠 使人们都成为殷王的俯首贴尔的臣民或奴隶 商代的 德 礼 孝 的思想体系 目的在于以此作为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 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以整合社会秩序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它是殷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思想 三 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和思想的关系 谁是第一性 本原 人们思想从关注神秘走向关注现实的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和探讨 四 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1 社会组织思想 宗法制 封建制宗法制是西周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特点 殷人崇拜祖先 也讲大宗小宗 但还没有系统的宗法制度 周人以殷为鉴 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长子传长孙 成为一种严格的制度 在这种宗法制中 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 其他诸子则转为诸侯 诸侯也是嫡长子继承制 其别子也是嫡长子继承制 以此类推 每个梯次对其下都是 大宗 对其上都是 小宗 天子是天下的大宗 这样从天子以下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宗法系统 周代的宗法制反映了周代社会继替与殷商的不同 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 社会权力继替标准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把阶级等级 名分观念看的比血缘观念更重要 宗法制的建立说明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已意识到要对生活实行有效的控制 必须有一套社会组织体系 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必须 名分 分明 在整个人类的历史来看 社会继替的原则是由身份到契约或能力的发展过程 周代确立了以身份为继替标准的原则 并由此形成一个社会控制的组织体系 周代的宗法思想标志着古代中国社会组织思想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周人兴起于西周 殷王室位于东部 周王朝取代殷王朝之后所要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把周人的势力扩展到东部去 这种扩展工作就是封建制度 所谓 封建 就是划定一块领地 建立一个诸侯国 宗法就是家族系统的组织原则 它具有伦理与政治的双重性质 宗法系统是按 尊尊 与 亲亲 的原则组织起来的 家族系统中的成员 按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立政治地位的高低 封建宗法制度已经使得当时中央达到统一的局面 这种统一与后代郡县制统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不是中央集权 而是分权 虽然是分权 却又不失为统一 这正是封建宗法制度的卓越之处 周人除了分封宗族亲戚外 还有一番 兴灭国 继绝世 的举动 这种举动的意义有 其一向天下昭示周王朝的宽宏之大德 无独擅天下的私心 其二 表明尊重文化传统之意 其三 警戒周朝子孙吸取经验教训 2 社会规范思想 礼乐制西周礼乐制度和宗法思想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宗法制所设计出的西周奴隶主阶级治理社会的组织框架 而礼乐制度所设计出的则是在宗法制度之中调解内部各种关系 维护贵族特权的行为规范 西周礼乐制度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 礼 来 经国家 定社稷 序民人 利后嗣 就是通过 礼 规定等级秩序下的各种名分 在周代的文献中常常是礼 乐并称 礼就是一种社会规范 社会制度 乐就是与礼相应的音乐 它们具有宗教性 政治性 社会性 艺术性 并且富有教育意义 在西周时期制定的各种礼中 最重要 最富于宗教色彩的是祭祀之礼 又分为祭天之礼与祭祖之礼 周代的祭礼富于政治的等级性 天子祭天 诸侯祭境内的名山大川之神 老百姓祭灶等更低等的神 都有明确的规定 西周的政治及社会组织是基于家族的 国家是家族的扩大 宗庙之礼是为了团结家族 团结家族则本于尊祖敬宗的观念 尊祖敬宗又是本着孝的观念 把政治制度奠基于社会伦理 又把社会伦理奠基于个人内心自然本有的孝悌之心 西周初期的统治者们深知武力不足以治天下 所以极重视以文治天下 而宗庙之礼 就是文治精神的集中体现 宗庙之礼本质上能发挥强化家族群体的秩序 增强其凝聚力的功用 宗庙之礼仅限于贵族内部 并未及于普通的社会民众 在周公所制礼中还有祭后稷之礼 后稷是五谷之神 可以保佑五谷丰登 周代礼治思想的基本原则有二 一是亲亲 二是尊尊 这是要求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也是奴隶主阶级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亲亲 就是亲其所亲 要求父慈 子孝 兄友 弟恭 尊尊 就是尊其所尊 反映了社会的政治关系 他要求下级贵族服从于上级贵族 不许犯上作乱 而平民和奴隶必须安分守己 遵从奴隶主贵族剥削 不许反抗 以此来缓和社会冲突 殷商时期言 礼 主要表现为孝 周代礼治思想体系中 继承了殷人的思想 极重孝道 周代宗法思想和礼治思想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在当时对于社会秩序的安定 具有重大作用 因而在当时也是一种进步的社会思想 3 周公旦的社会思想 敬天 明德 保民周公认为天命不是固定的 而是不断转移的 虽然天意渺茫难测 但可以从民心上见 民心的向背就是天命所在 殷人的天命观经过周公的继承发展 己不知不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社会人生的重心 己从天帝鬼神一边 转到人类内在德行一边 重天帝鬼神 势必要揣度其意旨 耽于宗教玄想 重天轻人 而敬畏民心则须总结历史经验 留心社会民情 调整自身的行为 社会思想是对人事的思考 从宗教观转为人文历史观 自然有利于社会思想的发展 文化观高过了民族观 历史观高过了宗教观 其对社会整合的意义是很深远的 在周公的思想中要求诸侯在封国礼遵循文王 武王的德行 还要广求殷代哲王的治理社会之道来安民 还要注意协调人民之间的人与人关系 周公旦的敬天 明德 保民思想是要使用怀柔的办法 让人民安于现状 听其统治 从根本上是为 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但是他注重社会下层的疾苦 注意调适社会下层的人与人关系 以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思想民事对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一个发展 具有进步意义 周公旦的社会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第一 他代表了君师合一的理想 第二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 孔子是以周公为理想的政治楷模 制礼作乐始终是儒家所向往的政治事业 所以 周公可谓是儒家学派的远祖 第三 周公转变了殷人的天命观 把社会人事从天命鬼神一边转到德行民心一边 后世儒家的 天人合一 的观念可谓由周公开其端 复习与思考题 宗教的起源及其社会功能 第三讲东周 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思想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了解一些影响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伟大人物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国思想的源泉 在现代化的条件下如何继承与发扬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和讨论 一 叔孙豹的社会思想 1 轻天重民思想的发展西周末年 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 在人们的反抗中 奴隶社会危机已经暴露出来 由于人们对西周贵族阶级的强烈不满 因而也就对西周贵族所敬奉的保护神表示强烈不满 到春秋时期 随着奴隶制的逐渐瓦解和封建制的不断发展 反映到社会思想中 形成了轻天命重人事的思想 春秋时期 注重民事作为一种思想 不是个别人才有的 国将兴 听于民 将亡 听于神 这种天神必须按照民事的状况行事的思想 就是轻天重民的思想 在西周初年 虽注重 保民 但人是要听命于神的 到春秋时期才把这种颠倒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 这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这表明在春秋时期 人们已经认识到 社会的稳定或动乱 社会的协调与失调的根本原因不是在天上 而是存在于由活生生的人 人群所组成的现实社会中 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也只能依据社会本身的状况 轻天重民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第一 统治阶级的思想家们看到 要实行统治权 其前提是有统治者 第二 由于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激起人民的反抗 春秋时期发生严重的社会冲突使得统治阶级的开明思想家看到重新调解阶级关系 缓和社会冲突的必要性 基于这些原因 春秋时期才出现重民的思想 这一思潮的形成 是从氏族社会后期的巫术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的发展 到夏商时期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再到西周初期宗法制度 礼乐文化及周公旦的敬天 明德 保民思想等一系列社会思想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2 三不朽 思想叔孙豹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 他并没有留下系统的社会思想 但他的 三不朽 之说却代表了这一时期社会思想的时代精神 并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他提出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的 三不朽 论 表现出当时中国人的一种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 即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社会 对他人作出有益的事业 这样一个人的自然生命可以死而朽 但他所建立的德 功 言可以永垂不朽 三不朽 论完全摆脱了 天 或 天命 对人生价值的影响 代表了春秋时期中国社会思想转向和发展趋势 同时也表明 至春秋晚期 中国社会思想的社会本位和伦理本位的特色的形成 二 老子的社会思想 1 文化演进思想在老子看来 世上万物 都有一定之规 都不能违反 道 老子说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一 代表了自然 原始 单纯 二 代表了人为 增添 复杂 社会人文的演进是日趋复杂的 他认为世上本来没有仁义 只有大道 天地自有一番安排 人凭借自己的智慧 却想另有安排 于是才有了文化的演进 人文世界的创立 但老子认为这远离了事物的本来状态 也就违背了万物运行所遵行的 道 文化演进的趋势是在增 老子认为应该是减 增居于积极的正面 减居于消极的负面 老子说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之 以至于无为 这就是 损之而益 的道理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少一事不如根本无事 凡不是生存所必需的 都应该损 删除浮华 归于根本 才是老子文化演进观的实质所在 2 社会整合思想老子的社会整合思想可以用原话概括为两个特点 第一 镇之以无名之朴 治理要按照事物的本质 名 与自然相对 代表了人文的种种创制 朴 与器相对 是一种无名之名 其原意是未加工成器的木头 朴与器的关系犹如无名与有名的关系 从人类文化发展史的角度考虑 人类有了语言才创造了文化 有了语言就有了名 老子的观点是 已经有的名 能给人带来方便的 不妨保留 但应该就此止步 不要在名目上无限增添 引发争斗的虚名应该彻底根除 素朴是未经文饰与雕琢的自然状态 人心保持一种少思寡欲 无忧无虑的自然状态 社会自然会太平无事 这就是老子所提倡的愚民政策 第二 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经济上求知足 即 以正治国 体现了 小国寡民 的社会理想 在用兵上 于柔弱中包含果断 退避中潜藏杀机 即 以奇用兵 外交上 大国以下小国 即是 以无事取天下 3 处世规则第一 无为而无不为 意思是 事事要做 同时还要做的不留痕迹 使人浑然不觉其有为 第二 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 他主张谨小慎微 在事情初兆端倪时 就着手予以消散 化解 第三 将欲 必固之术 老子主张不以强力对抗 而要任其发展 使之走到尽头 然后徐起而乘起弊 第四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在老子看来 求知贵在了悟事物的大要 从一定意义上 道 就是万物运行的大要 知晓了 道 就能应付天下万物万事 4 修养方法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 无论是社会整合方案还是处世方法 都需要修养方法的配合 可以用原文概括为 第一 微妙玄通 深不可知 老子理想中的 圣人 是洞明世事而见解超卓的人 同时又是混迹欲人群中貌不惊人的人 第二 致虚 守静 观复 老子认为要提高个人修养 就要使自己的心境空虚镇定 须对事物有一种冷眼旁观 漠然不动情的态度 第三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王 老子认为 能体悟 道 的玄妙 具备极深修养的人才有资格成为王者 天下自然而然归附于他 三 孔子的社会思想 1 社会规范 礼孔子的政治理想不在于政治领域 而是主张 礼治 礼乐的对象是社会一般民众 他说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孔子常以 礼乐 并称 诗礼 并举 礼 代表了规范性 道德性的一面 而 诗 与 乐 则代表可整合性 艺术性的一面 他常向人指示规范性与整合性兼顾 道德与艺术合一的理想境界 孔子一方面能以艺术的态度欣赏礼乐 另一方面又深知礼乐的社会会规范功能 孔子的 礼 从消极意义上说是对行为的节制 限制 从积极意义上说则是对内心本有的真情加以调节 指导 孔子认为 礼 的实质在于能让 在各种礼之中 孔子最重丧祭之礼 孔子认为桑祭之礼虽无功利可图 却能培养人的不忍之心 超功利之心 使人道民德趋于敦厚 2 社会规范的核心 仁孔子认为仁是礼的内心 礼是仁的表达形式 仁与礼 一内一外 相反而相成 克己复礼 就是以礼约束自己 按礼的要求行动 不逾越人我之间所应有的界限 礼主要是内心之 仁 的外向表达 孔子认为 博施济众要靠外在的政治地位 仁则要从远处下手 仁是人心内在的要求 求仁则获得其所要求的满足 这种 得 是一种心得 一种内在的满足感 孔子着眼于关乎社会人群全体的仁心仁道并不太重视利 在孔子的学说中 仁道 的范围很广 其基础是孝悌 孔子认为 人能有孝悌之心 自然能有仁心仁道 此后历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孝悌的社会功能 以孝治天下 社会稳定是政治稳定的基础 3 处世规则在人际交往中 彼此互不理解是产生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 孔子认为应该致力于理解对方 而不必计较对方是否理解自己 他说 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孔子又说 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 每个人都应致力于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相应的行为规范 尽自己的本分 君使臣以礼 臣才能 事君以忠 居高位的少数人 其行为具有示范表率作用 所以政治责任在上不在下 下面有缺失应当由上者负责 孔子还指出在人际关系忠改善自己一端的方法 如 反复省察自身 对自身督责严等 4 财富与秩序孔子对经济生活的态度 似乎因对象之不同而各异 对于求学的人 孔子常教其安于贫贱 对于一般生活民众 孔子主张先解决其经济问题 在孔子的学说中 经济问题固然重要 但他从来都不是为经济而经济 使经济与社会群体的整合与运行相脱节 而是要求使经济生活永远要服从于社会生活秩序的和谐 孔子极重视 信 对于整合社会的价值 孔子理想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整合思想是建立在社会群体中人与人相互信赖基础之上的 孔子常以 忠信 并举 就是表里如一 口里说的就是心里想的 即 言必信 行必果 孔子明确指出建立人际互信的途径 子以四教 文 行 忠 信 四 墨子的社会思想 1 社会整合墨子主张以 兼爱 作为人彼此交往的准则 他认为儒家所讲的 仁爱 是不彻底的 他要以无差别的 兼相爱 来代替儒家的有分别之仁 从一定意义上说 墨家的 兼爱 与儒家的 仁爱 多有相通之处 二者都力图破除小我之自私而达于对他人之关爱 但两家对他人之爱的亲疏厚薄与施爱的先后次序上是有分歧的 墨子是站在功利主义的立场上以所收之报偿提倡兼爱 2 社会控制墨子的社会控制的思想主要有 其一为 天志 墨子以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人不明天意 按墨子的观点 天意既然奖善惩恶 人的行为不应当违背天意 他所谓的天意 天志 其实都是他所提倡的兼相爱 交相利 其二为 明鬼 墨子以为天是社会人世之外最高一级的控制 其下还有次一级的控制 就是鬼神 墨子明鬼的目的是要在民众内心建立其无形的权威 其三为 尚同 就是居下位者同于在上位者所制定的是非标准 希望以一种简单划一的方式处理复杂的问题 3 社会平等墨子的社会平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 尚贤 理论中 要点如下 第一 墨子并不是要 泯除尊卑贵贱之阶级差别 而是要求一种机会平等 第二 他不仅反对贵族世卿的官禄世及 还反对 无故富贵 面目佼好 和权臣佞幸窃取高位 第三 尚贤论带有功利主义色彩 4 社会问题墨子提出 节用 节葬 非乐 等尚俭的主张 目的是为了让贵族阶级下比于平民 第一 节用论 墨子更多的注意节流的一面 第二 节葬论 他提倡无论处于任何社会地位的人 都应节约办丧事 第三 非乐论 墨子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社会下层的生存问题上 批评音乐 艺术都是奢侈品 他厌恶贵族阶级的奢侈和他们一切的生活方式 想从根本上取消礼乐 五 孟子的社会思想 1 性善论在中国思想史上 人性有两层含义 一为生命的内核与本质 一为生命的可能 人性成为中国思想史的核心内容 孟子的人性论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 人性之中皆有 善端 孟子认为恻隐 羞恶 恭敬 是非之心都是人心所固有的 认为人性中已具有诸多 善端 而善端本身并不就是表现于社会行为中的善行 他认为只有深信人性之善 才能有向上的自信与向上的努力 第二 性善论强调人所具有的向善的可能性 第三 性善论是从人文历史演进的角度立论的 2 社会交往第一 论人际相处之必要 人类必需结群为生 必需要有亲戚 君臣 上下之伦理关系及社会组织 第二 义利之辩 孟子认为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可以分为厉害关系和道义关系 以 利 为交往准则往往只能看到局部 义 是相对于 利 而言的 利与善的关系就是义与利的关系 第三 反求诸己 孟子认为解决社会交往中产生矛盾的方法在于 自反 即反省自己 3 社会分工孟子认为 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是与生产领域内的社会分工同样重要或更为重要的社会性分工 劳力者自食其力是 食功 劳心者不直接从事生产性劳动 而专心从事学术劳动 政治活动或管理性 也是在 食功 包括劳心 劳力之分在内的各种必要社会分工 使从事各项分工的劳动得到多方面的生活条件 从而使社会生活秩序得以正常运行与发展 4 社会整合孟子提出的社会整合方案主要特点是以民为本 上下兼顾而彼此相通 主要有 其一 与民同乐论 孟子认为墨家所提倡的 兼爱 尚同 的方案不可能实现 比较可行的方案是 通 即上下相通 在上者不是不能享乐 但在享乐时要想一想民众是苦还是乐 同时各自按社会分工努力从事工作 并通工易事 做到上下相通 彼此同忧同乐 其二 为民制产论 孟子认为社会规范和政治措施的配合才能使仁心得以贯彻 只有使社会上的大多数民众都有生活保障 生活规范才能得以实现 社会生活秩序才能稳定 当政者的首要任务在于使民众生活有基本的保障 使民有恒产 制民之产 使民众家家有可耕之地 有可居之宅 5 修养方法孟子性善论的目的在于使人生归依于善 一人能善 是一人之人格圆满完成 人人能善及由人格完美的人们组成的社会是孟子心目中最理想的社会 他称具有理想人格者为大大夫 大大夫只有具备一番养气 养心 知言的功夫才能具备大智大勇 他认为养气必先养心 养心必先知言 孟子的修养方法要求人们以心为主而辅之以气 大智而兼之以大勇 六 庄子的社会思想 1 价值观庄子从相对主义立场出发 讨论人世的言论争辩与价值观问题 得出人类与动植物天然平等的结论 他认为人往往是先有了 成心 而后才有是非之争论的 实际上成心的形成是偶然而无一定准则的 人由于偏持且不安于天地造化的安排 所以才刻意要使事情如自己所愿 结果是只能明于此而暗于彼 知利而不知害 见得而不见失 更不知厉害得失本来是由人们自己界定的 他认为从天地自然的立场看 厉害得失本来就是相通的 一体的 万物的存在都有它的价值 并不会因为不合人意而失去自身的意义 所以人们不可持一成不变的价值观 对人间庞杂歧异的言论争辩问题的解决 采取一种不求解决便可得到自然解决的态度 2 处世规则庄子的处世及社会交往态度是 一 求 无用之用 庄子认为 善于保全自己生命的人 应该守持在于人无用 于己却有大用的境地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所求于世俗的微乎其微 世俗自然也难以加害 这就是庄子的无用之用 在退避中求生存的目的所在 二 乘物以游心 托不得已以养中 把事情视为自外而只的命 不妨寄寓其中 乘便而游 任凭命运将人引到不可欲知的境遇中 以一种艺术心情对待时间棘手难行之事 这就是庄子的 乘物以游心 托不得已以养中 之处世之道的精义 三 缘督以为经 以无厚入人间 在乱世中谋生存的方法只能是置身于善恶之间的夹缝中 所谓 无厚 就是一无所有 一无所有并不限于身外之物 更要在心里就干净洒落 3 社会整合庄子认为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 人与群体之间 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 最初常由厉害是非争辩引起的 厉害是非争辩是因为眼界狭小 将眼界拓宽放远 则这些厉害是非争辩根本就是无所谓的事 他提出的社会整合社会的方案核心是任其自然之道 无为而治 用于整合社会人群的智谋 约束 道德 交接等都是累赘无用之物 都应该舍弃 整合社会的具体措施是 以不治治天下 任其自然而抛弃一切社会规范 实行 坐忘 恢复 常然 4 道家思想的总结道家内部 老子和庄子两家的不同之处 首先 庄子思想有出世的倾向 老子没有 庄子理想中的神人是不食人间烟火 游于四海之外的神仙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则绝无出世之想 只是要在人群中做一个世俗中人 二者对后世的影响不同 老子之学与法家 兵家的权谋数术颇有渊源 而庄子的思想则寓于艺术情味 影响后世的文学艺术 儒家与道家比较 儒家倾向于入世 道家倾向于出世 儒家主张积极有为 道家主张消极无为 但是道家也有入世的 积极有为的一面 儒家也有消极无为的一面 儒家和道家社会思想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处理各种社会事物的方法上 而他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要整合社会秩序 并无入世与出世之分 七 荀子的社会思想 1 性恶论在中国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中 荀子是最早提出 人性恶 假说的思想家 他认为人性的自然倾向只是一些生物性需要 人的恶性本身是无法改变的 但是可以用 伪 来抑制人的恶性而归于善 荀子提出人性恶的理由有 其一 辞让悖于性情 荀子所说的人性是人的生理需要 这些需要有独占的倾向 只追求自身的满足 而辞让的行为出于社会的礼义 是违反天性的 顺性情就不会辞让 辞让则悖于性情 所以人性是恶的 其二 礼义出于圣人之伪 他认为世上本没有礼义 礼义是人为的产物 圣人与众人一样 天性都是恶的 其三 欲为善的愿望本身正说明人性是恶的 其四 若没有各种防止人们作恶的社会控制手段 社会群体必然陷于混乱 2 人的社会化与其性恶论相配合 荀子极重视师法教化的作用 这就是荀子关于人的社会化的思想 荀子重习轻性 重学而轻思 主张 化性起伪 荀子还主张 隆礼义而杀 诗 书 荀子说 礼者 法之大分 以礼为外在的权威性行为规范 社会化的首要任务是使人的行为整齐划一 至于内化到何种程度 那是以后的事情 人性虽恶 但只要能勉励矫正 终有变化的可能 对人的社会化 荀子有一套系统的方法 首先 荀子很重视 师 的作用 其次 要有 积靡 的功夫 积 就是逐渐积累 靡 有随顺 倒伏 模仿之义 再次 谨注错 慎习俗 注错习俗 指将自己置于什么习俗之中对于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这一主张是调和环境因素与内心力量的一种极有价值的方案 3 礼和乐的社会功能荀子认为 礼 是社会生活中的既成事实 它由来已久 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经验中积累起来的规则 学者的任务是对它进行思考 以求知其所以然 荀子以治学的精神对 礼 的社会功能进行考察 其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认为 礼 具有满足人的欲望 建立社会生活秩序的功能 第二 礼 是人类根本心情的表达 第三 礼 是对人类自然本有感情的一种恰当安排 第四 乐 具有调适社会关系的功能 在荀子看来 礼和乐都具有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和调适人与人关系的功能 只是 礼 侧重于外在的刚性规范和调适 乐 侧重于内在的柔性规范和调适 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社会生活秩序长期稳定和协调发展 4 社会群体论和社会整合论荀子堪称是最先对人类的群体生活作系统探讨的思想家 他明确指出 人是一种具有结群生活特性的高级动物 荀子认为人类的群体生活是靠 分 来维持 分 约略于现代说的分工 他极其重视 分 的生活功能 这是他对中国社会群体理论的重大贡献 同时他还认为要整合社会 要选那些能 缘人情而制礼 善于 调一天下 制强暴 的大儒作为社会的管理者 5 社会理想荀子的理想社会就是他所提出的 至平 社会 特点有 第一 荀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 尚贤使能 等贵贱 分亲疏 序长幼 的社会 第二 荀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 第三 荀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有明确的社会分工的社会 第四 荀子的理想中的 至平 社会是一个 群道当 的社会 第五 在荀子的理想社会中 人们的基本物质欲望都可以满足 八 韩非子的社会思想 1 社会变迁韩非认为 社会环境与社会状况都是变动不居的 所以治理社会的方法也应该随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韩非认为古人能辞让 而今人不能辞让 根本不食道德水平下降了 而是社会情形发生了变化 无论辞让还是相争 都是势所必至 韩非认为古人之所以轻易辞让 一是因为 人民少而财有余 二是因为身居高位者尽义务多 得利益少 仁义之美德之用于古代而不合于当代 他说 上古竞于道德 中世逐于谋智 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与儒墨两家社会进化观的不同之处在于 儒墨两家多注意到社会发展演进的连续性与通则性 韩非较多注意到社会演进的分别性与差异性 前者重 常 后者重 变 韩非的社会进化观是积极的向上的 他重视现实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区别 强调从现实社会出发社会社会治理方案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他忽视了社会进化的继承性 2 政治与社会的关系韩非是站在君王的立场上 为人间最高地位的统治者设计了一套维护其既得利益的权术 他说 知臣主之异利者王 以为同者劫 与共事者杀 他告诫为君王者要小心保持其威严与权势 君主的利益处处与社会民众的利益相冲突 他赋予政治至高无上的地位 希望把一切社会力量都纳入到对政治有利的方向上来 在韩非的心目中 社会是虚无的 政治才是真实的 而且韩非所理解的政治是狭义的政治 只是代表了统治者一方的利益 韩非理想中的社会是只有富强 没有文化的社会 没有学术 商业 道德 伦理的地位 韩非的学说大体只是在谋求无限扩张统治者的政治权力 他认为权力的大小要视统治者在多大程度上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控制所凭借的手段是赏罚 韩非所确定的是非善恶的标准全以是否控制他人而定 3 社会控制韩非是重政治轻社会的 所以 严格地说 韩非的社会控制的思想其实是政治控制思想 他只关心如何最直接 最有效地控制民众以方便当政者的统治 韩非只认为外在控制有效 根本否认内在控制的作用 在外在控制中他只重视严刑峻法 他认为严刑峻法能起到威慑作用 使犯法者得不偿失 自然不敢轻易犯禁 韩非希望制定出一套严密的有利于统治者的法律 把民众的一切行为都限制在法律的界限内 这样 统治者就可以省去政务的烦劳而安享荣华富贵 韩非的社会控制的思想是建立在不公正的社会分层基础上的 在他理想社会重 统治者享有最大的利益 下层民众则 劳形苦神 为统治者奔走效劳 韩非正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 赤裸裸地主张以暴力压服民众 不能使社会长治久安 复习与思考题 对这些著名思想家的学说作一客观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