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古代史测验.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632761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古代史测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三历史古代史测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三历史古代史测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测验1总分60分,时间:40分钟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2道每道各3.5分)1(2017广东惠州一模26)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A宰相权力的扩大B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C君主专制的强化D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2(2017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一3)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这反映了宋代()A官员选拔日益严格B官僚机构日益臃肿C宰相权力更加削弱D政府机构趋向精细3(2017河南安阳高三9月调研3)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牌等,均无权参加。材料表明唐代科举()A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B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C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D具有严格的参与标准4(2016辽宁丹东二模26)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5(2017河南、河北高三摸底5)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朝代 秦汉 唐 宋 元 明 清 次数 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 频率 0.85次/年 1.7次/年 2.7次/年 5.31次/年 18.5次/年 18.9次/年 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6(2016四川德阳四模26)宋代有的农民把田产诡称献纳给僧寺、道院,有的还假立契约,诡称典卖给权势之家。还有农民将产业与人丁化整为零。这些情况导致了()A佛道实力的膨胀B政府税收的困难C租佃经济的发展D土地兼并的加剧7(2017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8)唐朝一些地主和农民开始签订契约文件,上面写有田主、租田人、租种期限、租田数额和田租数额。这种契约性的租佃关系的出现()A加重了地主的盘剥B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C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D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8(2016山东烟台二模24)先秦政论文五蠹将当时社会上儒家、纵横家、游侠、贵族门人和工商之民称之为“五蠹”。据此推理该书作者最可能是()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9(2016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二次联考26)宋代叶梦得在石林家训治生要略中提到:“人之为人,生而已矣。人不治生,是苦其生也,是拂其生也。”将家训文化提升到治生思想的高度。以下对宋代家训文化发展的原因探究具有说服力的是()A宗法“家国同治”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B君主专制加强对思想统一要求超越前代C社会发展推动士人阶层认识自我的结果D治家思想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发生新转型10(2017江苏南京高三摸底4)“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段话意在强调()A知行合一B致良知C格物致知D心外无物11(2017湖北黄石高三9月调研7)“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但毕竟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摘自余英时著朱熹的历史世界)作者在此强调的是宋明理学()A维护专制统治的本质B确立三纲五常的地位C突出格物致知的目的D弘扬儒家思想的精神12(2015重庆部分区县高二第一学期期末4)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A注重对经验的总结B缺乏创新和逻辑C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D与农业息息相关-二、材料阅读13(2014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6分)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4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2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北宋时期宰相权力扩大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初年就已经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故B项错误;北宋时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体现了北宋时期形成了一种冗官局面,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国家对文武官员的态度,故D项错误。2【答案】C 【解析】材料“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官员选拔日益严格”体现选官机构的变化,与官员选拔的要求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反映宋代设置专门机构选拔官员,但不能表明宋代官僚机构日益臃肿,故B项错误;宋代设置“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以分化宰相的任官考核权,体现宰相权力更加削弱,故C项正确;材料“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官员选拔日益严格”反映宋代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分割宰相任官考核权,D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3【答案】D 【解析】唐代科举制注重才能,不是重视门阀士族,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科举制对官吏素质,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选拔的标准,没有涉及唐代科举制的影响,因此并未说明其扩大了社会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中对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进行了严格的审查、规定,说明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要求比较严格,故D项正确。4【答案】D 【解析】古代经济重心的完成是在宋代,与题中“南朝”不符,故A项错误;北方战乱的社会环境与单位面积产量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繁荣”强调农业的整体发展,与单位面积的产量没有必然的关系,故C项错误;“亩产5石稻”“ 亩产高达10石” “一亩二十斛”等数字说明当时的农业耕作技术很高,故D项正确。5【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清自然灾害次数比前朝多,但不能体现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低,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灾害地点在南方还是北方,故不能体现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故B项错误;从明清时期自然灾害的次数和频率远超前朝,可知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侵扰,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故D项错误。6【答案】B 【解析】材料“农民把田产诡称献纳给僧寺”可知农民未真正将土地献给佛寺,不能使佛院实力膨胀,故A项错误;材料中农民的行为造成国家控制的人口和征税土地减少,不利于国家征税,故B项正确;材料行为与租佃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农民行为保持其土地持有,不会加剧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7【答案】D 【解析】根据“契约文件,上面写有田主、租田人、租种期限、租田数额和田租数额”可知地主和佃农之间有明确的约定,限制了地主进一步进行盘剥,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契约的时限,靠小农经济是无法改进农业技术的,故B项错误;租佃关系的发展较过去佃农无条件依附地主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错误;通过租佃关系明确了地主和佃农之间的明确的关系,使佃农对地主义务有了明确的限制,佃农有了更多的人身自由,故D项正确。8【答案】C 【解析】蠹( d ),蛀虫。五蠹( d ),指当时社会上的五种人无益于耕战,就像蛀虫那样有害于社会。材料中将儒家作为五蠹之一,故A项错误;墨家代表下层民众的利益,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与材料中工商之民称之为“五蠹”不符,故B项错误;法家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儒家“是古非今”历史观,主张重农抑商与材料儒家、纵横家、游侠、贵族门人和工商之民称之为“五蠹”相符,故C项正确;道家“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与材料将当时社会上儒家、纵横家、游侠、贵族门人和工商之民称之为“五蠹”不符,故D项错误。9【答案】C 【解析】材料涉及的是宋代“家训文化”,与“治国”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宋代家训文化,与君主专制无关,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家训文化已提升治生思想高度,究其原因更多是自我修养的结果,故C项正确;D项新转型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10【答案】C 【解析】材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主张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这与用良知指导自己的行动无关,故A项错误;这与恢复自己内心的良知无关,故B项错误;这符合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故C项正确;心外无物属于陆王心学的主张,故D项错误。11【答案】A 【解析】材料中“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体现理学的本质是维护专制统治,故A项正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儒家的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体会先天“理”的存在,故C项错误;弘扬儒家思想的精神,与材料“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不符,故D项错误。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描述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可以多为传承和经验的积累总结,故A项正确;缺乏逻辑无从谈起,故B项错误;人与自然关系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火药等与农业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13【答案】(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2分) 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2分)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分)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2分)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2分) 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2分) (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2分) 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2分) (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3分)【解析】(1)第一小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主张农商平等;“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商鞅重农抑商。第二小问商鞅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农本商末。第三小问重农抑商主要是出于保护小农经济的需要。 (2)第一小问材料二中关键信息:汉武帝“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概括即得;第二小问结合当时的现实问题“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分析其目的;第三小问汉武帝把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垄断经营,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3)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北宋年商税额不断增加的趋势可见,商业不断发展;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可见商业地位日益重要。第二小问北宋政府规定“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商税的征收从宽从简,重视商业的发展。 (4)自商鞅首倡重农抑商以后,其一直是古代中国基本经济政策,但各个时期的程度有差异,如北宋出于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商业政策相对宽松,带来商业经济空前繁荣。4 /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