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问题回答.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8563368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问题回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文言文问题回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中文言文问题回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孔子语录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2.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3.理解语句: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鱼我所欲也 1.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答: 比喻。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证明了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一做人原则。 典故:(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2)廉者不受嗟来之食(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3.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答: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失穷乏者得我。 4.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5.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本心。) 6.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答: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7.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 答:“贫贱不能移”或第二句。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示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 10.请说说画线句子中的“是心”具体指什么? 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或直接摘录原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问答题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二)思考、应用。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3.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答: 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死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意思对即可) 4.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 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 四、曹刿论战(2005年)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 2.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抓准战机,后发制人3.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答: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4.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把你的理由说出来。 无论同意与否,都要说出理据5.出自本文的成语是哪一个?请用它的现代常用义写一句话。 答:一鼓作气。造句略。 6.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 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 有较高的说话技巧。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 非常谨慎、稳重。战斗中仔细察看,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方下令追击。 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答: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4.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这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这一问题? 答:那句俗话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的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5.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答: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 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6.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答:察纳雅言(开张圣听 咨诹善道)。7.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答: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8.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什么? 答: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至少要答对其中一方面) 9.“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句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 10.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答:第一问: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诔且善于劝谏妯忠臣,二是齐威王巷于采纳群盲。 第二问答案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 (2要虚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 (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4)要敢于、替干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11.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经历了由开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 启示:齐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12.“门庭若市”的字面意思是:门口和庭院里像市场一样(热闹) ,现在用来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13.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14.阅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答:忠言未必逆耳,诚恳劝告别人的话如果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劝说效果会更好。 15.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答:从日常小事人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 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 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16.邹忌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7.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 18.齐王纳谏之后取得了哪些成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国内政治修明; 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提高。 19.邹忌成功说服齐威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 答: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言之成理即可) 20.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妻子的回答用的的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客人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礼节性的应对。 21.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就一个方面谈谈。 答:(1)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还可从勇气和自知之明等方面谈) (2)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可从个人、治国或工作、学习等方面) 六、出师表1.除文中外,三国演义中你还知道哪些事情体现出诸葛亮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的事例,再写出两个来。 答:如舌战群儒、六出祁山、七擒孟获。 2.文中作者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历程是什么?在全文的作用如何理解? 答:三顾茅庐、出山效命、临危委以重任、临崩寄大事。作用:追述先帝殊遇,说明进言属忠谏,叫后主舒心;鼓励后奋发图强;以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创业艰难,叫后主不可半途而废,更不可前功尽弃;劝后主效法先帝;自表心态,让后主放心,并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 3.第七自然段中“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条件和目的各是什么?此处照相馆应了前边的哪句话? 答:条件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照应了“先帝知臣谨慎,故临界崩寄臣以大事也” 4.出师表中,句句是肺腑之言,仔细体会,全文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有感于先帝知遇之恩而图报,对刘氏父子一片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根据你对出师表的理解,谈一谈诸葛亮是怎样的贤相? 答:知人善任,知恩图报,虑事慎密,能识时务,一片忠心的治世之能臣。 6.结合本文及三国演义的理解,你认为诸葛亮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称颂的原因是什么?(围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答即可。) 7.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条,结合出师表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答:广开言路、严明法纪,赏罚分明,内外一致、亲贤远佞。 (可选择从能广泛听取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则改之,无侧加冕角度;或选择从各党派,团体到个人应有一个统一平等的标准,不应有特权角度;或选择从人际交往中,或选择君子,远离小人角度。) 七、桃花源记 1.根据下列的要求默写语句(1)描写桃林美景的语句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有哪些?(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并怡然自乐。) (3)写村中人好客,待人热情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4)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什么?(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忘之,) 2.本文是作者虚构的故事,但作者却把它放在“晋太元中”这样一个确切的年代里,你认为有何作用? 答: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达到令人想往的目的。 3.第一自然节作者先描绘了桃林的美景,再引入对桃花源的描述,为什么? 答:这个描写充满了神秘色彩,令人好奇,为下文描写桃花源作铺垫。 4.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寄托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 答:陶渊明笔下的社会的确是理想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都各尽其能地劳动,老老少少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融洽而友好。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5.为什么桃花源的人听了渔人的话后皆叹惋? 答: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6.渔人由洞口进入桃花源,而出去后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说明桃花源不是现实存在的,是虚构的社会。7.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现在是什么意思? 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8.文中最能体现桃源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请根据文章理解分别以“归隐田园”“安贫乐道”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九言的对偶句:渊明采菊躬耕归隐田园;五柳赋诗饮酒安贫乐道10.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答: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11.文中,桃源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外人道也”? 答: 担心外界的战乱危及桃园,破坏这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的生活。 12.文中共设置了几个悬念?请列举出其中任何两个,并说一说这些悬念在文中的作用。 (答出两个悬念即可) 13.文章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其目的是什么? 答:使桃花源增添神秘感,让人觉得桃花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14.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八、三峡 1.句子理解: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2.文章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3.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4.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5.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6.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7.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8.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答: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9.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九、杂说四(2007年) 1.千里马辱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 2.马说反映了当时怎么样的社会现实? 答:反映了当时由于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致使许多有才华的人得不到赏识和重用的社会现实。 3.你认为成为千里马应如何去做? (此题为开放题,回答合情合理即可,如:应从“普通马”做起,然后才能脱颖而出。) 4.学完马说后,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去“识才和选才”。结合社会实际谈一谈。 (“识才和选才”的方法现在很多,如考试自荐,组织推荐等。) 5.生活中,我们常讲“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马说中,怎么样做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呢?(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反面意思来回答。) 6.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和千里马二者中,你认为哪个更重要?结合现实说说你的理由?(此题为开放题,选伯乐,千里马或伯乐和千里马均可,重要的是阐明观点,理由充分。) 十、陋室铭 1.文中的“山、水”、“龙”“仙”分别指的是什么?(自然条件;品德高尚的人) 2.文中描写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 答: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一些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不做低级无聊之事等。(围绕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方面来谈即可)(如果持否定态度,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4.作者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何在? 答:表明陋室不陋,进而体现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5.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是一个坦荡乐观、安贫乐道、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6.本文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答: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应因外界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和高尚情操,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 7.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十一、小石潭记1.文中写鱼儿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什么? 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把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 醉翁亭下欧阳修吟诗饮酒;小石潭上柳宗元记文抒情。 3.小石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以其境过清,作者记之而去。这种以实景抒凄情的写法和陶渊明借桃花源抒自己政治理想的写法谁更能打动你?说说你的看法。答:二者都可,言之成理即可。如桃花源记更能打动我。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意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批判和否定。而柳宗元只是述己之情而已。 4.作者的心情由“心乐之”到“悄怆幽邃”这一忧一乐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答:作者心情的变化是与其遭贬的经历紧密相连的。作者被贬之后,心中抑郁,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而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的环境的触发,忧伤悲愤地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和其源。”此句写出了潭水的源头之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处境来说说作者这样写有着怎么样的寄寓? 答: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正如这“不可知其源”的源头实在是茫然、遥远。 6.找出文中描写游鱼的传神之笔,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蕴含了作者怎么样的心理? 答:文中第二段。把鱼儿的自由自在,活泼天真和“我”的物我合一。乐而忘形,乐而忘我境界,结合得天衣无缝;鱼儿的自由自在于作者此时的境遇相反,作者的内心既羡慕了又充满酸楚。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小石潭的秀丽景色却使作者产生如此旷世凄情,是什么造成的?假如现在让你去观赏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你会作何感想? 答: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心境,是点睛之笔;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造成的;我会以观赏时的心情决定感想,或喜或悲。 8.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描写一段你熟悉的景物,抒发你当时的心情。 参考:一条一条的梯田,整整齐齐,山顶上那株古老的榕树,依然是青枝绿叶,亭亭如盖;依然是悬着潇洒的长长的胡须。我深情地抚摸着我曾思念过的老芙蓉树,心中充满难以名状的激动。回望山下,红瓦楼房代替了灰色城墙;黑漆漆的柏油路代替了往日的公路,从来没有过的铁轨,也一直通向了远方 十二、岳阳楼记1.纳段意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2.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3.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以物喜,以已悲。) 5.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6.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7.“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8.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9.文中滕子京被贬却积极治理政事,说明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对你有何启示? 答:说明他是个有古仁人之心,以天下为己任,不以自己得失为意的君子。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精神,做人做事应先人后己,先国后家,以国事为重,忧国忧民。 10.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贤者和庸人的区别。请分别以“贤者”和“庸人”为首词写一组对偶句。 答:贤者不以物喜和已悲,先忧后乐,庸人不以国弱和民贫,先乐后忧。 11.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除岳阳楼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名胜古迹方面的诗词,请写出完整的一句,并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 12.本文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邀为岳阳楼所作的记,但是作者为什么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 答: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要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借景抒情,对友人进行规劝和勉励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 13.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与谁归?”的慨叹,周敦颐爱莲说中也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慨,试比较二者的感慨有何区别。 答:范仲淹通过此句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周敦颐只是表达了对知音甚少的感慨,范仲淹则是慨叹忧国忧民的人太少。 1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么样的思想境界? 答: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1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提到“古仁人之心”这一概念。“古仁人之心”内涵丰富。请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课文中体现出来的“古仁人之心”分别表达出来。 (答案只要与课文的内容相关且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16.“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反映了古仁人旷达胸襟,这种胸襟在今天瞬息万变的社会尤为重要。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打算怎么样做,才能拥有这种胸襟。 (可围绕“战胜自我”、“摒弃私心”、“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而豁达进取”来谈。) 十三、醉翁亭记 1.归纳段意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背诵。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7.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8.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十四、爱莲说 1.作者笔下的君子不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鄙贪图富贵,不追名遂利。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君子”和“小人”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或胸怀坦荡;心怀叵测。) 2.类似于“莲”花这种品格的文人很多,除本文的作者外,你还知道谁,就他(她)的一句诗、词、文来谈谈他(她)的思想品德。 答: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安贫乐道,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情趣。 3.请从文中找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完整地抄下来。 答:莲,花之君子者也。 4.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答:(同意不同意均可,只要能答出新意,理由充分即可。)比如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嬴得花中美誉。等等。 5.作者在歌颂莲花时几次提到菊花、牡丹的用意是什么? 答: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莲花的高洁品质。 6.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答:三种: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7.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不一,选择一种观点,只要有道理就可。) 8.文中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的哪三种人? 答:菊花比喻成隐士,牡丹比喻成富贵的人;莲花比喻成君子。 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达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10.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答:品德高尚的人(或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也可以) 11.本文描写“莲”的语句形象、生动,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写出二句描写“莲花”的诗句。 答:如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十五、记承天寺夜游(2003) (一)填空题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二)问答题1.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答: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念无与为乐者。) 3.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将影作藻见奇趣,以水喻月抒闲情。) 4.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5.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闲人”二字可看出作者用惋惜无人赏月来暗讽那些汲汲于富贵功名的世俗中人,同时也把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高情怀寄托其中,表现一种随缘自适,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答:明月是经常有的,美景也是经常在的,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官,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作者虽被贬,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好文,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7.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答: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8.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9.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10.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答: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十六、送东阳马生序(2006年) 1. 作者在学习上遇到的矛盾是什么? 他是如何解决的? 答:“幼时即嗜学”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矛盾。解决办法: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 2. 根据文段内容,请你具体指出作者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求学路途艰难;衣服破旧;食物粗劣。 3. 末句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并根据你对作者的了解谈谈你的感受或从中受到的启发。 无统一答案,可从作者刻苦勤奋历尽艰辛后,终获知识,成为饱学之士的事例,想到要成功必须刻苦勤奋学习的道理;也可只谈自己如何向作者学习的一些想法,等等。 4.古人读书像本文作者宋濂一样勤奋、刻苦的可谓不胜枚举。如战国时期苏秦、晋时孙敬的“悬梁刺股(头悬梁,锥刺股)”(填一个成语)是克制自己的困乏,孙康、车胤的“囊萤映雪”(填一个成语)是利用有限的外部条件。 5.第二段作者通过自己与他人哪两方面的对比来说明精神的寓有可以弥补物质的贫乏? 答: 吃、穿(“口”与“体”或衣服与食物)6.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当代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学习态度。 略。7.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2分) 答:学习刻苦,求学诚心;尊敬老师,守信用。 8.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答:因为我守信,按时还书。9.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刻苦好学(2)博览群书(3)虚心请教十七、愚公移山1. 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答: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2. 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 答: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 愚公妻“献疑”一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二是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意见一致,立即行动。 3. 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五人) 4. 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答: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5. 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说说有哪些不同? 答: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出于对完成移山任务的关心,重点是商讨移山的具体问题;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反对移山。 6.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 答: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 7.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答: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8.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 答: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要点有:(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9.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 “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江(长江)阴:在长江南岸; 洛(洛河)阳 :在洛河北岸; 衡(衡山)阳:在衡山南面; 华(华山)阴:在华山北面;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 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4分) 答:对山的态度其实是对困难的态度,循此方向谈看法、作评价皆可。只要世界观积极,言之成理,表达流畅就可得分,否则酌情扣分。 十八、与朱元思书1.理解背诵。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对偶句) 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精要笔记:(1)通过对富春江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也隐含着作者消极遁世的思想。 (2)本文的特点:1)骈体文;2)以写景为主,景中寓情;3)采用总分结构;(3)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配合。 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欣赏。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5.中心:“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也是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6.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答: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7.练习,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你怎么样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十九、口技 1.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3分) 答:本文写到了口技人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2.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4分) (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可信。因为口技人的表演技艺非常高超,他已完全把听众带入了火灾的情景之中,就如看电影、电视一样,明知是假的,我们的心情也常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听众有这样的反应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3.本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文中的“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属于侧面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烘托出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 4.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有什么作用呢? (设想合理即可。)如:我认为安放围幕有增加口技表演效果的作用,这样围着,易把听众带人情景之中。如果不围,就达不到这样的表演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