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555138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交通大学远程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一、课程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是由三部分组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这三部分内容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何重要意义? (一)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是什么人单纯的主观愿望,也不是什么“人类理性的复归”,而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必然性,是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种必然性或总趋势的揭示,依靠的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它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某些重大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个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我们应当透过现象看它的实质,只有抓住它的实质,才能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如同一切事物的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迂回的。我们只有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社会主义发展中所出现的曲折,才能不因一时的曲折而迷失前进的方向。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才能在任何条件下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二)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自觉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路线。我们只有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才能坚持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三)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改进思想、工作方法,做好各项实际工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方法问题,说到底,第一是唯物论,第二是辩证法。要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本任务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还需要我们各级干部努力改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认识能力,克服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因此,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必须要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下面我们就共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今天我具体讲四个大问题。即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各章的学习目的与考核知识点三、 试题类型与解题方法四、 综合练习题其中第一、第二两个问题我以面授的形式同大家共同学习,第三、第四两个问题以文字的形式提供给大家。 下面我们学习第一个大问题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二、各章的学习目的与考核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本教材共八章,系统而又有重点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第一章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习目的本章带有全书绪论的性质,其核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及其功能。学习这一章,在理论上要弄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所要求的哲学的革命变革;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特征及其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两次飞跃及其伟大成果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而我们今天面临的最大实际就是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考核知识点一、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P 25二、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P 3三、 唯物主义的几种历史形态 P 8四、 唯物主义的两种形式及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P1011五、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基本特征 P 12 P18六、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P 18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P 24八、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P 2628九、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据、途径和实质 P 34、35、36十、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P 39、40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学习目的本章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本章要求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搞清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以及人工智能的意义。准确把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深刻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自觉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考核知识点一、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P 4546二、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P 47三、 空间时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P 5152四、 实践的涵义、结构与功能 P 56、58、60五、 实践过程及其环节的意义 P 62六、 意识的起源及其本质 P 64、68七、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P 7778八、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P 7982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学习目的本章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深入理解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弄懂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考核知识点一、 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P 87二、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中全局与部分的关系的指导意义 P 9192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P 85四、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P 98五、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P 99六、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 P 101102七、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P 104105八、 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及对于我们实现现代化的指导意义 P 111112九、 辩证的否定观对于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意义 P 115116十、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一原理对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指导意义 P 117118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学习目的本章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认识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的辩证过程、真理的属性和检验标准;深刻理解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及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考核知识点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旧哲学的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P 133二、 认识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P 140141三、 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P 142145四、 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P 147五、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掌握这一原理的重要意义 P 148157六、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P 158159七、 真理、真理的客观性、价值性 P 161、162、165八、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P 163164九、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 P 167170十、 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 P 159十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P 172173十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P 175176第五章 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学习目的学习这一章要着重理解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认清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紧密结合当代的环境问题,弄清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问题,理解地理环境、人口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深刻认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考核知识点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P 181二、 唯心史观在思想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 P 182183三、 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P 185四、 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的决定性作用 P 187五、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P 188189六、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P 190192七、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维护生态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P 193八、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P 197、199九、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及其意义 P 200201十、 人类社会历史归根结底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 P 193第六章 社会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学习目的 本章从静止角度和横向联系说明社会基本结构,从动态角度和纵向联系说明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并在此基础上说明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学习这一章要分别掌握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的意识结构等各自的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社会整体的基本结构;要了解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深刻理解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考核知识点 一、生产力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的要素 P 204、205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整个生产关系中的决定作用 P 210211三、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的政治结构的内容 P 217、218四、国家的起源、实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P 218五、社会意识的构成 P 222六、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学习这一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P 227230七、文化的本质与功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P 236、238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为什么要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P 240、243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学习目的 本章把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看作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学习这一章要着重掌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在继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要深刻理解科学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尤其要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涵义。 考核知识点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P 245、250二、 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P 255256三、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说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P 251、257四、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P 260、263五、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P 264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用此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必要性 P 268七、 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要性 P 268八、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怎样才能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P 280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学习目的 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社会进步的标准;理解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性;弄清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涵义及二者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从历史发展总趋势上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弄懂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就是人类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要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伟大理想,积极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考核知识点一、 人类社会的进步及其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因和总趋势 P 284、286、二、 社会进步既是必然的,又是曲折的 P 284三、 正确理解人性和人的本质 P 296四、 人的价值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P 300三、试题类型与解题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本课程的考试有五种题型,即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下面分别说明每一种题型的解题方法。1、名词解释即概念题属于主观性试题,要求学员准确无误地回答所问概念的内容。2、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属于客观性试题,由题干和四个选项(即备选答案)构成。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选对给分,错选或多选均不给分。3、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也是客观性试题,由题干和五个选项构成。在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漏选的,该题不给分。4、简答题简答题属于主观性试题。与论述题相比,要求考生回答的内容比较简单,要注意观点正确、论点全面、逻辑严密,语言通顺、突出重点详略得当。5、论述题论述题也属于主观性试题,重在考核应考者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观点正确,紧扣题意,联系实际,分析恰当。与简答题相比,要求考生回答的内容要复杂,主要注意观点要全面系统,论据要充分;要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既不能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也不能只讲实际,没有理论的指导。四、综合练习题 (A)一、名词解释1、哲学 2、世界观 3、物质 4、实践 5、联系 6、人的社会价值 7、社会进步 8、真理二、单项选择题1、主观唯心主义主张 A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的 B只有感性认识才是正确的 C 整个世界都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D 物质决定精神2、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这种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D 形而上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B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G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4、认为水是世界本原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 B 客观唯心主义的 C 辩证唯物主义的 D朴素唯物主义的5、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A 抽象思维 B 直立行走 C手脚分工 D 制造劳动工具6、认为正确或错误的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这种观点是A 诡辩论的 B 唯心主义的C不可知论的 D 唯物主义的7、事物发展的源泉是A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C质量互变 D 事物的内部矛盾8、“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顶峰”的规定是A唯物主义的观点 B 绝对主义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 D 折中主义的观点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指A质量互变规律 B 否定之否定规律C系统规律 D矛盾规律10、唯心主义者都否认 A 世界的普遍联系 B 联系的多样性 C 联系的客观性 D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11、否定之否定规律是 A 唯物辩证法的现成公式 B 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证明的工具 C 研究事物的指南 D 辩证法唯一的规律1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A 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正确观点 B 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 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13、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 A 第一次能动飞跃 B 第二次能动飞跃 C 初级阶段 DA 从物质到精神的过程14、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A道德 B 政治法律思想 C宗教 G艺术15、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 宿命论观点 B 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 历史唯物论观点16、上层建筑是推动或阻碍社会的发展取决于A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 它是否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合C它本身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协调 D 它是否有利于公有制的巩固发展17、国家是代表 A 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 B 统治阶级利益的 C 剥削阶级利用的 D 劳动人民利益的18、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A 是完全自觉的 B 仍然是自发的 C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D仍然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19、社会规律是 A主观的 B 客观的 C难以捉摸的 D 有阶级性的2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是A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B 生产力的独力要素C现实的生产力 D 能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多项选择题1、真理和谬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A相比较而存在 B 相斗争而发展C在任何条件下都没有确定不移的界限 D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E 都是主观的2、辩证法发展的基本阶段是A朴素辩证法 B 自然辩证法C唯心辩证法 D 唯物辩证法 E 历史辩证法3、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A真理变成现实 B 谬误转化为真理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 D 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E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4、新事物战胜旧事物A是外部条件决定的偶然性过程 B是不可抗拒的必然趋势C是一帆风顺的发展过程 D 要经历艰难曲折的道路E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5、关于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是 A 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 B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D 意识是纯生理结构发展的产物 E 意识是人脑主观建构的产物6、社会进步是指A改朝换代 B 一个阶级战胜另一个阶级C社会形态的更替 D 任何社会变动E社会物质、政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7、群众路线的两方面内容是A一切按群众的意愿办事 B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C满足群众的一切眼前利益 D 一切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E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8、经济建设中的急功近利行为违背了 A主观能动性必须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 B内容必须有多种形式为其服务 C局部需要必须和全局需要相统一 D 当前目标必须服从长远目标 E 质变必须有量变的准备9、下列属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E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基本结构、性质和面貌的规律10、劳动在意识起源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A 使猿脑变成人脑 B 创造了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 C丰富了意识的内容,锻炼了人的思维能力 D 使猿的前肢变成了人手 E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四、简答题1、简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2、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3、简述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4、社会进步的评价标准。五、论述题1、试论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2、试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怎样才能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D 3,A 4,D 5,D 6,D 7,D 8,B 9,D 10,C 11,C12,C 13,B 14,B 15,D 16,A 17,B 18,D 19,B 20,D多项选择题答案1,ABD 2,ACD 3,ACDE 4,BDE 5,ABC 6,CE 7,BE 8,ACDE 9,ABCDE 10,ABCDE简答题答案1、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答:(1)客观规律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二者的辨证关系: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人们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大小是否正确,正确的程度都取决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反过来说,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运用规律,掌握规律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2、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答:量变是指构成事物的因素数量上的增减和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使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质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3、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答: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总之,实践既是认识的起点,又是认识的归宿。4、简述社会进步的评价标准。答: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综合的、多方面的。(1)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2)生产关系的性质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3)政治法律制度的优劣、科学文化发展水平、道德风尚及其好坏,也是衡量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标准。论述题答案要点1、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凝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精华,深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1、它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事物及其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就要求必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事物,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必须使自己的思想适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不断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地与时俱进。2、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实践性。实事求是离不开实践,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都离不开实践,实事求是的结果即对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最终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人类实践活动没有止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3、它完整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统一。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从客观到主观、再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也就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解放思想说到底就是要把人民群众中蕴含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力解放出来,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更是集中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和生动表达。2、试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怎样才能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内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1、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 4、虚心向人民负责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也是我们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克敌制胜的法宝。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内容是: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是群众路线的实质。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二)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的主体。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最根本的意义,因为我们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就是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的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党员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和形成既得利益集团。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只要切切实实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使改革和建设获得最广泛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的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要点(B)一、单项选择题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 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世界是否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D 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2、刑而上学所理解的同一性是 A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性 B 包含否定因素的同一性 C矛盾对立双方的同一性 D 没有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性3、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坏到好的转化 D 由低级到高级的转化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 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和趋向5、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的含义是 A 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C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D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 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对立统一规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7、矛盾分析法的精髓是 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对立统一规律 D 区别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8、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 A 只看到了个别与一般的区别 B 承认了个别与一般的联系C 完全否认了个别与一般的区别与联系D 把个别与一般完全等同了9、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是A先验论 B 反映论 C 唯理论 D经验论10、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A发现真理 B 改造世界 C 揭示客观规律 D 创立科学理论11、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它A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B 是不可靠的C没有客观依据 D 是人的感官自生的1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B真理的内容及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C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D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1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C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关系问题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问题14、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A 地理环境 B 生产资料 C 生产劳动 D 社会意识15、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 A 它同自然规律没区别 B 它存在于人的活动之外 C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D 它不依人的活动而存在16、把感觉、经验当作一性的观点是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二元论 D 朴素唯物论17、人的感觉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A经验论 B 唯物论 C 不可知论 D 反映论18、经济基础是指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D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总和1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它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同不性 B 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C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它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2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A肯定和否定 B 克服和保留C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D 循环式或直线式二、多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 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否运动和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 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E 矛盾是否是事物发展源泉的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B 康德认识论的合理思想 C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D 中国古代哲学 E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3、下列论断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性质的有 A 吾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吾心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心外无物 D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人为自然界立法4、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下列哪些现象属于物质现象 A引力场 B 阶级斗争 C 法庭 D 镜中花,水中月 E实践活动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 A 人脑的机能 B人脑主观自生的 C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人脑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 E 具有特殊结构的独立实体6、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A个性中包含共性 B 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 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E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转化7、唯心史观的根源有 A 社会历史根源 B 认识根源 C 阶级根源 D 文化传统8、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A地理环境 B 国家政权 C人口因素 D 自然科学知识E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9、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A它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物质力量 B它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C它是当代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D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是物质的,客观的E它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力量10、相对静止是指A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B 运动的一般状态C与运动完全对立的状态D在特定的条件下,事物特定的运动停止了E在特定的条件下,事物保持自身的性质不变四、简答题1、简述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2、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关系。3、简述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4、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五、论述题1、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2、试述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D 3,B 4,B 5,C 6,C 7,B 8,A 9,B 10,B 11,A 12,B 13,A 14,C 15,C 16,A 17,C 18,B 19,C 20,C多项选择题答案1,AC 2,AC 3,ABCDE 4,ABE 5,AC 6,ACDE 7,ABC 8,ACE 9.ABC 10,AE 简答题参考答案要点: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这个定义指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它揭示物质的可知性,批判了不可知论。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3)列宁的物质定义是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2、简答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1)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二者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对立是绝对的。(2)真理和谬误的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才能相互转化,不是主观随意的转化,不是量变引起质变。谬误积累只能是更多更大的谬误。(3)这一观点否认了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是对真理和谬误辨证关系的歪曲。3、简答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1)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2)物质生产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3)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4、简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从事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2)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唯一源泉;(3)人民群众还直接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的创造作用,在社会变革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和突出。六、论述题参考答案要点:1、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答:量变是指构成事物的因素数量上的增减和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使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质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掌握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论断是根据党对社会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以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而提出来的。(1)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党,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和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党的纲领和政策的科学性。(2)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物质前提。(3)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党的奋斗目标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部变革或改革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其建立时就是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在此后她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