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中考化学试卷(II )卷 .doc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49303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中考化学试卷(II )卷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粤教版中考化学试卷(II )卷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粤教版中考化学试卷(II )卷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粤教版中考化学试卷(II )卷 一、 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家庭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点燃煤气B . 用清洁球擦洗锅上的水垢C . 玻璃窗破裂D . 水加热后变为水蒸气2. (2分)2011年我国先后成功发射了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飞船,这离不开我国自己研制的大功率火箭资料表明,如将纳米铅粉末加入到固体燃料中,就会使火箭推进器的前进速度增加好几倍这其中纳米铅粉末在物质分类属于( )A . 混合物B . 非金属C . 金属D . 有机物3. (2分)(2015鄂尔多斯)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是( )A .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B . 检查装置气密性C . 验证反应放热(反应无气体生成)D . 验证氢气密度比空气小4. (2分)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 ”、“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各项中对图示模型理解正确的是( ) A .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 . 反应前后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C .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D . 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2:35. (2分)(2011沈阳)在推断实验室无色废液的成分时,四位同学得出了四种结论,其中可能合理的是( )A . NaCl、CuSO4、NaNO3B . NaCl、K2SO4、NaOHC . HCl、NaOH、CaCl2D . K2CO3、KNO3、BaCl26. (2分)为验证下列化学变化的发生,需要滴加指示剂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的是A . 向石灰石中滴加盐酸B . 向氧化铁中滴加硫酸C . 向水中通入二氧化碳D . 向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7. (2分)某学生为了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三种方案:将Zn、Cu分别加入到FeSO4溶液中;将Zn分别加入到FeSO4、CuSO4溶液中;将Fe 分别加入到ZnSO4、CuSO4溶液中。其中可行的是 ( )A . B . C . D . 8. (2分)下列区别物质所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 A . 氧气和氮气观察颜色B . 铁粉和炭粉用稀硫酸C . 氢氧化钠和氯化钠加水D . 白酒和白醋用闻气味9. (2分)不同其它试剂,仅仅利用试管和胶头滴管就可以区别下列四种溶液的一组是:CuSO4MgCl2KOHNaNO3( ) A . B . C . D . 10. (2分)某化学兴趣活动小组在准备实验时,甲同学配制了Na2SO4、K2CO3、BaCl2、稀盐酸四种溶液,但没有及时贴标签乙同学在使用时为区分四种无色溶液,将溶液分别编号为、并进行如表所示实验,由此推断、依次是( )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有白色沉淀生成+有气泡冒出A . 稀盐酸、Na2SO4溶液、K2CO3溶液、BaCl2溶液B . BaCl2溶液、K2CO3溶液、Na2SO4溶液、稀盐酸C . K2CO3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Na2SO4溶液D . Na2SO4溶液、BaCl2溶液、K2CO3溶液、稀盐酸二、 填空与简答 (共5题;共29分)11. (11分)蚊香是夏日驱除蚊虫的常用物品丙烯菊酯(化学式:C19H26O3)是蚊香中常含有的高效低毒杀虫剂(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其中第6小题要有计算步骤) (1)点燃蚊香能闻到气味,这与构成物质的分子_有密切的联系 (2)丙烯菊酯由_种元素组成,一个该分子中共含有_个原子 (3)丙烯菊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 (4)求C19H26O3碳氢原子个数比是_(5)求C19H26O3氢氧元素质量比是_(6)求C19H26O3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12. (3分)据报道,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上海世博会上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总装机容量超过4.68兆瓦 (1)发展太阳能产业主要优点是(填一点即可)_ (2)太阳能光伏发电最关键的材料是高纯硅,下图是我市某多晶硅生产企业生产高纯硅的流程示意图: 发生的反应为: SiO2+2C Si+2COSi+3HCl SiHCl3+H2SiHCl3+H2 Si+3HCl整个制备过程必须达到无水无氧在H2还原SiHCl3过程中若混入O2 , 可能引起的后果是_(3)为了达到绿色化学和节约资源的目的,上述流程中某化合物需要循环使用,该物质的化学式是_ 13. (7分)请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步骤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产生的气体质量为_g(2)实验所用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3)计算原混合物样品中CaCl2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14. (5分)(2016黄石)根据图回答问题(1)请写出仪器的名称:_,_;(2)若用A装置制备氧气时,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时,能作为发生装置的是_(用字母AE填空);(4)HCl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故用_(用字母AE填空)装置来收集15. (3分)如图为某品牌牛奶的部分标签,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第(2)(3)题用标签中的序号填写: (1)人体需要多种营养物质,除标签中所标注的,还缺少的一类营养物质是_; (2)能与碘水作用呈蓝色的淀粉属于_; (3)灼烧时产生烧焦羽毛臭味的是_ 三、 实验与探究 (共1题;共8分)16. (8分)(2016南京一模)某校甲、乙两兴趣小组进行硫酸铜溶液与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甲组实验:先往试管中各加入2mL 10%的CuSO4溶液,再往试管中加入5mL 10%的NaOH溶液,观察到试管中有蓝色沉淀生成乙组实验:先往试管中各加入2mL 10%的CuSO4溶液,再往试管中加入2滴10%的NaOH溶液,观察到试管中有浅绿色沉淀生成(与甲组的沉淀颜色差别较大)(1)【实验讨论】甲组实验中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那么乙组实验中浅绿色沉淀是什么呢?【查阅资料】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反应可生成多种组成的碱式硫酸铜,它们都是浅绿色固体如Cu2(OH)2SO4、Cu3(OH)4SO4或Cu4(OH)6SO4 , 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58、356、454各种组成的碱式硫酸铜,受热均会分解SO2气体能使酸性高锰酸钾稀溶液褪色白色的无水CuSO4固体吸收水蒸气后变成变蓝色固体【实验探究】该小组对碱式硫酸铜产生了兴趣,想探究碱式硫酸铜受热分解的产物(2)【实验设计】取少量碱式硫酸铜加入试管中并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 实验结束后,试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滴入稀硫酸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证明黑色固体是CuO;B中无水CuSO4变蓝色,证明有_生成;C中现象为_,证明生成SO2;D中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证明生成O2 (3)【实验反思】当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反应时,只要控制CuSO4溶液的量一定,NaOH溶液_(填“过量”或“不足”)时就能生成浅绿色沉淀若碱式硫酸铜Cu3(OH)4SO4可表示为:2Cu(OH)2CuSO4 , 则Cu4(OH)6SO4还可表示为:_(4)【拓展延伸】当反应物相同,而反应物的量不同,产物可能不同试另举一个例子:_当反应物相同,而_不同时,产物也可能不同如常温下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在光照作用下,二氧化碳和水在植物的叶子中发生光合作用生成氧气为了确定所得浅绿色沉淀的组成,再进行后续实验,取8.9g碱式硫酸铜(假设化学式为:aCu(OH)2bCuSO4)放入试管中加热,充分反应后生成了0.9g水,通过计算确定所得浅绿色沉淀的化学式为_四、 分析与计算 (共2题;共17分)17. (8分)醋酸的化学式为 CH3COOH试计算: (1)一个醋酸分子中共含有_个原子; (2)醋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 (3)醋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填最简整数比)为_; (4)120克醋酸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18. (9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人类无时无刻离不开空气。通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空气中氧气的性质与制法,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_ A .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是可燃物B . 氧气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可以转变为液体或固体C . 给氯酸钾加热,若不加二氧化锰就不产生氧气D . 因为氧气与氮气的密度不同,所以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2)实验室制取氧气,可供选择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写出图中标号的仪器名称:a_。写出一个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若将B、C装置组装在一起制氧气,实验结束,停止加热前要先进行的操作是_。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填字母)。在加试剂之前的操作是_。已知一氧化氮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略大,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则收集一氧化氮气体时应选用图中装置_(填字母)。(3)加热分解6.3克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是多少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第 13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1-1、2-1、3-1、4-1、5-1、6-1、7-1、8-1、9-1、10-1、二、 填空与简答 (共5题;共29分)11-1、11-2、11-3、11-4、11-5、11-6、12-1、12-2、12-3、13-1、13-2、13-3、14-1、14-2、14-3、14-4、15-1、15-2、15-3、三、 实验与探究 (共1题;共8分)16-1、16-2、16-3、16-4、四、 分析与计算 (共2题;共17分)17-1、17-2、17-3、17-4、18-1、18-2、1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