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秦汉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勃兴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854000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PPTX 页数:59 大小:54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秦汉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勃兴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先秦秦汉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勃兴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先秦秦汉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勃兴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通史复习要注意的问题,一、要掌握每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时间、时期名称、基本描述) 二、要掌握基本的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三、主题:以时间为线索,以时代特征为中心,串联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及重要事件。 四、资料:课前练习、课件内容、教材、锁定新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1讲 先秦与秦汉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勃兴,一、时段特征概览,二、主干整合 练P1,(一)原始社会 (二)夏、商、西周 (三)春秋战国 (四)秦朝 (五)西汉与东汉,【课本内容】,必修1 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3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先秦时期】,1.政治: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 最高统治权力继承秩序确立和初步完善。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制度臻于完善。 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运用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中央与地方,扩大了统治区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推行变法,以秦商鞅变法为代表,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知识梳理】,2.经济: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农业:生产工具上,原始社会为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商周时期为青铜工具,春秋末年出现铁器牛耕;耕作方式上,商,西周时期为集体耕作,春秋时期为个体农耕,到战国时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基本形成;土地所有制上,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春秋时期出现土地私有,到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 手工业: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基本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商周青铜冶炼业发达,春秋出现冶铁业。 商业:商周时“工商食官”,春秋战国出现大量私商,出现金属铸币,形成都会。,3.思想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基本形成。 上古时期的思想文化反映了先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 的看法,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反映。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 领域的反映,儒家,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在各领域所 形成的理论,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的进化, 诗歌(代表作是诗经、楚辞)是当时具有代表性 的文学形式,其他领域也有所建树,具有浓厚的农耕 文明的特色。,1井田制:井田制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有公田与私田之分,土地不得买卖。 井田制下的农业耕作方式主要是集体劳作。 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三、重要历史概念,考向一 井田制的特点 典例3 如图所示,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下列对其认识错误的是( ) A公田归贵族所有, 私田归庶民所有 B公田的生产采用庶民 集体耕作方式 C要求先种公田,公事毕然后治私田 D公田中的所有收获物都归贵族所有,A,【考点】 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私田实际上亦归奴隶主所有,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公田采用集体耕作,完成后耕作私田,且公田收获物归奴隶主,私田收获物归奴隶支配,故B、C、D三项符合史实。 【答案】 A,2分封制与宗法制,(1)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古代文献中简称“封建”,是注重利用血缘关系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等级森严,地方具有独立性,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 当今部分姓氏、省份简称源于西周的诸侯国(封国)等,反映了分封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考向一 重要历史概念分封制的内涵、特点 典例1 (2015江苏高考)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A,找关键点 材料中的“诸侯、诸伯、诸子”等均为我国古代爵位制度下的等级称谓,礼记成书于春秋时期,为儒学经典之一,由此可确定答案应选分封制。 干扰排除 三公九卿、郡县制、郡国并行制等制度均为秦汉时期的制度,晚于春秋时期,由此可排除B、C、D项。 答案 A,【练习】2、(2011年全国高考)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C,周王室具有宗主国的崇高地位, 诸侯形同一个个卫星国, 对王室有强烈的向心力, 形成了拱卫王室的局面。同时, 周人还创设了一系列制度以维系这种政治格局。因此, 周代(特别是西周) 的诸侯国只是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权, 对宗主国周王室有多方面的从属关系周王国与诸侯国的纵向联系和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空前加强, 为后来封建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周代的大一统思想,是西周封建和分封制度的产物,它源于西周分封诸侯的历史实际及西周封建所造成的三大认同观念: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华夷之辨的民族认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思想观念由西周封建所开创,是西周王朝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之一。,首先,西周封建和分封制度,加强了周天子的权力,使周天子确立了“诸侯之君”的地位。而周天子“诸侯之君”地位的确立,导致了西周一统政治格局与天子至上政治认同观念的形成。随着分封制度的实行,王权至上观念也在畿内地区和各诸侯国境内得到极力宣扬,并且首先在上层社会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普遍认同。,马卫东大一统源于西周封建说,先秦时期的“王道”追求是一种值得注意的政治文化现象。除了儒家首倡“王道”大义之外,其他诸子各家也纷纷打着“王道”的旗号。虽然具体理论有所区别,但出发点都在于改变当时“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动乱局面,以实现天下一统、王权独尊、上下有序的共同目标。所谓“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西周的封邦建国是古代政治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构建了以“血族宗亲”为纽带的权力体系;形成了“天下共主”为核心的管理网络。 西周的礼乐制度则从精神心理方面,协调了贵族之间的利益纠纷,从根本意义上解决了政治运行的有序化问题,达成了一种相对的秩序和认同。实际上,宗法制与分封制只是规定了周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格局,礼乐制度才是治国之道。 李惠军学苑絮语,(2)宗法制:“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以嫡长子继承为原则的权力和财产分配制度。 宗法制促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祭祖、牌匾、祠堂、修族谱、后代继父亲的“姓氏”、尊老爱幼、重男轻女等是宗法观念在后世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宗法制造就了中华民族“家国一体”的观念。 宗法制中“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自律盲从”等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而宗法制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 宗法制与分封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练习】3、据国语周语记载:周文王时曾与姒姓诸候国杞、缯联姻,周武王以太公望女为王后,并将长女太姬嫁给陈国。它反映了周初( )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诸候崛起冲击分封制度 C君臣通过联姻确立宗法关系 D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D,【解析】周王属姬姓,周王与非姓诸候国联姻,无法体现宗法制,故A项错误;诸候崛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落时期,而周文王、周武王时期,西周处于鼎盛时期,故B项错误;君臣联姻更多的是政治目的,故C项错误;周王室与异性诸侯联姻,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体现了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故D项正确。 【答案】D,【2015浙江】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D,【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本身指的就是宗法分封制度,“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则是宗法制度典型的影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既不能反映宗法制也不能反映其影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说不分内外的公正的选拔和任用人才,和宗法制度的选拔和任用人才是相反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D。,重点强化,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阶段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其主要表现: (1)政治上:,诸侯争霸和各国纷纷推行的变法打破了旧的统治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郡县制开始出现,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封建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2)经济上: (3)思想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确立。,“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学、艺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4.封建土地私有制: 形成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原因是各国的改革与变法。 形成的过程:生产力进步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财政困难各国改革促进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阶级力量壮大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影响:一方面,战国时期确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封建社会繁荣的基础,前期起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封建地主阶级依靠各项特权,大量兼并土地,广大农民过着贫困的生活,到了明清时,封建土地私有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练习】5、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它是封建社会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下列对土地兼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必然产物 B是封建经济衰退的表现 C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D导致了严重的统治危机,B,秦汉土地兼并的史料印证 典例6 (2015上海高考) “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描述的是( ) A.西周诸侯封地的情况 B.秦朝实行郡县制后的情况 C.汉武帝时代的情况 D.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情况,D,找关键点 “州郡”与“田亩连于方国”是解题得分的关键,前者“州”始现于东汉,后者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 干扰排除 A、B、C项内容均早于东汉时期,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 D,5.小农经济: 练P2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练习】7、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A,6(1)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特别提醒:关注有关民生、和谐、治国等方面 的主要思想。,(2).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都谈论了“人性”:即人性是什么,孔子的“仁”包含了对人性的看法,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说”,荀子提出“性恶论”。 (2)都主张以德、礼治国: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孟子要求统治者“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3)先秦儒家思想用人性论论证统治的合理性,即以“德”“礼”治国,主张人应该先“仁义”后“礼”,达到这个境界才有“德”。,(3)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 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考向五 史料信息的获取与应用民本思想 典例8 (2015山东高考)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C,信息获取 材料中的“当于民监”是题眼所在,强调统治者施政举措应把百姓的利益与民监作为可否的标准,与以民为本的内涵一致,故选C,其它备选项均与材料内涵不一致。 答案 C,考向二 树立传统历史文化的自信 典例9(2015天津,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可知,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两方面的品质:一是注重自我修养,二是具有经世济民情怀。孔子生在春秋末期,一个政治动乱、礼崩乐坏的时代,他的政治抱负就是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答案 品德: 政治抱负:,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课本内容】,必修1 第一单元 第课 第课,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相关内容),必修3 第一单元 第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必修3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相关内容),【秦汉时期】,一、【知识梳理】 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创立与巩固。 秦: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 汉: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度,刺史制度等,推恩令“汉承秦制,有所创制”)。,2.经济:小农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 农业:秦朝法律肯定土地私有,汉初修养生息, 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技术改进(犁耕法,耧车,代田法等)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金,陶瓷,丝织等技术世界领先。 商业:继续发展,货币统一,长安,洛阳繁荣,对外贸易(丝绸 之路)兴盛。,3.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成主流思想。 秦:焚书坑儒; 汉:形成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体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文学(汉赋),艺术(秦小篆,汉隶,帛画等), 科技(造纸术)领先世界。,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练P3),二、重点分析,考向一 论从史出秦汉中央权力运行模式 典例1 (2015天津高考)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D,紧扣题眼 “群臣议定宰相领衔皇帝裁决”是材料的题眼所在,客观描述了秦汉时期中央机构的权力运行模式,有利于皇帝集权的同时,又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干扰排除 材料所描述的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 答案 D,2.理解“从贵族制度到官僚体制”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重点强化,49,考向二 史料的分类与信息获取 典例2 (2015江苏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C,运用史识 掌握史料的分类及不同史料的史学价值是解题的关键,琅邪石刻与淮南子分别为一手和二手史料,使用文学作品印证研究历史应判断其真伪,谨慎使用。,干扰排除 A项不能体现“差异”的要求;B项淮南子不适于历史记述,D项淮南子是文学作品,不足以作为历史研究的凭证。 答案 C,3.汉代新儒学与先秦时期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汉代新儒学增加了以下内容: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理论,神化王权,强调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大一统”思想,并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等思想。 (2)联系: 先秦儒家宣扬的“礼”“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统治者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练习3】材料二 据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汉代的主要祭孔活动有: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亲自到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 汉元帝在位时,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 公元29年,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作为特使到曲阜祭祀孔子。 公元59年,汉明帝于太学及全国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历次祭孔活动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如此祭孔的原因。(10分),特点: 原因:,皇帝亲自祭孔;以孔子后代为奉祀官主持祭孔;皇帝派遣特使专程祭孔;在各级学校祭孔。(4分),政治上,国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需要精神支柱; 思想上,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孔子更受到尊崇; 教育上,各级学校的建立,崇尚孔子的教育实践。(6分),考向三 春秋至秦汉时期社会转型的特征 典例4(2014天津,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解题思路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紧扣材料对“农商”的重视程度来概括;第三小问,从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的角度回答。 答案 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解题思路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直接归纳“措施”,“目的”根据材料二的信息来分析归纳出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盐铁官营、货币官铸、物价管理等角度来分析。,答案 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