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531442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学科语文审核人:年级高一年级时间7月课时2课时命题人姜淑红班级姓名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A、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情感与态度目标: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学习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学习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课时安排: 2 课时导学过程:1课前预习指导。(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第一课时要点:熟读文章,以检查预习的方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发生背景。一、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疑问“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通过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弄清这个问题。二、检测预习:1、检查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氾(fn)南 佚(y)之狐共(gng)其乏困阙(qu)秦 秦伯说(yu) 逢(png)孙2、检查部分文句翻译,帮助学生理清层次。a、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e、(晋文公)亦去之。 请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文章脉络: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劝退秦师-晋师撤离。3、结合背景,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解决学生疑难问题。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背景补充: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小结全文: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三、听录音,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四、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一并整理文中特殊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要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特殊文言现象,翻译文中重点语句。一 重点词讲解之:1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的” )4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1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依着 )2文以五月五日生。( 在 )3扶苏以数谏故,子使外将兵。( 因为 ,介词 ) 4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2蜀之鄙有二僧。( 边界地方 )3肉食者鄙,又何间焉。( 鄙陋、庸俗 )封:1既东封郑(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2又欲肆其西封( 疆界 )与:1失其所与,不知( 结交、亲附 )2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亲赴 )3与人刃我,宁自刃( 与其 )4将欲夺之,必先与之(给予 )若: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如果 )2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你 )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3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同)二 学生上黑板总结文中特殊文言现象。1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2)秦伯说。(说,同“悦”。)(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2古今异义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3. 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4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2)倒装句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3)省略句 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三 翻译文中重点语句1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四 集体诵读全文五课后作业:复习文中知识点四小结左传: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以春秋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记述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整个春秋时代各国所发生的事件,及一些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史散文的典范。 第三课时教师补充加深分析:要点:分析文章第三自然段、明确本文特点、初步鉴赏左传特色一 导入 第三段: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二话题激趣:学生就烛之武的劝说艺术进行讨论1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点拨:本文着重描绘的人物就是烛之武,他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因此把握烛之武的劝说特点对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很有帮助。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赏析:这段说辞,只有125字,先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 然后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再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唯君图之”)。这段说辞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2.简要概括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志士 勇士 辩士(分析略)三 拓展分析问题:文章在叙事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借鉴的吗?明确:“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巧设伏笔,首尾呼应” “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五课堂小结: 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张驰有度,曲折多变,凸现了主人公烛之武的超群才干和惊世智慧。六 作业布置: 完成周记-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七 板书设计文章脉络:(第一课时)秦晋围郑- 烛之武临危受命- 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劝说艺术: (第三课时)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艺术特色: (第三课时)“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巧设伏笔,首尾呼应” “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