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高三语文期中考试阅卷分析.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8526617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州市高三语文期中考试阅卷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德州市高三语文期中考试阅卷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德州市高三语文期中考试阅卷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阅卷分析一、客观题 题目总体难度不大,基础较好的同学完全应该得满分。需要注意的是:1.社科文阅读不要满足于比对信息,要切实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此次考试第7题就是这方面的提示。2.文言文实词一定要回归语境,结合上下文。此次第9题的“籍”仔细读读全句就很容易发现是个名词,所以D选项解释为“登记”一定是错的。提醒学生做这类题目一定要细心,不要满足于经验。二、翻译翻译题共10分,考查了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宾语前置、被动句)等典型的文言基础知识,不仅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知识积累、迁移能力,并且要求学生养成认真仔细辨识语境的应试习惯。考生整体得分不理想,平均分5.37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问题:1.不能字字落实。如“教顺”只翻译出“教导”,“使之驯良”意忽略不计;“子何欲而然”的“然”漏译。2.不辨语境。不能把句子放在上下文中整体感知。如第一个句子是传主卜式所说,应该是第一人称,有近半数的考生翻译成了第三人称。3.词不达意。很多考生能把句子的大体意思译出来,但存在着词语表达问题且很普遍,如“顺”翻译成顺从,“斥去”翻译成“呵斥、斥责”,“起居”译为“起床”。4.语句不通顺。如“我卜式县中人贫困的就资助他”类似病句不胜枚举。【复习建议】加强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选择教材经典篇目再回温,增加文言文知识迁移能力。注重文言文训练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养成让学生总结反思做题技巧、经验教训等习惯,如以题解题、以文解文等。三、诗歌鉴赏1、对试题的评价:诗歌内容难度不大,题型设置典型,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能力情况。2、阅卷分析:第一小题:评分标准:手法、手法表现、句意,分别占1分、1分、2分。答题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得2分。一少部分学生只写手法及表现,不写句意导致失分;一部分学生与之相反。还有的写手法、句意,漏掉手法的表现(分析);有的对句意理解有误,如理解成岁月逝去,珍惜光阴等。教学建议:明确这种题型的答题思路,引导学生步骤要全。 通过抓诗歌关键词,提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二小题:评分标准:结合参考答案,做到意思对即可。答对2条即可得满分。比如:答案一也可写成“对祖国的热爱和深深的爱国情。”答案二也可写成“不惧死亡或对死亡的从容、淡定、洒脱、达观。”答案三也可写成“对家人的思念或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悲伤。”答案四也可写成“壮志未酬的愤懑”教学建议:这种形式的题干应引导学生写3-4条,一联一联的概括。四、名句默写本小题得分情况在4分左右,能得满分的同学很少。出错情况不一,有的是能背过但写不对,如“夙兴夜寐”的“寐”,“竹喧归浣女”的“喧”,“虽一毫而莫取”的“莫”。“寐”字较为难写一点,但很多同学把“喧”写成“暄”,把“莫”写成“末”, 主要原因应该是不明其意。正确率最高的两句是“心远地自偏”和“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应该是初中就背过的,所以比较熟悉,记忆也深刻。较多同学写不上来的一句是“竹喧归浣女”,写串最多的一句是“春花秋月何时了”,把“春花”写成“春江”。这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复习中一要狠抓落实,先明其意,再背诵,背过就要写过;二要注意筛选归纳,明确重点,切忌背诵泛滥,只求多多益善,到时芝麻西瓜一起丢。五、语言表达三道语言表达题分别考查了学生压缩语段,仿写,修辞,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试题难度适中,语言严密,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16题得分一般在2-3分,大多数学生失分在于概括主要内容只答出了陈述对象和结果却忽视了原因。第17题失分在于部分学生只写了一句或对拟人手法的运用不够贴切,所选景物在表达过程中缺少积极内涵。第18题部分学生不能紧扣首句观点,另起炉灶谈意志、勇气等。有的学生在勾践、苏轼、鲁迅、史铁生以外另选人物造成严重失分。有的不用“如果-怎能-”的格式结尾,还有的字数不在80-100之间而丢分。 总体来看,学生不严格认真审题、不按要求答题是造成失分的主要原因。答题书写规范化意识也有待提高。六、大阅读本次联考阅读题选择语言材料为抒情散文河流淌过秋天的黄昏,抒情散文类平时练习并不太多,考后师生反映较难,从阅卷情况来看,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19、20小题满分8分,均分约4分多一点,达不到4.8分的及格线。20、21小题满分10分,均分约5.67分,也不及格。19小题问文中多次写到河流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题目一般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上,学生较少回答的与答案一致,河流与许多景物共同构成美丽迷人的秋日黄昏画卷,多数学生回答河流滋养了村庄,表现了对河流、村庄等美景的喜爱。答案说“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但这个情感没说是什么,又与22小题重复,所以学生回答19小题时很多学生写了具体情感,给了1分。结构上,照应题目与线索贯穿始终,多数学生能回答上,但“照应题目”有部分学生写成“照应主题”,分不清“题目”与“主题”。有部分学生答为“承上启下”,因为“河流”贯穿始终,不是某一句话或某一文段,不是“承上启下”,学生动脑不够,乱写概念。20小题,模仿了2012年的阅读题被时间决定的讲述,要求简要分析文章语言的主要特点,答案设计为“形象生动”或“含蓄蕴藉”或“优美抒情”,概括特点1分,举例1分,合理分析2分。本文使用诗歌一样的语言,表达对乡村静谧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以上要点完全准确。“形象生动”体现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与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上。学生答题出现最多的问题:首先写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如拟人与比喻,这样写“形象生动”。实际阅卷时,没再纠缠于先写“形象生动“,还是先写修辞,只要分析合理都给分了,老师们也认为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也是语言上的主要特点。20小题其他问题主要是没举例子,或虽举例子了,但分析不到位。还有罗列手法的现象;有互相矛盾的现象,比如,一个方面说语言生动,同时还会说上语言质朴。另外错别字很多,“拟人”写成“似人”。21小题得分较低,一般1、2分,得4分者寥若晨星。同学们能答出第一点“乡情更加浓郁、深切”;而第二点“成为我生命中的要素,让我为之感动”则答不出。究其原因,不能在划线部分之前后多读几行,并结合划线文字和上下文内容去分析理解。22小题得分较好,大部分同学能得46分,同学们能答出其中的情感,并做出分析;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只答情感(一种或多种),而缺少分析,致使仅得2分;也有同学答出情感后,分析极少、极空,得了4分。此小题分析很重要,只要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得满分是较容易的,究其原因是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复习建议】文章中材料(河流)的作用与语言的特点分析是必修教学的核心内容,这一点还得加强。比如语言分析,上课提问时学生概括出特点后老师是否追问学生“何以见得”?学生应该养成举例分析的习惯。由此看来,必修课上没训练出良好的鉴赏分析能力,教考结合存在问题。必须增强学考衔接意识,把考点训练落实在平常的教学中。七、作文(一)宁津片本次作文为“材料+命题”式作文,材料可帮助学生理解文题含义,从而正确立意。绝大部分学生选取了材料中关于“融和”的后两个义项,选择了议论文文体加以作文,审题立意基本上没有出现失误。尽管学生感觉作文比较简单,但试卷情况不容乐观,相当部分试卷趋同,趋同部分又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优秀作文少之又少,最终最高得分54.5分。在文章的论证方面,部分考生论据流于浮泛,套话较多,内容显得比较空洞,同时部分证据在叙述过程中拖沓冗长。少部分考生不能将论据和观点有机结合起来,材料和观点互相关,显得松散,文章的内在逻辑性不强。文体方面,多数考生采用了议论文的体裁,其中不少数属于论述性的散文,议论的同时夹杂着情感的倾述,语言生动,富有文采;但也有少数考生写得较为浮泛,事例间的联系不够。少部分考生采用了叙事文形式,但高质量的文章不多。总体来说,多数同学在议论文上作文章,记叙文少,优秀的记叙文就更少;散文多、议论文多,不规范的散文和议论文相对就更多。作文切入分为42分,评价标准如下:议论文,立意合理,论据贴切,结构清晰,语言具有一定感染力;记叙文,立意合理,记事具体,感情真挚,能综合运用各种手法,结构合理,语言富有感染力。几个硬性评分规则:1.无题目或更换标题,扣2分。2.错别字每字扣1分,重复不扣,最多扣3分。3.字数不足,500字以上,每缺50字扣1分;500字以下,最高得12分。4.脱离原材料作文,严重偏离题意,10分以下。5.大段抄袭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10分以下。6.文体特征不明甚至混乱,20分以下。学生作文绝大部分得分在40分至48分区间,个别文体不符、立意失误或字数严重不够的作文分数较低,部分学生作文立意明确、举例经典、结构合理、语言富有文采、书写规范分数在55分左右。本次作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1.更换题目。部分学生审题不认真,任意更换文题,一部分学生错把“和”字写作“合”字。2.论据不贴切。举例论证时,选例不恰当,牵强附会,造成观点与论证脱节,论证力度不强。3.思路不清晰。部分学生文章结构思路不合理,不能围绕中心论点合理展开论述,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有脱节现象。4.论证手法单一。绝大部分文章只局限于举例论证,不能综合运用各种论证手法,文章感染力、说服力不强。5.文体特征不明。部分学生文体意识不明确,议论文和记叙文中分别夹杂大量记叙和议论,文章体裁界限模糊。6.别字频出。绝大部分学生文章均出现别字,个别文章别字现象严重。7.书写不规范。相当一部分学生文章存在字迹不工整、标点符号用法不规范的现象。【经典论据】万隆会议,周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汉代唐代和亲政策;邓小平改革开放;张骞出使西域;苏轼儒道佛思想结合;民族融合;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融和孔孟思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学习胡人的长处,融和发展。(二)平原片这次作文属于命题材料作文,从“融和”一词的三个词义出发,给出三个大的思考角度。应该说,这个题目的立意角度是非常清晰的,然而从不到41分的平均分值来看,考生并没有把握好这个题目。整体来看,考生作文以议论文为主,只有极少数的记叙文。在诸多议论文中,比较优秀的作品一般选取第二个义项为角度进行思考,以探讨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作为主要内容,强调要在“融和”的氛围中去谋求共同发展的主张。优秀作品立意鲜明,文辞优美,能够选用恰当的事例进行佐证,尤其部分考生能够联系当今时事,从“融和”的角度去思考国家之间的关系,阐述自己的见解,让人眼前一亮。 选用第三个义项作为思考角度的作品中也有部分作品极为优秀,其亮点主要体现在考生对于古今中外文化交流事件的准确把握上。考生通过旁征博引阐述自己“融和促进文化发展”的观点。选用第一个义项角度的文章不易出彩,更有很多考生将这一角度的内容夹杂在对另外两个角度的思考之中,给读者的感觉是论证对象不清晰,使主要论证点成为“鸡肋”。于是出现了写议论文略显浅薄,写记叙文囿于自己的功底写不出好文章,写散文又出现形散神也散的状况,其实,如若将天气与感情相互照应来写记叙文,也是容易出现上等佳作的。另外,学生作文中还存在以下的具体问题:1.审题欠佳,或者没有理解题目要求。文题不是以“融和”为题,而是另外自己命题,这种情况和没有题目的同样处理,导致作文失分;立意偏颇,有些同学文章立意为“和谐”“包容”“宽容” 等;有的同学甚至另起炉灶,和“融合”这一内容毫无联系,只能评判为四类文。2.作文开头就照抄材料,写字典上对“融和”一词的三种理解,让人感觉作文缺乏独创性。3.观点不明确,把材料里提供的三个义项,分别介绍,先写天气融和,再写和谐,再写文化融和。感觉只是对材料的解释、罗列,观点杂乱无章。4.使用事例论证,很多同学存在公式化倾向,例如:李白因为融和,所以成为一代诗仙,杜甫因为融合,故能成为一代诗圣,苏东坡屈原等等不一而足。一点也不考虑例子和融合之间的关系,只是生硬论证;有的同学甚至照抄了试题中论现代教育的转型和河流淌过秋天的黄昏现代文阅读。5.记叙文也有很多审题不精确的例子,比如,很多写家庭有矛盾,然后又解决了,然后说这就是融和。家庭关系应该是和谐,虽然融合有和谐的义项,但一般没有直接用到家庭关系上的,开头应该由融和解释出和谐的意思就好了。综合这次阅卷的经历,我们觉得学生在写作方面还是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要坚持立意“化大为小”。面面俱到的文章极易显得思想浅薄。这次部分同学兼顾三个方面的立意,就出现了这个问题。2.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是优秀议论文必须具备的特点。一部分同学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尽如人意。3.素材储备需要更加丰富,选用材料要精准。优秀作文往往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事例古今中外兼而有之。这些需要学生拥有更充足的储备与更有深度的理解。4.记叙文要想写好,必须在构思与细节描写上做好。否则,就会被拖入低等类别的文章中去。总的来说,这次作文从整体的完成质量来看,较之以前,很多考生并没有发挥出自己该有的水平。或许,这次考试之后,指导学生如何面对自己并不擅长的作文题目也应成为我们作文教学的一个要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