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22条.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8526137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22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22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22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22条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2、概括文章内容?方法:从题目、人物(事物)、事件,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3、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详略得当。4、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5、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或者明暗线)关注文章的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等作用:xx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使文章层次清晰、结构紧凑。*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等6、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等方面进行品味。示例:(1)主题上概括主旨,如象征性散文题目: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2)结合修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7、了解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亲切,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情感的抒发和交流。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8、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行文自然,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直,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9、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 具体语句分析。一般分析口语答通俗易懂,书面语严谨典雅,文学语言则是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感情色彩鲜明。10、常用修辞方法及作用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比喻:把xx比喻为xx,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另有简练地描摹事物,阐明道理等。 (2)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3)白描(参见学苑新报 语文 八下 27期4版)(4)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5)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6)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7)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8)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9)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11、写作手法及作用?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泛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3)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5)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7)设置悬念能创设具体情境,引起读者注意(激发阅读兴趣,引人入胜),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12、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文中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xx,起到了的作用,用词准确。*文章用典(例如使用古代名人故事)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还能为中心服务。13、句子或语段的作用?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答:*在结构上:在文章开头:(1)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概括主旨、奠定基调等作用。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显志等作用。*表达效果上:深化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写作手法上:开篇点题、设伏笔、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14、描写的种类及作用?(1)从不同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3)神态(4)动作(5)语言(对话)(6)心理等。作用:突出人物性格、作品主题。B、侧面描写作用是:衬托出人物某种思想、心情、性格等。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和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映射出xx的社会问题、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15、分析人物形象(酌情结合事例,体现由事知人):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1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对比分析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绝对或者表达效果逊色;用了,体现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17、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对策:修辞之美句式之美-如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效果各异。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引人深思;排比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鉴赏)哲理之美含蓄深刻,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深化主题,引人深思。)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1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关注是否照应了所涉及的对象,搭配准确。B、分析表面意义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象征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19、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常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出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感情共鸣,使文章有强大感染力。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即使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20、问文章写作特色:一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21、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除非要求简述,最好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22、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情。B、可用引用。如名句、典故、歌词之类的C、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凸显气势或者用人物对话(语言冲突等)。D、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题记要精炼、切题。E、用景物描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注意贯穿和照应。F、开门见山。G、倒叙【注】具体答题时还要注意分值分配、角度全面和表达规范等;仅供参考,欢迎完善;最后,体验和思考远比技巧重要得多。【感受】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标准化的强化训练,对于初中生,规范清晰的参考答案远比模棱两可的讲解更实际,教育要务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