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教案《逍遥游》.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525183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页教案《逍遥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活页教案《逍遥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活页教案《逍遥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五册活页教案 编写人:易唯逍遥游修 改教学要点1.介绍庄子及庄子。2.在诵读基础上,疏通、研习第一自然段。3.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 “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 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节选)。(板书课题)二、解题1.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山东曹县)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困,曾向监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见魏王。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霸,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2.背景材料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修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3.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2.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德育目标1.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2.摈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孟子所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3.庄子简介庄子(也称南华经南华真经)一书,计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庄子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在战国时代的丰富和发展,这两个方面都给了后世以深刻、巨大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他关于道的理论,为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作出了贡献;他关于逍遥、齐物的论述是对世俗观念、日常意识的重大超越;他关于生死问题的看法有助于人们破除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为后世中国无神论传统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源;他关于社会政治文化的学说具有反抗专制制度和等级压迫的进步作用,对于人类社会纠正自身的文化偏向,也具有很大价值。从文学价值方面来讲,庄子一书展现出来的浪漫主义才力,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鲁迅先生说:“其为文汪洋辟阖,仪态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是很精当的评论。至于书中主观、消极、无为的一面,我们应当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庄子的经历加以理解和批判。三、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1.投影展示庄子画像,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注意疑难字的读音以及断句和语气。2.再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古代散文的韵味来。3.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参照注解自己翻译,随时质疑,教师解疑。出示投影:修改(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北冥 鲲 抟扶摇而上坳堂蜩 莫之夭阏 枪榆枋 夜舂米(2)注意下列加点词以及语句的意义。怒而飞:振翅而奋飞。怒,通“努”,振奋的意思。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动风起,这大鹏鸟就借风力迁往南海。海运,指海的运动,海动必然风起涛涌。齐谐者,志怪者也:齐谐这本书,是记载怪异事情的。齐谐,书名。志,记载。“者也”,表示判断的句式。“谐之言曰”五句:齐谐书上说:大鹏迁往南海时,初飞时以翅膀击起水花而上,高达三千里,然后拍击大翼,凭借旋风直上高空九万里。它是乘着六月大风而飞去的。“天之苍苍”三句:天色深青,难道是它的本色吗?它是高远而没有什么边际的吗?其,通“岂”。至极,穷尽。“且夫风之积也不厚”两句:水的聚积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且夫,承接连词,表示进一层议论。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夭阏:阻挡。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为,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呢。三餐而反:反,通“返”。之二虫又何知: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之,此,这。何知,即知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四、研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并背诵。1.指定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2.学生思考:问题: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问题: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问题: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修改(解说:这三个问题较为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价,明确答案:问题: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问题: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问题: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3.理清第一段思路。学生齐读第一段。学生自己理思路,自由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点评本段思路: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如垂天之云”。这只鸟不止于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怜和可笑。师生共同归纳思路(板书)。4.根据思路,引导学生背诵。5.学生齐背第一自然段。修改五、课堂小结本节内容主要是第一段,而万物“有所待”是更好地理解“逍遥”的基础,必须抓住意象特征,通彻理解。理清思路,是背诵课文的最佳途径。六、布置作业1.熟背第一自然段。2.预习第二、三自然段。修改课后记:第二课时修改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此小大之辩也: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辩,通“辨”,区别。而征一国: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而”,通“耐”,能。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世人都非议他,他却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非,非议。犹有未树也:树,名词用作动词,树立。旬有五日:“有”通“又”。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恶,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三、研习二、三自然段。(一)研习第二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2.学生思考:(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些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学生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归纳,明确: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明了“小大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板书: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众人匹之 小知汤之问棘 补充、点明“小大之辩”修改教学要点1.检查背诵。2.研习二、三自然段。教学过程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情况。1.学生分小组背诵,由另外小组订正。2.学生齐背第一段。3.学生听写疑难词语。二、学生自读、自译二、三自然段。1.听读。听录音带,注意疑难字的读音、朗读过程中的断句以及语气。2.跟读。(要求:声音低点,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语气来。)3.默读。参照注解自译二、三自然段,有疑难之处,随时质疑,教师巡回指导。出示投影: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小知不及大知朝菌蟪蛄穷发之北斥沮数数然泠然恶乎待哉(2)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以及句子的意思。小知不及大知:见识短浅的小智比不上见识深远的大智。知,即“智”,指智慧才能。奚以知其然: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奚以,即“以奚”,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然,代词,这样。穷发之北:草木不生的北极荒远之地。彼且奚适也:它将要到哪里去?“奚适”,即“适奚”,疑问(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对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可质疑,也可予以反驳。教师点拨: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故而,作者引“汤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明确: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二)研习第三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解说: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复述范例: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3.问: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归纳如下: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修改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四、探究式阅读关于“至人”“神人”“圣人”的说法。学生思考讨论或查阅有关资料,可能有如下观点(示例):观点之一:“至人”“神人”“圣人”境界不同。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对此句的注释是:“至人无己:修养最高的人忘掉自我。神人无功:修养较高的人无意追求功业。圣人无名:有学问道德的人无意追求名声。”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的注释为:“无己,无我。也就是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也忘掉。庄子认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才算逍遥游。无功,不追求功。无名,不追求名。庄子认为至人比神人圣人为高。”先秦文学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80年)在注释逍遥游时也说:“第一句,至人是庄子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能达到任天顺物、忘其自我(所谓无己)的境界。第二句神人,是庄子理想中修养仅次于至人一等的人。第三句,圣人,本是儒家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而庄子却置于至人神人之下,作为第三等。”观点之二:“至人”“神人”“圣人”属同一境界。“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见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课文鉴赏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见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古代散文中的一道修改异观,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神游宇宙忘记自身存在的至人,无用无为抛弃功名利禄的神人,隐姓埋名鄙夷是非荣辱的圣人,才达到庄子推崇的逍遥游之境。”(见寓言重言卮言,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六期)观点之三:含糊其辞,闪烁不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课逍遥游的课下注解是:“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无己,无我,即忘掉一切。庄子认为达到此境界方是逍遥游。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无名,不求声名。”“至人”“神人”“圣人”义相近,仿佛是说三者属同一境界。“无己”,庄子认为达到此境界方是逍遥游,那么,“无功”呢?“无名”呢?它们算不算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些都不得而知。观点之四:如果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句话看做是运用了“互文”辞格,互文见义,参互理解,情形当会明朗得多。即“至人”“神人”“圣人”都一样,都“无己”“无功”“无名”。或曰,只要“无己”“无功”“无名”,就可以称作“至人”,也可以称作“神人”或者“圣人”。也就是说,无己、无功、无名,共同构成了庄子心目中最为理想的人格特征。庄子认为,做到“无己”“无功”“无名”,便进入了“无所待”的绝对自由之王国,即“逍遥游”。或曰,能够进入“逍遥游”,便会“无己”“无功”“无名”。五、课堂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研习二、三自然段,把握作者由对“有所待”的否定提出“无所待”的主张,进而通过浅显短文的练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六、布置作业1.熟读全文,找出文中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2.浅析庄周家贫在写作方法上有何特色。修改课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