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1.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518324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 题 物质世界和实践课时2教学目的 与要 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教学重点 与难 点1、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2、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教学过程主 要 内 容 及 步 骤备注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新课讲授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质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别和统一的基础二、物质与意识到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意识统一于物质 (二)、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三)、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意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授课效果分析总结xx学院教案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授课人: (一)复习提问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二)新课引入:视频生命起源(三)新课内容: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使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数李科学的世界观,就该学会哲学思考。(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二)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在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学概括,它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唯一的共同的属性,这就既把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把作为客观实在的人类实践包括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这就把客观性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确立了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正确性。现代科学表明,物质具有极为丰富的形态、极为复杂的结构和极为多样的特性。 但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三)世界的存在形式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恩格斯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不可能离开运动而存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即使有运动和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形而上学还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于外力推动的结果。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自然科学证明了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然有它的物质主体,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各种运动形式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任何领域中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以物质为其现实基础。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哲学史上,唯心主义总是想方设法抽掉运动的物质主体,把运动归结为精神的运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物质运动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也具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有二种基本情形:其一是指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事物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其二是指事物没有发生质变。承认静止的意义在于: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前提,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把运动和静止割离开来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都是错误的。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的含义: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设想超时空的存在,只能导致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无运动的时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不了解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看作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地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自然界。其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的基本特征。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出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人的实践活动。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1、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2、物质决定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应形式,经历了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生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和人脑对物质的反映;而意识一经产生,就不是消极被动的,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又称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 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第三,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意识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的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实现,还要受物质条件的制约。片面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三)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1、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2、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认人在可能的空间内的选择。主体选择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在这当中,社会生活未来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正确选择,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三、世界统一于物质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性问题是指世界上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意识起源于物质,意识的本质是它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有一时的指导作用,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意义:第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根本对立的,是与二元论对立的,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它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3、马克思主义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原理的现实生活体现,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四)归纳总结 (五)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