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七年级汉武帝的“大一统”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515899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汉武帝的“大一统”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汉武帝的“大一统”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汉武帝的“大一统”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教学理念: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课程目标溶为一体,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加强过程性和体验性目标,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据此,本课的设计理念是:以问题为先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释疑,在学习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历史思维的方法和原则。二、教材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汉武帝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略边疆等方面的相关史实。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评价汉武帝,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并用之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学会收集并处理有效信息以及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原则、方法。(2)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享成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并学习汉武帝宽阔胸襟、雄才大略及勇于承认错误的人格魅力,培养实事求是、是非分明的情感态度。(2)体验并学习张骞积极进取、意志坚强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3)向张骞、王昭君学习,树立为民族和国家作贡献的观念。三、教学方法:(1)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层层设疑,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根据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四、教学形式及手段师生互动、多媒体课件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有关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多渠道收集有关汉武帝的故事与读物、或视频资料(2)收集董仲舒、卫青、霍去病、主父偃、张骞、王昭君的故事(3)收集有关匈奴民族、西域风情与地理的资料。六、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 学 活 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说明导入新课诗词导入教师活动:1、点击课件展示沁园春雪下阙,及甲、乙两图。引导学生据词、图思考:(1)在沁园春雪一词中提到了哪几位叱咤风云的历史名人?你学习或听说过其中哪几位名人的事迹?(2)甲、乙两图就是其中的两位。你知道他们各是谁吗?2、学生回答后串词过渡:乙能与甲相提并论,其在历史上的文治武功可见非凡。那么,他在治理国家方面究竟有何大作为呢?学生活动:学生畅谈所思所想。互动与收获:在师生对话中,教师引导学生读词识图,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兴趣并思考,为本课教学自然过渡并埋下伏笔。通过欣赏词,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材料分析能力。沁园春雪毛泽东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甲) (乙)新课学习新课学习新课学习新课学习新课学习教师活动:(1)温馨提示:“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大一统”是指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统一领导而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2)点击课件展示“课文导读”,引导学生从全局把握本课知识整体架构。互动与收获:这一部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主要由教师讲述,准确理解这一部分内容,才能对“汉武帝的大一统”有全面科学的认识。指导点拨内容解读一、 汉武帝的改革1、加强皇权和监察权(1)、重视选拔人才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4页正文第15自然段,提问:(1)汉武帝改革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试举汉武帝重视人才,招贤纳士的例子。(2)其他同学举出历史或现实中任用贤能的事例,并发表对这种做法的看法。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学习,阅读材料,讨论发言。互动与收获:通过阅读、讨论,使学生认识人才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立志成才,通过探讨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同时对汉武帝有了新的认识。(2)颁布推恩令教师活动:(1)教师设问:什么是推恩令?你能设计绘出加强皇权的示意图吗?看看谁画得又快又好?(2)出示探究问题:推恩令与分封制有何异同?(指导从推行目的、形式、受封者的权限范围,造成的结果、影响等方面分析)学生活动:踊跃绘图,讨论发言。互动与收获:通过绘图、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推恩令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归纳、比较等思维能力。此外,通过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2、加强中央经济权教师活动:围绕“五铢钱”设计一个“请你鉴宝”栏目,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展示“五珠钱”和“秦半两”的图片,出示探究题:(1)五铢钱的形状是怎样的?(2)五铢钱的形状为什么是外圆内方的?(3)钱面上的“五铢”两字是什么字体?(4)这枚五铢钱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5)试比较五铢钱与秦半两的异同。(指导从外形、特点、作用等方面分析)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并踊跃发言。互动与收获:这一段讨论激烈,学生兴趣盎然。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既有知识积累,基本能较全面了解五铢钱,教师及时点拨补充,丰富完善了同学们的认识;通过情景的创设,使学生的学习在情景的趣味中和问题的探究中思维得以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师活动:1、大家阅读课本,并回答:1)你知道董仲舒这个人吗?能讲讲他的事迹吗?(2)“诸子百家”中你知道有哪几家?我国古代传播最广泛的是哪一家的文化?西汉为何要强调传播这种文化?2、围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设计一个开放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学术界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两种观点:1)只许儒家存在,禁绝其他各家的思想学说,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实现政治思想的大一统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有进步作用。提问:对此你持什么观点?理由是什么?学生活动: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归纳;针对开放题分组讨论,各抒己见。互动与收获:通过激烈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儒学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也进一步认识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通过讨论,分析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客观地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历史思维能力。三、经略边疆1、北击匈奴(北方)教师活动:(1)点击课件,播放漠北之战的录像片断(视频来源:录像汉武大帝),组织学生观看,感受历史,体验战争的惨烈。(2)请大家阅读课本,并回答:匈奴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你了解该民族的情况吗?(指导从生产、生活及其发展变迁情况等方面分析)秦朝和西汉初期对匈奴的南侵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汉武帝为什么要北击匈奴?主要统帅是谁?能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吗?点击课件出示西汉疆域图和西汉反击匈奴图。据图分析说明汉武帝采取北击匈奴的措施有何作用?(指导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等方面分析)。古人赞颂女子美貌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请问“落雁”原指历史上哪一美女的靓丽?谁能讲讲她的主要事迹?你是如何看待汉朝的和亲政策的(是民族友好的象征还是汉朝屈辱的见证)?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言。互动与收获: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北击匈奴”对巩固西汉政权的重要性,同时也懂得战争给双方均带来灾难的道理。此外,从昭君出塞的故事中可感悟出无论是什么人,只要热爱祖国,处处以国家为重,就会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自己的贡献,就会得到民族和历史的认可这一道理。2、张骞通西域(西方)教师活动:点击课件展示动态张骞通西域图并设问:据图,西域指哪一地区?从图中找出几个西域国家。汉武帝经略的西北地区相当于今天我国哪些省区?张骞是什么人?他为什么会名垂青史?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优秀品质?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讨论发言。互动与收获:通过讨论,感悟并学习张骞积极进取、意志顽强和团队合作的优良品质。3、西南设郡县(西南、南方)教师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汉武帝在南部、西南部设置了哪些郡县?汉武帝经略边疆的措施有何进步作用?2、点击课件,展示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提问:认真观察这两幅地图,判断哪一幅是西汉的疆域?并多角度思考你判断的依据。方式是同桌之间合作学习。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文、图,讨论发言。互动与收获:通过阅读课文,基本能归纳出西南所设郡县及其作用;通过讨论,掌握了“以史佐证”的学习方法和原则。四、勇下罪已诏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问: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汉武帝又有哪些过失呢?他自己认识到了吗?对此他是如何弥补的?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归纳。互动与收获:这个问题是归纳性的,旨在引导学生感悟并学习汉武帝勇于承认错误的博大胸襟及人格魅力。课文导读汉武帝的“大一统武帝 独尊 经略改革 儒术 边疆(五铢钱)(秦半两)张骞通西域图(图一)(图二)小结司马光评价汉武帝说: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如何理解这句话?你认为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教师活动:教师设问。学生活动:讨论、发言。互动与收获:学生通过学习、讨论,基本能较全面地对汉武帝进行简要评价。通过阐述观点,将了解的知识上升为初步的思想认识。并从中培养了辨证思维能力与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方法、原则。课内练习1、学生自主设计绘制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功过比较图并完成对应内容。(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及对比、归纳能力,并与导课相呼应)2、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试以本课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历史上对西部地区是怎样开发的?起到了什么作用?对我们今天处理西部民族关系有什么借鉴意义?课外活动登录www.tudou.com,选看“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清晰版)在线看”之汉武帝。(设计意图:通过网络学习,既激发学习兴趣,又掌握网络学习的基本方法,并能使学生从专家的分析过程中领悟“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学史方法、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