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县众兴实验小学文化建设纲.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511634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泗阳县众兴实验小学文化建设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泗阳县众兴实验小学文化建设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泗阳县众兴实验小学文化建设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 录一、现实基础3(一)历史回溯 3(二)成绩与优势 4(三)机遇与挑战 5二、理念设计6(一)学校精神用心 6(二)品牌概念立心教育 6(三)文化元素书简 8(四)教育理念处处问学,事事立心 9(五)实践表征10三、建设目标 11(一)课程文化建设11(二)学生文化建设11(三)教师文化建设11(四)组织文化建设11(五)校园文化建设12四、内容框架 12(一)课程文化 12(二)教师文化 12(三)学生文化 13(四)组织文化 14(五)校园文化 15五、重点工程 15(一)“立心”主题系列课程开发工程 15(二)“用心”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17(三)“学科育人”教学过程优化工程 17(四)“众兴娃”公益行动小队实践工程 18(五)“图书历史”博物馆建设工程 19(六)“书简文化”校园改造工程 20六、实施建议 21(一)加强规划领导21(二)完善经费管理21(三)鼓励师生参与21(四)依托专家引领22(五)力争社会认同22泗阳县众兴实验小学创建于1961年,短短50年的办学历史,从一所农村小学发展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城市新型学校,从一所普通的小学发展成为受老百姓普遍欢迎的省级实验小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学校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把内涵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新使命,提出了“文化立校”的新理念,积极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思路,试图通过学校文化的整体设计,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实现学校文化的持续发展。据此,本着服务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个教师的总体目标,以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引领,制定本纲要。一、现实基础(一)历史回溯近年来,学校深化落实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不断强化教学文化探索,努力营造学习型组织文化,使学校文化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1校本课程开发突出“小公民教育”主题。以培养“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群体、爱国家”的现代公民为目标,紧紧围绕“小公民教育”,学校开发了“做父母的好帮手”、“做律己的小标兵”、“做同伴的小伙伴”、“做环境的小卫士”、“做自己的小主人”等系列校本课程,通过与学校养成教育、家庭道德教育、社区服务相结合,丰富实施方式,突出教育价值,提升了校本课程的文化品味。2教学文化探索着力建构实践模式。在学校长期实行“五备四统一”集体备课模式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构建了“五环三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关注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重视教师引领、强化教学反思,使教学改革充盈着文化的意蕴。3教师组织文化彰显自主合作精神。学校为教师成长搭建了多元平台,不仅组织了骨干教师培训班,鼓励教师经常外出学习考察,实施了名师工程、青蓝工程,而且还着力开发教师誓言、读书交流、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等文化项目。通过营造自由、宽松、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鼓励教师自主、合作发展。在提高教师专业境界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组织文化。4学校文化建设走向自觉发展新阶段。文化自觉是学校实现规范办学和质量提升基础上的更高追求。在创建省实验小学的过程中,学校文化建设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被确定为省实验小学以后,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带领全体教师将学校发展重点转移到文化建设上来,在教育教学实践、学校管理、校园环境改造等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使学校文化建设走向了自觉发展的新阶段。(二)成绩与优势1文化氛围浓厚,有鲜明的校本特点。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大运河畔,水的灵性为学校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灵动美。校园内的仿古园林绿意盎然、花木争奇斗艳,让人感受到一种惬意和快乐。“紫藤长廊”、“礼仪长廊”、“文化长廊”的独特布置与设计,雄伟壮观的喷水池雕塑等等,都能使人在享受如画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学校精神文化的魅力。充满着浓郁传统文化色彩的学校专栏设计,体现了学校较高的文化品质追求。2教师积极负责,有持续的发展能力。学校努力追求“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文化,激励教师用敬业、博爱、智慧、儒雅等品质成就每一个学生,引导教师把学生的成长当作最高的追求。广大教师能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敬畏教师职业,履行育人职责,主动与他人合作,对教育教学工作积极负责。责任、能力与使命已经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良好习惯,学校的外在要求也已经转化为教师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教师队伍表现出持续的发展能力。3学生乐群好学,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广大学生能够争做自己的小主人,表现出意志坚强、自信乐观、勤奋好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他们处处以合格小公民的身份要求自己,懂得敬爱父母、关心亲人,善于与同伴合作,养成了尊重理解和接纳他人的良好品质。他们都争做环境保护的“小卫士”,乐于学习、宣传和运用环保知识,具有较高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区服务意识。4教育实践创新,有满意的教育质量。学校教育有特色,学校积极开展了“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成效突出。教学有创新,学校构建了“五环三步”教学模式,激发教师创新教学行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校的高质量有较高影响力,在区域内有很高的美誉度。5管理科学高效,有先进的人文思想。重视人文关怀,学校领导在管理过程中处处为教师着想,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让教师体会到家庭般的温暖。突出机制建设,学校建立了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包括青年教师成长机制,师德自律机制,教师合作机制等。强调自主管理,教师通过个人发展规划引领自身主动发展,学生通过班级名片设计行使自主管理权利。在师生自主管理中提高了管理效率。(三)机遇与挑战基础教育发展转型、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社区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学校自身的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等,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教育转型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教育转型包括两方面,一是指教育理念实现了从注重单一、整体、规范的传统理念向强调多元、个性、特色的现代理念转型;二是义务教育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型。教育转型对教育的育人目标、教育内容、评价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学校的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教育行为、管理方式等都必须进行重新思考,学校文化需要进行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2优质教育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已经从“有学上”转向了“上好学”。但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还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成为新时期学校发展的重要使命。学校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就在于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品位、文化内涵和教育质量。3生态优化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校本发展理念下,学校各项工作的整合,师生关系的和谐,各项制度的结构优化构成了学校教育生态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的和谐决定了学校文化的发展水平。在教育开放的理念下,学校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社区、家长等相关主体的共同参与。加强与社区、家庭的合作,争取他们的支持,同时也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教育文化服务,实现与外部生态的和谐,应成为当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4特色发展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在教育需求多元的背景下,学校的特色发展成为当代学校发展的重要趋势。一方面,特色发展需要通过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另一方面,特色发展应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整合性目标。二、理念设计(一)学校精神用心简单来说,“用心”指的是不管是学习、处事与做人,都能够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以诚相待,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是奋发进取的生命精神。作为学校精神,它是指向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要求,也是学校为之不懈努力的高远追求。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专心。“专心”意指用心专一,一心不二。“专心”要求教师与学生在对待工作与学习时,能够始终保持一种专心致志、刻苦钻研的集中状态,而不是心猿意马、浅尝辄止的三心二意。在教育文化的意义上,“专心”的核心价值在于保证对教育的远大理想与卓越品质的持续追求。2诚心。“诚心”意指真心诚意,以诚相待。“诚心”是人与人交往的黄金法则,也是人面对自我的基本准绳。教育要培养的,既是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也是能够忠实于自我的独立人。这就要求师生皆以诚心为前提,与他人和谐相处,而这种诚心应该建立在对他人的尊重、信任与悦纳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还要求师生能够忠诚于自我的内心,不为外物之驱使而委曲求全,并葆有独立的人格与批判的精神。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义之所在。3恒心。“恒心”意指持之以恒的毅力、达到目标的决心以及持久不变的意志。教育是一项关于未来的“慢”的事业,一切急功利近与轻浅浮躁都将把教育推往歧途。“恒心”是“用心”得以充分彰显的根本保障,它要求师生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上,唯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将“专心”与“诚心”转化为成功。(二)品牌概念立心教育“立心教育”是我校关于如何培养人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哲学。 “立心教育”是服务于人的心灵与性情的涵养,促进人全面生命价值实现的教育,是我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校本模式。“立心教育”是一种立足于学生当下,又关乎学生未来的长远教育,是一种既重视学生学习,又统摄学生德性的整体教育,更是一种强调学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生活教育。“立心教育”最终指向学生有个性而全面的发展。具体而言,可阐释为以下三个方面:1涵养德性。一个有德性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涵养德性”作为“立心教育”中的第一要义,重在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其道德意志,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培养不是生硬灌输的结果,而是润物无声的影响;不是道德知识的累积,而是自我体悟的修习。“涵养德性”最终走向学生个体的自觉。2体认学问。“立心教育”所关注的学生学习重在对学问的体验与建构,强调知识习得的过程是不断体悟、不断反思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求适切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体认学问”鼓励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主动地向自然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教育实践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情境与资源,拓宽其视野,增长其见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从而挖掘其学习的潜能。3心事合一。“心”与“事”是统一的,即头脑中的思想与观念都能在具体的行动与实践中得以体现,“心”与“事”又是相互呼应的,即当现实与思想相悖或不相符时,主体将积极地调整既有的观念以适应现实的需要,或是不断地改变现状以践行有益的思想。心事合一就是强调观念与实践的统一,认知与行为的统一,适应与超越的统一。所以,“立心教育”是以“心事合一”为基本路径的教育,是旨在通过激活学生“心”与“事”的互动而生成教育意义,培养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的教育。“立心教育”的总体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站立意识、参与能力与超越精神的当代小学生。一是站立意识。改变学生作为教师与家长附属品的现状,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鼓励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与质疑精神,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做惟命是从的执行者,而努力成为自己的小主人;不做低眉顺目的奴性人,而做意气风发的站立者。二是参与能力。改变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状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校及班级的公共事务中去,增强其责任感与使命感。与此同时,加强对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包括理性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等,让学生不仅想参与,更要会参与、能参与,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扩充知识,增长才干。三是超越精神。培养学生的超越精神就是培养学生努力奋斗、持续地自我提升,从而战胜他人、超越他人的精神;也是培养学生深入地认识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进而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更是培养学生立足于当下,又超越当下,展望未来,又面向未来的精神。从更深层次上来说,超越还在于摆脱世俗的束缚,冲出短期利益驱使的牢笼,从教育的意义上去理解人,发展人,并最终实现人。(三)文化元素书简书简承载着文化的内涵和历史的深邃,具有隽秀的形式、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意蕴。最初的书简是用竹片或木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也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书简的出现是文化传播史上的一次革命,它第一次将文字和文化从精英阶层中解放出来并向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普及,从而开启了东方古典文化的轴心时代,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并使得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流传至今。目前,广义的书简范畴已经涵盖了各种形式的书籍。我校文化建设正是要从“书简”的历史文化意蕴中寻找和构建教育意义。承载历史心路。书简作为记录历史轨迹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的数千年历史,浸染着炎黄子孙热情奋斗的心血与汗水。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型国家的新生代公民,应该具备“鉴古而知今,察往而思来”的基本文化素养。自觉地发掘书简,体现着一个现代人的历史智慧;忘我地品味书简,折射着一个现代人的文化情操;衷心地珍爱书简,寄托着一个现代人的永恒追求;执著地刻写书简,呈示着一个现代人的创新勇气。现实是历史的延伸,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在逝者与来者之间,书简的桥梁使生命成就连绵不断的意义。对话圣贤心境。书简浓缩着先贤的思想与智慧、圣哲的理想与追求,以及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愫与感悟。通过书简来对话圣贤,可以感受文明、领悟经典,让人体会到圣贤那广阔的胸怀、崇高的追求、超脱的审美、智慧的人生,以及那种永不熄灭的对生命的热爱和执著。这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对一个人视野的开拓、热情的激发和人格的提升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化凝练。书写自我心语。书简不仅仅属于历史,它更属于现代和未来。书简提供了书写人生的空间,而书写的刀和笔就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书简提供了指南和参考但却没有指令,书简提供了空间和载体但却没有限制,书简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承认每个人的无限潜力,接受每个人最真实的自我。(四)教育理念处处问学,事事立心 “处处问学,事事立心”,是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自觉体认和践行的理念,也是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发生的依据。处处问学。“处处”涵盖了教材内外、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学生整体生活和学习经验。“问学”统摄了“提问”和“学习”两个获取知识的方式,前者体现了反思性和批判性,后者体现了累积性和主动性。 “处处问学”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体系又要注重学生经验,既要关注课程要求,又要联系社会生活和时代需求,既要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又要整合学生道德、情感、行为等多个维度的发展。践行“处处问学”的教育理念,教师本身要以“处处问学”的精神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事事立心。 “事事立心”要求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做事中不断地磨练和培养个人品格,体现了“知行合一”的人文道德追求和“以行求知”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人的认识总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具体过渡到抽象,从经验提炼出理念,而一旦掌握了理念、理论或原则,则应贯彻到实践中来并指导行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并善于创造情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直接经验,从而帮助他们在积累经验中形成正确的观念,培养健全的心智。这正是“知行并进,心事合一”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五)实践表征围绕“立心教育”这一品牌,以“书简”(书)为文化元素,作为现实性转化的学校文化实践表征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1主题仪式。仪式是激发群体共同记忆,累积群体共同情感的重要载体。主题仪式之于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归属。在仪式中,师生真切地感到自己是学校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唯有彼此尊重、相互依赖才能获得共同发展。二是仪式中的成长。仪式可以被描绘为一场令人心旷神怡的游戏,游戏的意蕴在于当师生参与进去时,所要面对的规则习得、知识获取以及人际交往感悟等,这些作为必要的历练构成了成长的要素。三是持续动力汲取。仪式是师生寄予美好愿望的最佳空间,也是师生不断重温、回味与坚定其理想信念的重要契机。主题仪式活动的展开使得师生能够持续葆有愿望实现及理想逼近的动力,并将对愿望及理想的渴望落到日常的行为表现中。 2涵养阅读。涵养阅读是修养德性最好的方式,也是体认学问、心事合一的基本前提。涵养阅读的要义之一是建构,即在古代圣贤及现代才俊的思想中汲取先进观念为我所用,可以超越时空展开对话,在对话中不断地学习与成长;要义之二是关联,即将自己摆到他人思想的境遇与状态中,尽可能地推己及人地去理解与收获;之三是想象,即在他人知识的基础上百无禁忌无限想象,在想象中持续地创新与突破。之四是批判,即以充分理解为前提,作出自我的判断,勇于消解权威,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不断形成自己的知识。当然,阅读中高尚道德修养的熏陶以及高贵品格风尚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3实践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什么样的课堂就决定着将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实践课堂是整体的、生活的、更是师生共有的互动的课堂。整体的课堂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活的课堂所指向的不仅仅是围绕考试的书本知识,还有来自于生活的实践积累、主观体验以及生存智慧。互动的课堂则强调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同属于教师与学生的,充分整合二者教育资源,并在师生与生生之间不断互动的建构性课堂。以整体、生活与互动为核心要素的实践课堂才是“立心教育”所独特的课堂模式,也才能真正达成“立心教育”的教育目标。4志愿行动。培养学生的站立意识与参与能力并不是空喊口号与纸上谈兵,而需要用行动来证明,志愿行动便是践行学生站立意识、锤炼参与能力最为重要的实践表征。志愿行动首先要求学生能自立,只有先将自己管理好,不给他人添麻烦,才有服务他人的资格与可能;其二要会关心,能够心中有他人,自觉地体谅他人,并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其三要不自负,能够谦虚地求教于书本、求教于他人,不断增长志愿服务的本领;其四要能自律,在志愿行动中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严于律己,充分发挥个人的能量,并尽可能地服从大局的需要。三、建设目标(一)课程文化建设(1)建构以“立心教育”思想为基础的学校课程理念。(2)以“立心教育”目标引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3)围绕“立心教育”的实践表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4)建立“立心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二)学生文化建设(1)确立儿童人格提升、智慧生成与成就自我的发展观。(2)形成处处问学、知行统一、不断超越的行为方式。(3)建立儿童多元发展、相互尊重、个性完善的学业评价体系。(三)教师文化建设(1)制订“立心”教师专业发展标准。(2)完善教师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行为机制。(3)营造开放、民主、合作、幸福的人际关系环境。(四)组织文化建设(1)确立共同愿景与共享价值观,创建新的学校领导模式。(2)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打造务实高效的学校组织架构。(3)追求精致卓越的管理风格,不断完善学校的内驱发展机制。(五)校园文化建设(1)设计体现“书简”主题的校园建设整体规划方案。(2)打造充满“书韵流芳”意蕴的人文与自然环境。(3)进行传统文化的主题装饰,形成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四、内容框架(一)课程文化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实践,学校的文化变革需要从课程文化的变革开始。我校的课程开发应当突出立心主题,教学变革要回归主体需要,儿童的学习生活要体现儿童自己的文化。课程开发突出立心主题。确立系统的立心教育主题,作为教学目标和内容嵌入各个学科教学之中,基于“立心”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框架,形成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方案,形成“立心”的主题探究,同时开发供学生选择学习的校本课程体系,把“立心教育”思想转化为具体的课程教学行为。教学变革回归主体需要。教学要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促进儿童的多元发展为目标。回归儿童主体需要,要求教学以分析儿童的多元需求为起点,通过教学资源的丰富与有效组织,满足每一个儿童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并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表现出发,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和行为,让学生过一种主体独立的学习生活。学习生活体现儿童文化。唤醒属于儿童自身的文化是教育的重要责任,意味着儿童的学习是自身经验的生长,是自身文化与成人文化的融合,是儿童主体对外在要求的主观认同。体现儿童文化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快乐的、有着持续兴趣的学习,是受到教师尊重的学习,是与教师展开平等对话的学习,是基于丰富资源的自主选择与自主探究的学习。正是在这样的学习中,儿童的心灵与性情得以涵养,并不断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二)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教师核心教育价值观、思维及行为方式、职业操守的统一体。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水平,决定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我校努力建构以尊德性、道学问、合知行为内涵的教师文化。尊德性。教师是美德的化身,这不仅是由他的职业特点决定的,也是社会给予他的一种身份赋予。尊德性是教师文化的核心,教师首先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把境界的提升作为生命的价值特征。其次教师是道德的领导者,一方面以自己的道德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另一方面去影响社会的道德体系的建设。第三,教师群体的和谐更依赖于道德权威。道学问。教师要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学问来追求,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生成个人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教师对学生的服务是以学问为载体的一种对话,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智慧,要以自己对知识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要实践教学相长的思想,不仅要引领学生,还要研究学生,更要向学生学习。教师的学问就是在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中形成与生长的。合知行。知行合一既是教师的发展方式,也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学校发展共同体中,教师要有很强的执行力,能自觉地将知识与能力,政策、决定与实施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的方式去教育感化和影响学生。在教师自我发展中,要将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双向建构。(三)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等,其核心是学生的价值观。感悟历史中生成智慧。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给我们以滋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读史应以现在的眼光、根据现在的问题来看过去。过去是现在的根据,以过去的经验指导现实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了解中华历史,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立心教育”的核心内容。追寻圣贤中提升人格。古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是一种圣贤人格。由古人成为圣人,由圣人而及天理,由外在的典范而成为内在的人性,它不仅是个体趋达的人生理想,而且成为控制人性的一种至上的权威。引导学生追求圣贤人格对于今天有着积极的意义,学习先贤的优秀品质,在追寻先贤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在对先贤精神的践行中提升境界,是学生完善自身人格的重要路径。服务他人中成就自我。树立服务他人的意识,形成服务他人的习惯,从服务他人中体验快乐,是每一个儿童的必修课。学生活动要以服务他人为主题,整体设计,系统展开。(四)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一切现代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内在动力,是组织行为的准则和成功的核心。学校组织文化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生活和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形成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人的精神风貌的综合。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组织文化传统和不同的组织文化风格。根据我校的历史演变和实践积淀,我们将“齐心即力量、多元即财富”作为众兴小学的组织文化灵魂。齐心即力量。众兴小学要高质量地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就必须整合每一位教职员工的思想和力量,发挥每一位成员的潜力和特长,从而形成共同的组织信念和强大的教育合力。每一位成员都必须将学校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只有全校齐心协力才能保证儿童的健康、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没有遗憾地完成神圣的教育职责。首先要加强思想领导,形成共同的愿景与共享的教育价值追求,要将“教育是一种幸福的事业”的高尚思想植入每一位教师的内心深处;其次,要让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以科学的方式民主地参与校务,形成学校教育发展的共识,从而整合各方面的智慧、力量和资源;再次,通过公平、公正的评价制度来尊重和承认每一位教职员工的价值,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并提供同舟共济、协力前行的内在激励,真正提高组织的内在向心力;最后,通过打造学习型组织和团队,形成追求精致、不断超越的管理风格,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组织和文化基础。多元即财富。学校是由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与学生所共同组成的团体。从学生的多样化构成来看,不同性别、性格、兴趣和文化教育背景的教师团体本身就是满足多元化学生需求的财富。从学生的多维立体发展来看,由不同年龄、学科、特长和教育教学风格的教师组成的团体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学校的组织生活中,学校领导应该尊重和支持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性发展,教职员工之间也应该确立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和相互学习的良好人际氛围。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营造宽松与公正的气氛,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兴趣和权利,并为他们提供适合自身特点的丰富的学习资源。(五)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教育品牌、价值观等在学校外在形象中的表现,是一所学校的整体面貌。我校重点培育“书韵流芳”的校园文化。“书韵流芳”校园文化主要是指以“书简”为主题的人文景观与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的相互映衬和相互强化,最终形成一种温馨宁静、书香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校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向往的精神家园。校园中所有实体的设计,包括亭台、花坛、小径、壁画、走廊、宣传画廊、教室布置等都要提供显性和隐性的文化资源,营造一种充满历史感、艺术美和书卷气的氛围,从而引导儿童热爱读书、善于读书,引导师生亲近书籍,让阅读、问学和思考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状态,让书香浸润学校教育,让古诗文优美的意境和旋律,似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点点滴滴渗透进儿童幼小的心灵,形成儿童稳定的品质结构和文化素养。为每一间教室设置图书专柜,为每一次课间播放优美的诗词曲赋,为每一位孩子及其家长制订读书计划,为每一次评选为“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同学和家长留影和宣传,为每一本摘抄、日记本或者每一篇涂鸦或习作进行评价和鼓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支持、和谐向上的教育关系,从而使得学校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协调统一。五、重点工程基于“处处问学,事事立心”的教育理念,为了培养具有站立意识、参与能力与超越精神的当代小学生,学校的文化建设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六大工程。(一)“立心”主题系列课程开发工程在小学教育实践的视野内,“立心”作为课程开发主题,由追踪历史、对话圣贤、奉献社会、感悟自然、书写自我构成基本框架。围绕这些主题进行课程开发,可以将具体的立心教育思想转化为现实的教育行为,即通过开发一系列的以培养“立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宣传“立心”理念,树立“立心”意识,形成具有特色的“立心教育”。1.实施要求。(1)以立心主题统领校本的课程开发活动。校本课程要体现立心的教育理念,立心教育思想贯穿课程开发的始终。(2)围绕立心教育,对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在立心教育思想的指引下,课程开发与设计要体现计划性、层次性与整体性。(3)有效整合课程研究与课程开发行为。课程研究与课程开发都要统整在立心教育理念下,成为有机整体,实现有效与高效。2.项目设计。(1)低年级游戏课程开发。即从立心主题出发,以音乐、美术、语言等学科为主体开发游戏课程,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接受立心教育。(2)中年级小课题研究课程开发。将与中年级相关的立心教育主题,分解成若干小课题研究,由学生自己组成课题研究组,进行课题开发与研究。(3)高年级主题性选修课程开发。将立心教育主题融入各种学科或综合的选修课程开发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个性化学习。(4)立心主题读本编写。可以围绕书简文化、古代圣贤和其他文化经典等编写一些专题性的文化读本供学生阅读学习。3.实践路径。(1)从“立心”的内涵出发,结合课程开发的专业要求,构建立心主题框架。(2)结合“立心”主题框架,整体设计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突出课程的选择性与探究性。(3)成立“立心”主题课程开发指导小组,指导教师的课程开发行为,进行具体课程方案的审议,确保课程开发质量。(二)“用心”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把“用心教师”作为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以“尊德性、道学问、合知行”构建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建立教研训一体的组织制度,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1.实施要求。(1)形成“用心教师”的整体形象。(2)打造以“用心”为核心价值的教师文化。(3)创新校本的教师发展制度。2.项目设计。(1)研制“用心教师”发展标准。结合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融入“立心教育”理念,研制出“用心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注重全面性与可行性。(2)制定教师专业生涯规划。让每一位教师都制定自己的专业生涯规划,规划的制定以“立心教育”理念为主线,以成为“用心教师”为目标,强调可操作性。(3)教师文化活动整体建构。结合现有的读书活动和各种仪式,整体打造教师文化,形成体现“立心教育”理念的教师文化。3.实施路径。(1)“用心教师”发展标准大讨论。广泛发动全体教师参与“用心教师”发展标准的讨论,要从教师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出发,面向全体教师,体现发展的层次性与阶段性。(2)多元化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共同体的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正式与非正式相结合。可以以学科为纽带,也可以以年级为单位,体现多元性与发展性。(3)教师自我发展为中心的制度变革。要变革现有的管理制度与教师发展制度等,强调教师的自我发展、强调教师的参与、强调“立心教育”理念的渗透。(三)“学科育人”教学过程优化工程围绕“立心教育”的理念,贯彻“立心教育”的目标,使“立心教育”成为各个学科的载体。这就需要变革传统的教学过程,基于“立心教育”的教学理念和要求,优化教学过程。1.实施要求。(1)形成“立心教育”必须依赖“学科育人”的观念。(2)围绕“学科育人”,改进教学行为。(3)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科性与主体发展性的有机统一。2.项目设计。(1)教学设计模式创新。基于教学理念的更新,在“立心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学设计应该体现育人功能,体现立心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与参与。(2)教学工具开发。多方面开发教学工具,工具开发应该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参与意识的培养,有利于“立心”素质的养成。(3)主体性教学研究。围绕学科育人和“立心教育”,确立教学研究的主题系列,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4)经典教学案例评选。选取能够体现立心教育理念和学科育人功能的优秀教学案例进行研究与讨论,促进教师能力的不断提高。3.实践路径。(1)现状反思。可以通过问卷与谈话的形式,了解目前学科教学中育人功能实现的问题与现状,并对其进行学理思考与探究。(2)行动研究。采取积极的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模式,探索实现学科育人功能的实践路径。(3)案例引入。以典型的成功案例为抓手,深入分析与提炼,形成众兴模式。 (4)制度保障。制定各种制度与规范,如教学常规制度、评课制度等,保障学科育人功能的实现。(四)“众兴娃”公益行动小队实践工程以公益行动为载体,以少先队行动小队为组织形式,让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开展志愿服务性的活动,树立“众兴娃”的公益形象。1.实施要求。(1)明确“众兴娃”公益行动的目标与任务。(2)重在引导学生获得公益服务的体验。这就要求对公益活动的评价应该注重过程性与体验性,而淡化对活动结果的期待。(3)引导学生在公益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摆正教师在活动中的位置,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养成能力。(4)公益行动应该覆盖全体学生。2.项目设计。(1)环境保护公益行动。可以是宣传,也可以是实地的考察,倡导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2)社区志愿者行动。深入社区、广泛参与社区活动,维护社区形象,成为社区主人。(3)慈善义卖行动。发动师生捐助闲置图书与物品,以义卖的形式,培养爱心与责任心。(4)城乡手拉手行动。可以以结对子的形式,一对一帮助学生爱心互助,丰富体验。(5)助人公益行动。除了敬老院和助残、学雷锋等活动以外,倡导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助人为乐。(6)法律小卫士公益行动。主要是宣传各种法律法规知识,捍卫法律法规的尊严,使得众兴人都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3.实践路径。(1)广泛宣传。通过广播、报纸、期刊、集会等形式宣传公益活动的意义与价值,在全校形成一种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氛围。(2)全面设计。必须精心策划各种公益活动方案,尽可能全面设想各种可能,保障活动的质量与安全。(3)精心组织。指派得力的教师精心组织活动,确保活动的顺利实施。(4)注重总结。通过活动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获得深刻的行动体验。(5)安全保障。除了缜密组织以外,还要配备各种安全措施,如校医等,与社区各部门联系,密切配合,保障安全。(五)“图书历史”博物馆建设工程。即以图书的历史发展演变为内容,以追踪历史、对话圣贤,丰富知识、成为立心人为旨归而建立的博物馆。1.实施要求。(1)明确图书历史博物馆的意义及价值。(2)围绕博物馆建设进行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发。围绕立心教育,充分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发各种课程。(3)基于博物馆资源,广泛开展教学与研究活动。教研活动可以结合博物馆图书历史的变迁,可以结合圣贤的思想等进行,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进步。2.项目设计。(1)建设方案征集。发动师生参与方案的设计,并以此提高师生的参与意识与主人翁感,提高凝聚力与团队精神。(2)图书史话展览。通过展览,丰富图书知识,增强自豪感。(3)图书专题课程开发。以图书为主线,开发系列图书专题课程,如图书演变史课程、知识演进课程等。3.实践路径。(1)筹集资金。采取财政补一点、自己筹一点、社会资助一点的形式,筹集必要的资金。(2)图书募捐。不仅仅师生募捐自己的闲置图书,还要倡导募捐不同形式的图书和自制的图书等。(3)开发利用。对已有的图书资料甄别筛选,充分利用。(4)专业管理。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和机构,专业管理。(六)“书简文化”校园改造工程即以“书简”为载体,从校园的布置到校园景观的设置全部以书简文化为内容,使校园成为书简校园。1.实施要求。(1)开发书简视觉文化元素。(2)彰显书简文化意蕴。(3)校园文化体现整体性、灵动性、人文性。2.项目设计。(1)书简文化长廊。选取显要的位置,建立书简文化长廊,主要呈现书简的历史与作用,彰显书简的价值与韵味。(2)书简主题广场。结合立心教育理念,建成书简文化主题广场,用形象的场景展现书简的文化意义。(3)十大景点小品。开发10个具有代表性,体现书简文化特色和立心教育理念的景点。3.实践路径。(1)整体设计。包括书简文化元素与理念、书简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整理等。(2)分步实施。包括方案的设计与选择,各种书简文化形式的设计,精选设计方案,加强方案论证,做到责任到人。(3)全员参与。这应该是全体众兴人的事业,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六、实施建议(一)加强规划领导建立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强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管理者和师生代表为组员的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实行校长负总责、副组长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领导小组要充分听取全校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构建学校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重大工程,并通过制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二)完善经费管理确保学校文化建设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经费管理。实行学校文化建设经费单列,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校文化建设要求,每年投入一定比例的学校经费到文化建设项目中去,并逐年有所增加。健全学校文化建设经费监管机制,严格执行学校财务制度,加强对学校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的管理,强化过程监督,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三)鼓励师生参与形成学校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发展的理念,鼓励全校师生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来。通过教职工大会、班会等形式向学校师生讲述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价值和目标、内容等,使他们明确学校文化建设是促进学校发展的纲领。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来,用学校文化中蕴含的理念、思想等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学习行为。(四)依托专家引领建立专家过程参与机制,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水平和发展品位。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校需要邀请专家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实现文化建设的过程参与与跟踪。如,在学校文化建设初期,邀请专家对学校文化建设纲进行诊断、把脉,提出建设意见;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让专家们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状况进行指导;最后,还需要专家对学校文化建设和实施效果进行判断,在完善学校文化建设纲要的基础上,做好文化建设的下一步设计。(五)力争社会认同营造学校文化建设氛围,争取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学校文化品牌的认同。借助电视、电台、互联网等媒体对学校文化建设品牌进行校外宣传,让校外人士对学校文化建设项目有清晰的认识,争取获得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并从政策、制度上给予支持。同时,也在社区营造出良好的学校文化建设环境和氛围,从而为学校文化建设赢得舆论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