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示范校2013届高三综合练习历史试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510411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东城区示范校2013届高三综合练习历史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京市东城区示范校2013届高三综合练习历史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北京市东城区示范校2013届高三综合练习历史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东城区普通高中示范校2013届高三综合练习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计48分)1. 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中的“周制”是指 A郡县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行省制2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勤奋劳作,努力耕织 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英勇善战,争立军功 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A B C D3. 下列中国古代四位著名思想家的言论与人物思想对应正确的一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A黄宗羲、荀子、董仲舒、朱熹 B孔子、董仲舒、朱熹、黄宗羲C孔子、朱熹、黄宗羲、董仲舒 D董仲舒、朱熹、荀子、黄宗羲4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柳宗元的目的是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二人所处时代不同,批判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两种观点都批判了中央集权制A B C D5以下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所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封建皇权逐步走向强化C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7. 从下图中能够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国家安定繁荣,库存盈余增加 B商业贸易兴盛,贸易总额增加C国家内忧外患,军费不断增加 D对外贸易发达,关税收入增加8中国古代制瓷业历史悠久,瓷器更是古代中国商品畅销世界的名片。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A西汉出现青瓷 B南北朝出现白瓷C唐朝出现景德镇 D明清时期青花瓷9宋史专家邓广铭认为:“宋代物质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工商业市镇在全国大量出现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A B C D10. 王国维曾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出 A唐代传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B话本是宋代小说的主要形式C元朝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D京剧艺术进入第一个繁盛期11. 海外汉学界有以明代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如有历史学家写道:“纵观四百年来中国近代史,其最大特征即是中西文化冲击、适应及和平共处。”以下说法,能证明作者观点的是A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继传入西方 B欧洲传教士把西方文化介绍来华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12. 归纳是复习历史活化知识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归为一类。按其归纳标准,他还可以选择A.离骚 B.石氏星表 C.四书章句集注 D.红楼梦13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师夷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中国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又赞誉说:“中国土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始。”“治域外地理者,源实为先驱。”他称赞的是 A王夫之 B魏源 C王韬 D郑观应14“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女儿的名字。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萌发15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时的“蓄发令”,再到辛亥之后的“剪辫易服”,对头发苛求的背后是复杂而隐晦的历史在流动。影响近代国人头发命运的因素有政治统治 反清斗争 西学东渐 民族政策A B C D16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能动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17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素材主要有:“从工场到工厂”、“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等。其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 晚清政府的自救 B. 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C. 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D. 工业文明下的世界18.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000海关两年代各种机器和工具(A)农机具(B)B/A(%)19121916159561180.7419171921392697982.0319221926430743900.9119271931551929981.81A国民政府的倡导 B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C在“爱用国货”思想的影响下,农民自觉抵制进口农机具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壮大,抵制了农机具的进口数量19. 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C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20.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两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1903年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1913年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推动中国近代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21.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22.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路。”这是指中共“二大”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23下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国民革命运动 B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C抗日战争的爆发 D解放战争的胜利24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B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C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D中国共产党内出现在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25研读下图,此图反映的军事行动A战略决战胜局已定 B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C主要为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261954年,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后,工人们干劲十足。他们的感受是:“以前再怎么样也是给东家干活儿,公私合营后,我们就是给自己干活儿了。”这是因为公私合营后的企业A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B排除资本家的管理C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D变资本家所有为工人所有27. 下图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全面的是A中共“八大”是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C“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8.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对下图分析正确的是AAB经济增长是由于实行土地改革BBC的变化是社会主义改造过粗过急造成的CCD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DBD的变化体现了中共吸取经验教训、彻底清算错误思想的过程29. 有评论说,20世纪 70年代,中国结束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被动,打赢了一场“隐形的世界大战”。这主要是指A彻底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迫使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从敌视走向缓和C赢得了第三世界的信任与支持 D抵制了西方和平演变,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30“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转,三通两制保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A50年代末60年代初 B60年代末70年代初 C70年代末80年代初 D80年代末90年代初31 20世纪新中国取得的下列成就中,正确的排序顺序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第一台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A B C D322012年6月6日至7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北京峰会全球瞩目,峰会发表的宣言表明,上合组织成员国正准备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地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上合组织成员国将在中亚地区建设一个“稳定之岛”。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有加强了中国同其他成员国的多领域合作 主要同世界大国改善和发展关系在区域安全与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成为中亚地区和平发展的一面旗帜A B C D二、非选择题(共52分)33.(12分)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6分)材料二 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2) 如何理解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民主性”?(2分) 材料三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法制不断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如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4分)34(18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采取过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历史证明,主动融入世界,才是中华民族振兴之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机构)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根据考古,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迹象。据记载,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个,其中宋代海船直接到达的有二十多个。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 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3分) 材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指日本倭寇)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 、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频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3分)材料三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3)根据材料,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3分)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请完成下表。(6分) 措施典型代表意义深圳、珠海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青岛、大连有力的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5(13分)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率先喊出来的,到20世纪初已经成为广为流传的口号。试述这一口号广为流传的时代背景(3分)材料一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2) 材料一中的口号出现于哪一重大运动中?(1分)简述这一运动对民主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3分)材料二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作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表达中华民族获得新生而又自信的经典口号。(3) 结合1949年史实,从政治和外交政策两个方面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历史论断。(4分)史实政治外交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发展才是硬道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些口号出现的历史背景(3分)36(9分)对历史的探究,不同的视角就会有不同的结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大事年表1861年 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个洋炮局。1862年 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开设江南制造局。1865年 左宗棠在福州城外的马尾开设福州船政局,1872年 在李鸿章的支持下上海开设轮船招商局。1877年 李鸿章在天津开办开平矿务局。1878年 大沽与天津之间开设电报线路,1879年 上海至天津的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在天津以北铺修了一段长二十里的铁路。1888年 张之洞在湖北开办大冶铁矿、汉阳铁厂和萍乡煤矿。1889年 开设“官商合办”性质的贵州制铁厂。1893年 李鸿章设机器纺织总局,张之洞在武昌建四家棉纺和丝织厂。1894年 张之洞在湖北省建两家火柴公司。创建“官商合办”性质的湖北缫丝局。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依据材料,从两个角度对洋务运动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可分两个或三个阶段,每个角度的划分2分,共计4分)范例: 60年代发展军事工业;70-90年代以民用工业为主材料二 1918年,杜亚泉发表了迷乱现代之人心一文。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崇,盲目欧美之风盛行。两千年的王权秩序崩溃了,儒家的文明秩序也随之解体,而新的共和秩序却迟迟不得确立。于是在民国初年,社会唯一可以认定的便是“力”,谁有强力,谁就拥有了江山和真理。各种军事力量在战场上厮杀、不同的政治党派在议会争斗,看到的只是地盘和利益。(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观点。(5分)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北京市东城区普通高中示范校2013届高三综合练习(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2题48分)12345678910BCBCCDABBC11121314151617 181920BBBDDDDBDA21222324252627282930CCBCBAD C BC3132C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33.(12分)(1)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明废丞相,设内阁,只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6分)(2)从法律上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规定了主权在民、实行民主共和制(2分)(3)制定了1982年宪法等法律文件,完善了法律体系;确立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依法治国”写入宪法(4分)34(18分)(1)特点:政府重视(或政府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范围广(或交易国家多);贸易税收(市舶收入)成为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3分)(2)背景:残余的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统治者(朱元璋)轻视海外诸国;自然经济条件下缺乏经济交流的需求;(3分,任选三点)(3)表现:出现西式建筑;近代邮电事业发展;外来宗教的传播;西餐、西式服装成为时尚。(3分,任选三点) 原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大量西方官员、传教士、商人来此(1分);是近代工业最早诞生地和集中地(1分);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逐渐传入。(1分)(4)建立经济特区。(1分)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分)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2分,任选两点) 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主动融入世界,中国与世界全面接轨。(2分,任选两点)35(13分)(1)民族危机加剧;政府腐败无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增强。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3分,任选三点)(2)五四运动。(1分)影响: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爱国、救亡的精神激励国民。(3分,任选三点)(3)史实政治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政府;新中国成立,标志民族独立(2分,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两方面各得1分)外交实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废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政策,清除了列强在华势力(2分)(4)历史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南巡讲话”等思想解放的推动;普及义务教育。(3分)36(9分)(1)60年代以东南沿海为主;70年代以天津为主;80、90年代以内地为主。60、70年代创办者以李鸿章为主 80、90年代以张之洞为主。60-80年代企业为官办 80年代末出现官商合办的企业。60-80年代发展重工业、交通运输业,90年代以轻工业为主。(四选二,其它划分言之有理也可得分,共计4分)(2)评分标准:结论1分,论据每点2分,至少答出两点。答案一:材料观点是正确的。 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使自古以来由儒学奠定的道德准则也被否定,导致了思想混乱;西方思想和政治模式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和工业文明的基础上的,完全照搬他国,并不符合近代中国的国情;社会秩序的混乱是军阀割据混战的原因之一。答案二:材料观点是错误的。传统礼教是封建统治的工具,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不批判它就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实现全面的更彻底的思想解放,所以新文明秩序很难建立;不能全面否定民国初年的政治斗争,孙中山反对军阀的斗争,体现了民主共和的进步趋势。答案三:材料观点既有正确也有错误之处。 论据见答案一、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