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习题及总复习深度思考题(附答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95629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五习题及总复习深度思考题(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习题及总复习深度思考题(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习题及总复习深度思考题(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五 现代文部分编写:卢佳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 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所以他的思想观念、为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异,试总结林冲的性格特点。答案:林冲本是北宋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他对现状很满足,对统治阶级也是拥护的。当高衙内调戏他的妻子、高俅设计陷害他时,他没有像一般草莽英雄那样奋起反抗,而是委屈忍辱,逆来顺受,他的出身、地位决定了他对黑暗政治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林冲最终起来反抗,关键是一个“逼”字。高俅及手下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不得不手刃仇敌,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林冲的性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例如:他明知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称高俅为“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后被调到草料场,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却仍在幻想安稳度过刑期,回家团聚。正直,善良,有侠肝义胆;同时又刚猛激烈,嫉恶如仇。林冲在东京时曾“看顾”过李小二,在沧州服刑,还“把些银两”给李小二“做本钱”,表现了林冲心地善良,行事侠义的方面。但是,当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心中充满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充分体现了林冲性格中刚烈的一面。在山神庙林冲手刃仇敌时,一声怒吼,惊破敌胆,林冲威猛之中迸发出了他性格中反抗黑暗、崇尚正义的本质。细心、缜密也是林冲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管草料场,小心谨慎,去打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做事很细致;草厅被雪压塌后,他又“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细心探查;山神庙歼敌时,他“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出其不意,占据主动。这些都表现了他细心缜密的性格特点。2. 林冲由随遇而安、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这个思想性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答案:林冲来到沧州,一直抱着安度刑期、回家团聚的想法。即使他知道陆谦来沧州加害他,他仍心存幻想,求“神明庇佑”。直到草料场燃起大火,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谦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百般迫害自己的真相,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绝不会给他一条生路。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激起他抗争的斗志,于是他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黑暗政治的道路。3. 课文当中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坏境描写的手法,分析这两种手法在刻画人物和推动故事情节上起什么作用?答案:细节描写。如开头细致地描写了陆谦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引出下文李小二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如林冲在草料场的一系列行动,叙述得非常详细。既表现了林冲细心缜密的性格,又说明草料场起火并非林冲疏忽所致,自然揭示出陆谦等人的借刀杀人的阴谋,使情节发展具有合理性。再如林冲在山神庙的细节描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为下文陆谦等人“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因此陆谦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为“逼”林冲奋起反抗,手刃仇敌提供了行动的前提。这些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透露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事件的发生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环境描写: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起到一定的作用。风雪为人物的活动渲染气氛。林冲刚到草料场,“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说明矛盾冲突正在酝酿;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预示气氛趋于紧张;林冲夜宿山神庙时,那雪“越下得紧”,烘托出高潮的来临。同时,风雪也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正是因为风雪,林冲才想喝酒驱寒,才会在买酒的途中看到山神庙;草屋被风雪压塌,林冲才到山神庙夜宿,因此才和陆谦等人相遇,洞悉高俅对自己的迫害,最终奋起反抗。风雪可以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装在套子里的人1. 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上都有哪些套子?小说用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答案:套子:生活上: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随身带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他的卧室很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不仅如此,他把和人交往也视为厌事,“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跟“我”一块儿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思想上: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者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的事,虽然跟他毫不相关,却惹得他闷闷不乐;他那种谨慎、多疑,压得别人喘不过气;他整天战战兢兢,什么事都让他“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手法:夸张:夸张人物性格本身,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真实本质。别里科夫是众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而他对人们的压制,也是专制意识形态对民众的种种压迫的缩影。讽刺: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2. 造成别里科夫之死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个人原因:(1)因为“结束了预想的婚事”,生活对他再也没有什么意义,他悲痛、伤心过度而死;(2)这样的事情大跌他“正人君子”的面子,平时就战战兢兢地活着的别里科夫,怕众人耻笑,怕上级鄙视,怕漫画事件只是使他“难堪”,而这件事却使他“无地自容”,因此恐惧而死;(3)他“满心害怕和憎恶”地活在人群里,整日充满恐惧,“通宵做噩梦”,他想挣脱孤僻的“套子”要结婚,结果未婚妻的哥哥柯瓦连科摔他,未婚妻华连卡笑他,可以说,此时他已经对社会生活感到无比绝望,最终杀死了自己。社会原因: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物,既可恨又可悲,他思想上保守顽固,恐惧社会进步,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他在政治上成了反动政府的卫道士;他在现实生活中,也因为和众人格格不入而孤僻一生,最终孤独地死去。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别里科夫最终成为了反动套子的殉葬品。咬文嚼字1、 作者为什么强调要“咬文嚼字”?作者的“咬文嚼字”给我们在理解和写作中带来了什么启示?参考答案:文学借助文字表现思想感情,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其实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2、 怎样看待“好读书,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这两种不同的见解?答案: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说“木叶”1. 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和“落叶”的意味的不同。答案:“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2. 文章借说木叶而谈到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如“梅”“柳”“草”等。回忆搜集以前学过的古典诗歌,举例加以说明。答案:在我国诗歌中,“梅”是诗人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但作者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梅花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它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柳: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又如,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中国建筑的特征1、 作者概括出中国建筑的哪九大特征?哪些属于结构特征?哪些属于装饰特征?答案:第一问:略。第二问: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总体特征(包括个体建筑特征、群体建筑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展开的。其中(三)(四)(五)项属于结构特征,(六)(七)(八)(九)项属于装饰特征。而(一)(二)项因为是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既涉及结构特征,也涉及装饰特征。2、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答案:第一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第二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必修二 现代文部分编写:卢佳秀荷塘月色1、阅读全文,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本文感情发展线索。答案: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2、这篇文章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景物,为突出景物特点,作者运用了诸多修辞手法,请选择两种以上进行简要赏析。答案: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象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3、 对本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意图有不同的意见,有“寄情山水,表现凄凉心境”说,有“借景抒情,表现愁闷心情”说,有“欣赏自然之美,表现闲适心情”说,还有“不满现实,表达激愤之情”说和“不满黑暗现实,向往美好生活”说等等。你认为本文主题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答案示例:“不满黑暗现实,向往美好生活”说: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故都的秋1、 阅读全文,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答案: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写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与“静”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观特点为主,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主观感受为主。2、 本文写的是秋,但同时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透着文化气息,请简要分析文章中哪些方面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答案:“故都”即“原来的都城”,不称“北平”,只言“故都”,深切的眷恋之意、重重的文化底蕴自然流露;历代文人骚客写秋景状秋物的篇章数不胜数,名篇迭出,一个“秋”字就能引起无限遐思,可谓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故都的秋”命题明确而又深沉,读来顿觉敦厚令人流连。郁达夫“不远千里赶到北平”“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吗?不,因为他挚爱故都北平,虽然从未在北平久住,但“五六百年来文化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他始终在“遥忆”,郁达夫“不远千里赶到北平”为的是细品数百年荟萃的文化,保有这自己民族的精神财富。“清”“静”是这文化的特色,虽然这文化有些许“悲凉”,但它是中国文人的精髓追求恬静安谧、幽静深邃却又难免落寞凄凉。郁达夫选择了“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或“从槐树叶底,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奉行的那种生活方式。中国文人素来爱花,郁达夫偏爱毫不起眼的“牵牛花”。“牵牛花”颜色甚多,蓝、紫、白、粉、桃红、绯红或杂色,花瓣边缘色彩更是变化多端。花开时节,生得姹紫嫣红,极尽绮丽之姿。然而,在郁达夫眼中的“牵牛花”“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在花底”“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一副多么雅致的水墨画!兴致所及,野花、野草自然生长,相互映衬,别有情趣,且又偏爱那青、灰、蓝、白等等素色净雅之味,质朴而原始,相得益彰,这就是中国传统所追求的宁静淡泊。“自古逢秋悲寂廖”,“秋风秋雨愁煞人”,这是一个秋天发愁的文化传统。但在郁达夫笔下的“秋天”、“秋雨”,更多的是闲情雅致,甚至“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秋雨”俨然是那洗去尘垢污秽的洁净剂。而且这妙不可言的“秋雨”带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夕阳”、“斜桥”、“流水”、“树影”、“闲人”如此和谐,分明是另一版本的“桃花园”。着民族服饰,吟京腔京韵,“哎,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平平仄仄起来”,说话就如吟诗,透着机智灵巧,透着悠然自得,透着随和开阔,这就是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处世。4、 结合你之前接触过的关于“秋”的诗文,请写出篇名(越多越好),并作简要赏析。答案:山居秋暝【唐】王维 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登高【唐】杜甫 诗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勾画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动人图景,夔州向来以猿多著称,峡谷以风大闻名。它是融合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的。尾联写诗人饱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白发增多,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囚绿记1、“绿“象征了什么?联系时代背景,分析“绿”的象征意义。答案:“绿”的一般象征含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只因为作者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作者对绿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绿”的深层象征含义: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由开始对绿的一般意义上的认识、喜爱,到后来对绿的曲解、同情,到对绿的崇敬,作者完成了对绿本身的感情升华。“绿”的最高象征含义: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的精神 1937年8月13日上海爆发“八一三事变”,1937年11月上海除了租界以外全部被日军占领;同年12月13日,日军攻下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同年6月,日军攻占开封,导致花园口决堤放水,豫、皖境内17个县成为一片汪洋,140万人无家可归,数十万人被淹死。作者和绿的那段交往是在1937年夏,即卢沟桥事件爆发前后,但文章却写在一年以后,那时,作者已经回到上海。可见作者和绿的交往虽深,但对绿的认识的最后升华,却是日军铁蹄践踏北中国之后,作者把“绿”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屈的精神结合了起来,从而展示了“绿”的最高象征含义: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的精神。3、 文章自始至终都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放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情感有什么联系?答案:择绿:作者出来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只因为作者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作者对绿的喜爱和向往。近绿: “怀念”“快活”“留恋”“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面壁成欢”等,这些都看出绿已经成为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囚绿,一是为了与绿枝条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他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枯死,于是“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绿枝条被“开释”与作者逃离危险中的北平,二者有相似之处,在文章中具有类比的效果。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氓1、 默写全诗。2、 比、兴是诗经中的常用手法,找出氓中比兴句柄分析其特点。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特点:结构上: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内容上: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3、 文中看出年轻主人公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你说知道的文学作品中的类似的女性形象还有那些?写下来,说说她们的个性。答案:性格特点:对爱情、婚姻很痴情,追求自由纯真的爱情。清醒与坚强,有反抗精神的女子。女性形象:刘兰芝 两位女性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与捍卫以及她们在面对爱情变故的时都作出了抗争。采薇1、这首是表现了主人公丰富、复杂感情,请简要赏析。答案: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种自豪感。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离骚1、 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答案: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2、 在述怀和反省中,哪些句子能够表现出诗人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答案:(忧国忧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洁身自好、修炼人格)“余独好修以为常”等等。孔雀东南飞二、内容理解1、默写2、刘兰芝的形象有哪些动人之处?答案: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头脑清醒,行动坚决,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3、 造成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答案: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刘兄贪图富贵,性格暴躁,趋炎附势,迫使妹妹兰芝另嫁他人。正是焦母和刘兄合力将仲卿和兰芝逼上绝路。这个故事表现了具有巨大威力的封建家长制的冷酷与无情。涉江采芙蓉1、 默写全诗。短歌行1、 默写全诗2、 短歌行中“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这首是的情调是怎样的?答案:抓住一个切入点来把握诗歌的关键处和耐人寻味处。作者可能“忧”的是人生短暂,自己老年将至而大业未成;也可能单纯地“忧”人生短促,也可能“忧”的是人才渴慕的情思。这首诗的情调开头低沉,后来昂扬。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归园田居(其一)1、 默写全诗。2、 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普通的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涵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