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86760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作业一一选择题:1、1838年()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个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正式创立。B A、弗洛伊德 B、孔德 C、米德 D、马斯洛 2、中国最早提到社会学学科的是( )B A严复 B 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千秋 3、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B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4、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三层次是()、基本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 D A、价值观 B、世界观 C、原理 D、方法论 5、()就是测量可靠性的度量,它能鉴定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B A、效度 B、信度 C、维度 D、量度 6、()就是测量的有效性的度量,它是评价测量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A A、效度 B、信度 C、维度 D、量度 7、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是()。A A、实地研究 B、文献研究 C、访谈法 D、问卷法 8、根据收集资料的内容划分,访谈可分为一般性访谈与()C A、个别访谈 B、座谈会 C、深度访谈 D、集体访谈 9、研究报告在结构上通常包括()、导言、方法、结果、讨论、小结、参看文献,以及附录。C A、摘要 B、关键词 C、标题 D、序言 10、“社会学之父”是()B A、弗洛伊德 B、孔德 C、米德 D、马斯洛 11、被尊称为“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的社会学家是()A A、斯宾塞 B、孔德 C、米德 D、马斯洛 12、()是全世界第一位专业的社会学家,创办了闻名遐迩的杂志社会学年鉴,并以此为纽带发展出了一个学派法兰西社会学派。D A、斯宾塞 B、孔德 C、卡尔?马克思 D、埃米尔?迪尔凯姆 13、()的“理解社会学”开创了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传统,与孔德、迪尔凯姆等为代表的实证主义传统互相辉映、互相补充,共同推动了社会学的发展。B A、斯宾塞 B、马克斯?韦伯 C、卡尔?马克思 D、罗伯特?默顿 14、()从反对社会学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出发,将各种经典的社会理论遗产与法国特有的认识论传统融合起来,创立了实践社会学,亦称“反思社会学”。A A、布迪厄 B、安东尼?吉登斯 C、哈贝尔斯 D、罗伯特?默顿 15、认为社会复杂的结构不能还原为个人的心理现象,而且具有整体效应的学者是()。C A、霍曼斯 B、帕森斯 C、布劳 D、布迪厄 16、1978年12月,中国社会学在()等老一代社会学工作者的努力下成立中国社会学研究会。A A、费孝通 B、陈达 C、吴文藻 D、孙本文 17、20世纪40年代社会学的中心是()。A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18、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是()。B A、斯宾塞 B、孔德 C、米德 D、马斯洛二、名词题:1、访谈法 p11 2、观察法 p12 3、问卷法 p134、迪尔凯姆的有机团结p265、韦伯的社会行动 p276、内部冲突:内部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其激烈程度与其成员参与程度相关。三、问答1、阐述社会学产生的条件 (教材p1-2) 2、阐述科瑟尔社会冲突的“安全阀”机制 安全阀理论就是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贡献。 “安全阀”是一种社会运行的安全机制,科瑟尔认为敌对的情绪不等于冲突,如果敌对的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像锅炉里过量的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出而不会发生爆炸一样,不仅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中,科瑟尔列举众多的事例进行说明:原始人有节制的复仇制度;前文明社会中在狂欢节期间对性禁忌、性回避的解除;西方社会曾经盛行解决私人仇怨的决斗等等。 安全阀理论带有明显的社会心理学的特征,它强调消除心理紧张、排出不满甚至敌对情绪,在化解社会冲突中的作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为“替罪羊机制”,即社会紧张情绪不仅可以向原来仇恨的目标释放,也可以向替代目标发泄。科塞注意到社会结构越僵化,安全阀机制就越重要,强调安全阀机制必须在社会结构当中加以制度化,认为社会理应通过合法的、制度化的机制,使各种社会紧张情绪得以释放,避免灾难性冲突的最终出现,社会系统才有可能处于均衡与和谐的状态。 科瑟尔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虽然发端于对结构功能理论的批判,但它不是对结构功能理论的否定,而是对结构功能理论的扬弃和补充。特别是关于安全阀理论的论述,为治国理政、造福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3、阐述帕森斯的“AGIL功能模式”。 (教材p29) 4、阐述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 (教材p34-35)作业二一、选择题1、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只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单纯的名称,唯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因而又被称为()B A、功能主义社会学 B、人本主义社会学 C、理解社会学 D、实证主义社会学。 2、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超越人类个体的客观存在物,是真实存在的实体,因而又被称为()D A、功能主义社会学 B、人本主义社会学 C、理解社会学 D、实证主义社会学。 3、根据生产关系的性质,可把社会划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A D A、原始社会 B、史前社会 C、商品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4、人口构成可划分为人口自然构成、社会构成、()三大类。C A、性别构成 B、年龄构成 C、地域构成 D、民族构成 5、()的实质就是文化理想主义的一种表现方式。D A、强权主义 B、大国沙文主义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崇洋媚外 6、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7、正式的社会组织诞生于()A A、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时期 B、奴隶社会 C、原始社会 D、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 8、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属于( )A A、初级群体 B、次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同辈群体 9、家庭首要功能是() B A、婚姻生活 B、生养 C、经济 D、休息娱乐 10、把组织中的人看作机器、组织和制度的附属品的代表性理论是()A A、科学管理理论 B、人际关系理论 C、目标管理理论 D、权变 11、在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B A、过度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郊区化 D、城乡融合 12、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的社会学家是( )B A、迪尔凯姆 B、滕尼斯 C、齐美尔 D、韦伯 13、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a A、工业化 B、农业发展 C、人口众多 D、科层化 14、在社区研究中开创了以小城镇为对象的社区综合性研究,于1929年以中镇为研究成果的学者是()C A、派克 B、林德 C.、林德夫妇 D、滕尼斯 15、城市有别于乡村的根本特征是(C) A、工业化水平高 B、精神生活丰富C、人口集中度高 D、全面的有机组合 16、依照社区的历史,社区可分为三种类型,下列哪项不属于该分类()A A、虚拟社区 B、传统社区 C、发展中社区 D、发达社区 17、费孝通1939年在英国出版的()一书生动具体地描述了中国一个村庄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刚刚兴起的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波动对这个乡村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B A、农村社会学 B、江村经济 C、社区与社会 D、农村社区组织二、名词1、 社会唯实论p36 2、社会p36 3、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人们并未参与,但以其规范、信仰、利益等与自身进行比照或评价、参考的群体,它可能是人们渴望加入的群体,并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较大的影响。比如学校里的新生,他们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所属群体,往往将高年级的同学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自觉与不自觉地予以模仿。需要指出的是,个体所参加的群体不一定是个人心目中的参照群体。比如一个人参加了某个群体,却把另一个群体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如某人进工厂当了工人,但他一直喜欢绘画创作,常常与一些画家交往,久而久之,他便把当画家作为自己的目标,并仿效作家的行为方式。作家群体便是此人的参照群体。 4、单向沟通:单向沟通是指沟通只指向一方,另一方不产生反馈行为; 5、社区发展:社区发展是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领导和支持下,利用社区自身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发展社区组织、增强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区有计划变迁的过程。 6、城市社区:p62三、问答1、 阐述社会类型的划分 (教材p37-38) 2、阐述社会群体区别于一般群体的基本特征 (教材p45) 3、简述人类群体生活与动物群体生活的本质区别 人类的群体生活与动物的群体生活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一,动物的群体生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进化的规律使得一些物种必须集群才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迁,才能生存下去。而人类的群体生活虽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社会发展 (尤其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人类的群体生活不仅是为了适应自然,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第二,动物群体生活的生存方式和活动规则是先天遗传的,出自动物的本能,每一代动物不可能发明创造一套群体生活的新规则。而人类群体生活的生存方式和行为规范不是靠遗传得来的,而主要是通过后天学习、文化继承以及积极发明创造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动物群体生活的形式、内容、活动规则等变化十分缓慢,而人类的群体生活从形式到内容的变化则可能十分迅速,就是几年也会有很大的改观,如现代家庭、邻里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组织,其变化之快乃是有目共睹的。 4、阐述人类社区历史演变的过程 (教材p59-61)作业三一、选择:1、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是( )D A.基本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再社会化 2、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是( )C A.互动论 B.交换论 C.拟剧论 D.理性选择论 3、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 )B A.个人选择 B.印象管理 C.自我坦白 D.扮演角色 4、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是( )A A.合作 B.学习 C.共享 D.交换 5、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属于()B A、基本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6、根据社会互动的向度,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属于()A A、横向交往 B、纵向交往 C、角色交往 D、间接交往 7、一个女青年被迫嫁给一个富有的中年人所表现出的角色行为是一种()D A、规定性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实践角色 8、以下哪一种活动不属于集合行为()C A、时尚 B、球迷不约而同喝彩 C、春游 D、骚动 9、非结构性流动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D) A、自然原因 B、社会原因 C、政治原因 D、个人原因 10、个人一生中特别是其工作生涯里社会地位的变化称为( C ) A、垂直流动 B、水平流动 C、代内流动 D、代际流动 1、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A A、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B、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2、英国的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提出了( )D A、社会进化论 B、社会均衡论 C、社会冲突论 D、历史循环论 3、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称 ( )C A、社会进化 B、社会改革 C、社会革命 D、社会倒退 4、以下不属于社会变迁的内容的是( )A A、自然环境 B、组织结构 C、生活方式 D、社会基本结构 5、政治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是 ( )A A、民主化 B、多党制 C、世俗化 D、议会制 6、认为发达国家是落后国家发展的制约因素,这是( )的观点。B A、现代化理论 B、依附理论 C、世界体系论 D、新发展观 7、新发展观认为发展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和( ) B A、高速的 B、内生的 C、历史的 D、外源的 8、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则首次从正面提出了()概念A A、可持续发展 B、世界体系C、新发展观 D、传统现代化二、名词1、社会分层p852、社会分化p86 3、角色:所谓社会角色,是指与某种社会结构中的社会地位(或社会位置)相一致、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期望的体系。通俗地说,社会角色就是社会舞台上特定角色的表演者,即有着特定权利、义务、行为规范的人。比如说,老师、父亲、领导就是一个个社会角色,整个社会就是由这样一些具体的社会角色结合而成。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扮演者体会别人对自己的希望和要求,领悟自己扮演的形象,并尽力把理想角色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P71或p80 4、反向社会化: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 5、合作 :合作是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从广义上说,所有社会生活都以合作为基础,没有合作,社会不可能存在。有人区分了四种主要的合作类型。P78 6、社会现代化:p105三、问答1、简要分析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与各种社会环境各种相互作用过程,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的辨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多方面的辨证统一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强制性与个体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个体从母体中分娩出来之时,就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而个人只要在社会中生活,就不能不受到社会的作用。而社会要延续发展,就要使其新增人口接受已有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实现社会化。社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个体的行为模式也在不断地被周围人所塑造,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强制的。尤其是在个体社会化的初期,个人更多地接受社会的影响,较少具有选择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日益增多,个体社会化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能动性。 另一方面,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又非完全被动地接受社会教化,还会主动地根据个体需要学会适应社会环境,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使自身成为社会化的主体,从而体现出积极的、能动的方面,并且这种能动性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越来越明显,并逐渐上升到主导地位。同时,个体既被社会化,也影响其他个体的社会化;个体既是社会化的主体,也是社会化的客体。社会化的个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二)内化和外化的统一 社会对个人的教化,社会文化在个体身上的传递和延伸,最终是通过个体的内化实现的。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将社会环境作用于自身的种种信息有选择地接收、消化、加工处理,并通过行为模仿、角色扮演、自我奖赏等方式强化,将社会文化内化为自身观念,这种内化能力是人社会化得以实现的前提,并在社会化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内化并不是社会化的最终目的,个体还需要将内化的观念和认识外化出来,作为个体行动的指导,进一步参与社会生活,不断实现和增强个体的社会性,修正并发展内化了的社会文化,如此循环,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社会化。内化是前提、手段,外化是实现方式和目的,二者不可分割。 (三)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人的社会化过程,又是社会共性和人的个性发展的统一过程。一方面,从社会化的内容来看,个人学习社会共同的行为规范,接受一定社会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念,说明社会化过程是人类共同的社会特性在个体身上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体对个体实施教化的基本方面。另一方面,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具体社会环境是不同的,个人社会化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个人的素质状况也存在差异,这就使得社会化造就的个人具有不同的个性,体现了社会共同本质具体实现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社会共性存在于个体个性之中,只有通过个性的发展才能实现共性的发展;个体个性也一定与社会共性相联结而存在,也只有通过共性发展才能实现个性的发展。 2、简要阐述艾里克森社会化的八个阶段 艾里克森以个体在各个时期的典型心理反应来表示自我发展或社会化的八个阶段: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 0-1岁)。婴儿需要得到家人或他人的照料,如果其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则他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信任感;如果对婴儿的照料不稳定、不充分或根本没有,那么一种不信任感就已经诞生。 2自主与怀疑(幼儿时期 2-3岁)。这一阶段的幼儿已经开始出现独立的感觉意识,这时候父母应放手让自己的小孩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他就会感到自己能控制自己的肢体活动、冲动及周围环境;如果父母过多指导、责怪或限制,会使他产生羞耻感,对自身能力和环境产生疑虑,影响他们在青春期与成 人期自主意识的形成。 3主动与内疚(学龄前 4-5岁)。这时的儿童已经具有了语言的能力,并较多地参加游戏活动,表现出比较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予理睬或限制,对其行为横加指责、嘲笑甚至惩罚的话,那么便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强烈而持续的内疚感。 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期 6-11岁)。这一时期,儿童对周围事物的用途和构造的好奇心增强,乐于使用工具去进行操作活动。如果成年人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去制作一些东西,支持他们的计划和想法,并对其结果提出表扬,便会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不理解或者压制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活动,会造成儿童的自卑感。 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春期)。儿童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和心理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有更多的社会角色进入了他的生活,这时他们要处理更为复杂的角色关系,学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认同。如果个人此时还未形成较强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性和勤奋感,那么便会对各种角色认识不清,产生角色混淆。 6亲密与孤独(青年期)。在此阶段,个人将经历求爱与建立家庭,学会和异性交往并建立一种亲密关系,这种亲密是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去爱另一个人和关心另一个人的能力。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亲近,便会陷入孤独感的包围之中。 7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中年期)。人到中年,随着各种社会阅历的增长和事业的推进,他们对自己子女的成长更为关注,并能超出自己的家庭,关心下一代的成长状况和生活环境,是为代际关怀。没有形成代际关怀的人,则只会关注自己的生活和需要。 8完美与绝望(老年期)。这是人生的最后阶段,也是总结阶段。个人会对自己一生的活动进行回忆和思考,并努力给出使自己满意的解释,形成一种对自己人生的完美感。如果对以往的一些重要经历和选择不能找到自己能接受的合理解释,那么个人将会陷入到一种追悔和绝望的情绪之中。 3、简述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 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 社会流动作为影响所有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生活的普遍现象,受社会和个人诸多因素的制约。各种因素在实际生活中同时受到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从社会宏观角度来来,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有: (一)经济结构 影响社会流动的最根本因素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状况。除了经济结构本身影响社会流动之外,它还影响到社会的其他结构,如社会分层结构、教育结构、社会价值观等,从而间接地影响社会流动。 在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产业结构指社会各产业的结构和联系方式,它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产业结构规定了各产业的劳动力数量和流动的方向,它的变化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大量的新职业、新职位以及增加各产业的劳动力容量等。 社会职业结构也是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它包括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用工制度、招工制度等。社会就业结构直接规定社会成员加入和改变社会职业的条件、方式和可能性,影响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从事每一社会职业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履行特定的手续,经过一定的人事筛选。 可以说,产业结构在宏观上影响社会成员社会流动的方向和数量,而职业结构具体确定社会成员流动的途径和方式。 (二)社会结构 影响社会流动的社会结构方面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社会分层体系、社会继替规则、社区分化和组织分化等。 社会总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地位等级秩序构成的,不同等级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享有不同的权力、声望和其他社会资源。由于生活条件的差别,各等级社会成员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这种社会分层体系影响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若社会各等级间界限十分严格,社会结构相对封闭固定,则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则主要局限于同一社会等级内部,像我国古代的世袭制、印度的种姓制度等就是如此。相反,若一个社会没有强制性的等级界限,社会结构相对开放,那么大量的社会成员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地位间流动。现代工业社会就是这样。 社会继替原则是指社会成员填补社会空缺位置的规范。社会位置出现空缺时需要其他社会成员来填补,至于怎样填补以及填补的成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社会通常具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这些要求可分为先赋的和自致的。若社会注重先赋条件,则称为世袭原则;若强调自致条件,则称为自致原则。当然完全实行世袭或自致原则的社会很少,通常介于这两者之间。对于社会成员而言,自致原则可提供更平等的社会流动机会。 社区的分化和组织的分化同样也会影响社会流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社会工业化造成城乡人口流动。当然,社区的分化和组织的分化的影响不仅限于此,例如,在中国由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大量中西部人员涌入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这说明如果社区或组织的差异比较大,生活条件相对差、社会地位相对低的社区和组织中的社会成员就会流向更好的社区和组织。 (三)社会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对社会流动产生作用,其中社会教育结构和价值观念是两个比较突出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教育结构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社会学家沃克斯?米勒等人曾对社会流动进行实地研究,发现教育的发展程度是影响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白领工人大量增加。价值观念对社会流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成员对流动的需要和态度上,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引导社会成员追求不同的社会目标,并指导社会成员对自己的行为和工作成果作出评价,不断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4、简要分析中国现代化的不利因素 (教材p112)作业四一、选择题1、社会问题的特征是( )、特殊性、复杂性和破坏性。C A. 多样性 B.综合性 C. 普遍性 D.单一性 2、最先提出社会整合思想并致力于研究社会整合的是( )社会学家杜尔克姆。A A. 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3、社会与周围环境及社会内部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失调是社会问题产生的( )。D A.关键原因 B.核心原因 C.主要原因 D.基本原因 4、社会解体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最先是由美国社会学家( )提出。B A. 杜尔克姆 B. 托马斯 C. 帕森斯 D.奥格本 5、人口问题本质上是( )问题。B A. 综合国力 B. 发展 C. 国民素质 D.转变 6、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有全球性思想、全局性思想和( )。D A.综合性思想 B.持久性思想 C. 战略性思想 D.长期性思想 7、美国社会学家( )提出制度由概念和结构组成,认为制度是由民俗、民德发展起来的。A A、W.G.萨姆纳 B、 C.H.库利 C、 K.戴维斯 D、 H.斯宾塞 8、社会制度是指包括价值系统、( )、组织系统和设施系统等在内的复合体系。D A、行为系统 B、关系系统 C、制度系统 D、规范系统 9、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 )和婚姻家庭制度。B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法律制度 D、文化制度 10、美国社会学家( )在对功能研究中,提出了显功能和潜功能的概念。A A、默顿 B、托马斯 C、迪尔克姆 D、奥格本 11、从功能主义的观点出发,( )是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A A、整合 B、控制 C、文化传承 D、行为导向 12、( )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根源。C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 C、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 D、社会环境的变化 13、社会主义的( )是我国社会保障的哲学、伦理学基础。A A、人道主义 B、功利主义 C、和平主义 D、文明主义 14、社会保障是( )的,保障水平有高有低。C A、应急型 B、服务型 C、预防型 D、保险型 15、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援和( )B A、社会政策 B、社会福利 C、 社会帮助 D、社会医疗 16、 社会保障属于( ),是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A A、 分配范畴 B、 再分配范畴 C、 公共范畴 D、生产力范畴 17、 在运用小组工作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较有影响的是。B A、治疗模式 B、 社会目标模式 C、互动模式 D、任务中心模式 18、 社区工作的过程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建立关系、( )、制定计划、社区行动和成效评估。C A、组织人员 B、规划方案 C、 收集资料 D、调整人员 二、名词1、冲突理论:p118价值冲突理论 2、社会解体:p118 3、文化制度:p1454、社会保障:p149 5、社会救援:p150 6、社会工作:p154三、问答1、劳动就业问题的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材p122 2、社会制度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材146 3、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几个方面? 教材142 4、社会工作的功能有哪些? 教材p1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