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习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83078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文学习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唐代文学习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唐代文学习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诗繁荣的原因1)社会因素 唐代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前, 国势强大, 经济富裕, 朝廷百官宴游, 多唱诗互和, 以为谈佐之乐。而国家的统一, 南北交通无阻, 文人有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 激发诗情。诗歌的酬唱流传, 蔚成一时的风气。至於安史之乱后, 藩镇之祸继起, 唐室中衰, 加以外患日极, 以致诗人大多饱历离乱, 为其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 及刺激文学创作的灵感, 郁结之情, 正可用诗歌来抒发, 也促成唐诗的兴安。 (2)政治因素/ 君主提倡 唐代几个有权力的皇帝, 不仅都爱好音乐, 并大加提倡。高宗、武后, 好乐章, 常自制新词, 编为乐府。到了玄宗, 此风更盛。他自己是诗人、乐师兼优伶, 爱好文艺, 附庸风雅, 对於文艺的发展, 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另外唐代以诗取士, 於是诗歌一门, 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捷径, 对加强诗歌技巧的训练和诗歌的普及, 有重要的作用。 (3)诗体的进化/ 文学本身的发展 从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建安、正始和两晋的诗歌创作, 以至南北朝声律说的提出和应用, 都为唐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七言古诗及律体、绝句的新诗体, 在六朝时代, 才开始形成, 格式音律初具规模。到了唐代, 社会生活日益复杂, 诗人的思想感情丰富, 在诗歌创作上, 新的内容, 要求新的形式, 唐代诗人正好运用新兴的形式来表情达意, 使这些新体诗在形式、声律、辞藻各方面都趋於成熟。 (4)思想、文化的活跃/ 其他艺术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唐诗在发展时显然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唐代的音乐、雕塑、舞蹈、绘画等, 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外来的影响, 对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有积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如王维的山水诗, 号称诗中有画, 显然受到山水画的影响。至於李颀、岑参、杜甫等人描写音乐、舞蹈、绘画的诗歌, 可以看出当时作家勇於接受新鲜事物的时代精神。 (5)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 诗歌在唐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得到空前的提高, 如向达官名流谒求进用、送人出使也用诗。自帝王、贵族、文士、官僚, 以致道士、歌妓, 均有佳作, 此当与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有关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一、 基本知识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三、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 参考答案: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2、 初唐诗歌革新经历了几个阶段? 参考答案:初唐诗歌革新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唐太宗君臣为代表,鉴于南朝历代统治者败亡的教训,从巩固基业的需要出发,重视思想文化的统治作用,提倡中和雅正的文学主张,在诗风转变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二阶段以“初唐四杰”为代表,他们力图改变齐梁余风,扩大诗歌题材,不仅推动了律诗的发展,并对唐代文风的转变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阶段以陈子昂为代表,标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开拓了唐诗正确发展的道路。 3、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春江花月夜是著名的七言歌行,被闻一多赞美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有如下特点:第一,诗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诗中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赋予了全新的内容。第二,全诗以浩瀚幽远、静谧瑰丽的春江花月之夜为背景,将连传统诗歌中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第三,表现了对年华、青春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全篇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第四,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 4、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表达了他的诗歌革新主张。首先,他用“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概括了前代文学的弊病和不足;其次,他明确标举“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第三,他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之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这就指出了文学发展的新方向。第二章 盛唐诗歌 一、基本知识 1、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有时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2、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三、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盛唐气象”? 参考答案:盛唐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制大备,艺术精湛,思想和艺术都超越前代而臻于唐五代诗的顶峰。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热情开朗、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激起了他们入世与出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在内容方面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在艺术上则表现出清新自然、雄健高华、兴象超妙、声律圆融的鲜明特色。 2、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参考答案:一、善于发掘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微妙的心理感受,使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二、对自然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恰当的构图在诗里表现出来;三、以禅入诗,即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观照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极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不能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王维的诗创造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3、高适与岑参在边塞诗写作方面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高适、岑参同以边塞诗擅名,同长于七言歌行,诗风豪放。但也有不同:“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高适诗超过岑参;在题材丰富新奇方面,岑参超过高适。高适诗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表现出慷慨悲壮的美;岑参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奇伟壮丽之美。艺术上高适诗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岑参诗意奇、语奇、调奇,殷璠评其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第三章 李白 一、 基本知识 1、李杜:特指李白和杜甫,二人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成就最高,且生当同时,交谊深笃,故唐人习惯将其并称。二、主要作家、作品三、思考与练习 1、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李白集入世、隐逸、求仙、任侠于一身,世界观比较复杂,但诗歌创作的主要倾向是积极入世,他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既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国力,也反映了盛唐气象背后的危机及危机爆发后的悲剧。主要内容为:(1)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歌唱理想,同时也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将进酒、行路难。(2)反权贵、反传统的傲岸精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3)描写并赞美祖国山川,大略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的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天真的情怀。 2、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答案: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主要特点有:1、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诗歌的跳跃性也极强,因为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而是按照情感的踪迹来结构全诗,通过诗歌的开阖跌宕表现感情的变幻无常。2、充沛的气势。李白诗的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奔涌而出,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而且意象雄奇壮美。3、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李白诗歌的想象天马行空,变幻莫测,奇之又奇。4、语言清新俊逸。如他自己所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5、与风格相适应,在诗体的选择上,较少用律诗,而多用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尤其是七言歌行。 第四章 杜甫 一、基本知识 1、“诗史”:“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2、“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著蕴藉、曲折有力,而不是感情奔放,一泻无余。三、思考与练习 1、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参考答案:(1)叙事诗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同时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2)抒情诗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对自己丰富复杂、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解剖。(3)十分重视锤炼诗歌语言,语言苍劲凝炼,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4)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尤其是律诗,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极大地扩大了表现范围。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七律,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而且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表现力。代表了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 2、杜甫对诗歌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1)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直接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诗创作。(2)用律诗反映时事政治,为律诗尤其是七律注入丰富深刻的政治内涵。开辟了全新的题材领域,对晚唐李商隐,尤其是宋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用诗歌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琐细内容,扩大了诗歌的功能和题材。(4)将议论引入诗歌,影响到韩愈的“以文为诗”,宋诗的散文化。第五章 中唐前期诗人一、 基本知识 1、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不同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等。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诗歌艺术造诣较高,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三、 思考与练习 1、中唐前期诗歌有哪些特色? 参考答案:中唐前期的代表人物刘长卿、韦应物、戴叔伦及“大历十才子”大多生于开元盛世,又都经历了“安史之乱”,一方面,受到盛唐精神的感染和盛唐艺术的熏陶,诗歌中也会表现出对盛唐气象的继承,如诗中表现出追求建功立业的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边塞诗中也流露出英雄豪情和爱国精神、表现出昂扬的感情基调和壮大的气概,仍然关注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另一方面,时代的盛衰变化在他们心理上造成强烈的失落,热切的仕进欲望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回避现实、吟咏山水、称道隐逸,遂诗坛的主要倾向。除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琐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这种时代风尚和人生情趣又影响到他们的审美情趣。诗歌中开元、天宝盛世时的理想色彩、浪漫情调逐渐消退,艺术上追求冲淡平和,追求淡远韵味,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3、韦应物诗歌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韦应物是大历、贞元间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他早期写了一些关心国家安危、社会治乱及下层百姓疾苦的诗,显示了一个诗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作品也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明显地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馀韵。在他后期的作品里,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其中以写山水田园最有特色。他善于用简淡自然却又是精心锤炼过的语言,来描写闲适生活的逸趣及孤高峻洁的情怀。第六章 韩愈与韩孟诗派一、基本知识 1、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孟郊诗颇得韩愈赏识,当时即有“孟诗韩笔”的称誉。同时二人作诗皆好奇思硬语,诗风相近,故称韩孟诗派。 2、以文为诗:是韩愈的一种创作倾向和自觉的美学追求。主要特点是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不受韵律、节奏、对称的约束,打破诗歌圆转流利、和谐对称的特点,融叙述、议论为一体。“以文为诗”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影响极为深远。 3、郊岛:指中唐诗人孟郊、贾岛,二人并称。二人诗多愁苦凄清之境,且诗风孤郁悲凉,凄寒局促。苏轼祭柳子玉文用“郊寒岛瘦”概括二人的风格。三、思考与练习 1、韩孟诗派的新奇险怪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韩孟诗派追求诗风的雄奇怪异,他们有意打破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在艺术上创新求异,探索诗歌的新形式、新风格。主要表现为:(1)采用过去不常用的内容甚至是世俗、丑陋之事入诗,逞奇矜博,出奇制胜;(2)想象奇崛,意象怪奇,构思奇特,标新立异;(3)注重造语炼字,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将散文、骈赋的句法引进诗歌,使诗句可长可短、变化多端。韩孟诗派成员除共性之外,还有自己的个性,如韩愈以气势雄大和意象怪奇见长;孟郊多用僻字险韵与生冷意象,使怪奇向幽僻冷涩一路发展;贾岛的诗表现出尖新奇巧的特点;姚合诗追求字句精警清丽;卢仝、马异等人想象离奇、语言生僻等。韩孟诗派努力变旧求新,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但由于过分地刻意求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节奏美、形象美,也存在明显的弊病。 2、李贺诗奇崛冷艳、虚荒诞幻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异于常人的艺术思维;(2)奇异荒诞的想象、夸张;(3)大量虚幻意象和古怪生新诗境的营造;(4)奇异峭拔、幽奇冷艳的遣词造句;(5)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创造性运用。第七章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一、基本知识 1、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三、思考与练习 1、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要点和得失 参考答案:白居易在总结前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强调诗歌与政治与现实生活、民生疾苦的密切关系,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和“唯歌生民病”等口号;二是提出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形式应服务于内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进步意义表现在:强调了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呼吁诗人正视社会现实,从而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并且使不少诗歌揭露社会弊病,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局限性表现在: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2、如何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参考答案:长恨歌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白居易的本意是要“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所以,诗的前一部分对君主的耽色误国和贵妃的专宠有所讽刺。但是,一方面由于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毕竟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五十年太平天子”和悲剧的承担者,所以在描述杨、李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着同情态度,用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得缠绵悱恻,使得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这就出现了双重主题彼此纠缠的现象。既有讽刺,又有同情。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因而长恨歌留给读者的,主要不是对唐明皇和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批判,而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感动。 3、白居易叙事诗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白居易叙事诗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贯穿于叙事全过程的强烈的抒情性,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染力。琵琶行与长恨歌是杰出的代表。强化抒情因素的方法是:(1)叙述、描写事件,运笔极为简约,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务求尽情,抒情叙事结合得天衣无缝,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2)在叙事抒情中,往往采用精致生动、声色和谐的意象来营造氛围、烘托出浓重的情绪氛围。(3)大量运用生动的想象、虚构,及新颖精妙的比喻。(4)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第八章 中唐其他诗人 一、 基本知识 1、韦柳:中唐诗人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二人皆长于山水田园诗,且诗风淡远,后人往往并称之。 第九章 晚唐诗人 一、 基本知识 1、小李杜: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的合称,二人皆晚唐杰出诗人,又生于李白、杜甫之后,故称。 2、无题诗:是李商隐的创造。或以“无题”名篇,或借诗的首二字为题,内容或写爱情,或借男女之情而别有寄托。这类诗词旨隐约,意蕴丰厚,往往难以确解。 1、杜牧咏史怀古诗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杜牧的怀古咏史诗数量比较多,而且大多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寓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按内容和艺术特点可分两类,一类借古喻今,讽刺帝王的荒淫,议论朝政得失,如过华清宫在史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的艺术想象,既引人人胜,又耐人寻味。全诗不着一句议论而题旨自见。另一部分以诗论史,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具有史论色彩。如赤壁,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这一写法尤为后代许多诗人所仿效。对现实政治的关切,在杜牧诗中形成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即使是流连山水、描摹自然之作,也常常融合了他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2、李商隐无题诗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1)善于捕捉并精心选择富有情感表现力的意象。这些意象一方面呈现出色彩秾丽或神秘谲诡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大都蕴含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色彩。(2)意境朦胧迷离。这是因为李商隐诗着重表达的是对某些人生经历的内心深层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丰富复杂,难于捕捉,更不易明白传达的,因而只能用比兴象征手法加以表现。,由此造成意境的朦胧。(3)结构迂回曲折、回环往复。李商隐诗着重吟咏的是情绪,往往从不同角度叠加重复,表达上又采取幽微隐约的方式。(4)多用典故。第十章 唐代散文一、 基本知识 1、古文:古文之名,始见于司马迁,指汉时先秦文字。古文作为文体,始于韩愈,指上继先秦两汉、奇句单行的文字,是相对于盛行于六朝、在唐代仍占据主导地位的骈体文而言的。 2、骈体文:骈文:指讲究对偶、声韵、辞藻华丽、多用典故的文体,又称之为骈俪文或四六文。它的出现,突破了早期散文过于古朴简单的格局而向形式美方向发展,但到后来,弊端也随之而生,华美的形式往往成了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障碍。 3、古文运动:中唐时期由韩愈领导、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有“韩门弟子”参加的,以“文以载道”相号召,以古文反对骈文的一场运动。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它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造成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古文运动扭转了六朝至唐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在散文的思想与艺术发展上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二、 思考与练习 1、“古文运动” 有哪些基本主张? 参考答案:(1)主张“文道合一”,即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道服务。一方面“文以明道”,强调文章要贯穿儒道的精神,具有阐发儒道的作用。(2)主张文体革新。既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博采前人遗产,又强调创新。指出学习古文辞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反对模仿因袭,主张“词必己出”。(3)提出不平则鸣的思想。 2、韩愈散文创作取得哪些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感情充沛、风格豪迈、笔锋犀利、气盛言宜,形成特有的雄奇恣肆、浩大奔放的气势和充沛的逻辑力量,是韩愈散文的基本风格。而不同类型的散文又有不同的风格。(1)论说文气势磅礴、纵横开合,论证雄辩有力,善于通过对比、排比、比喻、反讽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论辩力量。(2)杂文嘲讽现实,揭露矛盾,犀利精悍。或长或短,或庄或谐,嬉笑怒骂,怪怪奇奇,具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杂说进学解等。(3)记叙文继承和发展了史记、汉书记事写人的传统,善于选择典型的真实事件和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在客观的叙述中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如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4)抒情文主要见于祭文、书信。这些作品融抒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感情强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祭十二郎文。 3、柳宗元散文创作取得哪些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政论文:表现了对各类哲学、政治、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逻辑谨严,文笔犀利流畅。如封建论、天说等。寓言:共20多篇,大多以虚构的动物故事,讽刺社会的病态现象,揭露和批判当权的旧官僚。想象丰富奇特,细节刻划生动,语言犀利幽默,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使寓言由先秦散文中说理的工具,变为独立的文学样式。代表作有三戒等。杂文: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一怀幽愤,深刻透露出作者对混浊世事的强烈不满;二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语言辛辣,笔无藏锋,嘻笑怒骂,痛快淋漓。传记文与抒情文:通过人物本身的活动与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山水游记:是他散文中成就最高、最有特色的。奠定了我国游记文学的基础,对宋以后的散文家有较大影响。总的说来,柳宗元思维缜密,笔锋锐利,行文周密,语言“峻洁”,风格雄深雅健。体现出与孤高脱俗的人格相统一的散文风格。 4、为什么鲁迅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 参考答案:晚唐小品文是韩、柳杂说、寓言小品等类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晚唐日趋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下的产物,取得了以下成就:(1)它继承和发扬了古文运动批判现实,文以载道的传统,而在讽刺尖锐,见解深刻方面,较韩柳有过之。形式上发展了韩柳文中幽默的一面,打破了唐代古文过于一本正经的沉闷局面,使散文题材开拓到日常生活中的琐闻、杂感等各个方面,风格趋向于轻松活泼。(3)对赋、铭、箴、赞等文体进行了由骈转散的革新,填补了中唐古文运动留下的空白,丰富了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代表作家作品有皮日休皮子文薮、陆龟蒙笠泽丛书、罗隐谗书。 第十一章 唐代传奇一、 基本知识 1、唐传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通称,因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故称。“传奇”一词肇始于元稹莺莺传的原始篇名,晚唐裴铏又将自己的短篇小说集命名为传奇,但传奇正式作为唐代小说的通名,是宋代以后的事。 2、变文:民间曲艺“转变”所用的底本。对“变”字的解释,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见解和推测,或认为是梵文citra(图画)的音译,或认为是“变更”、“神通变化”等义,或认为是佛教语“因缘变”(因果变换)的简称,迄无定论。现存变文的内容主要是三类:一是演唱佛经故事的,二是演唱历史故事的,三是演唱民间传说的。后二者往往相互渗透,即历史故事多带有传说色彩,民间传说常牵扯历史人物。另外有一种比较特别,数量也少,是演唱当时重大事件的。三、思考与练习 1、唐传奇有哪些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唐传奇的成就主要表现在:(1)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全方位地展示纷纭复杂的人世生活。(2)善于虚构、想象,在故事展开过程中,既大量使用虚构想象以求,又致力于细节描写以求真,从而在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立历程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3)构思奇异新颖、富于变化,情节曲折委婉。(4)人物形象生动传神。(5)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有:(1)对小说的影响:唐传奇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比以往任何文学样式,都更能自由方便具体地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理想。(2)对戏曲的影响:为中国古代一大批优秀的戏曲提供了基本素材。在元明戏曲中,大量移植唐传奇的人物故事进行创作。(3)对散文的影响:形成了较骈文自由、较“古文”辞藻华美的独特的散文体式。第十二章 唐五代词一、 基本知识 1、词: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词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 2、敦煌曲子词: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因是在敦煌发的,故称。敦煌曲子词保存了词的初始形态与内容特征。内容丰富庞杂,风格自然朴实,感情直率,生活气息很浓。 3、花间词: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编十八家词人的词五百首为花间集,这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选集。十八名作者,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外,均为西蜀词人。他们的词风大体一致,后世因称他们为“花间词人”和“花间派”。花间派尊温庭筠为鼻祖,多写闺阁情事,情致缠绵,辞藻富丽。代表作家除温庭筠、韦庄外,还有欧阳炯、李珣等。 4、南唐词人:五代稍晚于西蜀词在南唐地区出现的一个词人群体。重视以词言志,偏重抒写情怀,拓宽了词的内容和意境。词风清丽淡雅、擅长白描。代表词人有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三、 思考与练习 1、李煜词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他对词的发展有何贡献? 参考答案:李煜词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传达人物的情态和心理,于平淡中见新奇。善于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段将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语言朴素生动,而耐人寻味,达到直白通俗与形象精练统一的完美境界。他对词的贡献在于: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使词由花前月下娱宾遣兴的应歌之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独立抒情文体,开文人抒情词的先河。正如王国维所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汉代文学之汉代诗歌汉代骚体诗歌骚体诗歌是汉诗中的一种富有特色的诗体形式。随着秦王朝的覆灭汉王朝的建立,楚人占据了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中国历史文化也就进入了以楚文化为主流文化的时代,文学艺术都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加之当时大赋流行,而五、七言诗尚未成熟,文人抒情写意遂大都采用骚体形式,骚体诗歌乃在西汉时期大放异彩。汉乐府“乐府”是两汉时期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有二: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演奏,二是采集民歌。后来,乐府就成了民歌的代名词。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二、汉乐府诗歌的内容:乐府民歌的最大特点是写现实生活,叙事性强。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1)对战争的控诉 2) 对苦难生活的描绘 3) 思念的痛楚4)爱情与生命的体味三、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征: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在汉乐府民歌中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它的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二)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三)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由于两汉时代紧接先秦,其中虽有少数作品还沿用着诗经古老的四言体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1、描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1)游子的乡关之思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2)思妇的怀人念远之情这些作品,可能大多并非真正出自思妇之手,而是游子文士“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琢磨思妇的心态而创作的。如行行重行行、凛凛岁云暮、客从远方来、庭中有奇树、青青河畔草、孟冬寒气至等。 2、表现文士们的人生愿望和他们对生存状态的深切感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并不宽广,也没有接触到当时社会上最尖锐的矛盾,这是因为它们的作者大多是中下层的失意文士。他们并不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所以他们对现实虽有所不满,但看不到社会黑暗的本质,只能围绕个人的利益发出一些苦闷的叹息。这是他们的局限性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古诗十九首虽然流露着及时行乐的情绪,然而,其所咏叹的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知音难遇、沉沦失意的悲伤,却又深藏着作者对人生、命运、对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它是作者对自我存在及其生存价值的一种内省。它与诗经、楚辞、汉乐府民歌的“哀民生之多艰”的外向忧患不同,所奏响的是内向的人的主题歌。而且,这种对生存状态的感受,这种对生存价值的内省,折射着相当深厚的社会内涵,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富于人生的哲理。因此,古诗十九首是很富有思想和艺术审美价值的。 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钟嵘诗品:“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1、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往往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2、言有尽而意无穷,具有涵咏不尽的艺术效果3、明白晓畅、浅近自然而又精练丰富、情味隽永,是古诗十九首语言的重要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