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81770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绪论一、单项选择题 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积极的成果是奠定了这样的基础 A剩余价值论 B劳动价值论 C再生产理论 D流通理论 2.黑格尔哲学中的 “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辩证法 D辩证法 3.费尔巴哈哲学的 “基本内核”是 A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辩证法 D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 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 5.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者是 A亚当 斯密 B大卫 李嘉图 C马克思 D威廉 配第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是 A唯物史观的发现 B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 C剩余价值的发现 D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创立 2.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影响最大的两位是 A康德 B费尔巴哈C谢林 D黑格尔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A细胞学说 B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C化学学说 D进化论 4.19世纪 30 - 40年代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是 A法国里昂纺织工人武装起义B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 C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武装起义 D意大利工人的罢工运动 5.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圣西门 B欧文 C莫尔 D傅立叶 6.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有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D科学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 2D 3D 4B 5C 二、多项选择题 1AC 2 BD 3 ABD 4ABC 5ABD 6ABD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2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3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A.正确的原则 B.人们的目的,制定的路线 C.领导者的意图 D.客观存在的事实6.“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辩证法转化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7.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的哲学派别是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8.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9.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 )A实物性 B客观的规律性 C内部的矛盾性 D客观实在性1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 )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1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13世界上本没有鬼,可是人们能画出牛头马面人身等各种各样的鬼的图形来,这仍然表明 (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 B意识的内容来自主观能动性C意识的内容来自人的思维活动 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14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 (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D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15意识的本质是指它是 ( )A人脑主观自生的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可以脱离被反映者1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观点的错误在于 (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D.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17物质和意识关系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18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存在性 B物质性 C可知性 D矛盾性19.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20. 古人说:“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2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22.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它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是( )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C.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23.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24.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的相互排斥 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25.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26.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A.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B.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C.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D.事物的变化幅度的大小原理27.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8.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2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30.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3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32.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C.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3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 B.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观点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3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35、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普遍矛盾 B.内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36、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A唯心主义宿命论 B.唯物主义决定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意志论37、事物的量变是指A.事物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B.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C.事物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 D.事物的数量增减和场所的变更3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A.唯物主义一元论 B.二元论 C.主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9、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40、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A.视为精华全部继承 B.视为糟柏全部抛弃 C.应保留一半,抛弃一半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4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在于A.是否用整体性观点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D.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42、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C.它们的实现都是需要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43、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44、质和事物的存在是A.相互对立的 B.相互包含的 C.直接同一的 D.相互转化的45、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 B.状态和形式 C.基本方向和道路 D客观性和条件性46、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信心。这在哲学上坚持了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运动发展的观点 C.“重点论”的观点 D.“两点论”的观点47、“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48、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唯物与唯心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49、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A.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 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C.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D.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50、事物的质变是指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D.事物性质的变化51、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52、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这是A.辩证法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形而上学 D.主观唯心主义53、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A. 质和量的统一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54、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 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55、“防微杜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 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C.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56、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尽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消灭的方面57、相对静止是A.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绝对不变的事物 D.绝对运动的状态58、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A.既保留又继承 B.彻底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 D.矛盾的调和59、爆发式飞跃是A.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 B.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的质变形式C.新旧要素的逐渐积累 D.质变与量变的相互转化60、事物螺旋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A.上升性 B.重复性 C.回复性 D.循环性6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辩证形式 B.趋势和道路 C.不同状态 D.源泉和动力62、气候的变化在类人猿向人类进化中是。A.内在根据 B.外部条件 C.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D.毫无意义的问题63、不积蛙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64、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A.都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B.都不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C.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65、“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66、事物的质是指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67、世界统一于A.存在 B.精神 C.感觉 D.物质68、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 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69、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7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 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C.充分集体主义精神 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71、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外因相互关系原理制定的方针政策是A.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 B.既坚持物质文明,又坚持精神文明C.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 D.既抓经济建设,又抓阶级斗争参考答案:1-5DABAD 6-10CCCCD 11-15BADDC 16-20ADBCB 21-25CABBD 26-30ABABB 31-35DCCBC 36-40CDDBD 41-45CBDCB 46-50CBCCD51-55BBADB 56-60DBCAA 61-65DBAAA 66-70CDDCB 71 C 二、多项选择题 1.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2. 意识的本质是 ( )A大脑的机能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 “绝对观念的产物” D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 )A.是标志客观实在哲学范畴 B.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C.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D.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4、“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A.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B.违反客观规律的表现 C.急躁冒进的表现 D. 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表现5、“祸福相倚”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说法表明祸与福的(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包含的 C.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贯通的 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还是彼此孤立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发展变化还是凝固不变C.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精神 D. 承认还是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7.“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句话是( )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B.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D.肯定联系的条件性的正确观点 8.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及其意义表现为( )A.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互渗透C. 两点论反对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一点论 D.重点论反对不分轻重的均衡论9.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内因是根据 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0.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1、看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A.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两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C.一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1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当作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它A.认为原子的质量是不变的 B.把原子理解为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C.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D.认为原子没有广延性,是不可分割的13、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14、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 )。A.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B.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C.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 D.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15、下列各项属于矛盾的同一性的有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相互排斥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16、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会导致A.庸俗进化论 B.激变论 C.改良主义 D.冒险主义17、矛盾的普遍性是指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B.事物在它则刚形成时没有矛盾C.矛盾只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上 D.每一事物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18、下列各项正确反映质与量的关系的有A.它们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B.质是量的基础,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C.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D.量总是一定质的量,量制约着质19、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A.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 B.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C.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20、马克思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A.唯心主义先验论 B.唯物主义反映论 C.唯心主义的可知论 D.唯物主义的可知论21、下列各项正确反映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有A.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B.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22、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的联系是A.内部联系 B.本质联系 C.必然联系 D.直接联系23、质和事物的关系在于它是A.与事物的存在是间接的统一 B.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C.是事物的外在规定性 D.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的同一 2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 .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区别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 D.量变和质变没明显的区别 26、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A.是否能制造生产工具 B.是否具有社会性C.是否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 D.是否同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 27、联系是客观的,这是说A.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B.联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C.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D.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28、下面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的有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唇亡齿寒 C.邯郸学步 D.吐故纳新 29、下列各项正确反映辩证的否定观的有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 B.否定是事物的外在力量作用的结果C.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来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30、下列各项正确反映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31、人类社会是和自然界密切联系的,其表现有A.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B.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不能离开自然,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C.同自然规律一样,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D.同自然规律一样,社会发展规律也不需人参与而自发地起作用32、相对静止两种情形是指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一事物对它事物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 1.ABD 2.AD3.ABCD 4.BCD 5.ABCD6.ABD7.CD8.ABCD9.ABCD10.ABD 11.AD12.ABCD 13.ABCD14.ABCD15.ACD16.ABCD 17.AD 18.ABCD19.AC 20.BD21.ABCD22.ABC23.BD24.ABCD 25.ABC 26.ABC27.ABCD28.AD 29.ACD 30.ACD31.ABC32.BD第一章复习题纲要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2简述以下几对范畴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 物质与运动 运动与静止3怎样理解意识依赖于物质以及意识的能动性?4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各是什么?简述实践的构成。 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简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原理的基本观点及方法论要求 7什么是联系?联系有哪些特点? 8什么是矛盾及其两个基本属性?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是如何推动事物发展的? 9什么是量变、质变? 简述量变质变规律。 10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简述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方法论意义。第一章复习题 考试题形式举例:1、“物是感觉的复合”。答案要点:对哲学基本问题即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也就是两者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凡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派生的,就是唯物主义。相反,凡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精神派生的,就是唯心主义。英国近代哲学家贝克莱的“物是感觉的复合”的说法及其哲学体系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典型,他认为世界依存于人的主观意识,是人的主观精神或意志的产物。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答案要点:正确。这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经过了大脑的加工制作和改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材料加工后的产品,它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内容。3、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请回答:(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答案要点:(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3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4、试分析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实践意义。【答案要点】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人的活动中预定的目标、蓝图、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对世界的反映是一个主动地创造性地过程。意识不仅能通过感性形式反映事物的表象,而且还能通过理性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追溯其过去,推测其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3)意识能控制人体的生理活动。科学发展的大量事实证明,人的意识活动既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能积极地反作用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对人的生理和病理具有很大的影响。(4)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这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因为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人们从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更重要的则是以这些正确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实践把思想的东西变成现实,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5、简析我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它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世界物质统一性这一哲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如实反映实际情况,使自己的认识同客观实际统一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给人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条基本原则。坚持这一原则,才能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6.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忽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站在我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当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脑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刀。当手术结束是,屠教授低下身来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著名医学家袁法祖早年从医,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术后没几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经解剖发现,患者的死亡与手术并无关系,当时,袁法祖的老师轻轻说了句,她是4个孩子的妈妈,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袁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一生的哦责任有多重大: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答案要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我们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兼顾次要矛盾;既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兼顾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我们在处理医患关系上,医生既要看到病人身上所患的病这个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病人。我们既要看到医生与患者之间医疗关系的主要矛盾,又要兼顾医生与患者之间简单的社会关系这一次要矛盾。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就也出现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答案要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与改革措施发挥的正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必须首衔看到改革措施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8、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并说明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答案要点】(1)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2)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的统一: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稳步前进,只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方面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如果急躁冒进,片面追求高速增长,就会欲速则不达。同时也要克服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以免贻误时机,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9、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面临着三种主要因素的制约,即经济增长,能源以及环境,人们将发现我们面临的主要是相互制约的三重困境,如下图,人类需从这三重困境结构中寻找出路。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1)运用普遍关系的观点说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三重困境。(2)分析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答案要点:(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图所呈现的正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三重困境,人口的增长需要有足够的经济规模来承受,而经济规模的扩大将消耗更多的资源,特别是能源、水资源的消耗将大规模增加,从而导致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的失衡。(2)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在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使经济的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互协调关系,坚持经济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体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理念;控制人口,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和资源状况相协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0、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材料3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请回答: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答案要点】: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还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通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温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 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 科学实验 D 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 实践的主体是( ) A 绝对精神 B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 人 D 人的意识 3 实践的客体是A 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 客观物质世界 C 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 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 实践的中介是A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 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 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 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 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A 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 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 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 感觉 B 知觉 C 表象 D 分析 12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A 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 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 .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4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16 , “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 客观真理论 D 形而上学真理论 17 .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 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 .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 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 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 .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A 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 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 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 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 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A 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 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 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 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 .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 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 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3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A 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 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 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4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 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 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 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5 法国科学家路易 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A 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 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 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26 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A 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 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 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 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A 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 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 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A 具体性 B 客观性 C 终极性 D 全面性 A 具体性 B 客观性 C 终极性 D 全面性 29 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 A 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 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 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 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A 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 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 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31 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A 经验主义 B 先验论 C 绝对主义 D 教条主义 单项选择题答案 1 . A 2 . B 3 . D 4 . A 5 . D 6 . C 7 . B 8 . C 9 . C 10 . C 1 1 . B 12 . C 13 . B 14 . C 15 . A 16 . A 17 . D 18 . A 19 . B 20 . D 21 . B 22 . A 23 . C 24 . C 25 . D 26 . C 27 . C 28 . B 29 . A 3 0 . C 31 . D 二、多项选择题 1 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 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 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 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A 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B 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 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7 .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 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 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 A 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 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 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 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0 .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 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 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 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2 . “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 理论脱离实际 B 经验论 C 教条主义 D 唯理论 13 . “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A 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 唯我主义观点 D 反理性主义观点 14 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A 生而知之(孔子) B 不虑而知(孟子)C 不行而知(老子) D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 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 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A 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 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 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 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 .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 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 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 真理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