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480700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名称:构建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半年来,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从课题确定、制定研究计划、理论学习研究、教研探讨等方面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取得了一些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困惑,现从以下四方面进行阶段性小结。一、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课题定下以后,我们课题组制定了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根据计划进行了积极的教育教学研究、探讨活动,所做工作如下:1、课题前测。研究前慎定课题,学校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经过研究、展开讨论,根据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层次和综合素质确定“构建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研究”为课题组研究课题。2、课题开题工作。主持人介绍了研究思路及前期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就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交流互动,主持人作开题报告。3、组织教师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研究水平。要求教师每两周读一篇教育书籍或文学名著,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及阅读指导水平,定期开展读书沙龙活动。4、课题研究形成制度化。课题组成立以来,每两周进行一次课题活动。大家一起学习,讨论和研究有关课题的问题。经过学习大家意识到,小学语文课堂对话研究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切实可行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路。5、找准课题的切入点。在新课标指导下,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话课题研究作为起点,进行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实践,对以往传统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对比,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师与生的对话、生与生的对话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渐渐地步入对话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角色。二、取得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1、意义内涵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话即教育,这在古代已经存在,如孔子的教学案例即课堂实录论语,就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学,再如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即通过不断提问而使学生自己发现,觉悟真理。我们结合后现代知识观,对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内涵进行探索。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非目的性。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通过提问,师生进行交流,检验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这种阅读教学方式,反映在认识论上就是知识或答案已经在老师心中,等待学生说出来罢了。从学习方式上看,这样的阅读只是一种指令性阅读,无益于学生多元学习能力的培养。因而,我们提出对话式阅读教学的非目的性。非目的性,即阅读中不用预设目的来衡量阅读的效度,不用预定的思维来给学生设圈套,我们关注的不仅是结果,更是一种过程。因此,关注对话式阅读教学的非目的性,就是关注对话中学生偶然性表现,关注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去建构知识。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生长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解性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努力通过自己的语言理解老师的话语,从而使自己的话语在更大程度上符合教者的意图,这样的阅读教学不利于学生生长。而对话的过程却是知识建构,能力发展,情态交流,思想碰撞和个性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话即生长。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固定的、静止的、实证的,而忽视了知识的流动性、动态性、意会性,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对话即是另一种认知。由于对话具有开放性、灵活性、情境性,因此,通过对话,所学得的知识具有生长性、描述性、个别性、创造性。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回归性。 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应答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学生成了容器,至于知识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回归被掩盖了。传统应答式阅读教学是线行的,单面的,培养的学生往往是单面人。而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回归性,强调了对话的整合性,在整合中,学生能从他人身上发现自己不会的,从回归中反思自己的不足,丰富了自己知识结构培养了批判意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对话是基础,而回归是提升,缺乏了回归的对话,仅仅是在原有水平上的流动。没有回归的对话就会陷入相对主义中去,就会停留在谈话、交谈的层面上去。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关系性。 首先,表现为对话的互为主体性,在传统的应答式阅读教学中,人为地将师生的互为主体性分裂了。师生是互为主体的两方,在对话中他们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正如围绕在圆桌周围的“董事”。其次,表现为对话主体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主体间的沟通与交流,在相互理解中,形成主体间的默契,这意味着交往的双方,彼此的信任。彼此相信主体之间的有相同的地位与权利,意味着主体与环境的和谐。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强调主体间性,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格,建构一个完整的人。2、对话方式的建构(1)教师和文本的对话方式钻研教材: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即教师要仔细钻研教材,把文本烂熟于胸。换位思考: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有效地学,牢固掌握知识,正确运用于生活实际。教师要时刻关注不同的学生,发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挖掘其潜质。因此,教师在“备课性阅读”时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就从每一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来思考自己的阅读行为。理解加工:教师需要从导读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教学论的深加工,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有效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让学生易接受的导读行为。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每一篇课文前总要反复阅读课文,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把文本上的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加工,转化为学生易接受的知识。这样的阅读教学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如果教师没有过好“备课性阅读”这一关,教师与文本之间没有充分的“对话”,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便无从谈起,师生之间的对话渠道也就不会很畅通。(2)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主要方式有:读、品、悟、入、辩等。读: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读,第三还是读。”通过读,进入文本,与之贴近。这里的读主要是美读,“由朗读的音声节奏之美达于作品的深层情思,造成全身心的感动与震撼,形成读者与文本的感应,自我与作者的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品:是一个比较、回味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回味,使原本没有生命的语言符号变得鲜亮起来。可获得对语言的形象感、情趣感、分寸感、流畅感和意蕴感。比如,沉入词语中,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细心地体味语言的情趣。悟:感悟是模糊的,感悟是学习者自己的内心体验,不能专靠告诉。语文绝不是字词句拼凑而成的面包,而是流淌者生命之泉的汩汩清流,是富有生命力的美的奇葩。学生们从课文中听到了秋虫的低吟,落叶的叹息;看到了鸟儿的飞翔,溪水的流淌;闻到了青草的气息,野花的芳香;以至感悟到离合悲欢的人间话剧,苍莽宇宙的神秘浩渺,坚韧不拔的人格力量-这些都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魅力而感悟到的美的意境。入: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换位体验,把学生带入课文,“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作换位体验,这是一种零距离的接触。通过换位体验,能使学生真正把握文中角色的情感脉搏,与角色同步共振。辩: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议论的空间,把学生推到前台,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鼓励他们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大声争辩,超越文本,尽情地与课文交流对话(3)师生对话的主要方式耐心倾听: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键在于教师的耐心倾听,它不仅是课堂教学赖以推进的载体和动力,更是唤起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学习,发展智能的重要条件。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只满足于听到学生的言辞。还要善于倾听言辞背后的思绪。创设问题:对于文本,教师的理解往往比学生更透彻。那么,为了引导学生更贴近作者的心灵,教师必须在对话中充当“脚手架”的角色。比如提供作者的生平、引用一些评论者的看法,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多时候,教师需要创设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阅读欲望,从而进一步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与教师的理解进行交流、碰撞。捕捉整合信息:在课堂中,师生双方在共同的对话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反馈,各人的阅读角度不同,反馈的信息便也不同。比如二泉映月一课,有人读出了阿炳生活的困苦,有人读出他对音乐的热爱,有人则读出社会对他的漠视。此时,教师在将自己参与讨论的同时要捕捉住这些信息,及时整合,使学生的交流再进一步,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对话双方可以共同意识到,无论哪种观点都是文本传达的一种东西,也是作者想传达的。这样对文本的解读也就更进了一步。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学有所得,教师亦教有所获。协调交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地阅读文本及把汲取来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通过“点一点”、“促一促”、或“议一议”、“变一变”,让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更积极、更投入;所得更清晰,更透彻,更丰富。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双方积极的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4)生生对话的主要方式这是一种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对话,是课堂教学中最为活跃的一组对话,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这种对话能促使学生在他人的只言片语中获得提示和理解,产生新的思想,同时,亦能使学生在对话中掌握思考的过程与方法,在与别人的探讨中吸收新的、合理的思考方式。全班性的讨论。在课堂中,针对教师提出的“主问题”,全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教学诚实和信任一文时,围绕主问题“诚信真的比金钱更重要?”这一主题让全班学生畅所欲言,因为是水平性的对话,不存在任何压力,学生的发表欲更为高涨,在这样的状态下,也就更容易理解别人的信息,尽管意见并未相同,但他们在心灵深处已作了一次真正的交流,达成共鸣,在这样的共鸣中,与文本的对话也就能更为深入。小组讨论,推进共鸣。这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小组中学习,每个学生参与对话的机会更多,即使是平时较少对话、性格内向、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在这种对话中显得更为轻松、自由,也就更能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学生在对话中往往能彼此纠正对话中的错误,会指出对方观点中的可疑之处;会相互补充,使观点更精细化;在听取他人的发言时,也往往更容易吸收、接纳别人的观点,再“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看法,不断完善自己认识上的缺陷,从而真正与他人达成一种思想、情感与认识上的共鸣,使对话进一步深化三、研究的心得与体会1、对话式阅读教学,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解放了学生的心灵,构建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心情舒畅的教学环境。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去读书,去思考,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最优化。2、对话式阅读教学,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都得以发展。如了堂教学中,学生喜欢小组交流;课下喜欢和老师一起探讨问题;傍晚放学后,乐于参加以邻居同学为单位的学习小组活动。同时对于一些较难表述清楚的问题,学生会采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长、演等方式来展示问题解决的过程,3、对话式阅读教学,扩大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学习语文,感悟生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语文,体验获得知识的愉悦和充实感,激发了学生参与阅读课堂教学的兴趣。 4、对话式阅读教学,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尤其是对文本内容的驾轻就熟和学生个性差异的了解,对整个课堂结构和教学过程有了很好的把握。四、研究的困惑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阅读课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已有部分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来充实自己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可见,网络资源能促进生本之间的对话。但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以及使得网络资源对课堂教学最优化方面等问题还有待于与同行进一步探讨和研究。2、对话,已成为大家都接受的一个阅读教学理念。但真要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不是简单的事情。连对方的思想都没有弄明白,怎么对话?教师除了参考书上的几句话,自己对文本没有一点见解,能和谁对话?用对话的理念指导阅读教学,这要求教师自己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阅读,要有自己的个性理解,要有自己的见识。如果教师备课时还只是从教学参考书上贩卖一点现成的东西,是无法和学生进行对话的。阅读教学的发展,阅读教学新理念的提出,阅读教学的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比应试教育高得多的要求。3、注重对话的阅读课堂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学目标、课时模糊;课堂中重朗读展示,轻默读思考;重共性目标,轻个性目标;过度注重学生个性张扬,淡化课文;以议代读,教师提问为主,学生回答代替读书;表演热,华而不实。教师如何做才能既遵循新课程的理念,又避免以上不良现象的发生呢?综上所述,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不足之处还请专家和同行指正。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谭辉芳本学科组一学期来,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同时也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推进,达到了预期效果。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工作总结如下: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想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地实施,首先要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这是做好课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学校组织教师集中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座谈,通过学习和座谈,使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改的深远意义以及课改的紧迫性,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内心接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这样,就为我校能够顺利地实施课题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二、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及重点在课改教师从内心接受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又布置了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任务。其中我们进行了三次集中学习,并布置了五次分散学习。学习的内容有走进新课程、新课标解读及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富有针对性的业务学习,主要明确了两个最根本的问题:(一)新课程究竟新在何处?通过学习,我们明确了新课程新的地方有很多,但做为我们教师,应该把握的最重要的三点是:1、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新课程强调课程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把21世纪人才必备的一些基本素质设置在课程的目标里面,如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交往、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课程的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标志性变化,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变原来单一的、被动的、死记硬背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学习的方式;如何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如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如何满足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所有这些,将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3、新课程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改革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二)面对新课程的新变化,教师该怎么办?我们认为,面对新课程的新变化,教师要转变的方面很多,但最为重要的是以下两个方面:、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传统课程模式中的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把各式各样的学生按自己的思路格式化,最终成为规范的、知识渊博的、但已没了创造性的所谓合格、甚至优秀的人才。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也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需要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虽然教师的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不会被淘汰,但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参与学习和探究,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学习方式改变了,也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做出调整。有人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比如研究性学习,学生要进行有效的研究,就要求作为参与者与指导者的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这意味着教师要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的基本做法是,分解知识、技能,并有效组织呈现部分甚至整体,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探究性课程上,情形则大不一样。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不断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三、深入课堂,反复指导在学习、培训的基础上,实验教师对于课题研究的实施,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积累,但要想把课题研究的理念完全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谈何容易!广大教师多年以来形成的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轻能力和态度的培养,这种观念和教学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了强烈的思维定势。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形成了相应的成型的教学模式。为了尽快地转变广大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地实施,学区领导经常深入学校听课、了解课改实验情况,及时解决问题,鼓励实验教师大胆进行实验,同时学校领导也把指导课题研究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作为本学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校长和教导主任经常深入课堂,进行听课指导,挨个过关。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为止。同时,学校明确规定,把课题研究工作作为实验教师业绩考核的一个最重要的依据。领导深入课堂,反复进行听课指导,课改教师本身既有压力又有动力,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改实验中。四、示范引路,及时总结在我们跟踪听课指导的过程中,发现好的典型,我们及时召开全体教师课改实验观摩教研会,启迪大家的思路。其中章吉成老师的化学课,确实是观念新、教学方法新,教学形式新,教学效果好,受到了听课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为了及时地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以便把我校课题研究实验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在十二月上旬,学校组织课改实验教师对课题研究实验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及时地进行了总结。我们认为,在此项工作中,我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得还不够彻底,新旧观念交织在一起,时新时旧;、教师对于教材把握得不够透彻,抓不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虽然教育观念转变了,更新了,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好;3、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教学硬件和软件跟不上,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4、由于对新课程实验的评价机制没有出台,课改实验教师心存顾忌,没能全身心投入课程改革。这些问题,我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不断地解决,使我校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地实施、推进,为圆满完成课题研究实验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断地努力、奋斗!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课题:社会主题教学与区域活动优化整合,促进儿童合群性人格发展的研究一、 研究的背景、意义(一)研究背景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这完全体现了幼儿发展的全面观。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对幼儿个体而言,应当培养的是一个和谐发展的完整儿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多种需要;其次,对幼儿整体而言,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而不是面向少数资优儿童,并且不能只抓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儿童,而要面向每一个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再次,应更多涉及到运用集体教学的个别化教学去发现发展的可能性和差异性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关注个别差异、个体需要,保证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我们用纲要的精神审视幼儿园教育现状后,发现了原来习以为常的一些模式和做法的弊端。例如在时间的安排上死板、缺乏灵活性,幼儿缺乏自由活动与小组活动的时间,缺少对时间的选择权;在教育内容上,来源往往只停留在教本和即定的教材上,缺乏与幼儿经验、生活与兴趣的联系;在组织形式上,注重集体教学活动而相对忽视幼儿自主选择的自由活动。在这样的形式下,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2、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总的趋势是走生活化、经验化、综合化的道路,我们将以爱儿坊总部主题课程为基础,全市统一的综合课程为辅,关注儿童的兴趣,注重儿童的活动,遵循儿童年龄特征、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儿童主动、和谐、全面发展。幼儿的一日生活包括多种多样的活动,一般将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相对分为专门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含区域活动)、生活活动三大块。对在园的幼儿来说,在这些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是不可分割的、互相联系、有机整合在一起的,它们一起构成了幼儿在园的整个教育活动。如何在区域活动和生活活动、教学活动的整合,使幼儿的经验能得到延续和巩固是很必要的。通过有机地联合各项活动,可以提高各项活动的整体成效。教师应发挥这些活动的互补作用,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使一日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整体。根据以上情况,结合爱儿坊小班化教学的特色。于是,小班化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的优化整合就呼之欲出了。(二) 是社会性发展及健全儿童合群性发展的需要社会交往是一种社会机制,是人际关系的反映,幼儿能不能顺利地与人交往,和睦友善地与人相处,是衡量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幼儿期是社会交往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候,对幼儿社会交往的引导,关系到幼儿成人后能否与社会、团体、他人之间建立良好、协调的关系,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并以良好的个性积极地影响社会,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社会交往,使他们逐步掌握建立,维持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而且对今后其他能力的发展也会带来很大影响,而现在的独生子女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更不懂得交往的方法,因此,本学期我们将根据社会主题活动开展各项活动,将主题目标隐含在区域中,在区域中提供有关主题内容的材料,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优化整合,促进儿童合群性人格的发展。二、研究的目标:1通过研究,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会协作,教幼儿学会商量及简单协调方法。2、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丰富生活经验,加强角色意识,逐步摆脱自我中心。3、强化幼儿合作情感体验,促进幼儿合群性人格的发展4引导我们探索“小班化区域与主题教学优化整合”研究中关于教育资源的开发、平面(主题墙)与立体环境(区域)的有效利用、区域与主题优化整合的策略。5通过研究促进我们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实验之中,本着认识感知实践探索反思提炼的科研思路,提升我们有效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在活动中有效指导的能力、在预成与生成活动中个别化教育的能力、在实践中反思研讨的能力,促进我们向“科研性”“广博性”进行发展。6、通过家长的参与,家园配合,充分提供幼儿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使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合群性人格得到发展提高。三、研究的方法1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客观对象,收集、分析事物感性资料的一种方法。2 行动观察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反思提炼的循环研究过程中,开展课题研究。3教育实践法四、实施的具体措施(一)、调查幼儿现有的合群性表现。 调查之一:幼儿在园的合群性表现。 通过观察发现我班有部分思维活跃、活泼开朗的幼儿,往往在集体交往中愿意与朋友在一起,学会合作,而且常处于中心位置,占全班人数的30%,但是也有部分幼儿不善于表达,不善与人沟通,占全班人数的50%,另外还有一些幼儿在交往中富有攻击性行为,占全班总人数的20%。调查之二:幼儿在家中的合群性表现。 向幼儿家长发放调查问卷,结果发现:班上有15%的幼儿在家中的合群表现较强;30%的幼儿表现较差;另外还有55%的幼儿表现一般。因此,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个区域,围饶主题,师生共同设计区域内容,选择投放的活动材料,在区域中教会幼儿学会商量及简单协调方法,加强对幼儿的移情训练,强化幼儿的合群情感体验等形式,家园同步,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幼儿合群性人格的发展。(二)、围饶主题,师生共同设计区域内容,选择投放的活动材料。由于区域活动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在课堂上多方面自我能力提高的契机,因此应使其达到为教育活动目的,每月的区域活动环境我们都会围绕主题而创设,当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放到区域里,这时候,我们就会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孩子们共同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空间,为他们提供半成品、自然物、废旧物等材料及工具,让幼儿根据游戏的需要自主地选择,并创造性地使用,使幼儿在区域里尽情地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现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与同伴一起讨论游戏的规则,一起想办法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从中学习如何在社会生活中遵守各种规则,学习与同伴交往,共同生活。例如:我们有一个主题是“远方的电话”,因此在内容上我们就以电话为主,让幼儿了解各种电话,了解他们的结构特点,并且在区域中为幼儿提供了废旧物品(纸杯),让幼儿合作一起制作电话,并且开展打电话的游戏,在活动之前,我们师生共同讨论,学会商量协调的开展游戏,在此基础上,幼儿有了遵守规则的意识,能够互相合作,友好地游戏。(三)、通过体会合作的必要性,萌生合作意识要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我们首先给了孩子一些思想准备,对集体活动进行一些讨论:关于大家在一起应相互帮助,关于每个人应负的责任,关于玩玩具不争抢等等。随后便列出项目,让他们进行自我约束,如:在幼儿活动区提出了“三不”、“三要”的行为规则,向幼儿提出了倡议,“三不”即不打人、不骂人、不争夺玩具;“三要”是要有礼貌、要谦让、要商量。幼儿对于倡议书,非常感兴趣,大多数幼儿都能遵守提出的规则,并在倡议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其次,我们通过看图说话“我和你一起玩”、木偶戏“李小多分果果”等生动形象的学习形式,使幼儿懂得什么是“友爱”,怎样做才是“友爱”。并以营造合作氛围为主题,布置活动室环境,如在墙上张贴体现小朋友合作行为的各种图片。在活动中,让幼儿自由选择项目,各司其职,相互帮助,这样做给了他们一个自我选择机会,而非忽视他们的意愿,独断专行。另外在幼儿身上体现出的最薄弱环节就是缺乏正确处理矛盾,如何协调关系取得目标一致,我们首先教给幼儿简单协调关系的方法,如分配角色,先由每个幼儿自己报当什么,大家没意见就统一,一方面满足幼儿的愿望,另一方面尊重幼儿的自主权。当然,意见也有不统一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就引导幼儿组织讨论,用什么办法使两人玩的开心,让幼儿在自己经验水平的基础上找出1)妥协2)猜拳3)轮流的方法来取得目标一致。(四)、通过学会合作,强化合作愿望 1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我们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互相帮助脱穿衣服、解扣钮扣;请小朋友们把心爱的玩具拿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还有大带小活动。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幼儿喜爱的多种活动进行分类组织,建立幼儿活动区,经过反复研究,明确了在各种活动区中对幼儿进行合作精神培养的具体目标。图书角:不争抢图书,爱护图书,愿意与同伴交谈书上看到的内容。建构角:不独占玩具,需要别人的玩具时,要和别人商量,经同意后才能拿,学着与同伴合作搭物体。娃娃家:能自由选择游戏伙伴,学会分配角色,互相配合,进行游戏。益智区:在玩各种数学操作活动中,能与小伙伴轮流玩。2.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会遇上困难。那就可以让他们请教边上会的同学,让他们通过观察模仿和相互帮助来学会技能,解决困难,鼓励幼儿多相互帮助。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我们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很多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机会,我们充分地利用这些机会,使幼儿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接受了合作意识的培养。如在指导幼儿做值日生时,我们让小朋友两人一组擦桌椅,分碗筷;午睡起床时,让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差的幼儿结对,让他们合作叠被整理床铺等,比一比哪组快,哪组好。在平日的游戏当中我们多提供机会让幼儿与同伴合作游戏。如体育游戏猜猜我是谁搭救朋友,为他们合作游戏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真实的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和体验,增进同伴之间的友谊。角色游戏是幼儿园常设的一种游戏活动,它以扮演社会角色为基本特征,以所扮角色自居,想角色所想,急角色所急,体验角色的情感需要,为加强幼儿的角色意识,提高幼儿合作能力,我们以合作为主题设计区域,让小朋友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需要,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例如,活动中有四个小朋友,只有三件玩具怎么办:许多小朋友同时去争演一个角色怎么办,等等,使幼儿知道只有合作才能将活动继续下去,在活动中要求幼儿正确熟练使用礼貌用语,学会尊重他人,当玩别人玩具时说“请”,而不是去争抢,别人给了你玩具时要说“谢谢”,并逐渐养成一种习惯。另外我们还开设了娃娃家,理发店、照相馆、肯德基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时,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相互协调合作。我们在课题区域里开设了“小记者采访吧”,引导幼儿做小小主持人,每周根据课题设立一个交流的话题,以采访的形式,让幼儿互相交流,并且把交流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从中学会如何谦让,如何合作。在游戏中,幼儿学会了协商解决问题,可以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友协助,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获得合作的方法、策略,尝到合作的甜头而渴望合作。在提高幼儿合作能力过程中,幼儿学习处理与同伴的关系,学会尊重别人,控制自己,学会谦让,促进良好集体的形成,幼儿群体意识增加。(五)、通过强化幼儿的合作情感体验,深化合作精神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这时对幼儿进行巩固、强化合作精神,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我们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调,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或求助时,总是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10月初,我们运用同伴提名法的方法,向幼儿提出了两个问题“你最喜欢的三个人”和“最不喜欢的人”,经过统计,知道了班上最受欢迎的小朋友是谁,并且请小朋友选择喜欢的朋友,说出理由,并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最后得出结论,要受大家的欢迎就必须做到:团结同伴,认真学习,爱劳动,互相帮助等,从而使大家认识到应该怎样与同伴交往,并将他们所画的内容、在活动中的友好行为编成“故事”,让大家来讲故事,在表演区进行表演。通过这些措施强化幼儿合作行为,使小朋友心理上产生愉快体验,为培养幼儿合作精神,矫治不良行为提供了动力。(六)、开展大带小及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为了加强幼儿同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社会交往,我们还让幼儿与其他年级组开展一带一的联谊活动,在九月份,我们开展了大带小活动,由班上的小朋友和小二班的小朋友进行配对,让每个幼儿带着弟弟妹妹一起参观幼儿园,带他们去玩游戏,在活动过程中有的小朋友能一直拉着弟弟妹妹的手,有的小朋友还帮着弟弟妹妹系鞋带,有的小朋友在平衡木旁保护弟弟妹妹,在这基础上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交往经验,而且加深了幼儿与幼儿之间关心和爱护的情感。另外我们还带幼儿到外界环境交往,如带幼儿到超市去,并自己试着与营业员进行交往。刚开始,大多数幼儿都比较拘束,放不开,于是我们进行积极的鼓励,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渐渐地,一部分能干的幼儿已能主动与工作人员交谈,而能力稍差的幼儿也能适应陌生的环境,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六)、家园同步,强化认识,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我们及家长深刻认识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为幼儿合作意识的养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由于家长与幼儿之间具有比较密切的情感联系,家长又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因此,我们引导家长充分发挥榜样作用,不仅“言传”,而且要“身教”,以自己与别人交往的行为来影响孩子,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交往能力;其次家园密切配合,充分提供幼儿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如让孩子自己去买一些小东西等,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七、下阶段设想我们将继续开展小记者采访吧活动,首先,我会提出与合群性有关的话题,通过互相讨论的方法,让每个小朋友都成为小小主持人,以新闻播报的方式,向大家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式,了解到应怎样与别人交往,体现合群性的特质。而且不光要让幼儿在本班进行采访交流,还要延伸到去采访其他班级的小朋友,进而带幼儿走出幼儿园,走向社区,使幼儿能够适应陌生的环境,加强幼儿与陌生人之间的交往,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合群性人格的发展。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2006.52007.4)阿城朝小汉语课题实验组转眼间,一学期即将过去,时间的流逝见证着我们每个人,每个集体的变化,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我校的全体教师,继续扎实工作,继续深入学习新课改的先进理念。并在学习中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进而不断提高每位教师的业务能力。一年来,我们做了一些实际工作。借此机会把我们的做法向大家做以汇报。一、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做好科研工作,首先要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阿城区教育局2007年3月份召开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课题牵动课改”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科研工作的重要。教师虽然不是专业的科研人员,但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总结,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型教师。我校拥有一个“科研型”的领导集体,学校的科研领导团结务实,开拓进取,是学校教育科研的组织者和带头人。2006年10月,进修学校民教部的安主任和科研所的老师亲自到我校检查并督促我校的科研工作,指导科研档案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管理规范,工作扎实有效。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科研素质。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需要我们及时总结和交流在教学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讨论课改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新对策,提高实施水平,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实施水平,学校组织教师进行科研培训,学校和教师们订购了科研报刊中国教育学刊和青年教师,使教师们自学研究有了参考资料。我校定期开展以教改为重点的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利用星期四下午时间,组织集中培训,自学等形式进行科研理论学习活动,提高了教师的科研素质,带领全校教师走科研兴校之路。一年来,学习的内容如下: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发展性评价观3、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师要磨就出过硬的能力4、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5、课堂评价方法的创新6、新人才观下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与训练7、教学反思是创新的加速器8、如何提高课堂效率9、新课程下如何进行集体备课10、新教师如何听课11、如何写课后反思12、如何备课等。三、以科研促教研,以课题牵动教育科研的发展。1、围绕课题举办全校性的教学活动,探索创新教学模式。2006年9月份和2007年4月份进行了每人一节好课校内教研活动。我校有四个集体备课组。每组有负责人。我们利用每周二的集体备课时间,分学科分别进行研究讨论一课时的教学。然后由一名教者上课,大家听后进行评议交流,活动有计划、有总结、采取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广大教师大胆探索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课堂上学生由被动为主动、敢想、敢问、乐于表达,开放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2、利用课题研究,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在课改实验中,我们有很多可喜的成果和收获,但还存在着很多困惑和难题,需要我们深入进行思考,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我校围绕课改实验中的一些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课题研究,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回顾总结在课改实验中的成败得失,找出存在的问题。我们结合课例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每学期16次的课后反思。3、进行开放阅读,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我校树立了语文课程的新理念,构建科学的阅读课教学模式。为此,在实施教学科研课题的过程中,开展探究性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做主人翁的意识,从而达到丰富知识、开发智力、增长才干的目的。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握“一个纲”(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七个性”(就是发挥人文性,加强实践性,考虑特殊性,倡导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注重开放性)。汉语文教学当中,教师首先开放观念,处理好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读为主。其次,教学中避免“一讲到底”的繁琐分析,避免学生疲于应付,被动接受的局面。必须让学生有自学的空间和时间,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多实践、多运用,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阅读探究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每学期末学校进行朗读测试。为了把朗读教学始终重视起来,学校决定把朗读做为一个单项测试内容。测试以五颗星为最优标准,以星级制来评成绩。如果测试不合格,可以给学生一周的时间练习,然后再测。这种做法实际上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4、用课题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校科研是以解决学校改革发展,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目标取向的研究活动。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情特点,尤其是在教学实践、课改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因此,源于学校自身实践的研究课题大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类课题的研究过程,其实就是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全校教师均参与其中,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并十分注重过程管理和材料积累,努力使课题研究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过程化。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课题制定个人科研工作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按计划执行。年末还要写出科研工作总结,找出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修正。每学期,每位教师都要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写一份实验课教学设计,体现出自己的研究课题及个人的教学风格,同时,写一份教学反思,写一份评课材料。通过课题研究和写教学设计,反思评课等活动中,找出不足,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5、连续两年坚持了课前5分钟活动。内容有成语接龙、名人名言、古诗背诵、阅读交流等。形式有个体、部分、集体、开火车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的听、说、读、背的能力提高,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6、组织制作科研报活动,内容以科研理论为中心,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自制科研报,在全校中青年教师掀起了科研工作的热潮。通过制作科研报活动,提高了搜集信息的能力,拓宽了教师们的视野,观念得到了更新。四、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普及科研方法1、为了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听报告、学习、培训、不惜人力和资金。在校本培训中,安排有关科研知识的集中学习与业余自修,普及科研知识与方法;同时,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2、为了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本学期学校计划投资六万元增置8台计算机和彩电、实物投影仪等,为教师们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五、阶段性成果从2006年5月到至今,经过两年多的实验研究,取得一些初步的成果。(1) 在积极开展教育科研的同时,我校教师还很注重经验的总结,先后有多篇论文分获各级奖励 ,一年来,我校教师撰写了 19篇论文,有 8 篇省级论文,有 11篇哈尔滨市级论文。(2) 一年来,我们共进行了6 课时的研究:分别是六年级的埃及的金字塔,四年级的掌声,一年级的学字(四),四年级的亡羊补牢, 一年级的小果树请客, 五年级的九色鹿等。(3) 全省新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中吴莲玉老师的教案和朴金姬老师设计的信息技术与汉语学科整合课教学设计分别获一、二等奖,3位老师的课件分别在省、哈市获一、二等奖。(4) 在阿城区小学生征文活动和黑龙江省作文竞赛活动中我校的3位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总之,在这一年里,我们在课程改革和课题研究的道路上又往前迈进了坚实的一步,虽然课题研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许多做的不够完善的地方,如:实验研究人员对开展科研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方法掌握欠佳,对课改理念理解不够深入,透彻等。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将发扬成绩,克服不足,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把我校的科研工作开展起来,肯请各位领导们给予指教。“个性化阅读”方法指导的研究 课题阶段小结我们的课题研究正处在准备阶段和初步实施阶段,在过去的一学期里,课题组的老师积极地参与研究活动,完成了准备阶段预设的各项任务。为了更好地开展下一步研究工作,现对一学期以来的实践和思考作一简单回顾。一 平实的心态目前课题研究因为与教师评职称密切相关,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中不乏抱有功利主义者,而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参与此项课题的研究并非如此,大家普遍认识到课题研究承载着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的重任。大家参与研究是真心的希望能够从中受益,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研究促进自己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多重思考,在学生发展和自身发展两方面获得双赢。 一个课题要深入地开展研究,其工作量对于已经非常忙碌的一线教师来讲是相当大的,很容易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因为有着共同的思考和困惑才走到一起来的。由课题组长起头,组员自由报名参加,没有强制,出于内心的需要,让组员们能够自觉自愿的参加,在研究中保持平实的心态。有了这种心态就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提供良好基础。二 现实的目光1 选题从现实中来。我们在平时的观课活动中或是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都深深感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每位老师对相同的文本其阅读的收获与感受都是个性化的,各不相同的,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往往不能在课堂内外有效地运用各种策略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以一种阅读见解代替多种阅读见解,以自己个人的阅读见解代替学生的阅读见解,不尊重学生的人性化体验,或是将对文本的解读孤立起来,忽视它与已有生活经验、阅读经验的关系。上述列举的种种现象这样繁荣和活跃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上,让人担忧。经过多次的思维碰撞,我们才会确定现在的研究视角。2 我们的研究是一种真正意义的草根研究,不追求形成什么高深的理论,也没有过多繁复的形式,我们就是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的需要,大家聚在一起向着一个目标针对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反思,尝试找到某些解决的途径,在且行且思,且思且行过程中收获点滴。 三、踏实的行动 “万事开头难”,我们的课题处在开头阶段,千头万绪,但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们群策群力,认真按照相应计划有条不紊地筹备各项工作。 1进行有关课题的理论学习。课题组的成员中有部分老师没有参与过课题研究,对如何研究非常陌生。我们就“什么是课题研究?”“课题从哪儿来?”“我将成为怎样的研究者?”等方面进行研讨,让老师们更加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式方法。 2进行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我们的课题主要基于个性化阅读与课程总目标以及学段目标之间的关联, 深入探讨研究“什么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个性化阅读”等核心理论与问题,同时因为课堂是我们的研究的主阵地,为了让老师们更好地把握课堂,我们还推荐大家阅读窦桂梅的捉虫小记梳理课堂、薛法根的推敲新课程课堂、陈大伟的怎样观课议课等理论书籍,不断丰厚积累。 3精心设计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我们通过集体商议的方法制定出了具体的研究计划和方案,并且几易其稿后才最终定稿。借助制定方案和计划的机会我们又对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更深的思考。 4积极准备开题论证。在论证过程中教研室的几位语文教学专家对我们的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也提出很多非常好的建议,我们虚心接受,马上作了相应的修改。 5合理分工,精细化研究。我们明确了每位课题组成员具体应该负责的工作和条线,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做实事。 6 初有战果。有三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发表,有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获奖。本课题组被评为“学校优秀课题组”。课题研究小结-韩卫然本学期课题研究按照学习、观摩、实践的思路进行,在走好这三步中,研究收到了一定实效。下面将本学期个人研究工作小结如下:一、 学习“课堂中的探究学习”理论,提升研究理论素养。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中就有“探究”一项,什么是探究?如何去探究呢?通过理论书籍学习,知道了探究学习是在课堂中,学生围绕学科性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思路、程序,收集、处理、解释和证明相互交流各自的解释、反思、评价学习结果和过程。在学习中,我还了解了探究的环节、过程与特点。这些理论的学习,开阔了眼界,让我在课题组组织的教学展示课中,能用审视的眼光来评价课堂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提升了研究的理论素养。二、 观摩展示课,感受教与学方式变革。 课堂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阵地。本学期总课题组和本校子课题组为了引导研究方向,展示研究成果,纷纷开展了课堂观摩展示活动。在活动中,让我们这些课题组成员看到了课堂新的气息,新的面貌,感受到了教与学方式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我校子课题组成员胡文华老师上的一节语文展示课江上渔者,课堂上师生双边互动活动和谐。教师通过精心教学设计,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走进了学生,学生走进了文本,师生上课交流互动踊跃。课堂上学生学习方式也变了,学生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堂上读、思、议、画,学得生动,有效。这节观摩课,让我们看到了新的课堂,看到了研究的成效,也大大增强了我们研究的信心。三、 以课堂为阵地,在实践中研究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