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71335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振新国际学校初中部初一年级语文学科7+3高效课堂导学案主备人: 石丽霞 审核人: 使用日期: 11、11 使用人: 课型: 新授课 总课时数: 4 第 1 课时 导学案编号: 18 班级: 小组名称: 学生姓名: 第十五课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1、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2、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精句阅读法、资料助读法【课时安排】:4课时 导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学习目标】: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3、运用“首字背诵法”背诵古诗。【学习重点】: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学习难点】: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当时他正处于事业的最高峰:他削平北方群雄,打垮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后患,统一北方。如果,如果再以优势的兵力去消除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2、写作背景: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把自己宏伟的抱负、旷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课前预习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碣石 沧海 澹澹 竦峙 萧瑟 哉一、精心导入,明确目标(导) 大家都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更有客观的认识。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思)1、默读观沧海,完成下列问题:朗读诗文,说说这首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明确: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2、背诵古诗三、组内合作探究(议) 合作的力量无穷大(小组长带领组员讨论上述问题,寻求正确理解和答案并做好记录。)四、展示反馈,亮出你的风采(展)(看哪个小组展示更快、更准、更全面。)五、精讲点拨 (评)根据展示情况,同学们互相评价、补充和纠正,老师稍作点评。六、组内帮助(助)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在小组中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忙解决,如果小组不能解决,请求组外同学帮忙解决。七、课堂检测(测)我肯定能达标(测试题目见课件)读观沧海,完成文后问题。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给下面加点词释义: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3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第二课时 次北固山下【学习目标】: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学习重点】: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2、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学习难点】: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资料链接】律诗的有关知识: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一、精心导入,明确目标(导)古时候通讯、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许多诗人将这种思乡的感情倾泻于笔端,留下了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佳句,而乡愁也成为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关于乡愁的诗次北固山下。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思)朗读次北固山下,回答下列问题: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联系?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哪2句表现了作者这种情感?明确: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4、背诵古诗三、组内合作探究(议) 合作的力量无穷大(小组长带领组员讨论上述问题,寻求正确理解和答案并做好记录。)四、展示反馈,亮出你的风采(展)(看哪个小组展示更快、更准、更全面。)五、精讲点拨 (评)根据展示情况,同学们互相评价、补充和纠正,老师稍作点评。六、组内帮助(助)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在小组中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忙解决,如果小组不能解决,请求组外同学帮忙解决。七、课堂检测(测)我肯定能达标(测试题目见课件)次北固山下1、 本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2、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3、 首联中的( )、( )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4、 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_第三课时 钱塘湖春行【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积累相关诗词。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3、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4、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积累相关诗词。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学习难点】1、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2、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2、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一、精心导入,明确目标(导)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思)朗读钱塘湖春行,回答下列问题:1、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明确:如:“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明确: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3、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明确:“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准确地反映了初春时景物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换作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三、组内合作探究(议) 合作的力量无穷大(小组长带领组员讨论上述问题,寻求正确理解和答案并做好记录。)四、展示反馈,亮出你的风采(展)(看哪个小组展示更快、更准、更全面。)五、精讲点拨 (评)根据展示情况,同学们互相评价、补充和纠正,老师稍作点评。六、组内帮助(助)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在小组中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忙解决,如果小组不能解决,请求组外同学帮忙解决。七、课堂检测(测)我肯定能达标(测试题目见课件)钱塘湖春行:1本诗选自_,作者_是_代大诗人,字_,晚年又叫_。 2钱塘湖春行以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的感情。第_句和第_句是颔联,_联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第四课时 天净沙秋思【学习目标】: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学习重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资料链接】作者简介: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2、它的题材是“曲”,曲: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58字以下)。这首诗的名字其实只有“秋思”两个字,而天净沙只是一个词牌名(词的曲调,格式的名称,而多数词牌与词题无关。)在元曲中还有许多的曲牌名,如:阳春曲寄生草一、精心导入,明确目标(导)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思)朗读天净沙秋思,回答下列问题:1、 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提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3、哪句可以作为点睛之笔,道出了游子的情怀?明确:断肠人在天涯。提示: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明确: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5、背诵全诗.三、组内合作探究(议) 合作的力量无穷大(小组长带领组员讨论上述问题,寻求正确理解和答案并做好记录。)四、展示反馈,亮出你的风采(展)(看哪个小组展示更快、更准、更全面。)五、精讲点拨 (评)根据展示情况,同学们互相评价、补充和纠正,老师稍作点评。六、组内帮助(助)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在小组中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忙解决,如果小组不能解决,请求组外同学帮忙解决。七、课堂检测(测)我肯定能达标(测试题目见课件)自助餐作业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 _。天净沙是_ _,秋思是散曲的_。2天净沙秋思作者_,是_代著名_作家、_家。他与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参考答案:1小令 曲牌名 题目2马致远 元 戏曲 散曲 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秋思之祖3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4A5B6D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