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22.《短文两篇》.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8468516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语文22.《短文两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语文22.《短文两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语文22.《短文两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目语文年级八年级上编写人向雄姿修订人教学内容短文两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比兴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过程与方法1、疏通文意以学生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分解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1、重点文言词的理解与、积累。2、翻译课文,疏通文言语句。3、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质疑法 3鉴赏法 4.讨论法。媒体设计录音师 生 活 动备注教学过程一、导课刘禹锡的乌衣巷诗导入并解题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解题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一般都是用韵的。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座右铭。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偶,排比,文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是典型的骈文。本文除末尾句外,其余各句都押韵(文中押韵的字是: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3、比兴的写法:简单的说,“比”和“兴”是两种修辞方法。“比”可以理解成比喻。“兴”就是起兴,先言他物,写一段话来烘托气氛,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两者常连用。4、托物言志写法: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借“陋室”扬“德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三、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1、刘禹锡(772842),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2、背景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三、朗读翻译课文,划分层次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教师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教师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四、分析探究(一)分析第一层1、问题探究: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明确:山水写起。2、问题探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句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教师明确:点明全文主旨,说明房屋虽然简陋,但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仅不觉其“陋”反而能显出其高雅。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仙、龙”都是暗喻品德高尚的人。3、教师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句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气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教师明确: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4、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教师明确:山和水来比 ? (回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5、一层小结: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板书:山水 比兴(比喻、对偶)引陋室馨(文眼)(画龙点睛,统领全篇)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二)分析第二层1、教师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教师明确: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2、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教师明确:对偶、拟人。(板书:对偶、拟人) 3、提问:苔痕 相对 ? 回答:草色。 阶绿 相对 ? 回答:帘青。 上 相对 ? 回答:入。 3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板书:对偶 拟人(上、下)(以动写静)描环境青(幽静)喜)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 4教师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教师明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什么句? 回答:对偶。5教师提问:谈笑相对 ? 回答:往来。有相对 ? 回答:无。鸿儒相对 ? 回答:白丁。6教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进行了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板书:衬托、对仗夸朋友)教师明确: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板书:衬托、对仗夸朋友雅(高雅 )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8教师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教师明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教师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教师明确:“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教师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教师明确:“无丝竹之乱耳。” 教师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教师明确: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9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板书)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板书)“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板书)。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经过作者反复描写,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第二层小结 :写室居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板书)处处紧扣“惟吾德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语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生发出来。(三)分析第三层1教师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2教师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教师在学生讨论并归纳的基础上明确:教师明确: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板书:暗含、志向(高远)) 3教师讲解: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了。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 4教师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5教师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板书)。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第三层小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五、写法1、托物言志。2、比兴。3、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4、本文押韵严格四、小结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检测:分小组比赛背诵课文1、背诵课文2、作者是“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辨证的分析并谈谈你的交友之道。回顾课前的作者1、背诵课文2、作者是“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辨证的分析并谈谈你的交友之道。回顾课前的作者的诗,有无矛盾之处?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2、作者是“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辨证的分析并谈谈你的交友之道。回顾课前的作者的诗,有无矛盾之处?板书设计画龙点睛统领全篇陋室铭 刘禹锡陪衬山水比兴(比喻、对偶) 引 陋室馨(文眼) 以动写静高洁做岸的情操安贫乐道的情趣对偶、拟人(上、下) 描 环境青(幽静)喜 恬淡闲适 安贫乐道衬托 对仗(有、无) 夸 朋友雅(高雅 ) 正(实)反(虚)对比 话 生活静(恬静) 呼应开头点睛之笔类比 暗含 立 志向高远 引经据典 表 态度乐(陋室不陋)写法:1、托物言志。2、比兴。3、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4、本文押韵严格练习与思考三、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1、刘禹锡(772842),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2、背景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三、朗读翻译课文,划分层次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教师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教师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四、分析探究(一)分析第一层1、问题探究: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明确:山水写起。2、问题探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句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教师明确:点明全文主旨,说明房屋虽然简陋,但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仅不觉其“陋”反而能显出其高雅。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仙、龙”都是暗喻品德高尚的人。3、教师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句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气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教师明确: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4、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教师明确:山和水来比 ? (回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5、一层小结: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板书:山水 比兴(比喻、对偶)引陋室馨(文眼)(画龙点睛,统领全篇)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二)分析第二层1、教师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教师明确: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2、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教师明确:对偶、拟人。(板书:对偶、拟人) 3、提问:苔痕 相对 ? 回答:草色。 阶绿 相对 ? 回答:帘青。 上 相对 ? 回答:入。 3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板书:对偶 拟人(上、下)(以动写静)描环境青(幽静)喜)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 4教师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教师明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什么句? 回答:对偶。5教师提问:谈笑相对 ? 回答:往来。有相对 ? 回答:无。鸿儒相对 ? 回答:白丁。6教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进行了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板书:衬托、对仗夸朋友)教师明确: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板书:衬托、对仗夸朋友雅(高雅 )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8教师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教师明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教师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教师明确:“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教师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教师明确:“无丝竹之乱耳。” 教师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教师明确: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9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板书)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板书)“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板书)。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经过作者反复描写,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第二层小结 :写室居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板书)处处紧扣“惟吾德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语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生发出来。(三)分析第三层1教师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2教师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教师在学生讨论并归纳的基础上明确:教师明确: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板书:暗含、志向(高远)) 3教师讲解: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了。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 4教师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5教师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板书)。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第三层小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五、写法1、托物言志。2、比兴。3、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4、本文押韵严格四、小结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检测:分小组比赛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