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65590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桐梓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桐梓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桐梓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桐梓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语 文 命题人:杨赟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抽象线纹,不存于物,不存于心,却能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曲折,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和生命;更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有如弦上的音、舞中的态,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所以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这句话何其爽直和肯定!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画家与物象第一次会晤交接的产儿,且以其表示画家“心灵艺术的探险史”的光荣与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然而中西线画之关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畅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有所谓“吴带当风”,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然而北齐时曹国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有如希腊出浴女像。此为中国线画受外域影响者。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但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西画里所谓素描,在中国画正是本色。素描的价值在直接取相,眼、手、心相应,而其精神则又在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体现具体的形神。故一切造形艺术的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更是返于纯净无欺。法国大画家安格尔说:“素描者艺之贞也。”中国的素描线描与水墨本为唐宋绘画的伟大创造,光彩灿烂,照耀百世,然宋元以后逐渐流为僵化的定型。绘艺衰落,自不待言。1. 下列关于“素描和白描及水墨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A、素描、白描及水墨法,是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和物的灵魂,轻装简从,不去关注纷华灿烂的色彩。B、素描、白描及水墨法,是画家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让物象直接启示其真形,画家流露其手法与个性。C、素描、白描及水墨法,都是画家心灵和物象交融的产物,是油画的基础,且价值和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D、素描、白描及水墨法,所使用的抽象线纹,既能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和生命,更能写出画家心情的灵境。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A、中国线画以飘逸流畅的线纹,笔畅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其祖师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B、有“曹衣出水”美誉的北齐画家曹仲达,其线画人物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他是最初受到外域画风影响的画家。C、唐代吴道子的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线纹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素称“吴带当风”。D、以线示体,到宋元时已达到高峰,其时的花鸟画曲线纯净优美,花鸟体态轮廓高贵圆满,有意味很深的立体感。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DA、唐代水墨渲淡画派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间接接受了印度晕染法的影响,因其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也属于素描之一种。B、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但与西洋画素描却有历史性差别:前者追求形神互映的境界,后者注重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C、一切造型艺术之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这源于素描之价值,及其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体现具体形神之精神。D、中国的线描与水墨是唐宋绘画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宋元以来,因受印度晕染法及西方素描之影响,终至衰落。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清龚自珍 居礼曹,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余悲其言。 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舍舟而馆。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 客有请吊蜀冈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具。舟人时时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约八九处。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曩所信宿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 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发为贽求书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凄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号雨啸、鼯狖悲、鬼神泣”者? 嘉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闻宋君病,存亡不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富贵寿考者有几人欤?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今扬州,其初秋也欤?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注释:零瓮(zhu)断甓(p):残墙碎砖。信:连住两夜。鼯狖wyu):鼯鼠(大飞鼠)、黑色长尾猴。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审视,玻璃五色具 审:检查B、曩所信宿之西园 曩:以前C、有发史事见问者 发:提出D、有以栀子华发为贽求书者 贽:礼物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B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 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A、 B、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A、文章开头从在京师的所见所闻写起,引出了“悲”的感慨,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等均由此引发。B、文章写作者应客人之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C、作者从士人、歌妓造访的士风世情中捕捉到扬州昔时的流风余韵,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D、作者通过耳闻目睹,抚今思昔,体验到扬州虽未败残,但已露出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2)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富贵寿考者有几人欤?译文:在礼部期间,有个客人拜访我说:“你知道现在的扬州是什么样吗?读一读鲍照的芜城赋就知道了”。我听了他的话,感到悲伤。第二年,我请假,到南方游玩。到达扬州,于是下船住进了旅馆。过夜之后,沿着住处的东墙步行,遇到一座小桥,俯身看桥下小溪,溪流声很欢畅;过了桥之后,碰到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有毁坏的地方可以登上城墙,登上之后,扬州方圆三十里,前后曲曲折折高高低低的景观都呈现在眼前。清晨雨后,屋瓦像鱼鳞一样齐整,没有残墙断瓦,我就开始怀疑那位访客的话不真实了。到了街市上之后,想买一些熟肉,街市上喧闹。买到肉之后,旅馆仆役拿一瓶酒、一筐虾送给我。喝醉之后,(我们)唱起宋元时代的词,低头朝着窗子歌唱,对岸有女子被吵醒,夜起,我们才停下来。客人中有人提议去蜀岗上凭吊一番,(于是便去了),船很轻快,船上的帘幕都绣有花纹,细细地看,船上的玻璃都是五色的(比较奢华)。船上的人不时的指着两岸说“这是某园的故址”、“这是某酒家的故址”,大概指了八九处。那事实上只有倚虹园塌坏不存在了。从前住过两晚的西园,门还在,题榜也还在,还可以辨认出来。其中可以登临的还有八九处,土山上有桂树,水中有荷花、菱角、芡等。这一处在扬州城外的西北角,地势最高,风景也最好。往南可以看到长江,往北可以看到淮河,长江淮河之间几十处州县的治所,都没有像这里美丽繁华的。回忆起京师访客的话,知道他说的非常不对。回到旅馆后,郡中的士人都知道我来了,于是非常喜悦,有拿着古代经典请教(我)并质疑问难的,有提出历史事实询问我的,有前来询问京城近来的事情的,有呈上他所研习的比如文章(骈文)、诗歌、散文、词、杂著、丛书央求我为他们写序或者题辞的,也有描绘他的先人的行事央求我为他的先人写铭文的,也有央求我为他们题书册、题扇的,人多得站不下,赠送礼物丛杂纷集堵塞了门窗,仿佛是嘉庆年间的旧模样。谁能说现在不是继承了太平年代呢?只是窗外的船路过,夜间往往没有乐声,即使有,也不是通宵达旦。然而有女子用栀子华作初次见面所执的礼物求我的字,变更成拿着书画环瑱互相通信问候,共有三个人。她们既美艳又凄清的气质,在桥亭舰舫之间缭绕,我虽然镇定,那晚也觉得难以自持。我已住了四夜,捕捉到这些流风余韵,哪里能看到芜城赋里所描写的“风嗥雨啸、鼯狖悲、鬼神泣”破败景象呢?嘉庆末年,我曾经在这里唱和友人宋翔凤的艳诗,听说他病了,现在是生是死也不知道。又问起当年一起赋诗的人,也找不到那人,作为令人遗憾的事情。躺着想一想,我的年纪快到五十了,想起现在和过去的感慨,自然的运行(生老病死),古代的美人名士能够富贵又长寿的能有几个人呢?这哪里关涉到扬州的盛衰,却唯把感慨发泄在江边呢?还是我写艳诗已经不适合了,但考察搜罗人物,搜辑文献,仍然能做这些事,还不算老吧。天地间的四季,没有比酷热的夏天令人难受的,又没有比初秋令人感觉良好的。现在的扬州,正是初秋吗?我的身世,即使要饭,相信自己不至于立刻就饿死吧,我还处在我生命的初秋吧?写下这篇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发潭州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8.颔联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答: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答:答案:8、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岸花”对“樯燕”,“飞”对“语”,“送客”对“留人”;把落花和燕子赋予人的情态,饶有情味。(5分) 9、依依惜别之情,仰慕前贤之意,壮志难酬之悲。(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7分)(1)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2)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韩愈师说)(4) ,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5)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6)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7)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10、【答案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老骥伏枥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间关莺语花底滑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凌万顷之茫然 烽火扬州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4分听泉 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掉队伍。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原,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阴下闪烁。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都不清楚,就连那些领头的鸟儿也无从知晓。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儿呢?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它们像是着了迷似地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翅飞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土地上消失。鸟儿依然呼啦啦拍击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 森林中有一泓泉水,发出叮叮冬冬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有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来说,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鸟儿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 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因此,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飞去的方向。 鸟儿站在清澄的水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它们想必看到了自己疲倦的模样,它们终于明白了鸟儿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鸟儿想随处都能看到泉水,这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只顾尽快飞翔。 鸟儿想错了,它们最大的不幸是以为只有尽快飞翔才是进步,它们以为地面上的一切都是为了鸟儿而存在着。不过,它们似乎有所觉悟,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但愿鸟儿尽早懂得这个道理。 我也是鸟群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幽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 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这旷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这个时候,当我听到心灵深处的鸣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标志。 泉水常常问我:你对别人,对自己,是诚实的吗?我总是深感内疚,答不出话来,只好默默低着头。 我从事绘画,是出自内心的祈望:我想诚实地生活。心灵的泉水告诫我:要谦虚,要朴素,要舍弃清高和偏执。 心灵的泉水教导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 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A、文章写鸟儿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先描写鸟儿的辛勤忙碌,然后再批判它们的盲目,前后对比明显,收到了很强的艺术效果。B、文中写以前随处可见小河流淌、果实闪烁,而今却处处是漠漠荒原,使人联想到正是由于过于追求“进步”才导致这种变化。C、文章开头三段,分别从鸟儿的规模、数量、飞行方式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展示了鸟儿匆忙飞行的状况。D、文章由鸟儿匆忙飞翔,到倾听泉水的声音,最后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层次清晰,内涵丰富。E、“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去的地方”是因为“泉水”流淌的时间长,地域广,同时鸟儿又总是沿着有泉水的地方飞。A、E(2)文章开头三段描绘了一幅“鸟儿的飞行”图,作者笔下的这些鸟儿有什么特点?(6分) 答:鸟儿“和睦相处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它们急速的飞翔,不停的飞;不知道为什么飞,飞到哪里,目标迷茫,生存意义丧失。(3)文章较大篇幅都在写”飞翔不息”的鸟,却又将文题命为“听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文章写鸟是为了喻人,意在提醒现代人,就像鸟儿在泉边小憩,倾听泉水的絮语,让它为自己指明飞翔的方向一样。现代人也应停下匆忙的脚步,倾听内心深处的泉鸣,重新找到前进的标志与方向,所以作者将文题命名为“听泉”(4)请结合全文谈谈文章结尾“美,正在于此”的含义和表达效果。(6分)它告诉人应该学会舍弃自我,舍弃迷失方向的忙碌和奔波,静下心来倾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重新找到前进的方向,这才是美丽的人生;起到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清华人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期望与嘱托,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推动清华大学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奏响了百年清华发展史上最华美的乐章B曲阜尼山砚石,色呈柑黄,有疏密不匀的黑色松花纹,观之钟灵毓秀,触之滑腻温润。制作砚台、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C中国是一个拥有不少核电站的国家,我们应该结合国情,未雨绸缪,从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中吸取教训,全面升级核安全保障监测措施。D在河滨公园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人用清水在地上写毛笔字,他们大多旁若无人,挥毫泼“水”,点折撇捺,或娟秀,或狂放,风格各异,都颇具功底。12.【答案】B【解析】B用错对象。钟灵毓秀: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A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C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D旁若无人:形容态度傲慢,自高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也形容态度自然、镇静自如的样子。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将于下半年搭乘俄罗斯的“天顶”号运载火箭升空,其主要任务是拍照和探测火星附近空间环境,为我国下一步火星探测打下基础。B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抓好组织工作,提高思想认识,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严防事故不再发生。C南水北调工程将建立良好的运营、管理和筹资机制,引导社会各方资金投入,从而形成水利建设和用水的良性循环。D亚运会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告诉我们,每一届亚运会不仅是简单的体育赛事,而且举办国乃至全亚洲都给它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13.【答案】A【解析】B项不合逻辑,“严防事故不再发生”改为“严防事故再次发生”;C项语序不当“运营、管理和筹资”改为“筹资、管理和运营”;D 项主客倒置,应为“而且它给举办国乃至全亚洲都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_。_,_,_,_。_,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得很远。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ABCD14【答案】C【解析】句放最后,构成假设关系, 排除D项; “应有”与“不应”相对,故句放前,排除A项;分别与照应,前的“故”,可断定“”放“”后,排除B项。15、把握下面一段话的主要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写在横线上。(5分)今天中国独特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直接源于“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在今天的开放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不但摆脱了民族生存危机,而且成为全球化竞争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这时的爱国主义应当注入新的因子和意识。它不再应当仅是一种内聚型的强烈感情,不应当是封闭的、种族的、排外的,而应当具有理性、深沉的意识,即开放的世界观、积极的进取心、普世的价值观念。15.【答案】从“爱国主义热情”“民族生存危机”“全球化竞争”和“理性、深沉的意识”四个词语中任选出3个作答得5分,选出2个得3分,选出1个得1分。【解析】这道题考查筛选概括能力。整个语段都在谈论爱国主义热情,所以这是个关键词;过去,爱国主义与民族危机结合,所以“民族生存危机”是关键词;现在强调“全球化竞争”“理性、深沉的意识”,这都是与当代爱国主义密切相关的。 16、提取下面材料中的重要信息,给“图书目录”下一个40字左右的定义。(6分)图书目录是一种记录相关文献的工具书。图书目录是能够帮助人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图书目录的用途是供给人们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图书目录分为“簿式书目”和“卡片式书目”等。图书目录记录书名、著者、出版和收藏情况。图书目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编写的,最常见的是分类目录、字顺目录。清代著名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以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16.【答案】书目是记录书名、著者、出版情况和收藏情况,按定顺序编排,供人们查找的工具书。 (格式须是判断性单句,否则扣2分;四个要点少一个扣1分。)六、作文(60分)17、古时一个个渔夫有个习惯,就是每次打渔时,都要定下一个目标。有一年早春时,他听说市面上墨鱼的价格最高,于是便定下目标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但这一次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能空手而归。回到岸上后,发现螃蟹的价格最高,渔夫后悔不已。第二次出海,他专找螃蟹,可这一次遇到的全是墨鱼,他又只能空手而归。到了家后发现,市场上墨鱼的价格卖的很好,他又痛苦不堪。第三次出海,他发誓,只要是墨鱼和螃蟹,他都要捕,可这一次墨鱼和螃蟹他都没见到,见到的只是大量的鲛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可是这次上岸,他看到别人都在大量地出售鲛鱼,价格十分可观。渔夫没赶得上第四次出海,他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死去。作文解析:莫待无花空折枝(学会调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在思考中,不因一时的誓言与妄念而错失良机,也不因空想与奇谈而空手而归。有一种执着,也能在现实的情势下改变坚持,从而到达理想的彼岸;有一种勇气,敢于面对现实,审时度势,去纠正自己的错误。人生豪迈的誓言,在一次次无情的痛击中,洗尽铅华,最终愈加符合理想与现实的契合点。 渔夫之迂腐,不懂得灵活与变通,没有墨鱼便不捕捞螃蟹;没有螃蟹,便决不去捕捞墨鱼;而二者皆无,只是放任马鲛鱼游弋。一味固守不切实际的誓言,最终数次空手而归。誓言,于自身,是一种动力,一个目标,一盏明灯,能给我们十足的勇气面对荆棘丛生的刺痛。但誓言决不是心灵的枷锁,将我们灵活的思想锁住,只得不折不扣地执行从前的誓言,即使它已不为形势所符合。不必担心上帝的惩罚,即使你未实现你的誓言,只要你顺应形势,坚持正确之路,从而得到心灵的慰藉,那么誓言就发挥了它的力量。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不要错失机遇,不因誓言的羁绊而与成功失之交臂。一滴水,落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一个人,在现实中审时度势,才能永不迷失自我。一曲广陵,千古绝响,是心中的豪放誓言不灭,还是内心坚韧不动摇;饶是“巍巍之叔夜者”,也为心中执着的誓言所惑,愤而作与山巨源绝交书,而甘愿自我赴死,霸气犹存,好奇纵横在隐士风骨中的慷慨赴死,愈加因不为权贵而折腰之誓言从容大气。不是所有的诅咒发誓,都毫无意义,有时,它也能体现一种失落的人性美,一种源自内心的倔强与悲愤,在经历过至爱与至痛后的誓言,往往昭示着不屈的人格与大彻大悟的悔恨。 当风雪阻扰,极限攀登,吉吉因为对祖国与人民的誓言而登上珠峰,将火炬举至人类极限的山峰;当怀揣着为儿女生存的誓言,母亲用生命保护了女儿。生命真诚的誓言,远比那些不切实际的执着更具震撼力,多将誓言无形的力量发在人生更昭显人性与生命之美、爱与包容的、理想与奋发的拼搏中去,多一份对亲情、友情的真情守护,带一份明亮而不耀眼的光辉,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洗尽了偏激与妄念,寄托了更多理性的光芒,是以开启命运之轮。 莫待无花空折枝,寄情于誓言,也行驭正确切实的誓言之下,洗尽铅华,重塑人生。这当然只是一个故事而已.世上没有如此愚蠢的渔夫,但是却有这样愚蠢至极的誓言.写作提示:在审题立意阶段,这篇寓言故事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有一些同学可能会抓住誓言两个字不放而大作文章,甚至去论证愚蠢的誓言或愚蠢的人.虽然这都是这篇寓言所包含的内容,却不是主要内容.我们试着分析一下.誓言代表的是理想,志向,目标与执着,坚定,顽强,表达的都是积极向上的含义,为什么渔夫却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死去呢 原来,他的誓言不符合实际,虽然他对誓言也作了变化,却总是比现实的改变落后一步.由此引申,我们即可提炼出两点作为作文立意的基点:理想(目标,愿望)和现实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距离;当现实条件发生变化,理想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写这篇作文难度不大,因为很容易联系生活实际,比如有人拼了老命也要考清华北大,而不管自己是否有那份潜质.但要写得有深度,却不容易,因为这个话题不仅仅囿于考大学,它完全可以联系整个人生来写.文体也不难,无论是平常的议论文,还是优美的散文,或者清新的记叙文,都能够出彩.但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文体特征一定要突出.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强调的是理想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不能一提到理想就写如何坚定执着,这和材料的主旨调整(即变化)是背道而驰的.【例文分析】转 弯 古人常叹占春长久,不如垂柳,春恨十常八九.春逝时,我们更多的是顿足凭吊,而忘记了如何去寻找下一季的柳暗花明了解苏轼,也开始敬慕苏轼,他的洒脱豁达总赐我打开心锁的智慧.苏子的波折一生,因他善于摆渡而充盈着水性的灵韵.不惑之年,遭遇乌台诗案,贬至黄州,但他并未沉沦于极穷境遇,泛舟古迹,忘却名利,寄情雄山大川,将古今往来的悲欢作一番含英咀华,豪抒一曲念奴娇;古稀之年,再度被谪放.于荒远的海南岛,朱门酒肉不再有,食芋饮水充饥肠,他却诵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如此随物赋形,苦中行乐,的确不失为一种美事.如此,放逐也就意味着一种积极的转折.他是入世出世间飘逸的浪子.多次遭贬迁徙,但从不为眼前的霹雳打击呼天抢地,从未有过灰土面色,零落窘态.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徘徊过;因为变法,他一贬,再贬,三贬!纵然如此,他还执念着心中那个起舞弄清影的天上人间,以惯有的憧憬,调和的心态去尝试那番自古难全的滋味.于是,遗给后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咏叹,平静而深长.他是畅行于儒,道,佛三家的智者.在悲欢沉浮间,终是平静乐观地细尝如醪人生.醉醉醒醒,凭君会滋味他机敏地发挥着主观能动.以求身心的怡然.酒勿嫌浊,人当取醇他永葆明净淡泊,以达明志致远之境.流浪于尘世间,怎能没有因苦难而放任逐流的失意之时,对此,苏子付诸谈笑,以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心态掌舵,于是,机动地在理不清的狂澜繁思中及时靠岸.目遇之则为色,他大敞心窗,给自己无限辽远之景.社稷梦难平,他选择了另一道窗口的风景,他认为,和月光同尘并非隐忍苟活,暂时的忧心只是因为开错了窗.他有太白的放旷,一挥宽舒袂袖,即成一派猛浪洪流他有陶潜的恬淡,隐逸之趣,坦然应对仕途波折.退而独善其身,纵情于广袤寰宇,尽抒禅悦不回避心灵的痛创,既在沸思中激流勇进,又在不断转弯时思辨和扬弃.如此,世间的霪雨也变得内涵丰富有云卷云舒的变幻,才是完整的天空;有月盈月缺的无常,才升出对佳期的守望.在人生途中行进,不必死守山穷水尽的无助而忘却了实现快乐的主旨.没有可以重温的旧梦,没有固存一世的牵绊.变,是流世间惟一亘古未变的主题峰回时,转弯回望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眼下新机,莫笑当初惘然模样.评点:人生不是一片坦途,有时甚至沟壑遍布;我们需要学会高速转弯,只有这样,才会优裕自如.苏子为我们解读了这种智慧.文章从历史人物切入,挖掘人物身上的精神内涵,取材快捷,意味深刻;诗词运用丰富熟练,可见作者较深厚的文化修养.文章在行文思路的流畅性上稍显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