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学案鲁教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63837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学案鲁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学案鲁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学案鲁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字词的梳理;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重点)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难点)一、课前自学: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2)陶弘景:(3)谢中书:2、朗读课文,达到成诵二、自读课文1、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字形,达到正确、流利。2、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 ,又像一首流动的 ,语言凝练且生动。3、答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点名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三、翻译全文,并背诵全文1、小组内接龙翻译短文,班内接龙翻译课文。2、背诵方法指导:翻译记忆法(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记忆);情境再现法(将内容想象为丰富的画面方便记忆);举纲张目法(抓住文章脉络记诵,就能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关键词句记忆法(抓住句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带动全句的记忆)。3、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答。“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请你尝试分析一下记中作者的写作思路。四、当堂练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夕日欲颓( ) 与其奇者( ) 怀民亦未寝( )藻、荇交横( ) 晓雾将歇( )陶弘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人语响 D.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才辞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4、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月色/入户,欣然/起行。7、填空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 ,字通明,号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时人称他为“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 ,字 ,号 ,是 (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 ”之中。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写四时“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早、晚“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写作者的感慨的句子是 。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五、习题检测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晓雾将歇(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色交辉:_ 晓雾将歇:_ 夕日欲颓:_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简答。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5.“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记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6、“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7、答谢中书书中,作者书写游山之感,为什么要与“康乐”相比?参考答案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一.1、tu ln su xng4、陶弘景;华阳隐居;信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2、交辉:交相辉映。歇:消散。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与:参与,这里指欣赏。3.交相辉映消散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考虑、想到参与,这里指欣赏共同,一起形容水的澄澈 愉快地,高兴地交叉错杂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连词,只是,不过5.ABCD6.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杂乱无章。(交织在一起)实在是人间天堂。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二(一)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月光竹柏影比喻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 4qn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二)3.5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4.应是相同时间不同地点.(三)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通明 华阳隐居2.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自康乐以来 未复者能与其奇者3.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三、(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二)1(1)它的源头(2)沿着(3)是(4)看,看到(5)睡 (6)写 2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3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 4“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 5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短文两篇同步训练参考答案1、tu、y、qn、xng、xi、hng、2、D3、(1)对偶(2)拟人(3)比喻(4)比喻(5)反问4、A 5、参与,这里指欣赏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形容水的澄澈6、(1)跃跃欲试(2)门当户对(3)废寝忘食(4)一念之差(5)步履维艰7、陶弘景、华阳隐居、山中宰相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天山之美,古来共谈。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5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