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现代文阅与读写作.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50833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现代文阅与读写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现代文阅与读写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现代文阅与读写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讲义编号:_学员编号:mxl030 年 级: 高二 课时数:3学员姓名:田佳欣 辅导科目: 语文 学科教师:于惠红 辅导类型:强化提高型课 题现代文阅读与写作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1. 再现高考原题,深入分析历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高频考点分析与概括能力;2. 使学生把握高考命题特点和答题思路;3. 提高学生的备考自觉性,提高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解题突破口 用体验式方法启发学生灵性。授课方法启发式教学学员授课过程一、 知识结构导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 有新意,有文采。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悟真实,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三类卷(39-51分)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四类卷(21-38分)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满3个扣l分,至多扣5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高考作文5个关键词切题(题目与注意事项)明晰(形式、主旨、结构、语言)充实(素材、手法、语言)文采(思想、构思、语言)创新(思想、构思、语言)二、 典型例题(一)2004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题(第二篇现代文阅读)我看舞蹈的美 舞之美,是人的美。它是一种艺术,当然有艺术美,但它所假之物并不是声,色,字,词,而是天生的,自然存在的人,因此它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美。它努力挖掘人的灵秀之气,给人一种高级的美感。我国第一个提倡使用模特儿的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先生说过:美的要素有二,一是形式,二是表现。人体充分具有这二要素,外有美妙的形式,内蕴不可思议的灵感,融合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的极致而为个体,所以为美中之至美。当我们看着舞台上那舞动着的美人时,她(他)举手,投足,弯腰,舒臂,那美的形态,身段,轮廓,线条,恰好表现了美的内蕴,美的感情,而不必借助什么道具。 当然,舞台上的演员不同于画室里的模特儿。舞蹈除自然美外,更重艺术美,于是便要讲到衣饰。但这衣饰决不像旧戏那样给人套上死板的程式,也不像话剧那样过分地写实。它是绿荷上的露殊,是峭壁上的青藤;是红花下的绿叶,是翠柳上的黄鹂,是一种微妙的附着。它不过是为了揭示舞者美的存在,像几片白云说明天空的深蓝;它不过是为了衬托舞者美的形象,像流水绕过幽静的山风。在舞台上作为外形之物,无论是先天的人体,还是后来补充的服饰,在形,体,色,质上都有极美的苛求,真可谓四美具,二难并,从而汇成为一种更理想,更美的形。为了表示飞动,西方艺术中有一种小天使,胖墩墩的孩子,两胁下却生出一对肉翅,显得十分生硬。这何如我们敦煌石窟里的飞天,窈窕女子,肩垂飘带,升起在天空。人着衣披带本是很自然的事,但这自然的衣着,顿使沉重的人体化为轻捷的一叶,潇洒,舒展,轻盈,自如,满台生风。人外形的美,内蕴的美,都因那轻淡饰物的勾勒与揭示而成一种美的理想,美的憧憬而挥发开来。国画界有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之争,从这个角度观之,舞者真是靠自己的外美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了。 再者,飘动的舞者,又决不是静止的雕像,所以造型美外,更讲情感。这便要借助音乐。本来,演员在那铃响幕启之前,是先在体内储满一汪情感的,上台后全待那乐声的煦风拂来,才摇曳荡漾,粼粼生辉。乐声之于舞,如松涛上的清风,如干柴上的火焰,如桂树林间的香馨,如钱塘江面的大潮。当我们耳闻乐声而目观舞台时,更多体味的已不是形,色,物,体,而是神,是情,是韵,是一种充蕴全场,流动飘浮,深幽朦胧的美,是一种逆接千古,延绵未来,辽阔久远的美。当斗牛士的乐曲响起时,那狂热的西班牙舞步,便是催人上阵的鼓点,我们激动,昂奋,仿佛一场决斗就在眼前;当康定情歌飘过时,那冉冉的舞影,便是夏日给人小憩的阴凉,我们的心头一片静谧,惆怅,就像仰卧在康定草原上,看月亮弯弯。这时,长袖在台上飘动,音符在空中隐现,舞者所内蕴外观的美,一起随着乐声溶为一股感情的潮流,在观众的前后左右穿流激荡。对观众来说,现在已不是观看,而是在闭目听,凝神想,用心,用身,去与演员交流了。这时再看台上的演员,观众已经绕过直观而通过她心灵深处的那一泓秋水,在波光中照见了一个是她,但比她更美的形象。这便又是以神写形了。 我们知道,在客观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美: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几何图形整齐组合的美;孩童天真烂漫的美; 中年精壮强健的美;老者深熟沉静的美;美术家的色彩线条美;音乐家的声音和谐美;连被一般人认为最刻板的自然科学,也有它的工程美;连最枯燥的哲学,也有它的哲理美。这些美都是不同的人,在各自不同的环境与条件下,乐而自得的。而舞蹈,是一种真正以生命自身来塑造的艺术,因此它也最有灵性。舞者,是一面镜,能照出各人的影;舞姿,是一阵风,能拂动各人的情;舞台,是一面大的雷达,能接收与反射各人的思想。当我们在大剧场里落座,四厨灯光渐暗,乐声轻起,台上演员翩跹起舞时,我们便一下获得了一种共同的美。你看她一笑一颦,一起一停,一甩手投足,挺拔,秀丽,高朗,愁忧,仿佛社会上一切美的物,美的情,这时全都聚在她的身上,成一团美的魅力。她早已不是她自己,而是一位法力无边的美神。她翻起人们的回忆,惹动人们的情思,牵动整个美的世界。这时平日里在你心中储存着的一切美好的形象,清风明月夜,风和日丽春,小桥流水,百鸟啭鸣,都会突然闪现在你的眼前,泛起在你的脑海。刹那间美的信息开始了奇妙的交流。 本来,舞蹈就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不由得手舞足蹈。明月当空,花间的李白无亲自怜,便起舞清影,举杯邀月;大江上的曹操有雄兵百万,就横槊赋诗,酹酒江心。今舞者,正是从人们平常不自觉的动作中,抽出最美的,规律性的东西,以衣具饰之,以音乐和之,酿成一股酒香,反过来荡摇人的感情。所以,老者现舞,会生还少的乐趣;少年观舞,会陷入一片深沉;科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规律找到美的表述方式;哲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哲理找到美的形象。怀素和尚观公孙大娘一舞而得书法之精妙,杜甫观公孙弟子之舞而有华章传世。人们与其说是在欣赏舞蹈,不如说是在发现与升华自己潜在的美的意识,美的素养。因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者,他们都是最有灵感的高级生命。虽说表演艺术中还有话剧,但它主要靠台词;还有戏曲,但它主要靠唱腔;还有电影,那便更要借助许多手段。只有舞蹈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蕴。它的美,实在是特别的。7、作者认为,舞蹈的美首先是种自然的美,这是因为_ _。(2分)8、第段中画线的句子“它是绿荷上的露殊,是峭壁上的青藤;是红花下的绿叶,是翠柳上的黄鹂,是一种微妙的附着。”形象地表明了( )(2分)A、舞蹈与艺术的关系 B、舞蹈演员的人体与衣饰的关系C、舞姿与形象的关系 D、舞蹈的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9、第段中有多组对比,下列不属于对比的一项是( )(2分)A、舞台上的舞蹈演员与画室里的模特儿 B、旧戏,话剧中的衣饰与舞蹈中的衣饰C、西方艺术的小天使与敦煌石窟的飞天 D、国画中的形神关系与舞蹈中的形神关系。10、用以下例句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不能用文中句子) 。(3分)例句: 当斗牛士的乐曲响起时,那狂热的西班牙舞步,便是催人上阵的鼓点,我们激动,昂奋,仿佛一场决斗就在眼前。当_ _,那_ _,便是_ _,仿佛_ _ 。11、第段结尾说以神写形,从舞者的角度是指_ _ ,从观众的角度是指_ _ _ 。(4分)12、第段中最能体现该段大意的句子是 。(2分)13、第段中举李白,曹操两例说明_ _;举怀素,杜甫两例说明_ 。(4分)14、本文的标题是我看舞蹈的美。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舞蹈的美表现在哪两方面?请作具体说明。(5分)(二)课间小点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24-27题。(12分)茅容耕于野,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郭林宗见而异之,遂与共言。容留林宗宿。旦日,杀鸡为馔,林宗以为为己设。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与客同饭。林宗起拜之,曰:“林宗犹减三牲之具以供宾客,而卿如此,乃我友也!”因劝令学,卒以成德。孟敏荷甑堕地,不顾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林宗以此异之。劝令游学,十年知名。三公俱辟,并不屈。笠翁曰:人谓二事皆贤,莫能举其优劣;如必欲轩轾之,其惟后孟敏而先茅容乎?以孟敏所能者小节,而茅容所重者大伦也。予曰不然。茅容杀鸡供母,而以草蔬待客,孝则孝矣,未免妨母之贤。此必有意为之,以起林宗之惊羡耳。若孟敏之不顾堕甑,则全出天机。以此观人,始不失为人伦之鉴。笠翁又曰:凡天下过情之事,皆有意为之者也;凡不及于情之事,皆率意为之者也。持此法以论人,虽未必尽当,然亦思过半矣。24. 上文“笠翁曰”相当于史记中的“_”,“曰”可以理解为_。(2分)25.对“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句意理解确切的一项是(3分)( )A.众人都随意地蹲着,只有茅容端坐着,显得恭敬有礼。B.众人都随意地蹲着,而茅容坐的地方很危险,却仍恭敬有礼。C.众人都坐在平地上,只有茅容端坐着,对大家恭恭敬敬。D.众人都坐在平地上,而茅容单独坐在危险处,却仍然很谦恭。26.对茅容、孟敏优劣的评价,笠翁的观点是 ,理由是 。(3分)27. 简评文中“人”和“笠翁”的不同观点。(4分) (三)2006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题(第二篇现代文阅读)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断,以一以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冰心是世纪的同龄人,也是世纪的见证人。清王朝覆灭时,她是少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她是青年;整个中年时期在离乱和忧患中度过。动荡和苦难,造就了她成熟的人生。饱经忧患的她,极大地延长了中年期。她似乎在向世人昭示,人的生命有多么大的承受力,她坚强地活着,体验那超乎想像的苦难并战胜它,从充满噩梦的昨日,直至舒展开放的今日。在冰心的文学世界里,大海和母亲是支持这个世界全部丰富性的两个基本意象。母亲的意象,是包容在大海这个大的意象之中的。冰心曾在诗中向造物者祈求,倘若生命中只有一次“极乐的片刻”,那么,她的愿望便是:“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春水)在冰心的诗中,我、母亲、大海是三位一体的。人类各式各样的爱中,母爱最纯真、也最伟大。母亲对儿女之爱无须特意表现,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子女对于母亲之爱的怀想与礼赞也如此。这是排斥了一切势利考虑之后的无私、无邪、无欲的高贵情感。冰心从母爱出发,推己及人,以一片婉转女儿心,传达出人间的万种柔情。 大海博大涵容,它的宽广胸襟可以装下世间一切的苦厄、欢愉和忧思。它静如明镜,动有狂澜。在它碧波万顷的宁静中,包蕴着震天撼地的伟力。它的激情也是内蕴的,却夜以继日地起伏涌动,若人的生命之树常青!诚然,这位昔日的南国闺秀,有着一颗晶莹柔婉的女儿心,对母亲、对兄弟、对友人、对弱者;而大海的博大、雄健、恒久,却从另一面衬托了这位世纪老人的高远和伟大。在文学经历上,冰心是五四新文学的同龄人。她说过,是五四运动那“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压迫和呼唤”。冰心称这股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是“电光后的一声惊雷”,把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她的创作活动始于1919年,一直延伸到世纪末。五四运动中涌现了一批狂飙突进的猛将,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他们是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英雄式的人物。冰心不是这类英雄式的人物,她更“平常”,但她响应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她和“五四”一代人有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共同完成了中国20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伟大的五四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对于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抗争,但“五四”并非一味地“破坏”,它有鲜明的建设精神;“五四”也井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质是“温情和人性的”,这些本质在那些猛将身上,是隐藏着和潜伏着的,而在另一类“非猛将”如冰心这样的人身上,则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确定的品质。这是最丰富和最有创造力的一代人。在这个让人景仰的队伍中,走着我们的冰心先生。她是最先觉悟的那些女性中的一位。中西、古今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在她那里造出了奇迹。她的创作服膺于“为人生”的理想;她发起和倡导了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她用通讯的方式写散文,她的寄小读者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她还是儿童文学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冰心毕生都在这样辛勤地创造着,直到生命的晚景,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而且愈到后来,性格中潜藏的刚烈之气愈为显扬。她正气凛然,疾恶如仇,所作短文如万般皆上品、无士则如何等,竟有匕首般的犀利!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6、课文中涉及到得五四新文化运动得重要人物有_ _(除本文提及外)。(1分)7、作者认为冰心是“世纪的见证人”,这是因为_ _。(2分)8、五四运动中的“猛将”与“非猛将”的共同点是_ _。(3分)9、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6分) A依照作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层次,其中第段应归为第二层次。B第段中引用了春水的话是为了阐明冰心对母爱的强烈渴望。C冰心文学世界中的两个基本意象都表现了关爱众生的人间柔情。D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 E本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F冰心晚年笔耕不辍,创作风格愈加刚烈犀利,显示了疾恶如仇的性格。10依照文意,概括冰心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3分)11五四运动对冰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分)12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4分)三、 课堂习题演练课堂总结改错。四、 课后作业08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壬辰寒食 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_ (篇名)。(1分)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教学后记】(包括:学生的接受情况,补救方法,教法是否得当,试题设计是否合理等)(一)7.舞蹈所假之物是自然存在的人 8. B 9. D 10. (略) 11.把内在的情感表现为美的舞姿 通过与舞者的情感交流见到一个更美的形象(意思对即可)12参考答案:舞蹈,是一种真正以生命自身来塑造的艺术,因此它也最有灵性。解析:第段,先列举客观世界上的许多美,它们都是“乐而自得”。用“而”转折,过渡到舞蹈,“是一种真正以生命自身来塑造的艺术,因此它也最有灵性”。然后,从不同角度解释其“有最性”。因此,对舞蹈“最有灵性”的判断便成为该段的中心句。题目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它在实质上是考查学生对于中心句的把握能力。通览全段,答案就在段落中间处“而舞蹈,是一种真正以生命自身来塑造的艺术,因此它也最有灵性。舞者,是一面镜,能照出各人的影;舞姿,是一阵风,能拂动各人的情;舞台,是一面大的雷达,能接收与反射各人的思想。”13参考答案:舞蹈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手舞足蹈 欣赏舞蹈能发现与升华自己美的意识和素养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李白、曹操两例紧承“舞蹈就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不由得手舞足蹈”一句,是对该句的佐证。怀素和尚、杜甫两例后有“人们与其说是在欣赏舞蹈,不如说是在发现与升华自己潜在的美的意识,美的素养”,这是总结句。因此,这两例也是对这句话的佐证。在实质上此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分论点的把握能力。14.舞蹈的美表现在外形和内蕴两个方面.外形美指美的舞姿和衣饰;内蕴美指美的情感,它借助音乐与观众交流,让观众升华美的素养.(二)6、如:李大钊、茅盾、叶圣陶、朱自清、郭沫若、郁达夫等7参考答案:冰心经历了整个世纪的重大事件。解析:重点考查语句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现代文阅读理解分析语句重点是起始句、过渡句、情感句、变式句、修辞句、哲理句等。“冰心是世纪的同龄人,也是世纪的见证人”是第2段的段首句。从下文中可以看出,冰心是“世纪的见证人”一是因为她经历了一个世纪;二是她经历了清王朝、五四新文化运动、离乱和忧患直至舒展开放的今日等重大事件。每个要点1分。8、都具有反抗和批判精神,都参与创造和建设,都具有温情和人性9、D F10、倡导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儿童文学上的成就;晚年创作的影响。(答对任意三点)11答案使冰心走出狭小的家庭,成为有觉悟的新女性;让冰心从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解析: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可以看出概括筛选信息的确是现代文阅读测试的首要与核心能力。可以根据文章第6段答题她说过,是五四运动那“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压迫和呼唤”。冰心称这股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是“电光后的一声惊雷”,把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她的创作活动始于1919年,一直延伸到世纪末。直接筛选即可,只是不要照抄,需要归纳。如“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可概括为“成为有觉悟的新女性”。12、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答对任意两点)(三)参考答案:24、太史公曰 评论(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史记最后往往有“太史公曰”,这个“曰”表面意思是说,实际上是理论。)25、A(标题考查对文章句子的翻译,要从内容上来理解。这个句子采用对比的方法,写明茅容的不同态度。“随意”和“恭敬有礼”是对比,另外,“危坐”是“端坐”之意。)26、肯定孟敏,否定茅容 孟敏全出天机,茅容有意为之(本题考查对作者态度观点的概括,关键是正确翻译文言文。)27、如:“人”是从儒家正统的观念着手,是一种封建正人君子所言的旧式道德:“笠翁”是从“人的本性”着手,追求个性解放,不为传统伦理道德束缚,具有人本主义的思想。(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评价。要从两方面评价,要言之成理。这个“人”是“人谓二事皆贤”的“人”,不能理解错误。)参考译文:茅容在野外劳动,和一些人在树下避雨。众人都随意地蹲着,只有茅容端坐着,显得恭敬有礼。郭林宗看见而感到他是个不同一般的人,于是和他一起说话。茅容留林宗住下,第二天早上,杀鸡做饭,林宗以为他是特意为自己准备的。不久(鸡熟了)他却拿给母亲,自己拿蔬菜和客人一起吃。林宗起来向他跪拜,说:“我普对客人如亲人一样不隆重招待,你也这样,真是我的朋友啊!”于是劝他读书,最后茅容成为道德名望很高的人。孟敏挑着瓦罐却不小心掉在地上,他没有看一眼就离开了。郭林宗看到了,问孟敏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孟敏说:“从肩上掉下去肯定会摔得粉碎,我看它又有何用!”郭林宗认为他不同一般。劝他读书,果然十年后孟敏成为知名学士。当时三公都推荐他做官,他却没有去。李渔评论:人们说这两个人做的事情都很好,没有人能区别他们的优劣;如果一定要区别他们,就是茅容优而孟敏劣吗?因为孟敏做的只是不拘小节而已,而茅容看重的是人伦大义啊。我却不这样认为。茅容杀鸡供母,却拿蔬菜招待客人,虽然很孝顺,未免不能体现他母亲的贤能了。这一定是有意这样做,目的是让林宗起惊羡之意罢了。像孟敏不看掉在地上的瓦罐,就全是天性。拿这个(不拘小节)来看人的品行,才不失作为人伦的标准。李渔又评论:凡是天下超过人之常情的事情,都是有意这样做的;凡是达不到人之常情的事情,都是率性而为的。按照这个方法品评人物,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想来也基本正确吧。诗歌鉴赏14答案:游褒禅山记 15(B) 16答案:“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层(1分)。碧云寺的秋色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愁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2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3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4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1 A、D2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3第一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第二问: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4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