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50167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16+8套训练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全国卷1】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 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2)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自诗。【参考答案】(1)修辞方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独坐的影陪伴抱膝者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 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3】雨后池上/刘攽b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参考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西卷】绝句 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酿。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第一问较为简单,只要结合诗中所描写的“春衫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蛙声歌”等细节,就可以推知它写的是春夏之交乍暖忽寒的季候特点。至于钱先生所说的“情味”,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天津卷】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参考答案】(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参考答案】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感情的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画上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尾,衬托过客稀少,凸现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上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苏卷】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 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参考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清冷、幽静;孤单、寂寞“为拂绿琴埃”九、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 【上海卷】望庐山瀑布/李 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徐 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注谪仙:李白。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 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参考答案】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十、元曲鉴赏【湖北卷】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shu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zh,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参考答案】 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4分) 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2分)十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傍晚 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重庆卷】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7分)【北京卷】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相同点:不同点: 【参考答案】D C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十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湖南卷】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参考答案】(1)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2)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山东卷】江阴浮远堂/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十六、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辽宁卷】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宋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氛围心绪各2分。 (2)可以有三种答案: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分类评析2005年各地高考试卷可谓精彩纷呈,亮点颇多。兹就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进行分类评析,以给大家提供帮助。一、考查修辞类修辞是人们在语言交际、文学创作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手法,它有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之分。消极修辞即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目的是把话说得准确;积极修辞是采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把话说得形象生动。高考诗歌鉴赏题所涉及的是后一种类型。一般说来,诗歌创作中经常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对偶(对仗)、双关、借代等,涉及这方面的题型常见的有按图索骥、指名道姓、分析效果等。1、按图索骥所谓“按图索骥”是根据所给的修辞方法在原文中找相关的信息。这类题目特点是命题者先给出一种修辞手法,然后要求考生在诗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或词语,能力要求最为简单。如: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广东卷)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沈思忽自惊。 注: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试题解析】这道试题要求考生写出颈联中对仗的词语。大家知道律诗的中间两联一般要求对仗,对仗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偶,它不但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相同位置上词语的词性相同,内容相对或相似,而且要求平仄相反。此题只要把上下联中相应位置的词语写出即可。这道题相当于送分给学生,不过首先要能知道哪一联是颈联,才能按这个图去“索”骥,否则张冠李戴也是难以得分的。此题答案只要将“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三组词语任写一组即可。2、指名道姓这类题目的特点一般是命题人提供一两个诗句,让考生指明用了什么修辞,并加以简单的分析,能力要求较按图索骥稍有增加。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一、安徽卷)春行即兴/李 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试题解析】这道试题是就所供绝句的三、四句要求考生指出修辞手法,通过分析可知,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其中“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3、分析效果这类题目一般要求考生指出相关语句的修辞并分析其作用或给定某种修辞,分析它在诗歌中的作用,它不但要考生会指认,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表达效果,难度较上述两种题型有所增加,如: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湖北卷)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注:寒螀:寒蝉。(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试题解析】题目涉及到的对仗、顶真手法在诗词中常见,考生不会感到陌生,都能找出相应的词语。但它不是指认,而要分析各自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对仗显示语言的对称美,如“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当然,光这样答太笼统,不能得全分,要想答案完善,还要结合曲词的内容作具体分析,这个层面要求考生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作答,如本曲词中对仗将意境与韵律结合起来,顶真表现了汉文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的愁情,据此,可得出本题的答案: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综上所述,今年有四省市试题直接涉及到修辞知识的分析鉴赏,难度系数较小,但不单纯考修辞,而是把它放在几个题目中考,较好地体现了试题的梯度,增强学生答题的信心,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二、品味语言类品味语言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它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读诗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则很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因此,今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比较注重对语言的考查。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有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辨别诗歌用词的妙处等。1、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这是诗歌鉴赏中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它考查考生平时阅读积累的能力,如: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 (2005年北京卷)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试题解析】这是一道选择题,四个选项涉及到对四个词句的理解,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为D项,前三项都符合诗境,D项中“断”只有“断绝”,不含“续”的意思,“漏声断”即更漏声停止了,这个常识大家一般都掌握,D项解释为“断断续续”,命题者所设陷阱迷惑性不大。2、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古人写诗,往往以一字一词提挈全篇,这种能提挈全篇的字词被称为“诗眼”,也是常是高考考查的对象。如:(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天津卷)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试题解析】这个“望”就是诗眼,全篇的景物描写皆因此而起,它在诗中就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再如:(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05年湖南卷) 与浩初上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 李德裕 海畔尖山似剑芒, 独上高楼望帝京, 秋来处处割愁肠。 鸟飞犹是半年程。 若为化作身千亿, 青山似欲留人住,散向峰头望故乡, 百匝千遭绕郡城。【试题解析】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同样着一“望”,不过二诗位置不同,李诗在篇首,作用同上,柳诗在篇末,收束全诗,其作用可仿照提示进行回答: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江苏卷)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 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试题解析】“微风”是全诗的线索,或明或暗地贯穿全篇。除了首联明写之外,下面三联都是暗写微风的,颔联写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写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写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以上考查的是对关键字的理解,下面再看对关键句的理解,如: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山东卷)江阴浮远堂/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试题解析】此题不仅要理解关键句的作用,更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情。3、辨别用词的妙处这类题目一般是对诗中的某个用字(词)换个字眼或将两首诗中相似的字眼进行比较,让考生说出哪个更好,好在哪里,这是诗歌鉴赏中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道题目。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试题解析】“引愁心”“别秋江”都有拟人色彩,都形象生动,至于哪个更好,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说来,“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妙,结合注释可知,“雁引愁心去”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因而“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更新颖。再如: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辽宁卷)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宋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试题解析】这两首诗句末有个相似的词“犹有”、“应有”,要求分析其妙处。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二者各有千秋,只要答出理由即可,如答“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或答“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或答二者各有其妙也可。(理由见上) 三、分析意象类诗歌是借助意象抒发感情的,而诗歌的意象浸染了作者特有情感的具体形象,这个形象一般指某个特定景物如明月、山水、杨柳、杜鹃等,把握诗歌的形象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感情,因此,分析意象也是历年来高考诗歌鉴赏热考的内容。常见的题型有指认形象、体会画面、揣摩情感等。1、指认形象所谓指认形象,是要考生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大体把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如: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杜 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试题解析】这里考的是填空题,要求考生找出两首诗中除“荷”以外的共同意象,只要考生细读原诗,一比较就能找出来它是“西风”,这是能力要求最低的考查形式。除了考意象之外,还比较了两首诗所写的时间,从杜诗“落日”、杨诗的“入塞”可知,两诗写景的时间均为傍晚时分。2、体会画面画面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构成的整体。诗歌抒情言志所借助的形象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通过许多形象营造意境、构筑画面,从而达到表达感情的效果。王维的诗读了令人觉得“诗中有画”,就是因为他善于利用不同色彩、状态的形象构筑生动和谐的画面。鉴赏古诗词要善于领会诗人所营造的画面。如: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广东卷、诗歌内容见上)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沈思忽自惊。(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试题解析】这句诗借“野水”、“渡口”、“孤舟”的形象,描绘了孤寂的心绪。如何使这几个简单的形象与作者的心绪融为一体,这就需要考生通过想象营造充实画面了。这道题本来是见仁见智的,但这毕竟是考语文,不是考绘画,命题者于是降低了难度,给出一个夺魁考生的画面,要求学生思考画面的形象有何突出之处,为什么夺魁,这相对容易做些。我们可结合诗意进行联想,诗面上说“无人”,但画面上却“有人”,可谓构思奇特,反意为之。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不愧为夺魁之作,较之一般画渡船空自在河边漂荡的意境要新颖丰富得多了。3、揣摩情感形象是为抒情服务的,鉴赏诗歌归根到底要透过诗歌的形象把握的感情,因此高考命题往往注重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如: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05年湖南卷、诗歌内容见上)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这里就“山”的意象分析作者的情感,命题人先示范分析了李诗的形象与情感,要求考生比照分析柳诗,这样由此及彼,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也是对考生的一种人文关怀。【试题解析】答案如下: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以剑喻山,形象生动,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再如: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辽宁卷、诗歌内容见上)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宋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试题解析】这也是一道结合意象分析感情的题目。“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些形象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显得暗淡朦胧,从而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四、表现手法类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今年高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诗歌写作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就写作角度而言,它能使所描写的形象更加生动,富有主体感;就阅读角度而言,也比较容易理解,因而此点在高考中考查的频率比较高,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三)雨后池上刘攽b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槛。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试题解析】这两道题目都是考查动静结合的常识的。(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槛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槛”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想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当然,动静结合是相对于所描写的中心景物而言的,一般说来所写景物往往一主一次,以次衬主,理解上不能望文生义、似是而非,否则就会掉入命题人设置的陷阱里。如: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2005年北京卷、诗歌内容见上)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试题解析】此题答案为C项,这里“清笳乱起”写边关敌情,“铁骑无声”写军纪之严、阵容之大,二者都是正面描写,看起来有动有静,但实际上并没有主次关系,故而谈不上“以动衬静”,这就是一个明显的陷阱。2、暗用修辞借助修辞手法刻画形象、表达感情,是诗歌写作中常用的方法,修辞除了上面讲到的直接考查之外,在表现手法中也常间接考查到,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拟人、夸张、对比等。如:(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浙江卷、诗歌内容见上)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试题解析】此题即间接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答:用了拟人表现手法来刻画形象。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福建卷、诗歌内容见上)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自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试题解析】此题分析表现手法,仍要从修辞角度考虑,此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重庆卷、诗歌内容见上)“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试题解析】此题看似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际上仍是考查修辞知识,因为一般矛盾的语句不合逻辑,要么构成对比(对照)。此题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3、寓情于景古人写诗离不开写景,往往景中寓情,情景交融,从而有力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因面高考中也比较注重这种表现手法的考查,如:(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一、诗歌内容见上)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试题解析】这题要求从景和情两个角度分析诗歌,因此答案时须从这两个角度分别作答。从景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从情的角度看,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重庆卷、诗歌内容见上)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试题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理解能力,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4、细节描写描写是诗文写作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其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其内容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通过描写可以使所咏之物更加形象生动、具体感人,因而它也是高考考查的设题点。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江西卷)绝句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径来一夜蛙声歌,又作东风十日寒。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试题解析】此题有两问,第一问较为简单,只要结合诗中所描写的“春衫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蛙声歌”等细节,就可以推知它写的是春夏之交乍暖忽寒的季候特点。至于钱先生所说的“情味”,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5、用典抒怀古人写诗常通过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大家记得中学课本中学过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用大量典故恰当地抒发了作者的志在抗金而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当然用典不能滥,太滥易掉书袋,也不能深,太深则晦涩难懂。高考考查用典一般是常见的人所共知的,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江苏卷,诗歌内容见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 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试题解析】这首诗抒写的是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一般写朋友特别是知心朋友,常用到伯乐鼓琴钟子期善听的“高山流水”的典故,引诗也不例外,不过它考查形式比较简单,问“哪一句使人想到知音的故事”,仅在指认层面,不要铺开来。知音典故离不开“琴”,因此只要找到含琴字的句子即可,此题答案为“为拂绿琴埃”。意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了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以慰知音,那该多好啊!五、把握感情类诗言志,诗歌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感情,既然如此,读诗就要以把握诗歌情感为目标,前面讲的种种手法、内容都是为了把握作者情感服务的,因而高考诗歌鉴赏题一般都涉及到对作者感情的分析评价,考查形式或直接分析诗歌思想内容,或通过比较找出诗歌内容的异同处。1、分析情感所谓分析情感,即要求考生根据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及心理变化,直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如:(1)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湖北卷、诗歌内容见上)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shu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zh,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寒蜇:寒蝉。 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试题解析】这道题目有两问,前一问指向明确,要求分析所见、所想的景物,只要概括出曲词中虚实的景物描写即可,后一问要求考生通过景物描写,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据曲词可知,文中所见之景是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所想之景是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通过景物描写,抒写了汉元帝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广东卷、诗歌内容见上)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春日登楼怀归/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试题解析】这题分析诗人思想感情变化,要求从首句到末句进行分析。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2、比较异同所谓比较异同,一般是提供两首内容相关或一首新诗、一首为考生在课本中学过的诗歌,要求考生阅读后分析其中的相同之处,比较不同之处,以加深对诗歌的了解,其难度比直接分析一首诗的情感稍有增加。如:(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题目。(2005年北京卷、诗歌内容见上)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试题解析】这题就陆游的词与课本中学过的诗句进行比较分析。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其诗歌创作的情感比较集中在抗多报国及壮志难酬上。根据这个常识,本题相同点也就好把握了,即“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关键是不同之处,要考生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分析可知:词句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而诗句则用“塞上长城”的典故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天津卷、诗歌内容见上)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试题解析】此题要比较不同的情感,由词句可知,“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总之,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选诗范围广,有唐诗,有宋词,还有元曲;考查知识点丰富,涉及到语言、形象、表现手法、情感把握;能使选诗有机地与课本结合,引导学生注重所学知识的牵移;题型有填空,有选择,有问答:可谓百花齐放,从各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也反映了各地自主命题的特色。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也有一点美中不足之处,如浙江卷第二小题,“这两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荷的形象的”,答案为“拟人手法”固然不错,但若有考生答成“借景抒情”也未尝不可,可据答案则要丢分。诗歌鉴赏主观题答案一般比较开放,允许考生见仁见智,但若答案标准过窄,限制过死,则可能导致对考生的不公平等,希望以后命题能更加开放点,确实体现出语文考试百花齐放的色彩。诗歌鉴赏练习8题一、阅读张继的枫桥夜泊,回答问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1、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一诗句的意境与“月落乌啼”相似,这句诗是 。2、 第一句的“霜满天”应如何理解?3、“江枫渔火对愁眠 ”中的“对”怎么解释?“愁眠”指的是什么人? 4、诗人在枫桥夜泊中得到的最鲜明、最深刻、最具有诗意美的印象就是 。5、这幅画,情景交融,在写景中融进了 。枫、火本为无情之物,着一“”字皆成有情之景,意境优美。【试题解析】l、明月别枝惊鹊 2、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气中弥漫着满天霜华。 3、“对”当作“伴”理解。“愁眠”者,是怀着羁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气中弥漫着满天霜华。3、“对”当作“伴”理解。“愁眠”者,是怀着羁愁躺在船上的旅人。 4、寒山寺夜半钟声; 5、诗人的思乡之情;愁。二、阅读刘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