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生物复习提纲(修订).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41028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9.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生物复习提纲(修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生物复习提纲(修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生物复习提纲(修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生物复习提纲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也叫生命科学生物的作用:1、生物为我们提供食物来源。 2、植物为我们提供氧气。 3、我们穿的衣服也离不开生物。现代生物技术及应用:1、细胞核移植 2、转基因食品 3、果园养鸡 4、杂交水稻 5、试管婴儿仿生学:模仿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原理,制作全新的或改善已有的机械、仪器、建筑、工艺等方面的科学。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1、地球上有各种不同的环境,有水域,有陆地,有炎热的地方,也有寒冷的地方,几乎到处都有生物存在。2、对于每种生物来说,影响它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 和 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阳光、空气、土壤、水、温度等。如极地狐与大耳狐的形态不同,主要受温度影响;短日照可以促进菊花提早开花。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斗争,如蚂蚁间的互助,公羚羊之间为配偶争斗。异种生物之间的影响也是如此;(种间关系:竞争、互助、共生、捕食、寄生等。)如蝴蝶与开花植物(互助),菟丝子与大豆(寄生)。4、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牛产粪便污染环境,影响牧草生长;蜣螂清除粪便,改良土壤;不同植被对空气的湿度影响不同;树木可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蚯蚓疏松土壤。总之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适者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如形态上适应的有拟态、保护色、警戒色等;结构上适应的有鸟有鸟翅、鱼有鳍等;生理、行为上适应的有:鸟类迁徙、冬眠等。科学探究是人类揭开自然界的奥秘、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人类就是在长期的科学探究中不断地积累知识和发展生命科学的。实验室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记住课本P16页中常见的仪器及名称。 一、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1、认识显微镜 观察上图的显微镜,辨认显微镜的每一部分,每一部分的名称和功能。(1) 机械部分: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转换器、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2) 照明部分:反光镜(含平面镜和凹面镜)、遮光器、光圈。(3) 光学部分:目镜、物镜(低倍镜、高倍镜)。2、 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 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一定要透明)物镜(第一次放大成倒立实像)镜筒目镜(再放大成虚像)眼。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 取镜和安放: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镜座,正确取出显微镜,放在实验桌上,略偏左,使镜臂对着身体,镜筒向前。(2) 对光: (三转)A.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B. 转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C.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3)观察 低倍镜观察:A. 放玻片标本,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使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B.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侧面看着物镜头和玻片之间,以免压碎)C. 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高倍镜观察:(做到先低后高) A. 移动玻片,在低倍镜下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动到视野的中央。 B. 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勿提升镜筒)(4)收镜 (两后,两旁,一垂,一降) 取下载玻片,擦干外表,压片夹转后,反光镜垂直,物镜偏到两旁,镜筒下降最低处,送进镜箱,放回原处。4、显微镜所成的像是一个倒立的虚像。即:上下左右正好相反的像。二、科学探究有三个要素:明确的目标、探究过程、结果。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1、 提出问题 2、 作出假设 3、 制定计划4、 实施实验 5、 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水温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加快;水温降低,金鱼呼吸次数减少。复习:P24页资料库。P27页本章学到了什么。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系统: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大小有研究的对象决定。2、生态系统的组成:它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生物成分包括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并根据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它们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它能利用阳光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消费者:人和各种动物是消费者,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分解者:能把动植物的遗体或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如细菌、真菌,是不可缺少的成分。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3、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它们不是孤立的,有着密切的联系。4、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他们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是地球上生物及其能够生存环境的总称。5、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6、科学调查的一般步骤:1、明确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 3、制定调查方案7、调查过程重要如实地作好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复习:P41页信息库 P42页本章学到了什么 资源与学案P24页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启示(第4题)第三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1、食物中对人有用的物质称做营养物质。2、营养物质可以分为六大类:糖类、脂肪、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水。 糖类:在馒头、米饭、面条等谷类食品中含量较多。 脂肪:在食用油、肥肉和一些豆类食品含量较多。 蛋白质:在蛋、鱼、奶、瘦肉、豆制品等含量较多。 鉴定营养物质的方法: (1)淀粉:将碘酒滴在含有淀粉的食物上如果出现紫色的碘酒变蓝则说明食物中含有淀粉。 (2)脂肪:用手挤压植物的种子或其他食物时在纸张、布匹上面留下“油斑”的,则说明含有脂肪。 (3)蛋白质:遇热或高温就会凝固成白色的固体物质。蛋白质直接燃烧时会散发出臭味。 营养物质还可以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有机物可以燃烧,加热时能变成炭如:蛋白质、脂肪、糖类等;无机物不能燃烧,加热时能变成炭如:无机盐、水等。3、营养物质的作用1、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供给能量;也是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之一。2、蛋白质是构成细胞不可缺少的成分;也可以提供人体能量。3、脂肪是人体重要的储能物质和组织细胞的结构成分。4、水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含量最多。5、无机盐对人的身体非常重要,如钙、铁、锌、碘等缺乏会引起人类疾病。6、维生素:人体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离不开,人体缺乏就会患病。4、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综述如下: 1、建造我们的身体:P49 2、给我们提供能量:P51 3、维持生命和健康:P525、1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放出的能量,叫做这种物质的热价蛋白质和糖类的热价都是16.736kJ,脂肪的热价是37.656kJ6、合理膳食应做到哪些?科学的食谱既要包括比例适当的营养成分,又要注意热量的合理分配。要做到:食物多样饥饱适当粗细搭配三餐合理。7、青少年的合理膳食:1、主副食合理搭配 2、粗细粮合理搭配 3、荤素合理搭配 4、三餐合理搭配 5、饮食要定量8、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口、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胰腺、肠腺、肝脏。9、胃的功能:(1)暂时储存食物 (2)初步消化食物。10、小肠适应消化、吸收的特点:、长 、表面积大 、有肠腺、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11、消化作用:包括食物被牙齿咀嚼、被舌搅拌、在胃肠中被搅拌吸收和输送,以及食物在消化酶作用下分解成为可吸收物质的过程。12、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消化道的运动能够帮助和促进食物的消化。消化腺能够分泌消化液,除胆汁以外,各种消化液里都含有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起重要作用。13、各种营养物质的化学性消化:(括号内为起始消化部位)淀粉的消化: (口腔)淀粉(酶)麦芽糖(酶)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 (胃)蛋白质(酶)氨基酸脂肪的消化: (小肠) 胆汁 酶脂肪脂肪微粒甘油 + 脂肪酸14、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过程。15、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16、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胆汁、胰腺、肠腺。17、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人体消化道最长的部分,全长5-7米,小肠内表面有许多褶皱和绒毛。小肠绒毛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物质的主要部位。大部分的脂肪被小肠毛细淋巴管吸收,其余的各种营养成分都被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18、消化器官对营养物质的吸收:(1)口腔:基本没有吸收作用(2)胃:吸收少量的水和无机盐(3)小肠:吸收葡萄糖、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4)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复习:P65 信息库 P72本章学到了什么 第四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1、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食物网:将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重叠起来,各条食物链就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的一个营养关系复杂的网状结构。2、食物链的构成特点:(1)食物链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第二环节是植食性的动物,其它环节是肉食性动物。(2)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食物链环节越少,越简单,否则相反。(3)食物链由前到后,生物数量越来越少。3、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不仅反映了生物之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复杂联系,同时还反映了物质和能量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情况。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4、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意义(1)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越来越少)(2)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某一环节的生物发生变化,其它环节的生物也受影响, 可能造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破坏和中断,甚至破坏生态平衡。(3)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最关键的生物是绿色植物。(4)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会产生有害物质的富集效应。5、应用(1)生物防治法:科学家从生物的食物链中得到启发,想出了利用天敌对农林害虫进行防治的方法,大大减少了害虫的危害。(1)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防治农林害虫时应注意的原则:1、选择天敌防治害虫时,要注意选择那些只吃害虫,而不吃被保护的庄稼或树木的动物种类。2、选择天敌时还要注意这些天敌易于人工饲养和使用。3、成功使用的例子:猫头鹰、啄木鸟、灰喜雀等。()生态农业:(见课本P85页)(3)肉食性动物、植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见课本P84页)复习:P86页本章学到了什么 第五章有机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一、光合作用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步骤:暗处理(去除原淀粉的影响)遮光(对照使该处不进行光合作用)去黑纸片酒精隔水加热溶解叶绿素(使现象更明显)漂洗加碘液观察现象(遮光处不变兰色,未遮光处变兰色)()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2、探究光合作用场所的实验:提出问题:是否只有绿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作出假设:只有绿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原理:绿叶的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内有叶绿素,叶绿素能吸收光能。此外还有叶黄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制定计划:选取植物(银边天竺葵的叶片既有绿色处也有非绿色处)的根、茎、叶柄等非绿色部位,进行对照。实验用具和方法同上一实验。步骤:暗处理(去除原淀粉)光照处理酒精溶解叶绿素(使现象更明显)漂洗加碘液观察现象(非绿色处不变兰色,绿色处变兰色)结论:绿色植物含叶绿体的器官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片是其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3、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点: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藏能量有机物(淀粉),并释放氧气过程。公式: 光(条件)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氧气 (原料)叶绿体(场所)(产物)条件、原料、场所、产物:实质:光能化学能(能量转化);无机物有机物(物质转化)意义:植物自身需要;人与动物的食物和氧气来源应用:农作物的合理密植;连阴雨天农作物的减产;温室“气肥”(二氧化碳)的使用4、恩吉尔曼的实验证实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二、绿色植物从土壤中获得了什么1、什么是无土栽培? 人们不用土壤,而是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无机盐种类和数量的不同,用水和各种不同比例的无机盐配成培养液来栽培植物的方法。2、实验分析无土栽培成功的原因:提供了水和无机盐3、植物生长所需无机盐大量元素(氮磷钾三要素) 微量元素(如铁硼锌等)4、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根尖(根的最尖端到生长根毛的区域)的根毛区。根尖的结构由顶端向上依次是根冠(保护)、分生区(分裂)、伸长区(长长)和根毛区(大量的根毛增加了吸收面积)5、植物根的作用:(1)固着植物体,使茎能够挺立 (2)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供给植物体生长发育的需要。有些植物的根还具有储藏、繁殖等功能。6、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细胞吸水的原理: 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吸水 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失水、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 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吸水 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失水、水分从土壤进入植物体的途径 土壤水根毛细胞根表皮内层层细胞逐步渗入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 叶肉细胞7、应用: 一次性施肥过多造成的烧苗现象(植物失水)、土壤干旱导致的植物萎蔫现象(植物失水)、带土移栽植物(保护根尖及根毛)8、复习:P106页本章学到了什么第六章 能量与呼吸一、呼吸作用、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是指吸入空气,呼出肺里的废气生理现象。呼吸作用:在细胞内进行的,是生物体内有机物(如葡萄糖)氧化分解,并且释放能量的过程。 生物体在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时,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储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呼吸是生命的标志。生物体的呼吸作用是在细胞内进行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如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自然界中,绝大多部分生物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的过程,都必须在有氧的条件下才能完成,缺少氧,呼吸作用就不能正常进行。2、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变化的实验袋内植物要新鲜,要形成对照,放暗处不进行光合作用,不产生氧气。实验结果:氧气变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3、探究萌发的种子释放热量的实验 三组形成对照,萌发的种子释放热量多,呼吸作用旺盛。生物体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另一部分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一种叫做ATP的物质中。生物体在呼吸作用中释放出来的热能可以用来维持体温,ATP直接提供维持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区别和联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区别场所含叶绿体的细胞所有活细胞条件光照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原料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产物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物质转化合成有机物分解有机物能量转化贮存能量释放能量公式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淀粉)+氧气有机物(淀粉)+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联系 相互依存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积累。二、人体的呼吸1、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使空气温暖湿润清洁,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2、呼吸运动由人体胸廓和呼吸肌完成: 人体胸廓由脊柱、肋骨和胸骨组成,呼吸肌由肋间肌和膈肌(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肌肉)组成.3、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肌肋骨膈肌胸廓容积气体进出呼吸状态收缩上举下降扩大进入肺吸气舒张下移上升缩小从肺排出呼气4、气体交换人体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 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氧气可以助燃。 吸气时,夹紧B管的橡皮管,空气进入A管,但石灰水不变化,说明吸收的气体氧气;呼气时夹紧A管的橡皮管,空气进入B管,石灰水变化是变浑浊,说明呼出的含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肺泡适宜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泡多;肺泡壁薄;肺泡外有毛细血管,与肺泡壁一样,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气体交换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气体交换过程:在肺泡处,氧气由肺泡进入其周围毛细血管,二氧化碳则相反;在组织细胞处,氧气由其周围毛细血管进入组织细胞,二氧化碳则相反。气体进出人体的途径: 氧气 -氧气 -氧气外界-肺泡-血液循环-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呼吸运动 气体的扩散 5、人体肺活量:尽力吸气再尽力呼气所呼出的气体总量。(以测定时的最大值为准)6、呼吸作用的应用呼吸作用的强弱与含水量、温度、生命状态、空气成分等因素有关。种子晒干、冰箱储藏是减弱呼吸作用;农田雨后排水、松土是増强呼吸作用。复习P122页 肺活量及信息库 P126 本章学到了什么需要掌握的课本图表:P4、P6、14、P17、P29池塘生态系统P59、P60、P61、P63、P75、P79、P89、P93、P97图5-12、P98、P99图5-17、P100、P110、P115图6-5、P116图6-7、P117图6-9、P119图6-10、P1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