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寡人之于国也.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32705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寡人之于国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寡人之于国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必修3全册同步练习寡人之于国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单元 第八课 寡人之于国也2一、双基夯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数(c)罟洿(ku)池弃甲曳(y)兵B孝悌(t) 饿莩(f) 养生丧(sn)死C狗彘(zh) 鸡豚(tn) 庠(xin)序之教D衣帛(b) 畜(ch)养 请以战喻(y)【答案】C(A.洿:w;B.莩:pio,D.畜:x)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B.C.D.【答案】C(A加:更,夸大;B直:只,不过,通“值”,价钱;C兵:兵器;D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开放。)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移其粟于河内ABC D【答案】A(鼓,名词动用;王,称王;树:种植;衣,穿;丧,埋葬。)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答案】B(都是宾语前置)5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养生丧死无憾不违农时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 BC D【答案】B6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答案】B(“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不当)7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答案】B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答案】A(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二、文本精品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1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黎民不饥不寒。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答案】D(然而:古,这样却,是两个词;今:连词,表转折,是一个词。)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填然鼓之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弃甲曳兵而走【答案】D(例句中“鼓”为名词用作动词,ABC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没有活用现象。)11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答案】C(“表明害民的是荒年”有误。)三、课外延伸阅读下文,回答1215题。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晳、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节选自孟子尽心下)【注】万章:孟子的门徒。狷(jun):洁身自好。琴张、牧皮:未详。曾晳:孔子的弟子。嘐嘐(xio xio):志大言大的样子。夷:句首助词,无义。原:同“愿”,谨善。踽踽(j j):独自走路,孤单的样子。佞(nn):能说会道。慝(t):奸邪。12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吾党之士狂简简:威仪堂堂B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掩:遮蔽、遮盖C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憾:仇恨、怨恨D孔子以为德之贼贼:残害的人【答案】C(应为“遗憾,不满意”)13以下五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批评“原人”的一组是()非之无举也孔子以为德之贼恶利口,恐其乱信也居之似忠信言不顾行,行不顾言A BC D【答案】B(批评原人的内容在文中第6自然段,第句实际上是批评狂放之人的。)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孟子的弟子万章,对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感到不解,认为是错误的。B孔子在交友的过程中,首选中道之士,次而选狂放之士,再次选狷介之士;对于乡原之士深恶痛疾,不与交往。C孟子认为狂放之士虽然胸怀大志,并能讲一番道理,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不能与他们的语言相一致。D孟子认为,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是正确的。【答案】A(万章只是不解,并没有认为是错误的)15翻译下列句子。(1)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_(2)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_【答案】(1)责备他却举不出错误,斥骂他却没有什么可斥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迎合于污世。(2)道正就会使百姓积极;老百姓积极起来,就没有邪恶了。参考译文: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说:何不回去呀!我的门徒志大狂放,进取不忘根本。孔子在陈国,为什么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孟子答道:“孔子说过:遇不到言行中庸之士同他交往,一定能(结识)狂放之人和狷介之士吧!狂放的人能进取,洁身自好的人有不做的事情。孔子难道不想结交中庸之士吗?不能一定得到,所以只想那次一等的人。”“请问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做狂放的人?”答道:“像琴张、曾晳、牧皮这样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狂放的人了。”“为什么说他们是狂放的人呢?”答道:“他们志向远大说话夸张,总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能跟语言相符。狂放的人又不能得到,就想得到不屑 于做不干净的事的人而跟他交友,这就是狷介之士,这又是次一等的了。孔子说:经过我的大门却不进入我的屋子,我不对他不满意,那只有好好先生吧!好好先生,就是残害道德的人。”问道:“什么样的人就可以称他好好先生呢?”回答说:“(好好先生批评狂放之人说)为什么这样志高言大呢?话语不照应行为,行为不照应话语,就只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又批评狷介之士说)行为为什么这样孤独冷落?(又说)生在这个社会,为这个社会做事,能好一些就可以了。光滑玲珑献媚世人的人,这就是好好先生。”万章说:“全乡的人都叫他老好人,他也无处不表现出是个老好人,孔子认为他是残害道德的人,为什么呢?”回答说:“非难他却举不出什么错误;责骂他却没什么可责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相合于污世,居家好像忠厚诚实,行动好像方正纯洁,众人都喜欢他,自己也认为做得正确,但不能进入尧舜的道德规范,所以是残害道德的人。孔子说过:厌恶似是而非的东西,厌恶狗尾草,怕它弄乱了禾苗;厌恶巧言谄媚,怕它弄乱了道义;厌恶夸夸其谈,怕它弄乱了诚实;厌恶郑国音乐,怕它弄乱了雅乐;厌恶紫色,怕它弄乱了红色;厌恶好好先生,怕它弄乱了道德。君子(使一切事)回到正道罢了。道正百姓就会积极,百姓积极,就没有邪恶了。”四、高考热点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不久之前,吴某经营的“平安”号货船(吴某已在保险公司为船只投了保)在装货时翻船沉没。吴某随后与某打捞公司签订了沉船打捞合同,约定打捞总费用7万元,合同并附有补充条款“打捞完毕先付打捞费1万元,余款由保险公司理赔时一次性付清”。打捞公司将船打捞出水,吴某支付了1万元打捞款。后来,保险公司以事故损失不属承保范围为由拒绝吴某索赔。吴某以此为由拒绝支付余下6万元打捞费给打捞公司。于是打捞公司将吴某告到法院。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吴某认为,自己与打捞公司签订的合同属于附条件生效的合同,该合同补充条款约定“余款由保险理赔时一次性付清”,由于保险公司还没赔款,所以该条款生效期还未到,因此拒绝支付剩余打捞费用。站在打捞公司的立场上,你将怎样对吴某的观点进行辩驳?请拟写一段有利于打捞公司的辩词。答:_【答案】(1)保险公司拒绝赔偿,而不是尚未赔偿,因此“该条款生效期还未到”不成立。(2)保险公司是否赔款,是保险公司与被保险者之间的事,不能作为吴某拒绝支付打捞劳务费的理由,吴某应按合同约定支付剩余打捞费用。(写驳论文字,首先要找到敌论中的错误与破绽,只有找到了靶子,才能有的放矢。吴某拒交6万元打捞费存在两点无理:一是等保险公司理赔时一次交清;不等于让保险公司交付,这6万元打捞费仍需由吴某交付;二是吴某与保险公司的关系,与吴某与打捞公司的关系并不构成任何因果关系,是两个独立的关系。因此,吴某拒付是无理的。)17导演胡玫在拍摄孔子时说,孔子的形象“不但要高大英俊,而且要懂武功,会谈情”。此话一出,立刻引起了人们激烈的争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请你以支持者或者以反对者的身份拟写一段话,要求态度鲜明,理由充分。(不少于60个字)支持者:_反对者:_【答案】支持者:历史无法还原,孔子形象根本无法有一个定论,希望他高大英俊一点,会武功,正是出于对他的崇敬之情;会谈情,更接近普通人一点,更有血有肉,显得亲切可爱。况且电影主要是让大家娱乐的,因而增加一些娱乐性也是无可厚非的。反对者:孔子形象虽无法还原,但还是要忠于历史典籍及几千年来孔子在国人心中固有的形象。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就应该保留其严肃性,不能为了增加娱乐性而随意颠覆孔子的圣人形象。18下面这首小诗在对“树”进行描述时涉及了作者对“岁月”的思考,请选择另外两种事物,仿照例句的表达方式和句式,各写一句话,描述事物时必须涉及对“生命”的思考。例句:树:如果你挺直了你的身躯,风会比你矮很多,伟岸就会溢满你的岁月。答:(1)_(2)_【答案】(1)浪:如果你伸出了你的拳头,山会比你软很多,壮阔就能充实你的生命。(2)草:如果你站稳了你的脚跟,冬天会比你脆弱很多,绿色就能点燃你的生命。(本题考查句子仿写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仿写时要注意依照“例句的表达方式和句式”,“描述事物时必须涉及对生命的思考”的要求。从例句来看,原句用了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整个句子是假设复句。仿写时注意表达生动、鲜明。五、读写创新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一座古老的思想城里住着两位夫子。他们互相憎恨,互相贬损着对方的学识,因为一位是有神论者,另一位是无神论者。一日,两人在市场相遇,当着各自信徒们的面儿,他们争论起神的有无,好半天才偃旗息鼓。当晚,无神论夫子来到圣殿,俯卧在祭坛之下,祈求众神宽恕他迷惘的过去。同一时刻,有神论夫子将他的“圣书”付之一炬,因为他已变成了无神论者。(纪伯伦两夫子)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写作指向】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有神论者,一个是无神论者。故事情节是两人相互诋毁、相互争论,结果是两人在信仰方面互换。故事开始,由于观点不同,两人相互憎恨、贬损;发展阶段,两人都试图说服对方,击败对方,体现出两人不能以宽容、平和的态度看待对方;结果部分,两者信仰互换。故事可以有这样的立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针锋相对和相互宽容,争论是学习的有效途径,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相对和绝对等等。确定了立意,就可以按照要表达的观点筛选自己拥有的素材,挑选符合文意的材料。【佳作赏读】在烈日下绽放人生的光彩于宁远烈日当空。大地上只有万物被炙烤而发出的喘息声。太阳,似乎总是高高在上,用“权威”的眼神俯视万物,几乎没有人敢直视它高傲的目光。只有,真的只有夸父,敢用自己的身躯挑战高高在上的烈日。他奔跑,穿过森林、跨过河流、翻过高山,只是为了赶上太阳的脚步。在别人眼中,夸父是个疯子,他怎么敢向太阳挑战,而且仅用自己的双脚。夸父把亲人的劝阻、别人的讥讽统统丢在身后,只是奔跑。他在挑战自我、挑战人生、挑战别人眼中不可能的极限。终于,他累了,倒在地上,与大地成为一体,而太阳,依然在天上,发出耀眼的光芒。夸父失败了,但他融进了大地,激励着后人不断挑战。烈日当空。撒哈拉沙漠中没有声音,只有金黄色的沙砾,它似乎充满了热情,充满了神秘。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能让三毛如痴如醉,洒下生命的热情。只有三毛,能够摒弃城市的繁华和喧闹,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献给这片沙漠。她是一个智者,能发现埋藏在沙漠下的灵魂。一个骆驼头骨,就能让她心满意足,因为这片土地上,存留着她的爱恋,一切都那么美好。最终,她把生命中所有的回忆留给了沙漠,也许那儿,才是她灵魂的归宿。谁能说三毛是失败的,在那个沙漠中,她勇敢地挑战着自我。烈日当空。一片向日葵地里摇曳着金黄,它们的头始终向着太阳,追逐希望的光芒。凡高看到了阳光下的这片金黄,也看到了生活的动力就在前方,一棵棵向日葵没有因为炙热而放弃面向太阳,它们坚持着,有阳光的地方总能看到一片高昂的头颅。凡高清醒了,一幅画面展现在他的眼前,他用最热烈的颜色描绘希望,那片金黄是他的向往。向日葵绽放出凡高对艺术极限的追求,也许只有这样的画面才最深刻。烈日下,人是否应该面向太阳,展示自我能力,挑战自我?烈日在默默地诉说着【名师点评】文章把材料内容细化为“挑战自我”,事实上,两个夫子之间的争论与其说是对对方的挑战,毋宁说是对自己的挑战,但可惜的是两位夫子在挑战中迷失了自我。那么,一个人该如何在挑战中战胜自我呢?小作者用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最艰苦的地方、在灵魂的深处、在希望的田野都存在着自我挑战。语言方面,作者注意了语言的诗化,表现对人物的赞美之情,如表现夸父的勇敢无畏的“只是为了赶上太阳的脚步”,表现向日葵颜色的“一片向日葵地里摇曳着金黄”等。列举事例方面注意了事例的选择,有传说中的人物夸父,有文学家、画家等。从他们的努力、心灵、希望等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内心对挑战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